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迁移(课件)
1.3第三节《人口迁移》

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动 的方式?
自然增长 人口 变动
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影响世界人口数变化
机械增长(人口迁移)
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对世界人口增长一般不具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 地区有显著影响。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一)概念: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
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移的主要类型
农村→城市 (城市化的一种表现)
城市→城市
城市→农村 (逆城市化的表现)
3、按迁移原因
自主性迁移(人口自发的寻求更佳生活环境) 被迫性迁移(受政治、军事等影响而进行迁移)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农村
推力因素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少 升学与升迁机会少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社会地位低
四、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迁 出 地来自有利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促进就业。 弥补了劳动力不足; 促进城市建设和经 济发展。
不利方面
人才外流; 家庭不稳定。
迁 入 地
易引起生态环境问题; 给城市环境、交通、 治安造成巨大压力。
练 习
1.下列人口的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C 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 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 C.大学生分配在外地工作 D.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 2.下列各组国家中,都属于典型移民国家的是 D A.美国、德国 B.南非、埃及 C.日本、澳大利亚 D.加拿大、新西兰 3.环境难民产生的原因是 A A.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B.战争和地区冲突 C.地方性传染病威胁 D.经济建设造成移民 4.影响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是 B A.婚姻 B.家庭 C.自然环境 D.政治因素
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中地理必修二:1.3人口迁移

质疑再探
如果有疑难问题请大胆主动地提出来, 你们是最棒的!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家里不需要那么 多人种地
推
拉
力
力
最新课标
人口迁移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编题要求: 1.以课标为前提进行编题 2.形式多样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判
断题或填空题。
会考真题
质疑再探 ➢ 人口迁移的概念
((陕20西14会年考陕20西14年会)考) 333.3下.如下列果列属还于属人有于口疑人迁难口移问迁的题移是,(的别是怕() !请)大胆 主AB..A动小小.小王张的暑从王提假杭暑出到州假来深到到,圳上深你探海圳亲出们差探是亲最了不起的! C.B小.小李参张加从“杭新州马到泰上”七海日出游差 D.C小.小刘从李新参疆加考“到新广马州上泰大”学七日游 D.小刘从新疆考到广州上大学
④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移,哪些是国内迁移? 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 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下南洋) 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国际人口迁移:④ 国内人口迁移:
➢指出下列情形中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⑴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淹没 了很多地方,库区的人们搬 迁到别的地方。 经济因素 (大型工程的布局 和建设)
题目
123
客观评价 评价小组 G2 G4 G6
评价要求: 1.评价时先打分(满分10分),并说出扣分原因。评 价内容包括:字迹是否工整、思路是否清晰等方面。 并能及时补充提出新的见解。脱稿面向同学、自然大 方。 2.其它同学认真倾听,随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疑 问,学生评价完以后,根据评价情况进行补充。
解疑合探
【湘教版】1.3 人口容量 教案(第1课时)-高中地理必修二

高中地理《人口容量》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图文资料认识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
2.通过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限制性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及其原因。
2.知道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以及所产生的问题。
3.理解资源环境的限制性及其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1.运用实例分析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所产生资源、环境和社会等问题。
2.分析说明土地、水、森林和矿产等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激趣导入,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世界第70亿宝宝与人口容量》,大致了解到世界人口不断增长的总趋势,目前仍在快速增长,已经给地球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造成众多难以解决的人口问题。
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地球到底能够容纳多少人口?【讲授新课】前面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关于世界人口,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世界人口增长和人口容量的问题。
你知道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是怎样的吗?地球上到底能够容纳多少人口呢?这些问题就是这两节课我们将要重点学习和解决的问题。
(板书)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三节人口容量一、世界人口增长学生首先进行问题探究1: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群数量的增长规律。
在一个天然的池塘生态系统中,鱼的数量与承载力及限制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其增长曲线形态呈英文字母“S”形,故称S 形曲线。
随着鱼群数量的增加,对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需求必然加剧,进而影响到鱼的数量。
受这些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天然池塘中,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其原因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池塘生态系统中,空间、食物和其他生存条件的量有限,会影响到鱼的数量。
受限制因素的影响,鱼的数量最终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板书)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和影响因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世界人口增长的总趋势是什么?主要发展历程是什么?2.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有哪些?生:1.总趋势:世界人口是不断增长的。
1.3《人口迁移》(湘教版必修2)

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
返回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人口变动: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1、概念:指人们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分类: 按空间移动范围可分为: 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 按人口迁移方向划分:
由农村→城 市是发达国家 历史上和发展 中国家当前人
口迁移的主要
类型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 口迁移
王昭君,名嫱 (音强),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 叶)的宫女。南郡秭归 (今湖北省秭归县)人,以“良 子”被选入宫。她因出塞远嫁至漠北的匈奴,为匈 呼韩邪单于 (音蝉余,匈奴语最高首领的意思;邪音 稽侯珊之阏氏(音烟支,匈奴语妻的意思);对进一 发展和巩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作出 贡献,而名垂史册,留芳千古。因此,“昭君出塞 便成为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各族共同发展的一段 话。
中国富豪移民原因为何?
