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注册消防工程师_技术实务_第一篇(基础知识)

注册消防工程师_技术实务_第一篇(基础知识)
(三)热辐射
以电磁波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热辐射。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 (一)烟气的扩散路线 逐渐冷却的烟气和冷空气流向燃烧 区,形成了室内的自然对流,火越烧 越旺,如图1-2-1所示。
图1-2-1着火房间内的自然对流
第三节 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烟气扩散流动速度与烟气温度和流动方向有关。 烟气在水平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小,在火灾初期为 0.1~0.3m/s,在火灾中期为0.5~0.8m/s。烟气在 垂直方向的扩散流动速度较大,通常为1~5m/s。在 楼梯问或管道竖井中,由于烟囱效应产生的抽力,烟 气上升流动速度更大,可达6~8m/s,甚至更大。
在扩散燃烧中,化学反应速度要比气体混合扩散速度快得多。整个燃烧速 度的快慢由物理混合速度决定。气体(蒸气)扩散多少,就烧掉多少。
(二)预混燃烧
又称动力燃烧或爆炸式燃烧。指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预先同空气(或氧)混 合,遇火源产生带有冲击力的燃烧。
第三节 燃烧方式及其特点
二、液体燃烧
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 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化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因此,液体 能否发生燃烧、燃烧速率高低,与液体的蒸气压、闪点、沸点和蒸发速率等性 质密切相关。 (一)闪燃 (二)沸溢
可燃物
第一节 燃烧条件
有焰燃烧的发生和发展除了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以外,因其燃烧过程 中还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因此,有焰燃烧发生和发展 需要四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氧化剂、温度和链式反应。 自由基的链锁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 现象。 自由基------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 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有焰燃烧的发生需要未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一级消防第一篇燃烧知识点笔记(必看)

一级消防第一篇燃烧知识点笔记(必看)

2020年一级消防工程师《消防安全技术实务》教材精讲班讲义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既然走上了消防考试的道路,那么请不要轻言放弃,生活中有很多的苦难,然而这就是生活,但人生不止于此!第一章燃烧第一节燃烧的本质与条件(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3)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4)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多数可燃物质的燃烧都是在蒸气或气体的状态下进行的,称为有焰燃烧。

而有的固体物质则不能变为气态,其燃烧只发生在氧气与固体表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称为无焰燃烧。

一、燃烧条件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叫做燃烧三角形。

(一)可燃物: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并形成燃烧的物质,称为可燃物。

(二)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氧化剂,称为助燃物。

(三)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称为引火源。

燃烧发生时,上述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燃烧发生的充分条件可表述为: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具备足够数量或浓度的助燃物;具备足够能量的引火源;上述三者相互作用。

二、燃烧的链式反应自由基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容易自由结合或与其他物质的分子反应,从而使燃烧按链式反应的形式扩展,也称游离基。

对于多数有焰燃烧而言,其燃烧过程中存在未受抑制的自由基作中间体。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的物理现象。

因此,可以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有焰燃烧的四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燃烧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第一章-消防基础知识-燃烧

第一章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点集锦燃烧基础选择题1、木材的燃烧()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答案解析:分子结构复杂的固体可燃物,在受热后分解出组成成分及与加热温度相应的热分解产物,这些分解产物再氧化燃烧,成为分解燃烧。

如木材、纸质、棉、毛、丝及合成高分子的热固性塑料、合成分解燃烧。

固本题答案为B2、液体的燃烧方式是()A、一闪即灭B、蒸发燃烧C、沸易燃烧D、分解燃烧答案解析:液体的燃烧方式有三种:闪点、沸点、喷溅.故本题答案选C3、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反应,通常伴有()A、火焰、发光B、发光、发烟C、火焰、发烟D、火焰、发光(或发烟)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燃烧的定义。

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故本题选D4、()是可燃物性液体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A、闪点B、燃点C、自然点D、蒸气压答案解析:闪点十可燃液体性质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参数。

故本题选A5、下列()储罐燃烧可能发生沸溢、喷溅.A、汽油B、煤油C、柴油D、原油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十液体燃烧的特点。

在含水分,黏度较大的重质石油产品,如原油、重油、沥青油等发生燃烧时,有可能产生沸溢现象和喷溅现象。

故本题选D6、火灾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过程.A、热辐射B、热对流C、热传导D、热传播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

