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模板

地震勘探课程设计模板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地震波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技能,并能够应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了解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和传播特性。
2.掌握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基本方法。
3.了解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等领域中的应用。
4.能够使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
5.能够分析地震剖面图,识别地震相和断层等地质结构。
6.能够运用地震勘探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震勘探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使学生认识到地震勘探在资源勘探和地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传播和接收、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方面。
1.地震波的产生和传播:地震波的类型、产生原因、传播特性等。
2.地震数据采集:地震仪器的使用、地震数据的采集方法等。
3.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预处理、地震数据解释等。
4.地震勘探应用:地震勘探在石油、地质等领域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1.讲授法:用于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4.实验法:使用地震勘探软件进行地震数据处理和解释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震勘探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配置地震勘探软件和相应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震勘探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震勘探原理(The Principle of Seismic Exploration)课程编码:121014(长江大学)学分: 5 分总学时:80 学时,理论学时:64 学时;实验学时:16 学时适用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物探方向)专业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信号分析、弹性力学执笔人:毛宁波审定人:陈传仁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地震勘探是国内外应用地球物理领域中发展得最为成熟、应用面也最为广泛的一种地球物理方法。
地震勘探基本原理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的地质情况。
在地面或水面某处激发的地震波向地下传播时,遇到不同弹性的地层分界面就会产生反射波或折射波返回地面或水面,用专门的仪器可记录这些波,分析所得记录的特点,如波的传播时间,振动形状等,通过专门的计算或仪器处理,能较准确地测定界面的深度和形态,判断地层的岩性,勘探含油气构造甚至直接找油,勘探煤田、盐岩矿床、个别的层状金属矿床以及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问题。
地震勘探以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信息量丰富等显著优势,在国际及我国油气勘探、工程建设、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充分重视。
《地震勘探原理》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物理勘探方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作为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之一的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其中包括地震波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地震勘探野外数据采集基本原理与方法。
了解地震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
掌握地震数据解释中的基本原理,了解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及其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地震勘探科研与管理工作打下必备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重点◆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地震勘探在石油勘探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地震勘探三大生产环节、技术发展史◆难点◆石油地震勘探与天然地震的异同◆石油地震勘探与浅层地震的异同第二章地震波的理论14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基本概念◆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在几种介质模型下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频谱分析的基本概念◆傅立叶展式的重要性质◆地震波频谱特征及其应用◆影响地震反射振幅的主要因素◆难点◆地震视速度和视波长的概念◆反射波、折射波和直达波时距曲线的关系◆识别野外地震记录上的各种类型的地震波◆不同类型地震波在频谱上的特征与差异◆地震波的吸收与衰减◆地震波的几何扩散◆地震波的散射第三章地震资料采集24学时◆重点◆地震观测系统的概念◆地震干扰波的特征与压制方法◆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地震野外采集的基本流程◆地震组合的基本概念◆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简单线性组合的频率特性◆组合对随机干扰的统计效应◆共中心点叠加技术的基本原理◆共反射点时距曲线方程的特点◆动校正量和动校正的基本概念◆共中心点叠加技术压制多次波原理◆难点◆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地震勘探对地震激发和接收的基本要求◆地震组合中提高信噪比与提高分辨率的关系◆影响地震组合效果的主要因素◆增强叠加效果与地震分辨率的关系◆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与共炮点时距曲线的异同第四章地震资料处理19学时◆重点:◆地震波的各种速度的概念◆地震均方根速度◆地震速度谱的原理◆DIX公式◆地震资料处理基本流程◆水平叠加地震剖面的特点◆地震绕射波和回转波的基本概念◆地震勘探的分辨率◆难点:◆各种地震速度的求取方法◆各种地震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地震偏移的基本原理◆各种地震偏移方法的异同第五章地震资料解释18学时◆重点:◆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流程◆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主要特点◆地震构造图的绘制原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本方法◆难点:◆地震资料解释的主要陷阱◆地震构造图的偏移原理◆地震水平切片的特点及解释方法第六章其它地震技术3学时◆重点:地震勘探新方法和新技术◆难点:提高英文水平,掌握学习国际上新技术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基本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既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又仍在发展之中的学科。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教学大纲

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教学大纲
第一章引言
本章介绍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背景意义、发展历程以及本教学大纲
的编写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地球物理勘探基础知识
本章主要介绍地球物理勘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球结构与性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分类及其应用领域等内容。
第三章地震勘探技术
本章详细介绍地震勘探技术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
在地下矿产、地质构造、地下水等方面的应用。
第四章重力勘探技术
本章重点阐述重力勘探技术的基本概念、测量仪器、数据解释方法
以及在地下结构、矿床勘探、油气勘探等领域的应用。
第五章磁法勘探技术
本章详细介绍磁法勘探技术的原理、仪器设备、数据处理方法以及
在地磁场分布、矿床勘探、地质构造等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电磁法勘探技术
本章重点介绍电磁法勘探技术的工作原理、仪器设备、数据采集与
处理方法以及在地下水资源、矿产勘探、地下构造探测等方面的应用。
第七章地震电磁法综合勘探技术
本章综合介绍地震与电磁方法相结合的勘探技术,包括综合勘探方
法的优势、实际应用案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第八章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主要阐述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可能的创新方向,引导学生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长远发展有系统的认识。
结语
