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合集下载

2010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10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10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日前公布,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共批准100篇学位论文为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全国百篇优博奖是衡量全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全国重点学科评选、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相关大学排行评比等各类高等教育评估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得到各高校的重视,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来抓。

本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继1999年首届评选后的第十二次评选,评选对象为全国所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间的博士学位获得者的学位论文,2003年9月至2007年8月间的少量论文也参加了评选。

经过学位授予单位推荐、省级学位委员会或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初选、同行专家通讯评议三个阶段,由专家审定会最后确定入选论文名单。

入选的100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12个学科,来自北京大学等多家单位。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名称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名称教育学心理学陈安涛李红人工类别学习的神经机制西南大学理学数学张世华章祥荪生物分子网络及复杂网络中模式结构识别问题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物理学刘锴范守善多壁碳纳米管阵列的生长机理和可控生长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地理学杨元合方精云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王林陈文东亚大槽变异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何建森涂传诒太阳风起源的研究--源区观测分析与磁重联驱动模型初探北京大学地质学王博舒良树西天山伊犁地块古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南京大学张少兵郑永飞扬子陆核古老地壳及其深熔产物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王连荣邓子新 dnd 基因簇对细菌DNA 骨架的磷硫酰化硫修饰上海交通大学唐茹琦贺林精神分裂症相关基因的连锁不平衡分析和功能研究王强陈建群真核生物基因组中插入/缺失与突变热点关系的研究南京大学丁新华王石平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鉴定华中农业大学毛颖波陈晓亚棉酚诱导的棉铃虫P450 GIP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张柯郭爱克果蝇中基于目标突显程度的视觉抉择机制研究周钢桥贺福初中国人群SNP的大规模发掘和慢性乙型肝炎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军事医学科学院工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陈群过增元对流传递过程的不可逆性及其优化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吕友军郭烈锦生物质超临界水流化床气化系统的研制与气化制氢特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汪小我李衍达 microRNA相关问题的计算分析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纺织科学与工程王荣武王善元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苎麻和棉纤维纵向全自动识别系统东华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任俊莉孙润仓蔗渣和麦草半纤维素分离、改性及其应用华南理工大学林业工程潘明珠周定国麦秸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制造工艺与性能研究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赵瑜郝吉明中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及环境影响研究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孙剑飞顾宁电磁控制的几种纳米颗粒的组装研究东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彭池方金征宇食品中化学残留物高通量、高灵敏检测技术的研究江南大学农学作物学余柏胜孙传清水稻分蘖角度基因TAC1的克隆及其功能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徐强邓秀新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抗白粉病的分子机制华中农业大学农业资源利用王玉军周东美 Cu/Zn在土/液界面上的基本能量参数及其环境化学行为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植物保护刘星月杨定中国广翅目系统分类研究(昆虫纲:脉翅总目)中国农业大学畜牧学吴正理向仲怀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 孢壁蛋白的研究西南大学兽医学于海童光志中国部分地区猪流感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医学基础医学钱程曹雪涛 Fas信号和TLR信号促进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负向调控CD4+ T细胞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第二军医大学临床医学高强樊嘉免疫微环境与肝细胞癌复发转移及"免疫微环境分子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复旦大学吕慧霞张运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血管再生的实验研究山东大学梁洁樊代明朊蛋白促进胃癌增殖的分子机制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刘钧赵志河压应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早期阶段成骨和破骨生成能力的影响四川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张志杰姜庆五湖沼地区血吸虫病高风险区域的空间分析及重点钉螺孳生地的探测复旦大学药学杨俊秦勇 (±)-Communesin F 的全合成四川大学中药学高伟黄璐琦丹参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相关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推荐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
地球电离层是连接外层空间和近地大气的重要部分, 对无线电通信、 导航和人类空间活动等影响显 著,因此对电离层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顶部电离层的观测数据相对较少,使得顶部电离层的变化 特性及其主导物理机制一直没有被研究清楚。近年来低轨卫星迅速发展,搭载双频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GNSS) 接收机的低轨卫星已成为顶部电离层的重要探测手段之一, 为探究顶部电离层的变化特性提供 了极好的机会。 本文围绕低轨卫星 GNSS 接收机观测得到的顶部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 (TEC) 展开研究, 对数据处理过程中斜向与垂直 TEC 转换、GPS 卫星和低轨卫星接收机硬件偏差的估算方法和变化趋势、 顶部电离层的经度变化特性以及暴时响应特征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发展低轨卫星 TEC 数据处理的新方法 (1)实现斜向与垂直 TEC 间的高精度转换 GNSS 卫星与接收机之间信号路径上的 TEC 是斜向的,需利用映射函数转换为垂直 TEC。其中,电离 层等效高度是映射函数中的重要参数。 由于低轨卫星轨道高度一般高于电离层峰值高度, 常用的地基观 测 TEC 映射函数是否适用于低轨卫星的数据处理尚不清楚。 本文分析了常用的薄层映射函数模型和具有 一定厚度的 F&K 映射函数模型,以及两种等效高度计算方法(质心法和积分中值法) 。研究结果表明, 等效高度随着低轨卫星轨道高度线性增加, 质心法的等效高度要比积分中值法的要高, 且等效高度与太 阳活动强度呈负相关。从 CHAMP 卫星观测数据提取的等效高度与模式计算的等效高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在垂直 TEC 转换方法组合的误差分析中, 发现 F&K 模型和质心法等效高度更适合用于低轨卫星, 而薄层 模型和积分中值法则适合用于地基接收机。 (2)提高硬件偏差估算的精度和可靠性 GNSS 卫星和接收机的硬件偏差(DCB)是 TEC 获取过程中的重要误差源之一。由于低轨卫星 TEC 比 地基观测 TEC 要少, 且低轨卫星处于快速运动的状态中, 需要更准确地估算低轨卫星 DCB 才能获取高精 确度的 TEC。利用低轨卫星在夜间或经过高纬度时 TEC 很小甚至接近于零的假设,以及充分考虑低轨卫 星的轨道周期特性, 本文提出一种改进的零值估算法。 该方法首先获取一天内所有轨道周期的最小观测 TEC 中的下四分值,再进一步修正补偿该值作为 DCB 结果。结果表明改进零值法比一般零值法更加稳定 和可靠。本文同时详细讨论了在最小二乘法中,设定不同垂直 TEC 和仰角限制对 DCB 估算的影响。理论 上, 较高的截止仰角和较小的最大垂直 TEC 限制应该可以更加符合区域电离层球对称假设。 但分析表明, 由于低轨卫星观测数据的总数量有限,选取最大垂直 TEC 为 3 TECU 以及截止仰角为 10 度时,可以得到 较为稳定的低轨卫星 DCB 结果。当低轨卫星数据质量不高时,可选用最小二乘法来估算低轨卫星 DCB, 而改进零值法一般也能给出较为稳定的 DCB 结果。 (3)阐明硬件偏差长期变化趋势的新结果 GPS 卫星 DCB 在 2002 至 2013 年期间显示出与太阳 F10.7 指数相似的长期变化趋势。 过去研究认为 GPS 卫星 DCB 的长期变化趋势与电离层的变化有关。本文利用低轨卫星的观测数据直接获取 GPS 卫星 DCB, 并与国际 GNSS 服务组织(IGS)提供的利用地基观测数据得到的 GPS 卫星 DCB 进行比较,发现两者的长 期变化趋势是一致的。 由于较高的轨道高度使得低轨卫星观测数据受到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应较少, 所以 GPS 卫星 DCB 的长期变化趋势不是由电离层受到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引起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所有 GPS 卫星 DCB 均值为零的约束条件下,GPS 卫星不断更新,新一代型号的 GPS 卫星的 DCB 值与旧一代的 不同,不同型号 GPS 卫星的更替的长期累积造成了 GPS 卫星 DCB 的长期变化趋势。另外,以 CHAMP 卫星 为例探讨了低轨卫星 DCB 的变化, 初步结果表明 CHAMP 卫星 DCB 的长期变化趋势与 GPS 卫星的更替有关, 而周期性的变化与接收机硬件热状态有关。 二、顶部电离层变化特性的新发现 (1)揭示顶部电离层的经度变化特性 通过利用两颗低轨卫星从 2008 至 2015 年的 TEC 数据系统分析了顶部电离层在不同高度、 纬度、 地 方时、 季节和太阳活动程度下的经度变化特性。 研究结果发现顶部电离层和等离子体层在低纬度有着显 著的经度变化。在 6 月至点期间,在中西太平洋出现 TEC 极大值,在南美洲和大西洋出现 TEC 极小值。 在 12 月至点期间,TEC 极值出现与 6 月至点相反的经度分布,此时 TEC 极大值出现在南美洲,而太平 洋区域的 TEC 值相对较小。 在至点期间, 磁赤道区域的 TEC 相对于纬向平均的经度变化并没有明显的地 方时和太阳活动依赖性。 冬季半球的 TEC 随着太阳活动程度的增强却出现减小, 特别是在较高高度以及 在夜间,且具有经度依赖性。低轨卫星 TEC 的经度结构与所在轨道高度附近以及电离层 F2 区电子浓度 的经度结构基本上是不同的。结果表明顶部电离层的经度结构应是受到在顶部的重要物理过程的影响, 而不只是反映在较低高度或在电离层 F2 区附近电子浓度的结构。 (2)首次发现磁暴恢复相期间顶部电离层的长时间负相响应 通过利用多个低轨卫星的 TEC 数据研究了 2015 年 3 月 17 日强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期间顶部电离层的 响应变化特性。 结果首次发现在磁暴恢复期间, 中低纬度的顶部电离层 TEC 在除太平洋区域外大部分经 度上都出现持续时间超过 3 天的负相响应。 