《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学案练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学案练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声声慢)学案练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学案练案萍乡三中:刘长风班级小组姓名评价:A、B、C、D、E(90、80、70、60、60分以下)自评: 组评: 师评: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李清照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醉花阴》译文: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2.《声声慢》译文:我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长物,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环境又引起内心的感伤,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肺腑,难以忍受了。

特别是秋季骤热或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

望天空,但见一行行雁字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一说,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着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

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尽!三、研读语文必修4《示范课堂要点扫描》P91-105和语文必修4《目标素养评价》丛书P24-27,并自主完成“整体感知”1-6题。

(8分钟)1.“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7、《李清照詞兩首》教案教學目標:1.瞭解個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學習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的意象來表現心境的寫作方法。

3.體會詞人前後期作品中的別樣愁情。

教學重難點:個人的遭遇和創作的關係,感受詞的意境課時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醉花陰課前預習: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現在山東人。

父官至禮部員外郎,京東路提點刑獄,曾受知于蘇軾,用意于經學,在齊魯一帶頗負盛名。

母王氏,是狀元王拱辰孫女,也善知文書。

李清照的一生經歷可以宋室南遷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期。

前期:早年隨父住在汴京、洛陽,受過較好的文化修養,工書,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建中靖國元年,18歲,與禮部侍郎趙廷之子趙明誠結婚。

明誠21歲,在太學當學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後不久趙廷之升任尚書右丞,極力打擊舊党,李格非在黨籍中被罷官,他對趙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滿。

約在崇寧二年,趙明誠出仕。

夫婦志同道合,致力搜尋亡詩逸史,古今名人書畫,器物,趙廷之死後,趙氏兄弟失官,趙明誠屏舉鄉里10多年,更加努力訪求古碑,文物。

後又重新出仕,這一時期開始他們開始編寫《金石錄》並繼續搜集古物、碑銘,一同鑒賞、考訂,在學術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隨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趙明誠起知建康府,這時北方大亂,青州故第十餘屋的書冊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攜帶小部分的文物隨人群逃難,從此開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難生活。

後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懷著國破家亡之痛難逃到建康。

次年趙明誠駐家池陽,隻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當李清照趕到的時候趙明誠已經病危,不久死去。

她懷著極大的痛苦斂葬丈夫,這時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將書冊,金石送往洪州,準備去哪裡投奔趙明誠的妹丈以避亂。

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戰亂中丟失。

最後,在紹興二年,從越州移居杭州,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臨安避亂金華,次年返回臨安。

晚年,一直從事文學創作,和關心國家大事。

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 - 高中作文】【篇一】高一语文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语文《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通过鉴赏本词,让学生初步归纳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

2、通过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3、通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词作,来体会词作表达的感情,能够当堂成诵。

4、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朗读,以声传情,把握李清照婉约词风格之美.2.品味情真意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课前预习】一.走近李清照.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很有学问,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被称为" 易安体 ",词作有《漱玉词》。

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在南渡前后,她的词风变化很大。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中期婚后生活到南渡以前,与丈夫经常是分居两地,她的很多词中表现的是一种相思之愁,对丈夫的思念,如《醉花阴》;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

《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国破家亡之愁。

二.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整体感知思考一下,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四字短语把它概括出来?上片:秋凉情景下片: 重九感怀【课堂探究】1、上片中有个词眼,请找出、并赏析。

《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

2.学习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学会抓住诗歌意象去品味诗歌情感。

3.体会两首词中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

【教学重难点】1.深入研读诗歌,抓住意象,体验愁情,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词作愁的深刻意蕴和李清照孤高的灵魂。

【教学方法】诵读品悟法、情感体验法、探究学习法、对比阅读法【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醉花阴》【教学重点】了解《醉花阴》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人是如何通过特定的意象表达孤独寂寞的情感的,体会词作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感情的。

但是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替妇女说话。

比如,幻灯片展示(晏殊《蝶恋花》、柳永《定风波》等)那么作为中国古代女性文人的最高成就的李清照,又是如何写自己的生活和感情的?二、知人论世1、多媒体课件展示:李清照(1084~约1155),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的成就主要在词上,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她的词婉约清秀,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自然,音调优美,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可以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词》教案

《李清照词》教案

《李清照词》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李清照词两首》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

2、理解所学词的创作的主题内容。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4、学会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和主题。

教学方法:阅读与感悟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流程:课前预习: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

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

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

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

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

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

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3.doc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3.doc

《李清照词二首》教案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咅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其住所为“易安堂”,李清照也故自封为易安居士。

屮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词作多写相思之情; 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吋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屮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111感人的意境来。

2.造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白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 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三、整体把握,初步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结合课下注释,试粗略说出你对词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懂词的大意,并简单概括词的内容,把握词的感情基调。

李清照词两首(人教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人教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7李清照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7李清照词两首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

