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内外类文阅读专项练习汇编(含答案 7文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类文阅读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附答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类文阅读-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奇妙的动物语言(节选)夜深人静时,在草原、荒漠和丛林地区会经常性地听见一阵阵极为凄(历厉)的狼嚎。
实际上,狼嚎也是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主要用于狼群成员之间保持(联连)系。
每当有一只狼高声嚎叫时,其他的狼也会跟着嚎叫,嚎叫声此起彼伏,四处回荡。
黑猩猩在见了自己的同类之后,都会先问候对方。
黑猩猩的问候有很多种动作,如欠身鞠躬、手拉手拥抱、亲吻,或者抚摸对方的脸与手。
群体中地位较低的黑猩猩在向地位较高的黑猩猩问候的时候,会先伸出手,并将身子低俯下来,而首领则往往会碰一下对方的手或者头部,以表示回应。
而地位平等、平日里关系密切的黑猩猩相遇的时候,特别是某些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它们会飞奔向对方,并互相拥抱,发出欢乐的叫声。
家中所喂养的猫咪也有着多种多样的说话方式,如果你平日里曾经注意听过它的叫声的话,便可以发现,如果它叫了一声之后便突然中止,然后立即张着大嘴却并不立即(闭敝)合,往往有两种意义:一是向你问候,二是提出某种要求。
假如它在关闭的门前这样叫唤,便是想要外出散步的意思;如果它一直徘徊于冰箱门口不停地叫,则意味着它想吃东西了;如果它突然间发出了呼呼的声音,便意味着它正处于盛怒之下,你最好不要招惹它。
最有趣的是,家猫还经常用呼噜声表示对自己的主人非常满意。
(选自《趣味科学奇思妙想大本营》安徽美术出版社)1.选择文章括号中正确的字,画“√”。
2.“此起彼伏”的意思是。
用“此起彼伏”造句:。
3.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4.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动物语言?试着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1.厉联闭2.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地起落。
示例:大家唱了又唱,欢乐的歌声此起彼伏。
3.文章通过写狼、黑猩猩和猫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语言传递和交流,来让大家认识动物之间的奇妙语言。
4.蜜蜂以其辛勤劳作的特性精熟于舞蹈语言;萤火虫以光色、光频和闪光时间来通话。
“数”说雷电(节选)雷电是大自然神秘而壮观的现象之一,很早就被人类观测到并记录下来。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练习题(含答案)-「精选」

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主题百花园(39 分))一、主题达标。
(21 分)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5 分)(1)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guān guàn) 军。
(2)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就要数.(shùshǔ)猎豹了。
(3)按照二尺左右的间.(jiān jiàn) 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石头。
(4)您要是强.(qiáng qiǎng jiàng) 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5)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dà dài) 夫。
2. 按要求写一写。
(8 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八字成语:俗语:3. 将画线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8 分) (1)廉颇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去请罪。
( )(2)赵王得了一件极珍贵的东西,叫和氏璧。
( )(3)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没法计算数目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 )(4)廉颇英勇善战,他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只要作战,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 )二、主题探究。
(13 分)1. 如何提高阅读效率?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4 分)(1)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
( )(2)在阅读过程中圈画一些关键词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加快阅读速度。
( )(3)要想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可以回读。
( )(4)如果遇到不懂的词语,但并不影响理解文章,我们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 )2. 按要求填空。
(9 分)(1)《将相和》是根据写的《》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分别是:。
从前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的人,从最后一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_的人。
(2)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实际原因是。
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及答案1.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最大的财富一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俱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嘛不高兴?”“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很富有嘛!”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人不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不干。
”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掉你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不干。