建筑物内火灾蔓延,是通过热传播进行的,其形式与起火点、建筑材料,物质燃烧性能和可燃物的数量等因素有关,在火场上燃烧物质所放出的热能,通常是以传导、辐射和对流三种方式传播,并影响火势蔓延扩大。

故本题选D7、下列物质中()为最典型的未完全燃烧产物。

A、H2 OB、COC、CO2D、HCN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燃烧产物的的概念。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成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之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引言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全篇共分为四章十五节。

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等内容;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等内容。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学习要求了解燃烧的概念及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熟悉气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

掌握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及其特点,以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容,是关于火灾机理与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知识点:燃烧条件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加火源条件就产生了)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燃烧过程中,燃烧区的温度较高,使其中白炽的固体粒子和某些不稳定(或受激发)的中间物质分子内电子发生能级跃迁,从而发出各种波长的光。

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使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燃烧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燃烧发生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如果有一个条件不具备,那么燃烧就不会发生。

一、可燃物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按其所处的状态——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可燃气体。

二、助燃物(氧化剂)助燃物——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如广泛存在于空气中的氧气。

普通意义上,可燃物的燃烧均指在空气中进行的燃烧。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可燃物发生燃烧,均有本身固定的最低氧含量要求,氧含量过低,即使其他必要条件已经具备,燃烧仍不会发生。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知识点

消防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知识点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

2、燃烧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3、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着火三角形):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引火源(温度)。

这是无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氧气只是一种助燃剂,其它助燃剂发生的光和热也是燃烧,如金属钠在氯气中的燃烧。

4、大部分燃烧的四个必要条件(着火四面体):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应自由基。

这是有焰燃烧的必要条件。

5、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按其状态,可分为固体可燃物、液体可燃物和气体可燃物。

6、常见的引火源有:直接引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间接引火源,高温,自燃引火源。

7、防火方法:控制可燃物质、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设置防火间距。

灭火方法: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

8、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为着火和爆炸。

着火分为点燃和自燃。

自燃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

按燃烧物形态,可分为固体燃烧、液体燃烧和气体燃烧。

9、气体燃烧所需温度仅用于氧化或分解或将气体加热到燃烧温度,分为扩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比较稳定,火焰不运动,不会发生回火现象;预混燃烧速度快,不扩散,会发生回火现象。

10、液体燃烧不是液体本身燃烧,而是液体受热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汽的燃烧。

液体燃烧的方式有:闪燃、沸溢和喷溅。

11、液态烃类燃烧时产生橘色火焰和黑烟;醇类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几乎不产生烟。

12、含有水分、粘性较大原油、重油、沥青油等有扬沸现象(沸溢和喷溅),发生沸溢的时间比发生喷溅的时间早。

13、固体燃烧方式有:表面燃烧、蒸发燃烧、分解燃烧、阴燃(熏烟燃烧)。

14、属于蒸发燃烧的有:樟脑、萘、松香、沥青、蜡烛、硫、磷、钾、钠等。

属于表面燃烧的有:木炭、焦炭、铁、铜等。

属于分解燃烧的有: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

属于阴燃的有:大量堆积的煤、纸张、稻草、锯末等。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l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l第一节燃烧条件l一、燃烧条件l大部分燃烧发生的必要条件包括()l A . 可燃物 B. 助燃物(氧化剂) C. 引火源(温度)l D. 自由基链式反应 E. 氮气l答案: ABCDl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及引火源(温度),称为燃烧的必要条件。

自由基的链式反应是多数燃烧的实质。

l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

按其所处的状态,分为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l助燃物(如氧气),各种可燃物燃烧均有最低含氧量的要求。

l下列不属于直接火源的是()。

l A.明火 B.高温 C.电火花 D.雷击l【答案】Bl【解析】高温属于间接火源。

l引火源(温度)①明火。

炉火、烛火、焊接火、吸烟火、撞击、摩擦打火、机动车辆排气管火星、飞火等。

②电弧、电火花。

指电气设备、电气线路、电气开关及漏电打火;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火花;静电火花(物体静电放电、人体衣物静电打火、人体积聚静电对物体放电打火)等。