由于在顶部电离层高度以上, 磁力线是向下连接于较高纬度 的电离层 F2 区的,等离子体沿着磁力线的扩散作用与较高纬度上长时间低 O/N2 水平或是造成顶部电离 层长时间负相响应的主要原因。结果同时表明顶部电离层暴时响应具有地方时、高度和经度依赖性。在 高度依赖性方面,MetOp-A 卫星(832 公里)得到的顶部电离层 TEC 与其它较低高度低轨卫星的观测结 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特别是在磁暴主相期间以及在磁暴恢复相初期。MetOp-A 与其它低轨卫星的 TEC 差 异应主要是由于在较高高度上, 沿着磁力线的等离子体扩散作用比电离层的抬升以及热层中性成分的变 化更重要。 本文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低轨卫星顶部电离层 TEC 数据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加深对顶部电离层变 化特性及暴时响应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总之, 使用低轨卫星 TEC 研究顶部电离层的变化特性及其主导物 理机制,对加深认识电离层/热层与顶部电离层之间的耦合过程、揭示不同高度区域之间的能量和物质 交换关系、加强对电离层 F2 区现象未知机制的物理解释、改进现有模式的不足、提高空间天气领域预 报能力等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999-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1999-201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199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5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按学科排列)
2010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201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李庆军 姜汉卿 王在华 田煜 陈元春 胡茑庆 程成 曹安源 高发明 刘宣勇 罗剑峰 程军 何雅玲 贾宏杰 张盛东 程敏 于剑 秦晓懿 王国宏 邹红星 刘树堂 宋继强 单军 陈湘生 黄虎 袁运斌 孙长宇 代世峰 陈建宏 李明忠 陈强 范军 刘建湖 黄玉辉 陈亚洲 高喆 王清文 刘景富 童善保 颜泽洪 王永章 钟国华 曾晓坤 李楠 李雁 戴克胜
许再富 黄克智 胡海岩 温诗铸 艾兴 温熙森 何赛灵 吴德海 李东春 丁传贤 谈和平 曹欣玉 陈钟颀 余贻鑫 韩汝琦 唐天同 汤定元 曾烈光 毛士艺 李衍达 刘永清 蔡士杰 吴良镛 濮家骝 周锡礽 欧吉坤 郭天民 任德贻 古德生 严灏景 黄胜 汤渭霖 吴有生 王振国 刘尚合 刘广均 李坚 江桂斌 朱贻盛 郑有良 张大鹏 赵善欢 王宪 曹雪涛 汤钊猷 阮长耿
天文学 地理学 大气科学 地质学
生物学
生物学
山姜属植物花柱卷曲性异交机制的研究 力学 应变梯度塑性理论断裂和大变形的研究 高维时滞动力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电流变机理及应用研究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粉末表面涂层陶瓷的硬质合金刀具材料的研制和性能研究 转子碰摩非线性行为与故障辨识的研究 气体激光动力学研究及大功率激光器优化设计 定向生长碳纳米管薄膜的研究 复杂晶体化学键介电理论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等离子喷涂生物活性硅灰石涂层研究 镜漫反射下多层吸收散射性介质内的瞬态耦合换热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 炉内高温燃烧两段脱硫的机理研究 理 分置式斯特林制冷机及脉管制冷机性能改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电气工程 电力系统小扰动稳定域的研究 新型自对准背栅、双栅MOS晶体管和三维CMOS技术研究 电子科学与技术 无束腰的磁浸没电子透镜和微分代数用于电子光学系统像差分 析中的研究 低维结构铁电材料光电性能和铁电薄膜红外焦平面列阵器件物 理研究 接入系统中复用技术若干问题的研究 分布式检测、跟踪及异类传感器数据关联与引导研究 参数化时频信号表示研究 2–D离散动力系统混沌控制与同步 逐步简化的扫描工程图矢量化模型及图形识别方法的研究 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 人工冻结粘土力学特性研究及冻土地基离心模型实验 弱非线性水波和海流在非平整海底上的传播及其混沌动力学 基于GPS的电离层监测及延迟改正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水合物法分离气体混合物相关基础研究 可视化集成采矿CAD系统研究 多孔丝素膜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中心制造船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 水下复杂目标回声特性研究 舰船非接触水下爆炸动力学的理论与应用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稳定性理论、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兵器科学与技术 核科学与技术 林业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作物学 农学 园艺学 植物保护 基础医学 雷电电磁脉冲场理论计算及对电引信的辐照效应实验 高比压等离子体中的微观漂移不稳定性 新型木材阻燃剂FRW 膜萃取和流动注射在线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 脑电信号的非广度熵分析及其在心脏停搏脑损伤监测中的应用 研究 山羊草物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 苹果果实糖代谢的酶学研究:着重于酸性转化酶和淀粉酶的细 胞生理学机制 黄杜鹃花杀虫成分、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同型半胱氨酸促进人单核细胞表达和分泌趋化因子MCP-1 和IL-8及其机制 人树突状细胞来源的新分子Siglec–10和人骨髓基质细胞来源的 新分子PHDP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转移性人肝癌细胞模型的优化及转移机理探讨 医学 临床医学 血栓性疾病及抗栓基因工程抗体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读后感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心得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读后感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心得

