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观后感

合集下载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 看完⼀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国重器观后感1000字(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国重器观后感篇1 《⼤国重器》,⼀部记录新中国⼯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国重器》,⼀帘见证中国⼯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

这股从民族⼯业⾎脉中迸发出的最强⾳在11⽉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中国民族⼯业的全⾯崛起。

这部纪录⽚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型⾼清电视纪录⽚,《⼤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活和梦想,通过⼈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到⼤,到赶超世界先进⽔平背后的艰⾟历程。

从这个纪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及巨⼤的潜⼒。

从⼏⼗年前我国的装备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出⼝⼀台机器简直⽐登天还难,还要看尽外商的脸⾊,但如今世界各地的施⼯现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机械装备的⾝影,这是⼀个巨⼤的转变,每个中国⼈都为之⾃豪的转变。

例如在世界上最⼤的磷肥选矿⼚,这也是沙特政府矿业开发的⼀个重要项⽬,这个项⽬需要很多的设备,把⼏百家⽣产的设备集合起来,变成⼀套完整的设备,如果没有⼀套完整的设备系统,就⽆法做世界上⼯程的总承包,⽽在这个项⽬中有中国制造的机械在参与运转。

装备制造,尤其是⾼端装备制造,在⼀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是为整个中国的发展提供⼀个基础的⼿段。

装备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

以前中国是磷肥进⼝国,但现在我们所⽤⽣产的这套机器核⼼设备已经完全国产化,中国现在是磷肥第⼀⼤出⼝国,这就是装备制造业对⼀个国家的影响。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4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4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4篇)《大国重器》观后感 1过去的三十年,我国依托三峡机组、大秦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重大技术装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按图加工到自主设计、从单机生产到工程总包的伟大目标。

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从来就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

在全球,机器制造每天都在创造着奇迹,机器制造的竞争每时每刻都体现着国家之间的博弈。

百万千瓦水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连铸连轧成套装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设备、海上石油钻井平台、高速动车组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不仅书写了装备工业的辉煌历史,更为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国重器》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技术,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辉煌成就背后的艰辛历程。

展现30年来中国装备工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记录和传播为振兴中国装备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事迹,以及他们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所做的孜孜不倦的探求。

装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

后来者居上。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

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紧追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

展示和宣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将使人们在感受机械加工的神奇造化及中国装备非凡历程的同时,更加提振信心,并矢志为工业转型升级和打造装备强国而不懈努力。

激励当代装备人传承几代人的希冀与梦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装备制造业强国,再创辉煌。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1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1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1篇)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1我们讲“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

”《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

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恢宏的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新时代一线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

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新时代人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

在一线市场、国珍健康生活馆里、团队培训演讲台上,《大国重器》让新时代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振兴民族产业的历史使命。

十八年前,在新时代公司成立初期,我们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缺少市场经验。

但是我们凭借着对松花粉项目的坚定信心,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仅有的5000万资金,建成了第一条松花粉生产线,功克了松花粉破壁等历史性难题,在租用的狭小办公室里,开始了松花粉销售的第一步。

十八年来,新时代创业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尝试和探索,首创“店铺+销售员”的“中国新时代专营体系”,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直销道路。

在上级集团、行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新时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新时代如同浴火凤凰般涅重生,创造了国有资产增值1400多倍的奇迹。

在专营店里我们所有新时代人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

《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了民族工业的崛起,让我感觉到能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更让我兴奋的是我是一名新时代人。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新时代人的内心。

《大国重器》观后感500字五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500字五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500字五篇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码,对于一个国家,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

——大国重器。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大国重器》观后感500字当看到《大国重器》播出V58项目产品在连云港码头装船的镜头时,作为拍摄的亲历者,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摆个摊位,放几张图片,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相比,简直就是不能看的产品”当听到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评价徐工第一次参加德国宝马展时,不禁有些心酸;当听到王民董事长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时,作为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从美、欧、日主导,中国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到成为工程机械的重要出口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工程机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谓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走出去”、“走进去”后努力“走上去”,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铸就了敢与国际抗衡的国之砝码、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大国重器。

