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对于理解生命系统的运行规律以及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准备专升本考试的同学来说,掌握生态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一、生态学的概念与研究范畴生态学这个词源于希腊文,其中“eco”表示住所或栖息地,“logy”表示学问。

简单来说,生态学就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范畴非常广泛。

从微观层面来看,它研究个体生物如何适应环境,比如植物如何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来适应水分和光照的变化。

在种群层面,关注的是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群体特征,如种群的数量动态、年龄结构等。

群落生态学则研究不同物种在特定区域内的相互关系,包括竞争、共生、捕食等。

而生态系统生态学把生物群落与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探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过程。

此外,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是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

全球生态学则关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全球生态的影响。

二、生物与环境环境是指生物生存的外部条件,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因素如温度、光照、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

温度是一个关键的环境因子。

每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温度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生物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

高温可能导致蛋白质变性,低温则可能使细胞内水分结冰,从而破坏细胞结构。

光照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会影响动物的行为和生理节律。

例如,一些鸟类会根据日照时间的变化来调整迁徙时间。

水分对于生物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同的生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方式各不相同。

有些植物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是因为它们具有特殊的保水机制。

土壤为植物提供了养分和扎根的基础,其质地、酸碱度和肥力等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动物的活动可以传播种子,促进植物的分布。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温习资料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温习资料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根底温习资料总要求:了解生态学的开展现状和开展趋势,明白得生态学的全然观点和生态学进程,把握生态学的全然概念和全然原理等理论知识;应用生态学的观点,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

温习考试内容:一、绪论「要求」把握生态学的概念及生态学的全然观点;了解生态学的开展历史、现代生态学的开展趋势、生态学的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方式。

〔-〕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个体生态学〔2〕种群生态学〔3〕群落生态学〔4〕生态系统生态学〔5〕景观生态学〔6〕全世界生态学〔1〕依照组织层次分类〔2〕依照生物类群分类〔3〕依照生境类型分类〔4〕依照研究方式分类〔5〕依照穿插学科分类〔6〕依照应用领域分类〔二〕生态学的开展简史3生态学的稳固时期〔1〕整体观和综合现〔2〕层次构造理论〔3〕新生特性原那么〔1〕野外调查研究〔2〕实验室研究〔3〕系统分析和模型二、生物与环境「要求」明白得生物和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把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概念和生态因子彼此作用的规律。

〔一〕环境与生态因子〔l〕环境的概念〔2〕环境的类型〔1〕生态因子的概念〔2〕生态因子的分类〔3〕生态环境和生境〔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时期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李比希最低率、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二〕生物与光因子〔1〕光照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重要阻碍〔2〕生物对光照度的适应类型〔2〕红外光和紫外光〔1〕日夜节律〔2〕光周期现象〔三〕生物与温度因子〔1〕生物生长〔2〕生物发育〔3〕生物的地理散布〔4〕有效积温法那么〔1〕温周期现象〔2〕物候节律〔3〕休眠〔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阻碍与生物的适应〔2〕极端高温对生物的阻碍与生物的适应三、种群生态「要求」把握种群的概念及其全然特点;明白得种群数量变更及种内、种间关系的全然原理和规律;了解种群调剂的几个要紧学说。

〔一〕种群的概念和全然特点〔1〕种群密度〔2〕种群散布型〔3〕种群诞生率与死亡率〔4〕种群的年龄构造〔5〕种群性比〔二〕自然种群的数量变更〔1〕指数增加〔2〕逻辑斯谛增加〔1〕季节消长〔2〕不规那么波动〔3〕周期性波动〔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5〕种群平稳〔6〕种群的衰落和衰亡〔7〕生态入侵〔三〕种内、种间关系〔1〕植物的密度效应〔2〕性别生态〔3〕动物的领域性和社会品级〔1〕竞争〔2〕捕食〔3〕共生〔4〕寄生〔5〕他感作用〔1〕种群调剂的概念〔2〕种群调剂的机制〔四〕种群的进化与适应〔1〕r计谋〔2〕k计谋四、群落生态「要求」了解群落分类的原那么、生态位和物种多样性的全然概念;明白得群削发生、演替的全然进程;把握群落构造、功能和群落地理散布的全然规律和特点。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

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对于专升本的同学来说,掌握生态学基础至关重要。

生态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微观的分子、细胞层面,到个体、种群、群落,再到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它不仅关注生物本身的特征和行为,还着重探讨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比如温度、光照、水分、土壤、大气等。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十分显著,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适宜生存温度范围。

例如,北极熊能够适应北极的严寒,而热带鱼则在温暖的水域中生活。

光照不仅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还会影响动物的活动节律和繁殖行为。

水分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干旱地区的植物往往具有特殊的保水机制,而水生生物则进化出适应水中环境的身体结构。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例如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叶片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

生理适应则体现在生物的内部生理机能上,比如一些动物在寒冷的环境中能够通过调节体内的代谢速率来保持体温。

行为适应如候鸟的迁徙,它们会根据季节的变化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种群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具有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

