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古文词语解释

合集下载

古文词语解释

古文词语解释

古文词语解释古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许多独特的词语,这些词语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智慧,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围绕古文中常见的词语展开解释,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古文的意义,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孤竹清音古代文人经常运用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其中就包括“孤竹清音”。

孤竹即独立的竹子,表示孤独、清雅之意;而清音则表示悦耳动听的声音。

在古文中,“孤竹清音”常常用来形容一种高洁、优雅的气质或者人的性情。

例如,描述一位品德高尚的文人时,可以说他“如孤竹清音般,高傲而不失礼节”。

二、素养素养是古代文人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它包含了多个意义和含义。

首先,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注重修身养性,强调君子的道德操守和礼仪规范。

因此,“素养”一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优秀、修养深厚。

其次,素养还可以指一个人的学养与知识储备。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读书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因此,“素养”也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学问渊博、见识广博。

最后,素养还含有审美品位的意味,指一个人在艺术、文学等方面的造诣和领悟能力。

例如,形容一个人在诗词、音乐方面有独到见解或者鉴赏能力高超,可以说他具有高雅的素养。

三、韶光易逝“韶光易逝”是古文中常见的词语,用来形容时光流逝之快。

韶光指的是美好的时光,易逝则表示很容易消逝,不可挽回。

这个词语常常被用来表达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时光之珍贵的认识。

古文中有很多描写花开花落、春去春来的诗句,正是在表达对韶光易逝的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珍惜当下的主题。

四、风尘仆仆“风尘仆仆”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词语,用来形容行走在世间的人们。

风尘指的是世俗的纷扰,仆仆则意味着奔波劳碌。

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经历艰辛、跋涉辛苦的人生旅程。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

中考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与文学常识归纳一、词语解释(一)《论语八则》1、习:温习、实践。

2、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3、朋:同门(师)为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4、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5、愠(yùn):恼怒。

6、君子: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7、罔(wǎng):通“惘”,迷惑。

8、殆(dài):疑惑。

9、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10、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懂;或智慧。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爱。

12、吾日三省吾身:反省。

13、为人谋而不忠乎:策划,考虑.1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真诚.15、传不习乎:传授。

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6、不患人之不己知:担心。

(二)《小石潭记》1、篁(huáng)竹:丛生的竹子。

2、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尤,格外。

3、坻(chí):水中高地。

4、嵁:高低不平的岩石.5、蒙络摇缀,参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树枝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6、佁(yǐ)然,呆呆的样子。

佁,一本作“怡”。

7、俶(chù)尔:忽然。

8、翕忽:迅速。

9、斗折: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10、犬牙差互: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悄怆,忧伤的样子. 12、隶:跟随.(三)《陋室铭》1、德馨:指品德高尚.馨,香气.2、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

鸿:大。

3、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4、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一说《金刚经》。

5、案牍(dú):公文、文书。

(四)《爱莲说》1、蕃(fán):多.2、淤泥:污泥。

3、濯(zhuó):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4、亵(xiè)玩:轻漫而随便地玩弄。

亵:轻慢。

5、隐逸(yi):指隐居的人。

这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6、鲜(xiǎn):少。

7、宜:应当。

(五)《三峡》《水经注》是我国第一部记录河道水系的专著《水经》的注释,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一部分古诗文专项复习九年级(下)第14篇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总复习课件第一部分古诗文专项复习九年级(下)第14篇鱼我所欲也

1. 词语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 兼【F】: 同时具有 (2)故不为苟得也 故【F】: 因此
苟【F】: 苟且 (3)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F】: 厌恶 甚【F】: 胜于 (4)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辟: 祸患,灾难通“避”,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 使: 假如,假使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 此,这样 生: 生存
鱼和熊掌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万钟 (丰厚的俸禄)的取舍。
2.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 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 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 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09六盘水)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 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 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 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 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1. 词语解释
(1)呼尔而与之 呼【F】: 呼喝
(2)蹴尔而与之 蹴: 用脚踢
(3)乞人不屑也 屑: 接受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
钟: 这里指高位厚禄通
辩: “辨”,辨别
(5)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F】: 益处
(6)妻妾之奉
奉: 侍奉
(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 思 与: 通“欤”,语气助
(7)贤者能勿丧耳 丧: 丧失
2. 句子翻译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何不用也?(’12绵阳,’11广安、鞍山,’09 泸州)假如一个人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
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生的手段,有什么不 可用呢?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丧耳。(’12曲靖、绵阳,’09泸州)