通过本大纲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基本知识、原理与应用,为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愿本
大纲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学习指南,帮助他们在地球物理探测
技术领域取得更好的成就。
地震勘探教案熊章强

《地震勘探》教案班级:20131-2班教师:熊章强时间:2003.4-7月第一堂课教学内容:绪论1.地震勘探方法简介2.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展望教学要求:使学生对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等三种方法有概要了解,掌握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1. 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是本章重点;2. 讲清浅层地震勘探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的特点。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二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 弹性理论概述2.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掌握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以及各种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动方程及初始条件中各物理含义。
2.了解地震波动的形成,掌握纵、横、面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1. 纵、横、面波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是本章重点。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三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2.折射波的形成教学要求:掌握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了解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教学过程:重点讲授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四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1.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2.地震波的衰减3.地震波的频谱教学要求:掌握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频谱和地震波的衰减。
本章理论及公式推导较多,讲解时应尽量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着重对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的讲述。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第五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地震勘探的分辩率教学要求: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5.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建议:第六堂课教学内容: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1.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2. 地震介质的划分3. 地震地质条件教学要求:1.了解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和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2. 掌握均匀介质、均匀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的概念3. 了解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教学建议: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及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是本章重点.教学手段:板书讲授。
《地震勘探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专业知识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涉及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2.设计思路:该课程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应用实例,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了解地震勘探在石油、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尤其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宽专业视野,增强学生发现实践问题、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数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地震波动力学、数字信号分析、基础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导论。
上述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课。
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地震勘探实践、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地震资料解释及实习构成了完整的地震勘探课程体系,更能促进地震勘探专业人才的培养。
- 1 -二、课程目标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培养,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献身海洋地球科学事业的坚强信念,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并具特色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海洋地球科学基础科学研究顶尖人才的后备力量。
具体目标如下:⑴掌握(海洋)地震勘探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⑵掌握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方法;⑶能够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观测系统,初步设计野外施工方案。
三、学习要求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涉及到数学、物理、地质、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为了能够圆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⑴多看、多听、多问、多写;⑵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⑶重视实验课,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地震学教学大纲

地震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地震事件的能力,掌握地震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知识,从而提高社会应对地震灾害的整体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震的概念和分类2. 地震波的传播特点3. 地震仪器及地震监测网络4. 地震的动力学原理5. 地震预测与预警6. 地震灾害的防治7. 地震学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勘查中的应用8. 地震学在工程勘测和建设中的应用9. 地震学在灾后救援和重建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PPT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地震学理论知识。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地震监测站、地质调查点等,了解实际应用情况。
3. 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针对真实地震事件展开讨论,分析地震预警和防治策略。
4. 课堂练习和考核:布置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地震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地震学知识测试,评估学生掌握情况。
3. 实践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评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地震学导论》等教材。
2. 多媒体教学设备:提供PPT、视频素材等教学辅助工具。
3. 实地考察安排:协调地震监测站、地质勘探单位等,提供实地考察机会。
六、教学安排1. 课程设置:安排理论课、实验课、实地考察等环节。
2. 时间安排:每周2-3节课,共计36学时。
3. 教学进度:根据具体内容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每次课程的授课重点。
七、教学环节1. 第一阶段:地震基础知识概述2. 第二阶段:地震波传播与监测3. 第三阶段:地震动力学原理4. 第四阶段:地震预测与预警5. 第五阶段:地震灾害防治与应对八、教学效果检测1. 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反馈、评教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地震学的兴趣和理解程度。