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读后感中科院博士论文致谢心得曾经我认为自己应该算是生活够苦的一批80后了,但是看到黄国平博士小时候的经历,才发现我小时候的整段经历,只是博士他的生活几个小片段,每逢下雨季节,家里总是会有几处需要用盆接水的地方,或是用脸盆、或是用吃饭的饭碗,那时候可能年纪还小,没有觉得多苦,只是觉得很烦人,想睡觉的时候不能乱动,生怕把床上的接水盆捣撒了,那就晚上受罪了,别说睡觉,还得起来一起收拾。

我并没有觉得很苦的原因,大概是也有一小部分人家,也是如此吧!博士小时候的经历,不光是生活的穷苦,还有亲人的生死离别,应该是感触最深的。

我从小虽然也没有父亲的陪伴,但是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要强的人,她一直充当了父亲的角色,所以,并没有让我们觉得我们生活少了什么,只是偶尔觉得有点遗憾,原因并不是说我们想要一位父亲,而是母亲一人确实太累了,也太苦了,一人既要去外出做农活,又要到家洗刷做饭,分饰父母两个角色的一个女人,确实很难,但是也很伟大。

博士先生目前的成功,也使我们感到很欣慰。

吃过生活困苦的人,他终于迎来生活的甜。

人生就是这样,无法判断你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只要目前你所坚守的也是你所想要的,那就是值得去做的事!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

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这段感动人心的话,出自中科院一名博士的论文致谢。

如今的他,已经是腾讯计算机的高级程序员,但是透过他的文字,我们很清楚地能够感知到,年轻人与命运的不屈抗争!漫漫求学路,越走越孤独同为求学多年的我,深深理解这段艰辛。