这些特征相互影响,共同决定着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还存在空间分布格局,如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种群的增长模型有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蒂增长。

指数增长通常发生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而在现实中,由于资源有限和环境阻力,种群往往呈现逻辑斯蒂增长。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组成,不同的物种在群落中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利用资源的方式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和寄生等。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知识点汇编复习资料(完整版)

2024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知识点汇编复习资料(完整版)

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考点汇编第一章绪论考点1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概念的首次提出者是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

经典生态学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生态学对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考点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生态学的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自身特殊的研究对象,这个对象即是“生态系统”。

研究内容:研究一定实体(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

纵向方面来说,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生态学:以生物的个体为研究对象。

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相当。

2种群生态学:种群是指一定时间、一定区域内同种个体的组合。

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3群落生态学:群落是由一定种类的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是占有一定空间的多种生物种群的结合体,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成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

4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平衡、稳定及其调控机制。

5景观生态学:景观指不同类型群落水平的集合体,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组合,探讨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尤其强调人类活动在改变生物与环境方面的作用。

6全球生态学:区域和景观范围扩展到全球,是全球生态,也即生物圈或生态圈。

这是地球上最高级的组织层次,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考点3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前)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为了更多地寻找到猎物、采集到野果,不得不对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以及周围世界的各种自然现象进行观察,自觉与不自觉地了解和积累动植物以及自然的知识,选择栖居在生存条件比较好的环境之中。

(二)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进入17世纪以后,随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开始成长17世纪早期。

达尔文发表著名的《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天择论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发表《以植物生态地理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植物生态学》)。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_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一、生态学的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质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指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生态学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生物学家Haeckel于1869年提出的。

生态学(Ecology)最早起源于两个希腊单词oi.kos(住所或生活所在地)和Logos(研究或讨论),Oikologie从字面上解释为研究生境的科学。

Haeck.el提出的定义为:“生态学是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

”显然,Haeckel在此强调的是相互关系,或称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此后,一些著名生态学家也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

l909年,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瓦尔明(E.Warming)认为植物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结构、生命延续时间、分布和其他生物关系之影响”;俄罗斯6.A.keB/Iep院士给生态学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活中的植物在与其结合的特定外界环境条件紧密相互作用中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特点”;一些动物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生活要求和家务习性的科学。

俄罗斯Haymob的生态学定义是“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随着生态学的发展,生态学家认为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至后来欧德姆(E.P.Odum)认为应把生物与环境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研究一定区域内生物的种类、数量、生物量、生活史和空间分布;环境因素对生物的作用及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规律等。