“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

“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 师出示对联: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 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
猜一词人名。(李清照) 师导入: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的婉约词宗李清照,很早就受人 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虽然,
李清照词两首
课 题:《李清照词两首》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活经历
把握诗歌对比阅读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技巧
初步培养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感情。
重点:把握作者的情感及诗歌的艺术手法
难点:两首词意象的异同;学生诗歌对比阅读的能力的形成
舟:《一剪梅》中的舟谓之“兰舟”,很美的称呼,这和词人甜蜜爱情中的小小的别离之苦很相称,它只是词人排解自己内心烦忧的凭借。《武陵春》中的“轻舟”“舴艋舟”己没有这种优美的意味,它们只是用来衬托词人悲愁的浓重。
3、这两首词的艺术手法法什么异同?
《一剪梅》表达感情用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武陵春》中除了融情于景的写法外,还有历来为人称道的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化抽象为具体,饶有新意,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
2、《武陵春》
尘香:花落地下尘土也染上香气。
拟:打算。
舴艋舟:小船。
学生提出疑问,自主探究。
三.解疑合探.
(l)疏通了文意,了解了写作背景,相信同学们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词,同时再思考大家之前所提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
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
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
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四、教学方法:
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
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让学生唱词《如梦令》
2、任务明确
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
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
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分享
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七、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全面地展现李清照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同时让学生通过背诵和演唱等体验性活动深入理解和感悟。

但教学中的时间有限,无法对两首古诗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

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中注重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培养
此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李清照词的教学,加深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通过体验式活动加深理解和感悟。

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注重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更加细致入微地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但在后续课程中还有很多可以深入探讨和教学的内容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2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李清照词两首》。

课文是一首《如梦令》和一首《声声慢》。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学生们将会了解到李清照的题材、风格、情感,以及渐渐熟悉到宋代的词作。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李清照的两首词作品,了解其体裁、结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使学生对唐宋古诗词有更全面的认识。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李清照的两首词,感受她的爱情
之苦、思乡之情,使学生更加了解女性在文化上的地位与作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一张图片,图片中有一位美丽的女子,背景是一片烟云迷离的江南水乡,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在人们心中的印象与她的作品相呼应。

2.首先,针对《如梦令》进行分析
《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一首歌咏爱情的词,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可以初步了解到宋代词作的基本特点。

学生可以自己阅读一遍,然后用小组研讨的方式对这首词进行分析,主要细节包括:
1)这首词的结构
2)这首词的体裁,主题,反复和修辞等得以凸显的句子
让学生们从这首词中感受到她那短暂而痛苦的爱情故事,从而入手宋代的爱情文学。

3.分析《声声慢》
《声声慢》是李清照最著名的词之一,也是唐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分析这篇词,来更加深入地理解李清照的内心世界。

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们对江南水乡,词作体裁等方面进行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这首词,学生们可以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
1)这首词的结构
2)这首词的体裁,主题,反复和修辞等得以凸显的句子
让学生们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和诗性美,了解了作者的情感历程以及其所反映的女性命运。

4.作业辅导
发放作业,每个学生都需要背诵一个固定的句子,要求背诵完毕后进行朗读。

五、教学总结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到宋代词作的特点,了解到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从而深入地理解她的作品。

让同学们切身的感受到这两首词的韵味和内涵,在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基础问题方面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们初步了解宋代词作的特点,了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从而深入地理解她的作品。

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两首词的结构、体裁、主题、反复和修辞等方面,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和诗性美。

此外,本节课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对其将来的文学学习和写作都有积极的影响。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教学活动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3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设计
引言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擅长运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和理念,成为了古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的《李清照词两首》教材,设计一套教案教学设计,力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李清照的思想,挖掘李清照词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人生背景及其词作的特点;
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这两首词的内容和内涵;
3.熟悉韵律、语言、艺术魅力等方面的特点;
4.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
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和词的特点,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2.课堂讲授
(1)李清照词的背景知识介绍
教师首先介绍李清照的大致生平,为学生理解李清照词的思想打下基础。

李清照出生于南宋咸淳年间,是一名才女。

她自幼聪颖过人,善于文学和音乐,被誉为"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多为时而咏,情感真挚自然,丰富多彩,是中国古代文学界的传世珍品。

(2)课文分析与习作
教师将本课重点放在两篇代表作《如梦令》和《声声慢》上。

要求学生深入分析这两首词的艺术特点、词意深度;并针对李清照词的写作技法、抒情技巧展开相关探究。

(3)文学评论
教师要求课后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短地写出对这两篇词的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使用多媒体和PPT等辅助工具把李清照的人物、词作的发展变化历程或者对学生汇总总结的李清照词排版整理等资料呈现给学生;
2.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交流,辩论发表意见或看法;
3.阅读课外作品:教师要求学生阅读与本堂课相关的著作资料,以整体认识李清照并深入理解她的词作。

四、教学技巧
1.启发式教育:课堂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的个性特点、潜在潜能和自信心,以便他们能够尽其所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2.互动式教育: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李清照的词作。

五、教案评估
综合上述教学过程,针对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比如,让学生写一篇诗歌鉴赏作文,推敲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个人情感,文学意义等,检验他们是否掌握了教师所教授的相关知识。

结论
以上所述即是一篇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李清照词两首》的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借此助力教师们引领学生认识和欣赏美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手段的多样和教学技巧的灵活应用,这将有助于激
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针对学生的综合评估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反思,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养的目的。

希望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和教案教学设计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