越往后,越没有人陪伴,只有一颗坚定的心。

回顾走过的路,从6岁上学算起,小学六年,初高中六年,大学四年,如果有足够的毅力,研究生三年,博士再三年。

粗粗一算,至少也得二十七八。

往后再有两年,三十而立,人生慌乱。

这是一般人走过的道路,也是平凡如你我的境遇。

文中的主人公能够22岁毕业,就能反映出他的足够优秀。

然而,在他的自述中我们看到了少年失去双亲,母亲在他12岁时离家,父亲五年后也去世,同年最爱的婆婆也离而去。

2005-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2005-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
索丽生
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河海大学
测绘科学与技术
王树良
李德仁
基于数据场与云模型的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
武汉大学
化学工程与技术
骞伟中
魏飞
流化床中氢气与碳纳米管制备研究
清华大学
佟晓冬
孙彦
流化床吸附分离蛋白质的基础研究
天津大学
吕小兵
何仁
超临界条件下环状碳酸酯的催化合成
大连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
柳建设
王淀佐
硫化矿物生物提取及腐蚀电化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高华
裴钢
β-Arrestin2承担G蛋白偶联受体与其它信号通路间通讯的功能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柳振峰
常文瑞
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2.72Å分辨率的晶体结构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乔红
薛勇彪
金鱼草S位点编码的F-box基因AhSLF-S 2的功能分析
北京大学
陈育才
吴希如
儿童失神癫痫关联研究和T-型钙通道基因突变筛查
北京大学
叶青海
汤钊猷
肝细胞癌转移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转移相关基因的筛选--cDNA微阵列技术分析
复旦大学
彭军
张茂宏
慢性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B7共刺激信号阻断剂和/或CsA诱导血小板特异性T细胞免疫无能的实验研究
山东大学
朱波
陈正堂
浙江大学
黄胜友
邹宪武
复杂环境中随机粒子的运动和分布形态
武汉大学
付菁华
吴元芳
130GeV金-金核碰撞中K0S和Λ+的方位角各向异性和强子-强子碰撞中单事件阶乘矩的随机性行为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模板】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模板】

***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把中国科学院建设成我国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创建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品牌,决定开展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评选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以下简称:优秀博士论文),旨在加强高层次人才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中国科学院博士生教育的质量,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并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选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章评选条件第三条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标准为:1.论文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2.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取得突破性成果,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与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刊物(或出版社)发表(或出版),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或获得国家、省、部级的奖励;3.论文符合各学科的学术规范,材料翔实,推理严密,文字表达准确。

4.博士学位论文主要内容涉及的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应同时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署名(**大学的文章除外)。

第四条参加评选的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为在评选年份上的一年度,在中国科学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包括**大学,下同)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

在评选年度以前两至三个年度内获得博士学位者的学位论文,如确属优秀的,也可以参评。

参加评选的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以中文撰写。

第三章评选组织第五条为保证优秀博士论文的水平得到社会的公认,成立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委员会(以下简称:院评委会),院评委会成员由院内外专家组成,其中院外专家不少于50%;院内专家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院评委会的主要职责为:1.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评选;2.对有异议的论文进行复议、终评;3.研究处理评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在院人事教育局的指导下,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的工作,其主要职责为:1.部署每年具体的评选工作;2.组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议;3接受和处理有关异议事项;4研究处理评选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额初选名单