”“假如使你双眼都瞎掉,给你十万元;你干不干?”“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八十岁的老人,给你一百万,你干不干?”“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有了超过一千万的财富,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笑吟吟地问。
青年愕然无言,但看得出他心有所思的样子。
(1)多音字组词。
埋mái___ _____mán___ _____发fā_____ ___fà______ __(2)“心有所思”的意思是________。
(3)请你反复朗读老人的五个“假如……”问句,你能揣摩出这五句话在意思上是什么关系吗()A. 并列B. 递进C. 转折(4)聪明的你读完这篇文章后,一定知道什么是“财富”了。
()A. 勤劳B. 青春C. 金钱【答案】(1)埋伏;埋怨;发现;头发(2)心中有想法,有思考(3)B(4)B【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心有所思:心中有想法,有思考。
(3)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带着问题细读老人的五个“假如……”问句,能揣摩出这五句话在意思上是递进关系。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财富”就是青春。
【点评】(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类文阅读训练 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二单元类文阅读训练根据二单元教材设置,编排整理二单元4篇类文阅读训练,紧扣教材主题:叙事抒情,历史人物故事,抗战民族解放,科普阅读。
本套类文阅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在文章主旨、结构脉络、重点词句、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的认知能力。
1.阅读欢乐岛。
古井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
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来米远。
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地从我家门前走过,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吱呀呀”,像一支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门前的路面总是湿漉漉的,像是刚下过一,场春雨。
我们的邻居是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妇。
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走路一瘸一拐的,女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好像一阵风就能把她吹倒。
老两口只有一个女儿,在外地教书。
乡亲们见两位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
两位老人多次表示要给帮助他们挑水的人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
“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啊。
”老两口带着歉意说。
“古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可它从来没跟人们要过报酬。
”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两位老人。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1)画“~~~~~”的句子中“她”是指____________,“乳汁”是指___________,“儿女”是指____________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______”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4)文中一对年过六旬的夫妇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古井教育乡亲们怎样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课内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主题百花园(39 分))一、主题达标。
(21 分)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5 分)(1)在两条腿的动物里面,鸵鸟应该算是奔跑的世界冠.(guān guàn) 军。
(2)比鸵鸟跑得更快的动物就要数.(shùshǔ)猎豹了。
(3)按照二尺左右的间.(jiān jiàn) 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石头。
(4)您要是强.(qiáng qiǎng jiàng) 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5)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dà dài) 夫。
2.按要求写一写。
(8 分)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八字成语:俗语:3.将画线部分换成相应的成语,保持句子的意思不变。
(8 分)(1)廉颇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去请罪。
( )(2)赵王得了一件极珍贵的东西,叫和氏璧。
( )(3)在广阔平原的地底下,挖了没法计算数目的地道,横的,竖的,直的,弯的,家家相连,村村相通。
( )(4)廉颇英勇善战,他只要攻打,没有打不下来的,只要作战,没有不取得胜利的。
( )二、主题探究。
(13 分)1.如何提高阅读效率?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4 分)(1)克服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阅读。
( )(2)在阅读过程中圈画一些关键词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加快阅读速度。
( )(3)要想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可以回读。
( )(4)如果遇到不懂的词语,但并不影响理解文章,我们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 )2.按要求填空。
(9 分)(1)《将相和》是根据写的《》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分别是:。
从前两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的人,从最后一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_的人。
(2)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实际原因是。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和廉颇的,实际原因是他们共同具有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二单元课外类文阅读训练含参考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二单元课外类文阅读根据二单元教材设置,编排整理二单元4篇类文阅读训练,紧扣教材主题:叙事抒情,历史人物故事,科普阅读。