2. 学习成绩提升:对比学生学习前后的地震学知识掌握情况,评估教学效果。
《地震勘探》课程教学大纲

《地震勘探》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地震勘探课程类别:专业技术必修课总学时:60学分:3开课单位:地质矿产勘查系授课对象: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前置课程:高等应用数学、普通物理学、线性代数、地质学基础、电子电工技术、构造地质学、地质勘查技术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是理论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数理基础和一定的工程、水文地质基础知识,测量学基础知识,以及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
通过本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应使学生掌握工程地震勘探的理论知识、基本野外工作技术和地震资料解释方法,初步具备使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地震勘探的正、反演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要求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及主要的方法技术。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必要的实验课程。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绪论工程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务、应用范围以及方法原理,工程地震勘探的发展简介、现状及前景,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地震波的理论基础教学内容:弹性理论,弹性介质的概念,应力和应变,弹性参数,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基本要求:掌握纵波和横波的形成机制,纵、横波的性质,弹性参数的概念。
理解波传播机理。
重点难点:重点讲解全空间波动方程,纵波和横波的形成。
第二章:地震波的传播教学内容: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地震波的描述,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地震子波的概念及动力学参数,反射波记录道形成的机理。
基本要求:掌握反射波、折射波和透射波形成原理及形成条件。
子波的概念,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
地震记录的表示方法和形成机理。
重点难点:地震波的反射,透射波和折射波的形成。
第三章:工程地震勘探地质基础教学内容:影响地震波速度的主要因素,岩石的一般速度特征及介质对地震波的吸收;低速带的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基本要求:掌握影响地震波速度的因素,一些岩石的速度变化范围,介质吸收对地震波能量的影响,低速带特征。
《地震勘探》复习提纲

《地震勘探》复习提纲《地震勘探》复习提纲复习说明:对《地震勘探》的复习,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弄清楚各种⽅法的基本思路,记住最基本的公式。
特别要注意对专业词汇的掌握,也就是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绪论1、了解地球信息的主要⽅法有哪些及各种⽅法的定义2、地球物理勘探⽅法的特点3、主要的物探⽅法有哪些?各种物探⽅法的物理依据如何?4、地震勘探的主要环节?各环节的主要任务?第⼀章地震波的动⼒学1、地震波传播的动态特征主要反映在哪两个⽅⾯?2、地震地质模型类型及定义3、振动的定义及描述参数4、波动的定义及描述参数5、地震波的动⼒学参数及定义:震源、地震⼦波、地震波的频谱、地震波振动图及波剖⾯图、描述地震波的特征参数及定义、波阵⾯(波前、波后)、平⾯波与球⾯波、波线(射线)、惠更斯原理及应⽤6、地震波的类型、振动模式及特征:体波(纵波与横波)、⾯波(瑞利波、拉夫波、斯通利波及管波)7、在⽆限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只有纵波和横波存在,纵波和横波有共性也有区别。
①纵波和横波的共性:都是体波,都有球⾯扩散;②纵波和横波的区别:极化⽅向不同,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公式)。
纵波速度公式:p V =;横波速度公式:s V = 8、介质对地震波传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9、地震波的球⾯扩散、⼏何扩散定义?10、地震波吸收的定义、描述参数及有关结论11、地震反射波、透射波及折射波的定义12、费马原理及应⽤13、Snell定律及应⽤14、转换波定义及成因15、临界⾓及折射波的形成16、地震绕射波定义(⼴义和狭义)17、地震横向分辨率定义18、地震波遇到分界⾯时:①在界⾯上能量重新分配,传播⽅向发⽣变化。
能量分配关系由诺特⽅程(或佐普⾥兹⽅程)决定,传播⽅向遵⾏斯奈尔定律;②⾮垂直⼊射时,⼀般都产⽣转换波;③垂直⼊射时,不产⽣转换波。
记住垂直⼊射的反射系数、透射系数公式。
利⽤垂直反射系数公式说明界⾯产⽣反射波的条件。
④下覆速度⼤于上覆速度时,以临界⾓⼊射会产⽣折射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层地震勘探》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浅层地震勘探》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主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野外工作方法。
能用课堂所学知识指导野外施工,解决实际的工程地质问题。
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二、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振动与波动理论的基础。
三、课程的特点
1.本课程以弹性波动理论为基础,理论较复杂,公式繁多(尤其是数据处理部分),图件丰富,实用性强。
2.实验课程是重要的学习与实践环节。
四、教学总体要求
1.掌握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2.掌握地震数据的野外采集技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通过实验课,加强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观测系统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上理论课时,对复杂的理论及公式推导应尽量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着重对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的讲述;并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有的章节最好能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方法的应用上多讲一些工程实例,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总学时96 其中:理论教学80学时,实验8学时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浅层地震勘探》,熊章强方根显编著,地震出版社,2002 年
教学参考资料:《地震勘探原理》,陆基孟主编,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年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地震勘探方法简介
2. 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与展望
教学要求:
使学生对地震勘探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等三种方法有概要了解,掌握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了解浅层地震勘探的发展过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教学建议:
1. 浅层地震勘探的特点及应用范围是本章重点
2. 讲清浅层地震勘探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的特点
第一章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1. 弹性理论概述
2. 地震波的基本类型
3. 地震波的传播
4. 地震波的动力学
5. 地震勘探的分辩率
教学要求:
1. 要求学生掌握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以及各种弹性参数的概念,理解波动方程及初始条件中各物理含义。
2. 了解地震波动的形成,掌握纵、横、面波的形成及其特点。
3. 掌握运动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了解在弹性分界面上波的转换和能量分配。
4. 掌握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理解地震波的频谱和地震波的衰减。
5. 掌握纵向分辩率和横向分辩率的概念。
教学建议:
1. 纵、横、面波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是本章重点。
2. 弹性理论及波动方程是本章学习的基础,应使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3. 本章理论及公式推导较多,讲解时应尽量简明扼要、思路清晰,着重对基本概念及物理意义的讲述。
第二章地震勘探的地质基础
教学内容:
1. 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
2. 地震介质的划分
3. 地震地质条件
教学要求:
1.了解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和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地质因素
2. 掌握均匀介质、均匀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的概念
3. 了解浅层地震地质特点
教学建议:
岩、土介质的一般波速特征及影响因素及浅层地震地质特点是本章重点.