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额初选名单
李琳琳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36
聚合物光伏材料与器件性能研究
国霞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37
金属碳/氮亲核试剂导向的基元反应构建和应用
谢银君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
物理研究所
38
高能锂二次电池用纳米碳基材料的设计、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周光敏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39
化学反应的势能面构建和量子动力学研究
徐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3
系外凌星热型类木星大气的地面观测研究
陈果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14
油水两相分散管流的流变学特性及相转化机理研究
张健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5
独脚金内酯信号途径抑制蛋白DWARF 53的研究
姜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
生物学研究所
16
白介素17C在肠道粘膜免疫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宋昕阳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53
天然产物Fusaristin A, B及萜类天然产物Taiwaniadducts B, C, D的全合成
邓军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54
半导体基光催化剂上分解水探索研究:晶体及物相因素
李仁贵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55
极轨卫星地表温度产品的时间归一化方法研究
段四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
与资源研究所
122型铁基超导线带材的制备与性能提高研究
姚超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75
基于子空间学习的多媒体内容分析与理解
李泽超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76
Ti-Sb-Te高速、低功耗可逆相变机理:Ti局域原子结构钉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99篇)
论文题目作者单位
复杂疾病的分子网络模型研究王吉光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平均曲率流的奇点分析及其应用孙俊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拓扑绝缘体系统和一种新的Z2拓
余睿物理研究所
扑数的计算方法
几种层状化合物的制备、结构和超
郭建刚物理研究所
导电性研究
受限系统中量子相干传输和特殊
石弢理论物理研究所
凝聚体的光学性质
纳米润湿中力电耦合的拓扑界面
袁泉子力学研究所
动力学
冕洞内矢量磁场的分布和演化杨书红国家天文台
新型混合工质的汽液和汽液液相
董学强理化技术研究所
平衡研究
高性能有机单晶光电材料与器件
江浪化学研究所
的研究
苯及苯酚绿色高效加氢反应的研刘会贞化学研究所
- 1 -

新型水溶性共轭聚合物的设计、合
冯旭利化学研究所
成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界面合成Janus纳米结构材料梁福鑫化学研究所
功能纳米结构的Triton X-114调
刘睿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控构建和转移方法及环境污染物
分离检测应用研究
基于多糖的新型纳微药物载体:设
魏炜过程工程研究所
计、构建和应用
基于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特征空
唐荣林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间的地表蒸散发遥感反演方法研

新疆北山镁铁-超镁铁岩的成岩过
苏本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程、成矿作用及对东天山-北山构
造演化与早二叠世地幔柱的制约
基于COSMIC星群掩星观测的电
何茂盛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离层若干结构研究
热带印度洋对西北太平洋和东亚
胡开明大气物理研究所
夏季气候的影响及其年代际变化
内蒙古草原植物化学计量生态学庾强植物研究所
- 2 -
研究
密度制约对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
陈磊植物研究所
维持重要性研究
胚胎干细胞与iPSC 的多能性研
赵小阳动物研究所