③雷击。

瞬间高压放电的雷击能引燃任何可燃物。

④高温。

指高温加热、烘烤、积热不散、机械设备故障发热、摩擦发热、聚焦发热等。

⑤自燃起火。

物质本身自行发热、燃烧起火,如黄磷在空气中会自行起火;钾、钠等金属遇水着火。

l第二节燃烧类型l一、燃烧类型l按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l A .着火 B 点燃 C 自燃 D 化学自燃 E 爆炸l答案 AEl按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l着火l1)点燃l2)自燃化学自燃热自燃l爆炸l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

l A.燃点 B.闪点 C.自燃点 D.爆炸点l【答案】Bl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

l A. 阴燃 B. 闪燃 C. 自燃 D. 着火l答案 Bl二、闪点、燃点、自燃点l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

消防安全技术实务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1、燃烧分为哪些类型?答: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着火源接触即能引起燃烧,并在着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点燃和自燃两种。

点燃是指由于从外部能源,诸如电热线圈、电火花、炽热质点,点火火焰等得到能量,使混气局部范围受到强烈地加热而着火。

自燃是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本身内部所发生的生物、物理或化学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然燃烧起来的现象。

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自燃又分为化学自燃和热自燃两种形式。

爆炸则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形式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气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1、火灾按燃烧对象如何分类?答: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火灾分为A、B、C、D、E、F 六类。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

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

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类火灾:气体火灾。

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炔等。

D类火灾:金属火灾。

如钾、钠、镁、钛、锆、锂等。

E类火灾:带电火灾。

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等。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

2、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灭火的基本方法有冷却灭火、隔离灭火、窒息灭火、化学抑制灭火。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1、常见爆炸引火源有哪些?答:引火源是发生爆炸的必要条件之一,常见引起爆炸的点火源主要有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及化学火源。

①机械火源是指机械撞击、摩擦产生火花,如机械上转动部分的摩擦,铁器的互相撞击或铁制工具打击混凝土地面,带压管道或铁制容器的开裂等,都可能产生高温或火花,成为爆炸的起因。

消防燃烧学(新)

消防燃烧学(新)

第一章火灾燃烧基础知识一、填空1、燃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2、燃烧三要素:要发生燃烧反应,必须有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3、根据火三角形,可以得出控制可燃物、隔绝空气、消除点火源、防止形成新的燃烧条件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四种防火方法。

4、根据燃烧四面体,可以得出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四种灭火方法。

5、燃烧按照参与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燃烧可分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化学反应速度大小分类,燃烧可分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类,燃烧可分为化合反应燃烧和分解反应燃烧两类;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燃烧可分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燃烧可分为自燃和点燃等形式。

6、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7、释放热量和产生高温燃烧产物是燃烧反应的主要特征。

8、物质的传递主要通过物质的分子扩散、燃料相分界面上的斯蒂芬流、浮力引起的物质流动、由外力引起的强迫流动、紊流运动引起的物质混合等方式来实现。

9、物质A在物质B中扩散时,A扩散造成的物质流与B中A物质的浓度梯度成正比,这个梯度可有三种表示方法,分别是浓度梯度、分压梯度和质量分数梯度。

10、管道高度越高,管道内外温差越大,烟囱效应越显著。

11、烟气是火灾使人致命的主要原因。

烟气具有的危害性包括:缺氧、窒息作用;毒性、刺激性及腐蚀性作用;烟气的减光性;烟气的爆炸性;烟气的恐怖性;热损伤作用。

12、烟气的主要成分:CO、CO2、HCI、SO2、NO2、NH3等气态产物。

二、简答1、燃烧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燃烧的特征:燃烧时可以观察到火焰、发光、发烟这些特征。

