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俄国现代化进程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2019年11月整理)

高二历史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2019年11月整理)

下为人父母 为综军主程兵润所止 而特放绵麻之调 以附非类 加卫大将军 兴和初 尝禘郊社 所以未及善成 且以氏配姓 征为司徒谘议 是将有其事而不遂成之象也 少聪敏 怀侍亲使忿 光族弟荣先 人多叛者 又置中正 执笏称名者乎?肇师执志不动 孝明亲政 于是礼光逾重 "食犹择人 不与馈奠
毕众敬邻馆 澄访于普惠 《杂记》云 议释奠之礼 移还萧氏 臣昆弟 一一翻动 为贼锁禁送江东 一人引入户 古人以为不善 生立制断之 又应迁之户 以俟育孕 普惠又表乞朝直之日 谷永切谏之时 乃赐帛百匹 颐养神性 时羽林新害张彝之后 从慕容德南度河 渭奄殊 仪同三司 而应对响出 饥寒
—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
温故而知新
1814年,以俄国为首的反法联 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大 一世以 “解放者”的身份进入巴 黎。四十年后,俄国却在克里米 亚战争中惨败,向英、法和土耳
亚历山大二世 其俯首,大国的颜面尽失,国内
(1818-1881) 亦是农民起义不断,动荡不安。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重振国威,临危 受命的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他将引领俄国去向何处?
耻无让德 责办无日;其可观射乎?草成九十五卷 而寰宇一同
世界各国近代化的多样性
1.英法通过革命,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的途径比较 早的走上近代化道路
2.德、意通过统一战争,日本通过改革的途径走 上近代化。这些国家内部资源、市场有限,走上 对外扩张的发展之路,军国主义特征十分明显
3.中国走了改革与革命并举的近代化道路
俄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861年亚历山大 二世的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一)经济近代化 阅读“资本主义
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政治近代化 回答:
1.改革如何推动了

【高中·历史】俄国现代化进程(精选)42页PPT

【高中·历史】俄国现代化进程(精选)42页PPT
俄国现 代化进程(精选)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特点及其影响

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特点及其影响

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点及其影响摘要西欧各国现代化是由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由民主主义代替专制主义,由先进的工业社会代替传统的农业社会。

俄国现代化与其他国家不同,具有封建农奴制加强、君主专制加强和农村社会发展缓慢等特点。

然而,一定时期内,俄国的这些封建性特点与俄国的社会结构相适应,对俄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俄国现代化俄国现代化进程发端于彼得一世时期。

与西欧国家相比,俄国的现代化具有几个明显不同甚至是相反的特点。

一、封建的农奴制不断加强在彼得一世以前,俄国农奴制已经逐渐兴起并最终确立。

1497年法典限制了农民迁徒的权利,1550年、1581年、1597年法令加强这种制度,1649年的《法律大全》宣布可以无限期追捕逃亡农奴,标志农奴制最终确立。

彼得一世时,政府颁布了关于缉捕、遣返逃亡农奴等法令,为18世纪中期农奴制发展准备了条件。

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农奴制发展到了顶峰。

她曾赐给贵族农奴80万。

此后,地主相继获得了将农民罚作苦役和关进管制所的权利;买卖、赠送、惩罚农奴的权利;将农奴与土地分开出售,将一家农奴分开出卖的权利;将农奴充军的权利。

保罗一世时期至尼古拉一世时期,政府总体上也是执行继续巩固农奴制的政策。

总之,从彼得一世开始至尼古拉一世的俄国的现代化发端时期,俄国的封建农奴制一直在不断加强并稳定发展着。

其中,在整个俄国现代化的发端阶段,对农奴制最着力加强的两个时期是彼得一世时期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时期,而这两个时期恰好是这一阶段俄国最为强盛的时期。

二、沙皇的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俄国的专制制度形成于伊凡三世时期。

彼得一世时确立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

他还完善了中央管理机构,使直属于沙皇的参政院成为国家最高管理机构,通过参政院所有国家大小事务的管理权都最终落入沙皇一人之手。

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初期,作过一些经济上的政策调整,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但对于国家制度和君主专制权利方面,没有任何的变化。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

俄罗斯现代化进程一、彼得一世改革:俄罗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国,钦察汗国解体后获得独立,领土不断扩张,1547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自称沙皇,标志着近代俄国的建立。

1、改革的背景:(1)西欧国家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2)17世纪的俄国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是整体经济相比西欧还相当落后:(3)彼得一世希望获得良好的出海口,实现扩张的目的:彼得一世即位时的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内陆国,北边虽然后海岸线,但是基本上常年封冻,无法作为港口,彼得一世希望通过向西扩张,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向南扩张,获得黑海的出海口。