第三章地震波的时距关系
教学内容:
1. 折射波时距方程及理论时距曲线
2. 反射波时距方程及理论时距曲线
3. 连续介质中的折射波和反射波
4. 特殊波时距曲线
5.τ-P 域内各种波的运动学特点
教学要求:
1. 掌握直达波、水平层状介质中折射波和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理解弯曲界面折射波及垂直构造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2. 掌握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正常时差的概念,掌握倾斜界面反射波、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了解复杂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3.理解连续介质中的曲射线方程公式及物理含义,了解连续介质中的回折波时距方程及各种波的时距曲线的特点。
4. 掌握全程多次反射波和绕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
5. 掌握τ-P域内各种波的运动学特点。
教学建议:
1. 折射波、反射波时距方程和时距曲线是本章重点。
2. 强调讲清各种波(包括直达波、折射波、反射波、特殊波)的运动学特点,以及时距曲线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第四章浅层地震勘探仪器简介
教学内容:
1. 仪器的特点及主要组成部分
2. 常用浅层地震仪介绍
3. 数字叠加式浅震仪主要部件介绍
教学要求:
1. 了解浅层地震勘探对仪器的要求以及地震仪的主要组成部分
2. 了解模拟叠加式及数字叠加式浅层地震仪的特点
3. 掌握记录系统、回放系统及控制与显示系统的概念
教学建议:
1. 检波器的工作原理及数字叠加式浅层地震仪的特点是本章重点。
2. 讲清楚浅层地震勘探对仪器的基本要求和特殊要求。
第五章野外工作方法与技术
教学内容:
1. 地震测线布置及观测系统
2.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3. 有效波和干扰波
4. 抗干扰技术
5. 两种有效的浅层地震反射技术
6. 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
实验一:反射波野外工作方法及数据的采集实验
实验二:折射波野外工作方法及数据的采集实验
实验三:高密度地震影像的数据采集实验
教学要求:
1. 了解地震测线的布置原则和布置形式,掌握观测系统的概念、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掌握反射波法观测系统和折射波法观测系统。
2. 了解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条件。
3. 掌握有效波和干扰波的概念,了解各种干扰波的来源和特性及干扰波调查的方法。
4.掌握组合检波、多次覆盖、垂直叠加和频率滤波的概念,了解组合检波的实现过程,掌握多次覆盖方法技术,了解抗干扰与分辩率的关系。
5. 掌握最佳窗口技术和最佳偏移距技术。
教学建议:
1. 折射波法和反射波法观测系统以及多次覆盖技术是本章的重点。
2. 强调讲清多次覆盖、垂直叠加和频率滤波三种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以及它们压制干扰波的作用。
实验要求:
实验一:反射波野外工作方法及数据的采集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熟悉仪器的菜单数据采集设置和数据的采集,了解和掌握反射波法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数据采集的工作方法。
实验二:折射波野外工作方法及数据的采集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熟悉和掌握浅层折射波法野外原始数据采集的全过程,对相遇追逐折射波法观测系统有深入了解。
实验三:高密度地震影像的数据
通过本次实验熟悉并掌握高密度地震影像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了解共偏移距数据处理原理并求取岩层的层速度。
因实验室处于筹建的过程中,所以课程中有关仪器的内容先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