课堂拓展:
中国富豪移民原因为何? 子女教育,发达国家人口迁移 政策,中国经济政策,经济发 展的差距 Nhomakorabea
气候
迁移,为了远离旱灾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 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 举家远离了这片灾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 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 州。今天,我们把这种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 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生态移民”或“环境 移民”。
宁 夏 生 态 移 民
1、世界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有什么特征?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概念
国际人口迁移
分类 国内人口迁移(四种) 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气候,土壤,水, 地形,环境,灾害) 经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
1.3人口迁移

农村→城市 城市→城市 城市→农村
学以致用 下列人口流动行为中,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1)快男张杰到广州举办演唱会 × (2)美国攻打伊拉克期间,有200多万伊拉克难民逃 √ 离家园,纷纷涌向临近的伊朗、约旦、土耳其等国。 (3)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 (4)阿城的一部分农民每年在农闲季节外出打零工 × (5)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马州 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了这片 灾难的土地。 √
交通拥挤、居住困难 等问题。
概念 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
按空间范围划分
国内人口迁移
按移动方向划分(四种) 自然生态环境
人口迁移 影响因素
经济 政治
社会文化 对环境的影响
课堂检测
2008年春节前后,电视剧《闯关东》在各省、地电视台滚动热播,讲 述的是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至东 北。据统计,整个清代闯关东的山东移民占当时整个东北人口的近一半。 闯关东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影响巨大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历史上 也是一次空前的移民壮举。改革开放后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 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四题。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流失。
①有利于加强与外界的经济、 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 ①造成劳动力和人才的
②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对迁 出地
②使教育投入回报减少。
③增加经济收入。
①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 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 ②给城市造成巨大的
对迁 入地
②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 压力,带来就业困难、 ③推动城市化发展。
3.有关“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省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劳动力增多,促进经济发展 B.加剧当地人地矛盾和环境压力 C.有利于山东省人力资源的提升 D.缩小山东省东西部差异
新教材1.2人口迁移ppt课件

政治:重新划定边界、战争; 经济:劳动力供需变化、新兴 城市和产业的发展; 环境:自然灾害、大型工程建 设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我国的人口迁移
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我国的人口迁移
移
万印度教徒迁入印度
文化
人们为了接受良好的教育,想 方设法从文化水平低、教育 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文化教 育相对发达的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接 纳了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 科技人才和著名学者
知识小结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移 的总特点:集团性、大规模移民 为主。
例如:从亚洲、欧洲、非洲 “旧大陆”到美洲、大洋洲“新 大陆”
一个国家政 治上的变革, 政治中心的 改变,也引 起人口的迁 移
政治因素能 战争是对人
引起大规模 类正常生活
的人口迁移, 环境和秩序
驱逐出境流 的破坏,并
亡国外即属 引发人口迁
此类
移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案例
经济因素
地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 区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经济发展水平高 的地区,人口迁入率高;经济落后的地区, 人口迁出率高
社会经济因素
经济水平 交通通信 文化教育 婚姻家庭 宗教
政治因素
国家政策 社会变革 战争
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环境、气候、资源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产生推力
影响人口迁移的人文因素
经济因素
生活条件、 就业机会、 经济收入
地区经 A 济差异
城市化推进
13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3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学案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1.人口变动的原因(1)人口的①______________,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2)人口的机械增长,即②______人口的增加值。
2.人口迁移的概念:是③____________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④________________的空间流动行为。
3.人口迁移的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类型。
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1.引起人口迁移的作用力:①______(或排斥力)与②______(或吸引力)。
2.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不协调的③____________。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
(4)基础达标练考查点人口迁移与分类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B.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C.我国大学生赴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 000千米以上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最有可能表示()A.从湖南流往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甘肃D.从湖北流往重庆3.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A.乙地较低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解决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问题D.甲地优美的环境4.2011年春运铁路运送旅客2.1亿人,比2010年多发送1 000万人,日均运送旅客能力达620万人,能力增长幅度为历史最大,铁路春运秩序正常。