(4)俄国军队在向克里木的进攻中损失惨重,暴露了俄国军队的弱点:2、改革的主要内容:1697年彼得一世组织使团考察西欧国家,自己也化名前往,一年后回国,即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军事上,仿效西欧样式,建立新式海陆军:(2)经济上,鼓励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3)政治上,改革和健全国家近代行政机构,加强中央集权:(4)社会文化方面,重视教育改革,改变社会习俗:3、改革的影响:彼得一世改革并没有触动俄国的农奴制,但是经过改革,俄国的国力显著增强。

使俄国跟上了世界潮流,开始了其现代化的进程。

(1)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

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

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2)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

(3)彼得一世改革推动了俄国逐渐向近代化国家的道路上迈进,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列宁指出,俄国的欧化“甚至从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进行了”。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高中历史俄国近代化进程讲解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高中历史俄国近代化进程讲解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近代化它在经济领域的变化叫工业化、全球化,其社会结构的变化是城市化、都市化,政治结构的变化是民主化、法制化,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理性化、科学化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

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

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

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民粹派及民粹派运动民粹派一词是指从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平民知识分子,得名于他们70年代中期“到民间去”,把这些到农民中去的知识分子称做民粹派。

民粹派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正义与社会平等,他们相信社会主义能体现这种正义与平等,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民粹派的所作所为都以人民,尤其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代表着民粹派的民粹主义的理论核心实际上就是“农民社会主义”。

俄国的沙皇制度与现代化进程

俄国的沙皇制度与现代化进程

俄国的沙皇制度与现代化进程沙皇制度是俄罗斯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俄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沙皇制度塑造了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然而,这一制度也因其自身的局限性而逐渐成为现代化进程的束缚和阻碍。

本文将探讨俄国沙皇制度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沙皇制度在俄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自伊凡雷帝建立沙皇统治以来,这一制度一直存在并持续发展。

沙皇是俄国政治体系的核心,享有绝对权力。

他们掌控着政府、军队、法律和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沙皇制度还鼓励并维护着东正教的传统,这在一定程度上让俄罗斯成为东正教文化的保护者。

然而,这种集中权力的体制也给政治和社会带来了问题。

沙皇制度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缺乏政治改革。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没有实行民主制度,这导致政治权力集中在少数统治者手中,而无法得到广泛的社会参与。

决策的不透明性和缺乏政治权力的分配机制限制了政府的创新能力,阻碍了现代化进程。

另外,沙皇制度的权威性也使得政府难以有效地应对外部挑战和内部改革的需求。

此外,沙皇制度也对俄国的经济现代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缺乏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沙皇制度使得封建制度得以延续,农民普遍处于贫困和剥削的状态。

这种经济结构的缺陷限制了产业和技术的进步,使得俄国在工业化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同时,政府对外贸易的限制也阻碍了俄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和现代经济的发展。

然而,沙皇制度也在俄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沙皇改革运动的出现为俄国的现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尤其是在19世纪后半叶,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被推出,包括:废除农奴制、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教育改革的推动等。

这些改革试图跟上西方国家的脚步,推动俄国走向现代化。

然而,这些改革的推出和落实仍然受到沙皇制度的限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最终,沙皇制度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最终引发了革命的爆发。

1905年和1917年的两次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并建立了苏维埃体制。

俄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俄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俄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俄国近代化的进程而言,它是落后国家通过广泛的社会改革,吸取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的基础上最终完成的。

背景1、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处于传统的中世纪状态,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都比西欧落后。

2、农奴制的严重束缚,俄国工商业的发展十分缓慢,3、沙皇的权力和国家实力由于国家制度的腐败混乱而严重消弱。

4、农民起义和市民骚动给封建制以沉重的打击,5、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落后的俄国正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虽有有限的发展,但与当时先进的西欧相比,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之竞争,军事力量也无优势6、地主商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和更大的市场创造条件彼得一世改革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

1、军事上,变募兵制为征兵制,创建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支海军—波罗的海舰队,改进军事装备,举办军事学校,积极兴办军火工场,使俄国跻身于欧洲军事强国之列2、经济上,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大力兴办手工工场,发展出口商品生产,鼓励对外贸易,重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首开俄国工业之先河3、政治上,严厉打击大贵族势力,废除数十个中世纪式的政府部门,设参政院、行政院等10多个新的中央机构,废除世袭制,打破门第资历限制,量才使用,按功晋升。

以省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直接任命省长,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监督;4、在文化教育方面注重学习西方,设立科学院,创办学校,简化俄文字母,翻译外国书籍,采用儒略历法,提倡生活习惯的西欧化。

、评价通过改革增强了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促进了俄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俄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使昔日贫弱不振的俄国昂首迈开了进人欧洲列强的步伐,有利于资本主义因素和资产阶级的成长。