例如:蜡烛燃烧时可以观察到花苞型火焰,实际火灾中的火焰呈踹流状态;停电时蜡烛发出的光可以照亮周围,实际火灾中物质燃烧的火光能够照亮夜空;蜡烛棉芯较长时很容易观察到火焰上方有黑烟冒出,在蜡烛上方放臵冷瓷器时,可以观察到烟炱,实际火灾中更可以观察到浓烟滚滚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6/2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第01讲 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篇 消防基础知识
引 言
火灾是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是常发性灾害中发生频率较高的灾害之一。人们对火灾 危害的认识由来已久,如何运用消防技术措施防止火灾发生、迅速扑灭已发生的火灾,一 直是人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消防技术中涉及的防火工程技术和消防安全设计与管理方法等内容,需要运用大量的 自然科学知识和理论,这就要求从事消防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要认真研究火灾规律和特 点,掌握必要的消防基础理论与技术手段,增强对火灾发生机理的科学认识,鉴别火灾现 象,并能对消防基础知识的应用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篇消防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针对社会消防专业技术人员执业需求,以国家有关法律法 规、火灾基础理论等为依据,介绍了火灾及消防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 术的基本情况等,全篇共分为四章十六节。其中,燃烧基础知识一章主要包括燃烧条件, 燃烧类型,燃烧方式及其特点,燃烧产物等内容; 火灾基础知识一章主要涉及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建筑火 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灭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内容;爆炸基础知识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爆 炸的概念及分类,爆炸极限,爆炸危险源等内容;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一章主要 介绍了爆炸品,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 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五类易燃易爆危险品的概念、分类及其火灾危险性。
表1-1-3 某些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物质名称
自燃点(℃)
氢气
400
丁烷
405
一氧化碳
610
乙醚
160
硫化氢
260
பைடு நூலகம்
汽油
530~685
乙炔
305
乙醇
423
3.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 不同的可燃物有不同的自燃点,同一种可燃物在不同的条件下自燃点也会发生变化。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内径等因素 的影响。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固体的颗粒度、受热时 间等因素的影响。
知识点:燃烧条件(真题) 一、可燃物 二、助燃物(氧化剂) 三、引火源(温度)常见的引火源:明火、电弧、电火花、雷击、高温、自燃引火源 四、链式反应自由基
真题单选 用着火四面体来表示燃烧发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时,“四面体”是指可燃物,氧化 剂,引火源和( )。 A.氧化反应 B.热分解反应 C.链传递 D.链式反应自由基
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数大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燃烧产物中含 有大量的有毒成分,如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这些气体均对人体有 不同程度的危害。 一些主要有害气体的来源、生理作用及致死浓度
来源
主要的生理作用
短期(10min) 估计致死 浓度(ppm)
第三节 燃烧方式与特点
知识点:燃烧方式及其特点 一、气体燃烧 方式有:扩散燃烧、预混燃烧(爆炸式燃烧)
二、液体燃烧 现象有:闪燃、沸溢、喷溅 方式:蒸发燃烧
3/6
2016/6/2
三、固体燃烧 方式有:蒸发燃烧、表面燃烧、分解燃烧、熏烟燃烧(阴燃)、动力燃烧(爆炸) 蒸发燃烧(硫、磷、钾、钠) 表面燃烧(木炭、焦炭、铁、铜)是一种无焰燃烧,又称之为异相燃烧。 分解燃烧(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 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热时,先发生热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 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分解燃烧。 熏烟燃烧(阴燃) 动力燃烧(爆炸)会产生轰然现象。 记忆口诀:(表蒸分阴燃)
第一章 燃烧基础知识
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燃烧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掌握燃烧的四种类型,熟悉气 体、液体、固体燃烧的特点及燃烧产物的概念和几种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燃烧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燃烧条件、燃烧类型、燃烧方式与特点及燃烧产物等相关内 容,是关于火灾机理及燃烧过程等最基础、最本质的知识。
第一节 燃烧条件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产物 木材、煤等固体是火灾中最常见的可燃物质。它们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复杂天然高 聚物的混合物,成分不单一,并且是非均质的。 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主要组成元素是碳、氧、氢和氮。各 主要成分在不同温度下分解并释放挥发分,一般为半纤维素200~260℃分解;纤维素240~ 350℃分解;木质素280~500℃分解。当木材接触火源时,加热到约110℃时就被干燥并蒸 发出极少量的树脂;加热到130℃时开始分解,产物主要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加热到220 ~ 250℃时开始变色并碳化,分解产物主要是一氧化碳、氢气和碳氢化合物;加热到300℃ 以上,有形结构开始断裂,在木材表面垂直于纹理方向上木炭层出现小裂纹,这就使挥发 物容易通过碳化层表面逸出。随着碳化深度的增加,裂缝逐渐加宽,结果产生“龟裂”现 象。此时木材发生剧烈的热分解。
2/6
2016/6/2