春运旅客流属于() A.国内人口迁移B.省际人口迁移C.人口流动D.人口迁移5.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国际间人口迁移B.由农村到城市C.由城市到农村D.由城市到城市6.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现阶段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B.政治因素C.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6.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单元总结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要点:1.3人口容量
7.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思维导图:人口与地理环境
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还在减少甚至枯竭 9月29日,经省政府正式批复,杭州所辖的淳安县设立特别生态功能区。 2019年1月5日发行了己亥年猪年邮票(如图)引发了人们的遐想与议论。 ②农业经济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然灾害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①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劳动力需求减少 疫情蔓延之初,防疫物资短缺、防疫设施更新滞后等问题是我国各城市均面临的问题,不是温州独有的问题,而浙江温州远离中国疫情爆发地湖北,之所以曾经一度排名城市确诊 病例人数TOP10,主要是由于在鄂温州商人返温导致病例输入,D错。 A.杭州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 (1)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 C.浙西盆地 D.沿海岛屿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状况的重要指标。 (3)人口分布地理界线:“胡焕庸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以东以南,人口稠密;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从国外大量吸引移民,会对我国环境带来一定压力,C错。 一般来讲,降水多,人口密集;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3)分类: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 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C.在鄂温州商人返温,输入病例,在“熟人社会”中传播 对淡水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淡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 4.人口增长的原因分析: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C.城市取消落户限制 8.读下面我国部分地区某年的人口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解析】我国新生儿数量变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无关,①错。 【解析】沿海地区围海造地,有利于人们获得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从而可能有助于提高人口容量,但会破坏海洋环境,不利于环境保护,A不符合题意; C.上海等核心城市的“挤出”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西
巴西首都的迁都: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4. 社会文化因素
①文化教育的发展
人们为了能够接受 到良好的教育,想方设 法从文化水平低的、教 育设施落后的地区迁往 文化教育相对发达的地 区和各级中心城市。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对更好生活的向 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 首要驱动力。
——布洛赫《希望原理》
从本图中 找出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 哪些因素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哪些因素属于 影响人口迁移的“阻碍力”?
回顾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重点) 1.概念 2.分类 二、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了解) 1.世界人口迁移 2.我国人口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理解)
思考
人口都是由经济落后区迁往经济 发达区吗?
人口迁移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俄罗斯目前人口迁 移的方向是由自然条件 较温和、经济科技较发 达的欧洲部分,迁往自 然条件恶劣、经济较为 落后的西伯利亚,这很 大程度是受政策因素的 影响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3.政治因素 ①政策
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剩 余。主要受经济原因影响。
⑴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的有? A1→B1 C1→A2
⑵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的是? C1→D
⑶不属于人口迁移的 是? A1→A2 C1→C2
二、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
请对照课本16页图,说出近现代(二战前)世界人口主要的 迁出地和迁入地有哪些地方?
1.近现代世界人口的迁移
迁出地:欧洲、非洲、中国、印度 迁入地:美洲、非洲、东南亚、大洋洲、新西兰
原始的迁移农业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④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是生产发展 、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基 础。矿产资源的开发影响 人口的迁移。
大庆油田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⑤自然灾害
发生的自然灾害,如 洪水、地震、火山爆发等 迫使人们背井离乡。
知识拓展
分析课本18页“阅读”,说明什么是环境移民? 三峡移民是否 为环境移民?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湘教版《地理Ⅱ》第一章
第三节
第三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二、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概念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 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例如:①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 ②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人口迁移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缺一不可)
①空间移动(行政区变化) ②定居地变更 ③时间限度(较长,大约1年以上)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人口 迁移
人口 流动
定居地的永久性或 长期性(时间>1年) 改变
临时或短期(时间<1 年)离开定居地,不 变更定居地
是人口移动的 两种基本形式
想一想
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动与 哪些因素有关?