沪教版(2011-2012)九年级古诗文期末复习及答案

沪教版(2011-2012)九年级古诗文期末复习及答案

1九年级期末古诗文复习《卖油翁》一、词语解释1、陈康肃公尧咨善.射 善:( )2、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当:( ) 3、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 ) 4、睨之,久而不去.去:( ) 5、徐.以杓酌油沥之 徐:( ) 6、正见清河,具以.情告 以:( )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 ) 以.我酌油知之 以:( ) 7、 汝亦知.射乎 知:( ) 以.钱覆其口 以:( ) 以我酌油知.之 知:( ) 以.为且噬己也 以:( ) 8、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取:( ) 必虑人逼取.取:( )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取:( ) 二、句子解释(4分)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3、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4、我亦无他, 惟手熟尔。

三、内容理解1、“公亦以此自矜”表现了陈尧咨 的性格特点;他所依恃的是“ ”、“ ”。

(后两空用原文回答)2、写出文中能反映陈尧咨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是:① ②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而钱不湿”这几句,以 描写突出了卖油翁 ,形象说明了的道理。

(最后一空用成语回答)4、文中详老翁酌油而略写陈尧咨射箭的原因是5、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画线词语的情味。

(1)公亦以此自矜(2)有卖油翁释担子而立,睨之。

久而不去。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康肃笑而遣之。

四、常识填空《卖油翁》选自《 》一书,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他和唐朝的韩愈、 ,宋朝的 等合称为“ 唐宋八大家”。

《曹刿论战》一、 词语解释1、曹刿请见. 见:2、肉食者鄙.鄙: 3、虽不能察.,必以情 察: 4、牺牲..玉帛 牺牲: 5、小惠.未遍 惠: 6、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加:又何间.焉间:必以信.信:7、遂与外人间.隔间:8、小信.未孚信:奉命于危难之间.间:愿陛下亲之信.之信:9、彼竭.我盈,故克之竭: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信: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竭:10、其.乡人曰其:11、又何.间焉何:吾视其.辄乱其:问何.以战何:二、句子解释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是汉语的古代形式。

在古代文化中,文言文是正式的写作语言,它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和理解文言文的词语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文言文词语解释大全。

一、礼仪方面的词语1. 郑重:表示对事物的重视和庄重态度,常用于描述仪式、典礼等场合。

2. 敬畏:对神圣、权威等具有敬重和畏惧的心情。

3. 谦虚:表示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不放在心上,态度谦逊。

4. 弘扬:广泛宣传,传播推崇。

5. 谨慎:做事小心,不操之过急。

二、政治方面的词语1. 君臣:君主和臣下的关系,表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身份。

2. 任命:上级指定某人担任某个职务。

3. 才干:指人的才能和能力。

4. 忠诚:对国家、君主或组织忠实和忠心。

5. 忠臣:对君主忠心耿耿的臣子。

三、文学方面的词语1. 明理:理解道理,有理性思维。

2. 妙绝:极其精巧,达到极高的艺术境界。

3. 深情厚意:情感深情,心意厚重。

4. 诗篇:诗歌的一篇,比较长的一首诗。

5. 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创新。

四、道德方面的词语1. 善行:行善的行为,指具有道德品质的行动。

2. 仁义:指人对他人的善意和公正。

3. 担待:肩负起责任,承担使命。

4. 诚信: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5. 正直:言行端正,不偏不倚。

五、人情方面的词语1. 友谊:朋友之间的情谊和情感。

2. 壮词:用于劝勉、鼓舞士气的语言。

3. 善意:表示友好的心情和态度。

4. 后悔:对过去行为或决策感到懊悔和悔恨。

5. 感慨:对事物或境遇的深深感叹和触动。

六、哲学方面的词语1. 知识:有关事物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2. 智慧:智慧和知识的结合,指人的聪明才智。

3. 智者:有着卓越才智和深刻见地的人。

4. 自律:自我约束,按照规范和原则行事。

5. 慎独:一个人时要谨慎慎之又慎。

以上是文言文词语解释的大全,文言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字,通过学习了解文言文的词语,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古文词语解释总结