局部生物运动信息的加工特异性
王莉心理研究所
及其功能
Tudor结构域识别和结合甲基化
刘海萍生物物理研究所
精氨酸机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拟南芥中组蛋白甲基化动态调控
陆发隆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的分子机理研究
稻属基因组多位点同源区域的比
鲁非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较分析
数字集成电路时序偏差的在线检
鄢贵海计算技术研究所
测和容忍
基于学习的视觉显著计算李甲计算技术研究所
单模大功率低发散角光子晶体
刘安金半导体研究所
VCSEL研究
星载TOPSAR模式研究徐伟电子学研究所
视频中行为分析关键技术研究张天柱自动化研究所
- 3 -
生物自发荧光三维断层成像方法
刘凯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
新型铁基超导体探索及其线带材
齐彦鹏电工研究所
制备研究
大气压空气中重复频率纳秒脉冲
章程电工研究所
气体放电特性的研究
太阳定日镜的误差分析和聚光性
郭明焕电工研究所
能评价方法研究
耦合化学间冷的化学链燃烧与甲
张筱松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醇重整氢电联产系统研究
行星际扰动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
李晖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响研究
磁层-电离层大尺度电流体系研究唐斌斌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型国防战略设
张兆垠中国科学院大学
计与实现路径研究
仿生智能单纳米通道的非对称设
侯旭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计及研究
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宏基因组
覃俊杰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学研究方法和应用
基于集成优化模型的软件成本估吴登生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 4 -
算及其风险分析
整体柱和同位素标记技术在蛋白
王方军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质组分析中的应用
石墨烯的化学剥离法可控制备与
吴忠帅金属研究所
应用探索
划伤对690TT合金腐蚀和应力腐
孟凡江金属研究所
蚀行为的影响
聚合物膜离子选择性电极在生物
丁家旺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传感中的应用
四极子DNA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在
李涛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传感分析和分子逻辑中应用
功能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组装
郭少军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及相关的电催化和传感应用
III-V族半导体纳米线生长机理与
舒海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性质调控的理论研究
基于超短超强激光的离子加速与
吉亮亮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极端光场产生
纳米光电氧化物材料的设计制备
吕旭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与太阳能应用研究
新型有机小分子调控自吞噬的机夏宏光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5 -
制及其与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关系
硫肽类抗生素Thiostrepton生物
廖日晶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合成机制的研究
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起始性
李滨忠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DNA甲基化发生机制的研究
胆固醇吸收过程中新蛋白的鉴定
葛亮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与作用机制研究
β-Arrestin1与G蛋白偶联受体在
岳锐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血液发育中的调控作用
大脑皮层锥体神经元动作电位的
胡文钦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爆发和传播机制
Th2细胞高量表达分子ECM1和
李振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Dec2的功能研究
果蝇嗅觉环路中兴奋性中间神经
黄菊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元的功能研究
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鉴定和
黄学辉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农艺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Calcineurin-NFAT信号通路在胚
李翔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胎干细胞和胚胎中功能及机制的
研究
- 6 -
神经网络电活动长期增强调控突
彭懿蓉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触稳态可塑性的分子机制
基于聚磷酸酯的脑靶向给药系统
张鹏程上海药物研究所
研究
新颖无机碘酸盐二阶非线性光学
孙传福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过渡金属催化的脱羧交叉偶联反
胡鹏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应和烯烃交叉偶联反应构建苯环
的研究
基于细胞膜表面电势的土壤重金
汪鹏南京土壤研究所
属生物有效性/毒性预测模型及其
适用性研究
等离子体技术合成碱性阴离子交
胡觉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换膜及机理研究
多夹层盐矿油气储库水溶造腔夹
施锡林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层垮塌机理与控制
强激光场中原子分子阈上电离的
康会鹏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实验研究
基于朊蛋白自组装的多功能纳米
门冬武汉病毒研究所
线及超灵敏生物传感
- 7 -
乌桕抵御昆虫策略研究黄伟武汉植物园
南海低频内波之间的非线性相互
谢晓辉南海海洋研究所
作用
华南尾叶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动
吴建平华南植物园
态和碳汇功能研究
多孔介质中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实
李刚广州能源研究所
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几类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王洪根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学研究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亚波长金属结
徐挺光电技术研究所
构的纳米光学器件及光刻技术的
应用基础研究
基因组时代基因的分子进化分析
吴东东昆明动物研究所
探讨适应性进化机制
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生态系统
谭正洪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碳平衡
汞矿区陆地生态系统硒对汞的生
张华地球化学研究所
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与制约
聚星和星团中相接双星的观测与
刘亮云南天文台
研究
- 8 -
物参共路干涉显微理论和实验研

郜鹏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干层的空间分
布与影响因素王云强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

HIRFL-CSR上A=2Z-1短寿命核
质量测量
涂小林近代物理研究所
青藏高原及其东北缘晚第四纪环
境演化:年代学与驱动机制
隆浩青海盐湖研究所
脉冲电子顺磁共振谱仪研制及应

荣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远程量子通信的实验研究金贤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量子点光学性质的经验赝势计算龚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活动星系核窄铁Ka发射线和类星
体吸收线系统中类银河系尘埃
姜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纳米纤维宏观组装体的制备及功
能化研究
梁海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新导向基拓展的Pd催化C-H
键官能团化
肖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非稳态垂直无碰撞激波中的粒子
加速
杨忠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9 -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成
刘盛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因及高温镁同位素分馏的地球化
学研究
鱼腥蓝细菌异形细胞分化调控关
赵梦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键蛋白质的结构与调节机制研究
二维流场中板状柔性体与流体相
贾来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互作用的研究
基于激光干涉技术的微纳结构制
黄金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造研究
太阳能有机朗肯循环中低温热发
李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电系统的数值优化及实验研究
基于内容的图像搜索重排序研究田新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决策理论的多智能体系统规
吴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划问题研究
原位XAFS新方法及其功能材料
姚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动力学的研究
生物电化学系统中的强化生物与
刘贤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催化
- 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