在《大国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摄期间,徐工国际化就不断传来好消息:2012年7月,徐工集团谋划布局全球市场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欧洲研究中心、徐工欧洲采购中心新址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菲尔德市正式启用;与此同步,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划建设中,一个全球协同的徐工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徐工是一个有着70年光荣历史积淀和深厚底蕴内涵的企业,中国工程机械的原创主要在徐工。

徐工也是靠着不断变革创新,才有了今天……没有任何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给徐工,我们要成为最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还有差距,这个差距,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填补”。

正如王民董事长所言,正是凭借着一代代中国装备制造人,用汗水与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装备制造规模全球第一的位置。

在2012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行业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寒冬。

《大国重器》观后感500字五篇.docx

《大国重器》观后感500字五篇.docx

《大国重器》观后感500 字五篇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于一个国家,砝的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

——大国重器。

以下是小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后感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大国重器》后感500 字当看到《大国重器》播出 V58 目品在云港装船的,作拍的者,我的眼眶不禁湿了 ; “ 个位,放几片,与世界工程机械巨相比,直就是不能看的品” 当听到徐工集王民董事价徐工第一次参加德国宝展,不禁有些心酸 ;当听到王民董事“中国工程机械企已在激烈的争境中出了一条血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峰上,我必要有位置” ,作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任之重。

从美、欧、日主,中国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到成工程机械的重要出口国,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工程机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越走越、越走越。

中国工程机械企在“走出去” 、“走去”后努力“走上去” ,以国己任,以技新,就了敢与国抗衡的国之砝、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大国重器。

在《大国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期,徐工国化就不断来好消息: 2012年 7 月,徐工集划布局全球市在欧洲立了研中心 ; 今年 10 月 11 日,徐工欧洲研究中心、徐工欧洲采中心新址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菲德市正式启用 ; 与此同步,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划建中,一个全球同的徐工新体系正在逐形成⋯⋯“徐工是一个有着 70 年光荣史淀和深厚底内涵的企,中国工程机械的原主要在徐工。

徐工也是靠着不断革新,才有了今天⋯⋯没有任何天上掉的好事徐工,我要成最秀的世界企,有差距,个差距,要通自主新来填” 。

正如王民董事所言,正是凭借着一代代中国装制造人,用汗水与智慧,才成就了今日中国的装制造模全球第一的位置。

在2012 年,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行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寒冬。

面全球性的市1场低谷,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硬是打破了行业颓势、走出了行业低谷。

今年徐工已完成 13.2 亿美元的出口额,连续十年位居行业出口第一。

大国重器观后感3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3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3篇《大国重器观后感》最近看了《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真的是让我心潮澎湃,感触颇多。

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咱们国家在装备制造业上的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

那些大型的机器设备、先进的技术工艺,每一项都让我这个普通人惊叹不已。

就拿徐工集团的起重机来说吧。

以前我只知道起重机就是用来吊起重物的,可看了片子我才知道,这里面的门道多了去了。

徐工的起重机,那巨大的吊臂高高扬起,仿佛能够触摸到天空。

在建设大型桥梁的时候,它们可是功不可没。

我记得片子里有个场景,是要吊起一段巨大的钢梁。

那钢梁又长又重,就像一条沉睡的巨龙。

起重机司机坐在操作室里,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各种仪表和监控画面。

指挥员在下面拿着对讲机,大声喊着各种指令。

“起!”“慢一点!”“往左一点!”每一个指令都干脆利落。

随着起重机的缓缓启动,那巨大的钢梁开始慢慢离开地面,一点点升高。

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就怕出一点差错。

可人家徐工的起重机就是牛,稳稳当当,丝毫不差地把钢梁吊到了指定位置。

那一刻,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大国重器,什么叫中国制造的力量。

还有中国一重的大型锻压机。

那家伙,真的是个巨无霸。

一个巨大的锤头,重重地砸下来,就能把一块坚硬的金属坯料锻造成需要的形状。

我看到工人师傅们在操作台前忙碌着,他们的脸上满是汗水,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自豪。