注:由生态环境条件 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 为“环境移民”或 “生态移民”。
三峡大坝 三峡移民并不是环境移民。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 经济因素 ①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
深圳市是一座新崛起 的移民性城市
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
用的因素,是人口迁移
的基本动因。经济发展
水平高的地区人口迁入
率高,而经济落后的地
城 市 化
人口过于 集中
农村生活困难 就业机会不多 升学与升迁机会不多 生活质量低 就医不便 公共设施不足 老式房屋生活不便 社会地位低
人口密度大 失业率高 犯罪率高 建筑物密集 房地产价格高 交通拥挤
人口流失
人口总量少
郊
劳动力老化区农业投源自少化农业生产条件差
农田荒废
环境质量差 (推力)
人口迁移
环境质量好 (拉力)
4.社会文化因素
②家庭婚姻。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 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而家庭因素则在未成年 人和老年人口的迁移中 起着重要作用。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③宗教信仰、种族和 民族差异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通信
经济 因素
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
活动P21
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
迁出国 中国
墨西哥 印度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数量(万人/年)
30.3 26.7 22.2 14.4 18.0
迁入国 美国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年)
110.0 21.1 17.3 13.6 8.3
2、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① 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② 给城市环境造成巨 大的压力,带来就业困 难,交通拥挤,居住困 难等问题
练习
①大庆、攀枝花吸引大量工人、技术人员和家属迁入 (矿产资源开发)
②8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人口大量迁向东南沿海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③90年代后期向西部迁移人口增多 (政策优惠及较多的就业机会)
④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首都变迁) 汴京
(美国重视科技人才)
小结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重点)
1.概念 2.分类
二、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
1.世界人口迁移 2.我国人口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2. 经济因素 3.政治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活动P21
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图瓦卢
①气候
气候不仅直接影响人的身 体,而且影响着一个地区的 土壤、植被和水文等,从而 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 要的影响,并通过对生产和 生活的影响而影响人口迁移。
世界上第一个被水淹没的国家
四、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族的牧民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临安
⑤2001年阿富汗大量难民流入巴基斯坦等国 (美国反恐战争)
⑥撒哈拉沙漠边缘地区人口分别向南北迁移 ⑦ “三峡” 移民 (大型工程建设)
(沙漠化加剧)
⑧ 1945年盟军攻克柏林美国却派了3000名科技专家到德国物色人才,动用了 100架飞机将2000多名科学家运往美国,其中仅火箭专家就有120名
(3)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
移居东南亚 国际 (4)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 国际
三、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力:消极因素 拉力:积极因素
排斥力 吸引力
三、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城市
拉力因素
人口迁移
乡村
推力因素
工作机会多 赚钱机会多 医疗与社会福利好 教育与升迁机会多 休闲机会多 现代建筑居住舒适 置业与致富机会多 社会地位高
导入
走西口
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 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 西口》,久为人所熟知。 “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 的长城沿线关隘(一般指杀虎 口,明时称杀胡口,张家口等则 为东口)。因为中原地区人口 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 以,流民走过西口,过长城, 就可到达蒙古草原和河套一 带谋求生计。走西口流民来 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 主流。“走西口”流民潮持 续了300年。
有计划、有组 织进行,流量 小
自发性,流量 大,流向发生 明显变化
由东部向西部 及东北地区
由中、西部经 济落后区向东 部经济发达区
P17活动
2.下列人口迁移事件中,哪些是国际迁 移,哪些是国内迁移?
(1)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
大规模南迁 国内 (2)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 国内
活动P21
未来世界主要的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
迁出国 中国
墨西哥 印度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数量(万人/年)
30.3 26.7 22.2 14.4 18.0
迁入国 美国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年)
110.0 21.1 17.3 13.6 8.3
1、根据上表,说一说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 国各有什么特征。
迁出国 中国
墨西哥 印度
菲律宾 印度尼西亚
数量(万人/年)
30.3 26.7 22.2 14.4 18.0
迁入国 美国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年)
110.0 21.1 17.3 13.6 8.3
据联合国2000年预测,在未来半个世纪内, 高收入国家预计每年接收200万移民。未来世界 移民状况见上表。
1.近现代世界人口的迁移
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①从旧大陆(亚欧非) 二战前 (美)
新大陆
二战后
②从已知开发国家 ①从发展中国家
未开发地区 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 (外籍工人)
2.近现代我国人口的迁移
2.近现代我国人口的迁移
时间
特点
流向
建国后到20世 纪80年代中期 以前
20世纪80年代 中期以后
影响人口 迁移的
主要因素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宗教信仰
社会文化 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出地
有利 影响
①加强了与外界的联 系 ②缓解当地的人地矛 盾,保护生态环境 ③提高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