古文词语解释总结

古文词语解释总结古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充满了各种丰富而深奥的词语。

这些词语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理解古文的词语并不容易。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古文词语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含义。

一、封建社会词语解释1. 君子:古代中国社会的统治阶级中的一种身份称谓,指贵族或士人,有高尚品德、道德操守的意思。

2. 悲歌:古代诗歌类型之一,用来表达悲伤、怀念等情感,常用于抒发离别、死亡等主题。

3. 纷纷扬扬:形容物品、事物或人聚集或分散的样子,形象地表达出一种繁忙或忙碌的景象。

二、儒家思想词语解释1. 仁: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种道德伦理概念,指的是一种充满慈爱心、善良心的品德,推崇心怀仁爱、善待他人的道德准则。

2. 孝:传统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之一,指的是尊敬和报答父母的品质,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和尊敬。

3. 忠:代表了忠诚、忠心耿耿的品德,强调个人对国家、家庭和朋友的忠诚与奉献。

三、佛教词语解释1. 菩萨:佛教中的高级修行者,有着博爱和智慧的代表。

菩萨以利他的精神,追求智慧以帮助众生达到觉悟的境地。

2. 涅槃:佛教用语,指的是超越生死轮回的境地。

涅槃意味着解脱,不再感受到世俗的痛苦和烦恼。

3. 功德:佛教中的概念,指的是为他人做出好事所累积的善德和功德。

通过修行善行,积累功德,有助于提升自我和帮助其他众生。

四、道家词语解释1. 道德经:道家经典之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道德经》内容丰富,揭示了道家对人生境界、个人修行、社会治理等诸多方面的思考。

2. 道: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指的是宇宙的本源和规律,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德原则,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3. 无为而治: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以自然的方式,遵从道的原则去治理社会和个人行为,不进行过度干预和控制。

五、历史事件词语解释1. 七国之乱:指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之间的剧烈争斗和战乱,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

古诗词语解释

古诗词语解释

古诗词语解释古人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刻的意境、美妙的语言和精湛的艺术表达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汉语的语义与现代汉语开始有所差异,我们对古诗、古文中的一些词语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惑。

下面将以一些常见的古诗词语为例,进行解释和阐述。

1. 明月如霜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一句诗句:“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这里的“明月如霜”形容月亮的清冷明亮,如同霜一般晶莹剔透。

这个描写既凸显出月光的明亮,又使人们感受到了秋夜的清寒之意。

在古代诗词中,月亮往往被赋予美好的意象,象征着希望和祝福。

2. 绿竹疏影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句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绿渚疏影里,青楼度曲花。

”这里的“绿竹疏影”形容竹林映照在水中,影影绰绰,显得清幽而雅致。

这句诗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物,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心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举杯邀明月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里的“举杯邀明月”形容诗人抬起酒杯,邀请明月共饮,以达到愉悦的心境。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豪情万丈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强烈感情。

4. 锦瑟无端五十弦这是唐代诗人李清照所写的一句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里的“锦瑟无端”形容琴弦细腻柔和,和谐美妙,充满了音乐的韵味。

李清照通过对琴声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惆怅之情。

5. 桃花潭水深千尺这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句诗:“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里的“桃花潭”是杜牧所描绘的一个湖泊的名字,形容湖水清澈幽深,带有浓郁的诗意。

通过描写湖泊的美景,诗人抒发了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之情。

总结:古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之一,通过解释其中的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对自然、人生的思考。

这些词语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仍然富有魅力,启迪着当代文人的创作灵感。

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美的熏陶,还能从中体味到深邃的哲理和时代的风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原文翻译注释整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原文翻译注释整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原文及翻译注释整理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⑵,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⑶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⑷有所不辟⑸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⑹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⑺?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⑻耳。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⑼食,一豆⑽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⑾,行道之人弗受;蹴⑿尔而与之,乞人不屑⒀也。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⒁则不辩⒂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⒃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⒄,所识穷乏者得我与⒅?乡为身死而不受⒆,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⒇乎?此之谓失其本心(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刿论战》《左传》
鱼我所欲也《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

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én)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bēi)鄙(bǐ),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dù)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

愚公移山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