他们精心调整着每一个参数,确保每一次锻造都是完美的。

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在锻造一个大型零件的时候,有一个小小的瑕疵出现了。

师傅们马上停止了操作,围在一起讨论解决方案。

他们没有丝毫的马虎和敷衍,那种对工作的认真和负责,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最后,经过大家的努力,问题解决了,零件锻造成功,那一刻,整个车间都响起了欢呼声。

再说说振华重工的港机设备。

在全球各大港口,几乎都能看到振华重工的身影。

那些巨大的岸桥、场桥,像钢铁巨人一样矗立在那里,高效地装卸着货物。

我看到在一个港口,一艘巨大的货轮靠岸了。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0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0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0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国重器》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它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就是我国重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

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

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高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南车青岛四方、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和唐车公司先后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动车组。

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

繁忙干线提速区段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

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

同时,“和谐号”动车组从此驶入了百姓的生活中。

2008年2月26日,铁道部和科技部签署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工程类型最复杂的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2月6日,世界首条修建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时速350公里的郑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

2010年7月1日,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

如今,“中国高铁”这个名词已经开始让世界耳熟能详。

继李总理在泰国为我国高铁作出推广、伦敦市长对我国高铁作出高度评价以后,阿根廷的采购计划也得以顺利签订。

《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4篇

《大国重器》的观后感 4篇

《大国重器》观后感(一)人类文明从农耕时代走到现代工业社会,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机器、设备和技术的支持。

当我们回首历史,会发现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代表性的重器或技术成果,它们不仅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近日,我观看了纪录片《大国重器》,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工程机械和高端装备。

它们不仅有着强大的功能和性能,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我国自主研发、生产的。

在这些重器背后,蕴含着数不尽的汗水和努力。

每一部机械的诞生,都是一个集结了无数科研人员、工程师、工人的团队努力的结晶。

看到这些大国重器,我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不得不说,这些重器不仅仅是技术的体现,更是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的象征。

在过去,我们曾经长时间依赖于国外的技术和设备,但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可以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和企业并肩竞争。

这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民族精神的胜利。

另外,这部纪录片也给我带来了深入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历了从落后到赶超,再到领先的跨越式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了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始终坚守自己的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最终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这种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们民族的宝贵品质。

我不禁想到,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它的经济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和精神。

在《大国重器》中,我看到了我国工人、工程师、科研人员那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类进步而不懈努力的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最后,我想说,《大国重器》不仅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部教育片。

它教给我们,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坚持自己的目标,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国重器中的一颗螺丝钉,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创新,我们就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重器观后感
——观CCTV纪录片《大国重器》“开天神推”有感
崔保运
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正如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说的一样:“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是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

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

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

“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
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

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

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产品是完全我们自主开发的,随着能源的这种大量的开采,这种使用大型设备的工矿越来越多,过去完全靠进口,我相信我们研制成功以后,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的进口产品。

”山推股份董事长张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让国人振奋,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在过去十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

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

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

”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

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与其他专辑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在对山推股份公司的讲述中,重点展现了一个富有激情、勇于创新的山推团队力量,从装配技师、焊接技师、质量检查员、设计工程师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工作的一个个场景。

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忙碌、有序的生产现场,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产和严谨的研发团队,奔赴在飞沙走石、
机器轰鸣的新品验证施工现场。

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

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使得山推在治理结果、战略决策、运行机制、经营绩效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打造了中国典范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的脊梁。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装备制造业国家,要挺起大国脊梁,铸大国重器。

镜头中,再现威武雄壮的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缓缓开来时,被震撼的心依旧久久不能平息。

《大国重器》将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推,更看到中国工程机械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