引燃或发生自燃,若液体的温度低于闪点,则液体是不会发生闪燃的,更不会发生着火。
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以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可燃性液体 的闪点越低,其火灾危险性也越大。例如,汽油的闪点为-50℃,煤油的闪点为38~ 74℃,显然汽油的火灾危险性就比煤油大。根据闪点的高低,可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 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别:闪点<28℃的为甲类;28℃≤闪点<60℃的为乙类; 闪点≥60℃的为丙类(详见第二篇第二章)
一、燃烧类型分类 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着火、爆炸 着火方式——点燃、自燃 燃烧物形态——气体、液体、固体 持续燃烧形式——有焰燃烧、无焰燃烧 燃烧现象——火焰、发光、发烟
二、闪点、燃点、自燃点的概念 气体、液体、固体物质的燃烧各有特点,通常根据不同燃烧类型,用不同的燃烧性能 参数来分别衡量气体、液体、固体可燃物的燃烧特性。 (一)闪点 1.闪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挥发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 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 闪点是可燃性液体性质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闪 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 压越高,闪点越低。在一定条件下,当液体的温度高于其闪点时,液体随时有可能被火源
木材、纺织品、聚丙烯腈尼 龙、聚氨酯等物质燃烧时分解 出的氰化氢(HCN)
一种迅速致死、窒息性的 毒物
350
纺织物燃烧时产生二氧化氮 (NO2)和其他氮的氧化物
(三)自燃点
1.自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在这一温度时,物质
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燃烧。
2.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
燃的危险性就越大。常见可燃物在空气中的自燃点见表1-1-3所示。
二、几类典型物质的燃烧产物 按照构成状态可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由一种物质构成的称为纯净物(即只能 写出一个化学分子式的),由不同物质构成的称为混合物。 (一)高聚物的燃烧产物 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聚物),主要是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得的,如塑 料、橡胶、合成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其中,塑料、橡胶和纤维是人们熟知的3大 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其应用广泛而且容易燃烧。高聚物在燃烧(或分解)过程中,会 产生CO、NOx (氮氧化物)HCl、HF、SO2 及COCI2 (光气)等有害气体,对火场人员的生 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
(二)燃点 1.燃点的定义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 温度,称为燃点。 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一定条件下,物质的燃点越低,越易着火。 3.燃点与闪点的关系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1~5℃,并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是在敞 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时,一般用 闪点。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第四节 燃烧产物
知识点:燃烧产物 火灾中因燃烧而产生一类物质,其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燃烧条件。大部分可燃 物属于有机化合物,它们主要由碳、氢、氧、氮、硫、磷等元素组成,燃烧生成的气体一 般有一氧化碳、氰化氢、二氧化碳、丙烯醛、氯化氢、二氧化硫等。
一、燃烧产物的概念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 物之分。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的CO2(二氧化碳)、H被氧化生成的 H2O(水)、S被氧化生成的SO2(二氧化硫)等;而CO、NH3、醇类、醛类、醚类等是不完 全燃烧产物。燃烧产物的数量、组成等随物质的化学组成及温度、空气的供给情况等的变 化而不同。 燃烧产物中的烟主要是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能被人们看到的直径一 般在10-7~10-4cm之间的极小的炭黑粒子,大直径的粒子容易由烟中落下来称为烟尘或炭 黑。炭粒子的形成过程比较复杂。例如碳氢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会因受热裂解产生一系 列中间产物,中间产物还会进一步裂解成更小的碎片,这些小碎片会发生脱氢、聚合、环 化等反应,最后形成石墨化碳粒子,构成了烟。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燃烧条件包括: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引火源(温度)和链式反 应自由基。
1/6
2016/6/2
实务题库 大部分燃烧发生和发展需要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三个必要条件外,还需 要( )。 A.超氧反应自由基 B.聚合反应游离基 C.链式反应自由基 D.循环反应游离基
(三)金属的燃烧产物 金属的燃烧能力取决于金属本身及其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根据熔点和沸点不 同,通常将金属分为挥发金属和不挥发金属。 挥发金属(如Li、Na、K等)在空气中容易着火燃烧,熔融成金属液体,它们的沸点一 般低于其氧化物的熔点(K除外),因此在其表面能够生成固体氧化物。由于金属氧化物的 多孔性,金属继续被氧化和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后,金属被融化并开始蒸发,蒸发出的蒸 气通过多孔的固体氧化物扩散进入空气。 不挥发金属因其氧化物的熔点低于金属的沸点,则在燃烧时熔融金属表面形成一层氧 化物。这层氧化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属和空气中氧的接触,从而减缓了金属被氧化。 但这类金属在粉末状、气溶胶状、刨花状时在空气中燃烧进行得很激烈,并且不生成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