本套类文阅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在文章主旨、结构脉络、重点词句、中心思想、表现手法的认知能力。
1.课外阅读。
“水滴”船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鲸。
其中,最大的蓝鲸身长约30米,体重100吨左右,相当于30头大象或1000头公牛。
谁能想到,如此庞大的鲸,竟是海洋中最优秀的游泳健将之一。
“海上霸王”虎鲸,每小时可游55千米;几十吨的抹香鲸还是海洋中的潜水冠军呢!另外,鲸还有这样一些本领:既能从静止不动立即达到全速游动,又能马上“刹车”;既能快速下潜,也能快速上浮。
这些本领,是任何舰艇都望尘莫及的。
鲸的体形特殊:硕大的头部,急速收缩的尾部,前肢演变成不大的鳍,后肢已经退化,整个身体像一颗拉长了的“水滴”。
这类体形能大大减少水的阻力,十分适合在水中活动。
舰船设计师们由鲸的体形联想到船舶,设计了多种水滴似的鲸形船。
以往的一些客轮、货轮的水下部分都是刀形,现在都改成鲸形,有的超级油轮也模仿鲸的体形,因而加快了航速。
原先的核潜艇是雪茄形的,现在,出现了一些水滴形的现代化水下核潜艇。
与雪茄形核潜艇相比,水滴形核潜艇所受到的水的阻力可以减少20%~30%,再加上核动力装置,功率有所增加,在水下航行时,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选择正确的说法,在括号中打“√”。
(1)鲸是一种哺乳动物。
()(2)鲸是鱼类的一种。
()(3)鲸有蓝鲸、大鲸、虎鲸、抹香鲸等种类。
()2)“这些本领,是任何舰艇都望尘莫及的。
”这句话中“这些本领”指哪些本领?“望尘莫及”是什么意思?这些本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尘莫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鲸的。
4)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含答案)第二单元现代文阅读精选题-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课内阅读。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裕)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肋)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在文中“()”内填写正确的标点符号。
2.在文中括号内正确的字上打“√"。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平稳﹣﹣假如﹣﹣停脚﹣﹣4.读了这段话,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这段话先写一行人走搭石动作美,是从“”这个词语知道的;再写的美,是从“"这个短语知道的;最后写画面美,是从“、”这两个词语知道的。
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句,把比作_____________,突出了人们走搭石的动作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话讲的是A.走搭石的特点与原因。
B.作者对家乡的搭石的爱。
C.过搭石的速度更快。
课内阅读。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面。
赵王胆怯,不敢去。
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
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
秦王要赵王豉瑟。
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
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
"秦王很生气,拒绝了。
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葡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内外类文阅读专项练习汇编(含答案7文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课内外类文阅读专项练习汇编(含答案7文段)第二单元课内外类文阅读专项练习汇编(总分:60分)课内阅读(30分)一、阅读《搭石》片段一,完成练习。
(8分)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仿写词语。
人影绰绰(ABCC)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2分)A引用B比喻3.选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场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2分)4.“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表现在哪里?(2分)二、阅读《搭石》片段二,完成练习。
(10分)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写一写“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的意思。
(2分)2.“轻快的音乐”在这里指( )。
(1分)A.前面的人抬起脚来的声音。
B.后面的人紧跟上去的声音。
C.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人紧跟上去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课内外类文阅读专项练习汇编(总分:60分)课内阅读(30分)一、阅读《搭石》片段一,完成练习。
(8分)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仿写词语。
人影绰绰(ABCC)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分)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2分)A引用B比喻3.选文描写的是___________的场景,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
(2分)4.“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表现在哪里?(2分)二、阅读《搭石》片段二,完成练习。
(10分)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写一写“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的意思。
(2分)2.“轻快的音乐”在这里指( )。
(1分)A.前面的人抬起脚来的声音。
B.后面的人紧跟上去的声音。
C.前面的人抬起脚来,后面的人紧跟上去的声音。
D.溪水流过发出的声音。
3.下列对画“”的句子中的“伏”“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写出年轻人有孝敬老人的诚心。
B.写出了年轻人动作快速,手脚麻利。
C.写出年轻人力气大,做事珍惜时间。
D.写出了老年人体质弱,需要关照。
4.选段中列举了、这两个事例,突出了乡亲们的美好品质。