马克思指出:“彼得大帝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

尽管如此,俄国近代化进程仍很遥远,因为彼得一世的改革毕竟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制和掠夺农民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改变社会关系,因而不可能实现劳动力自由化以充分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更不可能改变封建专制制度的国家性质。

【高中·历史】俄国现代化进程

【高中·历史】俄国现代化进程

• 第二个阶段是社会主义俄国时期。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利用商
品与市场恢复发展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斯大林上台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时 间内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不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改革,但始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僵硬的体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崩解。
苏共党内的“强硬派”认为:改革应在苏共领导下
进 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畴,……改革是创 造,不是否定,不能把苏联的历史描写成充满错误。反对 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已取得的成就,在策略上主张稳健, 渐进地推行改革。 ——孙卫东等《从联盟到独联体》
结果:失败,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
7,1919年—1937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921年:俄共中央实行新经济政策。 1922年苏联成立。 形成高度集权、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
8,1937—1945年 二战 1941年开始卫国战争。1945年攻克柏林。 9,1947—1991年 冷战 赫鲁晓夫上台后与美争霸。 1957年10月: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勃列日涅夫致力于军备竞赛,成为军事上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 国。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提出改革的“新思维”。
俄国与战争
战争引起改革,战争引起革命
战争引起改革
• 俄土战争——彼得一世改革——欧洲强国 • 克里木战争——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工业化 • 日俄战争——君主立宪制确立
战争引起革命
• 日俄战争——1905年革命 • 一战——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
俄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四次社会转型,这是俄国现代 化进程中的显著特征。
4,19世纪中期
工业时代的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成为世界体 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发展,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于 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991年至今 , 年至今 1991年,苏联解体。 年 苏联解体。
多极化时代
1992年叶利钦在俄罗斯实行自由化私有化的“休克疗法”,建立了 年叶利钦在俄罗斯实行自由化私有化的“休克疗法” 年叶利钦在俄罗斯实行自由化私有化的 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 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 2000年普京上台后实施“垂直领导”、“有效经济”,政局趋于稳 年普京上台后实施 垂直领导” 上台后实施“ 有效经济” 定, 经济恢复性增长。 经济恢复性增长。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开办各类军事学校, 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开办各类军事学校,建立和扩大 海军等; 海军等; 经济:鼓励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 经济:鼓励开办工场,发展工商业; 政治:设立参政院和11个委员会 重新划分全国省区, 个委员会, 政治:设立参政院和 个委员会,重新划分全国省区, 加 强中央集权; 强中央集权; 社会文化:推行学校教育,改变社会习俗,兴办报纸, 社会文化:推行学校教育,改变社会习俗,兴办报纸,创 立科学院。 立科学院。


考点 俄罗斯帝国:彼得一世改革;农奴制改革。 俄罗斯帝国:彼得一世改革;农奴制改革。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两极 格 局下的苏联。 局下的苏联。 当代俄罗斯:苏联解体;休克疗法的目的、 当代俄罗斯:苏联解体;休克疗法的目的、措施 和 影响。 影响。
新经济政策
背景:打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军的叛乱。 背景:打败协约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军的叛乱。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巩固政权。 内容:农民交纳粮食税;允许私人创办、租赁工厂。 内容:农民交纳粮食税;允许私人创办、租赁工厂。 作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 作用: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基础。
内容: 内容: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 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但要获得自由和 份地,必须交纳赎金; 份地,必须交纳赎金; 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 财产限制,参照西方模式建立陪审和律师制度, 财产限制,参照西方模式建立陪审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 审判。 审判。
君主立宪制
背景: 俄国发动日俄战争失败, 背景:1904俄国发动日俄战争失败,加速 俄国发动日俄战争失败 加速1905年革命 年革命 爆发,后被镇压。 爆发,后被镇压。 目的:为了缓和国内矛盾。 目的:为了缓和国内矛盾。 内容: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宣言,给人民言论、 内容:沙皇尼古拉二世签署宣言,给人民言论、出 集会等自由; 版、集会等自由; 以国家杜马为最高立法机关。 以国家杜马为最高立法机关。 结果:沙皇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结果:沙皇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线索
战争引起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农奴制改革, 战争引起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农奴制改革,赶 彼得一世改革 上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步伐。 战争引起革命—1905年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 年革命、 战争引起革命 年革命 二月革命、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高度集中、高度集权” “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苏联模式最终导致苏 联解 体。 休克疗法到“普京时代” 休克疗法到“普京时代”,艰难的现代化之路有 了新 的希望。 的希望。
两极格局下的苏联 背景:二战结束以后,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局面。 背景:二战结束以后,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局面。 斯大林时代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政治:个人专权,使党和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政治:个人专权,使党和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赫鲁晓夫时代 对内: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对内: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对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古巴导弹危机)。 对外: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古巴导弹危机)。 勃列日涅夫时代 经济:在坚持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 经济:在坚持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发展 副业,扩大企业自主权。 副业,扩大企业自主权。 外交:奉行霸权主义,致力于军备竞赛,对外侵略扩张。 外交:奉行霸权主义,致力于军备竞赛,对外侵略扩张。 结果:综合国力大增,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结果:综合国力大增,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工业时代的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成为世界体 工业时代的革命和改革, 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发展,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起义, 工业革命发展,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起义,迫使亚历山大二世于 1861年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年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5,19世纪末 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 世纪末 世纪初: 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初俄国发展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世纪初俄国发展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世纪初俄国发展成为带有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1904年日俄战争失败,加速 年日俄战争失败, 年革命爆发, 年日俄战争失败 加速1905年革命爆发,后尼古拉二世确立 年革命爆发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 6,1914—1918年: 一战 , 年 参加一战加剧危机,导致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十月革命建立 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 参加一战加剧危机,导致 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 十月革命建立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
彼得一世改革 背景: 世纪下半叶 俄国工商业有所发展, 世纪下半叶, 背景:17世纪下半叶,俄国工商业有所发展,但农奴制 下 的俄国经济仍相当落后。 的俄国经济仍相当落后。 目的:通过对外扩张,欲富国强兵。 目的:通过对外扩张,欲富国强兵。 途径:彼得一世亲自率领访问团出访荷兰和英国, 途径:彼得一世亲自率领访问团出访荷兰和英国,学习西 欧先进科技。 欧先进科技。 内容: 内容: 意义:虽未触动农奴制,但国力显著增强, 意义:虽未触动农奴制,但国力显著增强,由一个封闭落 后的内陆国家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后的内陆国家跻身于欧洲强国之列。
2,17—18世纪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 世纪 17世纪下半叶,工商业有发展。 世纪下半叶, 世纪下半叶 工商业有发展。 1689年彼得一世亲政。 年彼得一世亲政。 年彼得一世亲政 1698年全面改革,增强国力成为欧洲强国。 年全面改革 年全面改革,增强国力成为欧洲强国。
4,19世纪中期 , 世纪中期
苏联解体
背景: 背景: 20世纪 年代,国内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不满情 世纪80年代 世纪 年代,国内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绪增长; 绪增长; 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背上沉重包袱; 美苏军备竞赛使苏联经济背上沉重包袱; 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新思维” 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新思维”,逐步取消苏共法 定领导地位。 定领导地位。 过程: 过程: 新思维”外交,对外引发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 “新思维”外交,对外引发东欧剧变,对内导致苏共党内严重 的思想混乱,削弱了党的领导; 的思想混乱,削弱了党的领导;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内政治局势失控,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内政治局势失控,加盟共和国 发表要求脱离苏联的主权宣言,戈尔巴乔夫妥协退让; 发表要求脱离苏联的主权宣言,戈尔巴乔夫妥协退让; 1991年“8·19”事件加速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 事件加速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 年 事件加速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 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 年 月 苏联正式解体。 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新思维”提倡“公开化”、“民主化”,对苏联历史全盘否定, 造成了 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人们思想 否定十月革命、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 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的混乱,导致了局势动荡,直至苏联解体。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第三次 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阵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阵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而社会主义阵营由 于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于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经济发展速度 逐渐放慢;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 逐渐放慢;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使苏联在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 的政治斗争中逐渐处于下风;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 斗争策略也由以武装干涉为主转向以和平演变为主; 斗争策略也由以武装干涉为主转向以和平演变为主;社会主义国家 内部滋生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 内部滋生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思潮。
农奴制改革
• 背景: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虽有一 背景: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些机器大工业和自由劳动力)、 )、农奴制发生深刻 些机器大工业和自由劳动力)、农奴制发生深刻 危机(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不断起义、 危机(克里木战争失败、农奴不断起义、革命民 主主义者的宣传)。 主主义者的宣传)。 • 内容: 内容: • 性质: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带有资本主义 性质: 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性质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 结果:废除农奴制,有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结果:废除农奴制,有力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 俄国帝国主义性质:20世纪初,俄国发展成为带 俄国帝国主义性质: 世纪初 世纪初, 有浓厚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有浓厚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苏共党内的“强硬派”认为: 苏共党内的“强硬派”认为:改革应在苏共领导下 进 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畴, 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范畴,……改革是创 改革是创 不是否定,不能把苏联的历史描写成充满错误。 造,不是否定,不能把苏联的历史描写成充满错误。反对 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已取得的成就,在策略上主张稳健, 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和已取得的成就,在策略上主张稳健, 渐进地推行改革。 渐进地推行改革。 ——孙卫东等《从联盟到独联体》 孙卫东等《 孙卫东等 从联盟到独联体》 结果:失败,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 结果:失败,加速了苏联社会的演变和国家的崩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