(3分)5.你的家乡有没有体现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例呢?写一写,注意运用动词来刻画人物形象。
(2分)三、阅读《将相和》片段,按要求作答。
(6分)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严厉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须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划去文中括号内错误的词语。
(2分)2.文中对蔺相如的描写主要运用了()。
(2分)A语言描写B心理描写C动作描写3.从“负荆请罪”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廉颇是个____________的人。
(2分)四、阅读《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片段,完成下列练习。
(6分)看!前面(呼啸咆哮)而过的东西是什么?跟它的速度一比,火箭就好像是(停止静止)的一样。
那是流星体!流星体是太空中一种较小的天体。
有的流星体运动的瞬时速度能达到二十五万千米每小时,是火箭运动速度的六倍多。
1.划去括号内错误的词语。
(2分)2.选文介绍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它的特征。
(2分)3.选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2分)A作比较列数字B打比方列数字C作比较比喻课外阅读(30分)一、叶落归根(11分)到黄山的第二天,我准备坐索道车上山去。
刚行至索道登客站附近,但见索道车徐徐而下。
停稳后,几个人搀扶着一位带氧气瓶的白发老翁走出索道车。
才走了几步路,那老翁额上虚汗直冒,步履蹒跚,胸脯在急剧起伏,呼吸异常急促。
老翁身边搀扶他的和帮助提氧气瓶的几个中年人,急得手忙脚乱。
我和其他游客见状也都上前七手八脚地帮着倒来温开水,送上冷手巾,递去药品……我急忙高喊:“哪位是医生,快来救人啊!”话音刚落,远处闪过来一个人,说他就是医生。
他走到老翁跟前跪下来,俯身做人工呼吸……“挂着氧气瓶怎么还让他上山呢!”在一旁搀扶老翁的几位中年男女,听了我的埋怨声,含着眼泪向我解释,他们都是老翁的亲生儿女。
老人原是安徽黄山人,早在孩提时代,他就恋上了黄山,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结下了不解之缘。
新中国成立前夕,三十来岁的他带着妻儿去了台湾,后来又辗转到了新加坡。
四十余年的乡情离愁,无时无刻不牵动他的情肠。
前不久,他知道自己已身患绝症,便决定在见上帝之前回到祖国,重游黄山。
儿女们不忍心违背他“叶落归根”的意愿,只得替他提着氧气瓶,上了黄山。
花五百元让他坐“滑竿”上了光明顶,又坐索道车下来……一席话把我的心震撼了。
此刻,老人吃力地睁开眼睛,似乎是想最后再看一眼美丽的黄山。
须臾,他渐渐闭上眼,再也没有睁开……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2分)叶落.归根(luò là)倒.水(dǎo dào)违背.(bēi bèi)似.乎(shì sì)2.给“解”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在括号里。
(2分)解:A.分开;B.把束缚着或系着的东西打开;C.解除;D.解释;E.了解;明白。
(1)不解.之缘( ) (2)善解.人意( )3. “见状”:“状”在这里解释为“情形”,文章中具体指“”的情形。
(1分)4. “叶落归根”的意思是树叶掉落又回归到,比喻人长期在外,最终要回到。
文中指。
(3分)5. “老人吃力地睁开眼睛”是为了()(1分)A.看一眼他的儿女。
B.看看谁在救他。
C.最后再看一眼黄山,再看一眼祖国。
6.“我的心震撼了”中“我”的心为什么而震撼?(2分)二、三顾茅庐(9分)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1.用“”画出刘备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中蕴含的一个成语是( )。
(2分)A.齐心协力B.如鱼得水C.渔翁得利D.自由自在2.读画“”的句子,想一想:从刘备的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分)3.“三顾茅庐”写的是聘请出山协助自己实现统一祖国的大业。
短文写的是第次去聘请时的故事。
(3分)4.读第3自然段景物描写的句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写出了诸葛亮居住的地方非常隐蔽,说明了他只寄心思于山林,无意出山。
B.诸葛亮选择的隐居地山势起伏,想给自己增加几分神秘感。
C.那里的山冈像一条卧龙,暗含着诸葛亮有着过人的才识。
三、月亮(10分)月亮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来自何方?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
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但是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月亮中秋赏月,忽有友人相问:"月亮生于何,来自何方?"在天文学上,这个问题称为"月球的起源"。
其答案虽然至今尚付阙如,但是天文学家们却根据众多的天文观测事实,对月球的身份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
总的说来,大致有三种可能:月球若不是地球的妻子,那便是地球的姐妹,或者是地球的女儿。
你看,月球的平均密度是每立方厘米3.34克,只相当于地球密度的3/5,而且两者的化学成分又大不相同;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当46亿以前我们这个太阳系从一大团星云物质脱胎而出时,月球和地球分别处在相去甚远的不同部位,它们各由当地的不同物质所形成。
另一方面,月球的平均密度又与小行星乃至陨星的密度十分相近。
所以,它原先很可能是一颗小行星,在它围绕太阳运行的过程中一度接近地球,并为后者的引力所俘获,而成为地球的卫星。
这种学说称为"俘获说",倘若情况果真如此,那么,将地球与月球比作邂逅相遇遂成天作之合的夫妻,岂不是再妙不过了吗?但是,地球的直径只是月球直径的3.7倍,相去并不悬殊;况且,迄今为止人们所知的小行星无一例外都比月球小得多;所以,像地球这么一颗并不很大的行星,要俘获一颗像月球这么大的小行星亦实非易事。
于是,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在太阳系形成之际,地球和月球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
它们的平均密度和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乃是由于原始星云中的金属成分在行星形成之前已先行凝聚成团。
地球形成的时候,一开始便以大团的铁作为核心,并在其外围吸积了许多密度较小的石物质。
月球的形成稍晚于地球,它由地球周围残余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因而密度较小。
这种学说称为"同源说"。
如此看来,月亮岂不就是地球的妹妹?最后一种推测更具有戏剧性:在40多亿前,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月球原为一体。
当时地球处于高温熔融状态,自转很快;天长日久,便从其赤道区飞出一大块物质,形成了月球。
太平洋便是月球分裂出去的残迹。
你看,月亮岂不又成了地球的女儿?不过,这种理论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方说,它有一个必然的推论,即月球的位置应该处在地球的赤道面上,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