他的这一理论对大学生态学教学和研究有很大影响,他本人因此而荣获美国生态学的最高荣誉——泰勒生态学奖。

2023专升本-生态学基础

2023专升本-生态学基础

202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㊁选择题:1~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㊂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㊂1.20世纪60~70年代,生态学的研究重心转向()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2.植物在种子萌发和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时出现黄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A.水分过多B.温度太低C.光照不足D.养分缺乏3.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下列不属于温度三基点的是()A.最高温度B.最低温度C.有效积温D.最适温度4.标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其适用对象的特点是()A.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B.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小C.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大D.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5.在30个固定监测样地中,共设置150个样方,调查发现共有300株绣线菊,分布于15个样方中,则绣线菊的频度是() A.10%B.20%C.10D.206.根据生活史对策,与旅鼠相比,亚洲象属于()A.高内禀增长率的r对策者B.高内禀增长率的K对策者C.高竞争潜力的r对策者D.高竞争潜力的K对策者7.甲群落与乙群落的物种数目相同,甲群落比乙群落的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高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丰富度一定等于乙,曱的均匀度一定小于乙B.甲的丰富度一定等于乙,甲的均匀度一定大于乙C.甲的丰富度一定大于乙,甲的均匀度一定小于乙D.甲的丰富度一定大于乙,甲的均匀度一定大于乙8.下列关于顶极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达到最终稳定阶段B.群落净初级生产量达到最大C.外来干扰对群落不再起作用D.群落与生境的协同性比较低㊃701㊃9.杨树ң蝉ң螳螂ң黄雀ң鹰这条食物链中,蝉属于()A.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B.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C.第一营养级,次级消费者D.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量的单位可用k g/(m2㊃a)表示B.生态系统生产力越高,生物量越大C.生态系统发育成熟时,生物量接近最大D.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内活体植物的总质量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二㊁填空题:11~2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㊂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㊂11.单元顶极学说中的 顶极 是指顶极㊂12.森林群落的地下成层性主要是指的垂直分布现象㊂13.根据发展方向,演替可分为㊁逆行演替和循环演替㊂14.与起源于或适应于低纬度地区的作物相比,高纬度地区的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有效积温通常较㊂15.丹麦植物学家瑙基耶尔将高等植物划分为高位芽㊁地下芽等多个生活型,其划分依据是芽的位置㊂16.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可以形成根瘤,二者的种间关系是㊂17.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植物组成的群落结构单元称为,如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常绿针叶树㊂18.森林和草原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可表现在鸟的增多和某种鸟密度增大等方面㊂19.飞蝗在种群密度高而食物缺乏的年份会大规模向外迁出,这种生态适应类型属于适应㊂20.竞争一般可分为干扰竞争和两种类型㊂三㊁判断题:21~3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㊂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 ʌɔ 内划 ɿ ,错误的划 X ㊂21.初级生产力越高,净初级生产力就越高㊂()22.基于同种生物之间竞争关系的研究得出了竞争排斥原理㊂()23.北方树种分布区向南拓展,因受到温度限制常分布于较高海拔区域㊂()24.森林群落演替的标志是建群种的改变㊂()25.植物的表型是指植物的基因型㊂()26.陆生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主要通过根系吸水和叶片蒸腾失水来维持㊂()27.生态因子包括土壤因子和气候因子等,不包括生物因子㊂()28.林德曼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研究,得出 十分之一定律 ㊂()29.根据耐阴性,可将树种分为喜光树种㊁中性树种和耐阴树种㊂()30.负反馈的作用往往使生态系统远离稳态㊂()㊃801㊃四㊁名词解释:31~3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㊂31.光周期现象32.年龄结构33.生态入侵34.生物富集五㊁简答题:35~37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㊂35.简述干旱区植物对水分缺乏的适应特点㊂36.捕食者与猎物的性状进化如同一场军备竞赛㊂简述捕食者与猎物协同进化的生态学意义㊂㊃901㊃37.简述黑白瓶法测定水体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原理㊂六㊁论述题:38小题,20分㊂38.通常食物链上营养级的数量有限,请从能量的角度论述其原因㊂参考答案及解析一㊁选择题1.ʌ答案ɔ Dʌ考情点拨ɔ本题考查了生态学的发展史㊂ʌ应试指导ɔ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㊂2.ʌ答案ɔ Cʌ考情点拨ɔ本题考查了光照强度对生物的影响㊂ʌ应试指导ɔ黄化现象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端的典型例子,黄化是植物对黑暗的特殊适应㊂3.ʌ答案ɔ Cʌ考情点拨ɔ本题考查了温度三基点㊂ʌ应试指导ɔ温度三基点是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㊁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㊂4.ʌ答案ɔ Aʌ考情点拨ɔ本题考查了标记重捕法的适用情况㊂ʌ应试指导ɔ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㊁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㊂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㊃011㊃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㊂5.ʌ答案ɔ A ʌ考情点拨ɔ 本题考查了频度的概念㊂ʌ应试指导ɔ 频度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㊂本题中绣线菊的频度F =15/150ˑ100%=10%㊂6.ʌ答案ɔ D ʌ考情点拨ɔ 本题考查了生活史对策㊂ʌ应试指导ɔ r 对策者通常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竞争力弱,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如旅鼠㊂K 对策者通常出生率低,寿命长,且扩散能力较弱,竞争能力较强㊂亚洲象是典型的K 对策者,它们具有大型体型㊁长时间生长㊁低繁殖率和高存活率等特点,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㊂7.ʌ答案ɔ B ʌ考情点拨ɔ 本题考查了香农 威纳多样性指数㊂ʌ应试指导ɔ 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公式为H=-ðSi =1P i l o g 2P i ㊂S 为物种数目,P i 为属于种i 的个体在全部个体中的比例㊂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包含两个因素:(1)种类数目,即丰富度㊂(2)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平均性或均匀性㊂种类数目多,可增加多样性;同样,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增加,也会使多样性提高㊂本题中,甲群落与乙群落的物种数目相同,表明种数相同,而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却不同,H 值大的,均匀度就高,表明甲的均匀度要高于乙㊂8.ʌ答案ɔ A ʌ考情点拨ɔ 本题考查了顶极群落的概念㊂ʌ应试指导ɔ 经过一系列演替,最后所产生的保持相对稳定的㊁自我维持的㊁成熟的生物群落,叫作顶极群落㊂顶极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㊂9.ʌ答案ɔ B ʌ考情点拨ɔ 本题考查了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的功能㊂ʌ应试指导ɔ 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营养级.生产者植物是第一营养级;直接吃生产者的草食性动物是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吃初级消费者的肉食性动物是第三营养级,是次级消费者㊂10.ʌ答案ɔ C ʌ考情点拨ɔ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含义㊂ʌ应试指导ɔ 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所有生物体的质量,即是指单位面积内动物㊁植物等生命活体的总质量,通常用k g /m 2表示㊂当生态系统成熟或演替达到顶级时,生物量最大,呼吸量也最大㊂二、填空题11.气候12.根系13.进展演替㊃111㊃14.少15.复苏芽或休眠芽16.互利共生17.层片18.种类19.行为20.利用竞争三㊁判断题21.ʌ答案ɔ ˑʌ考情点拨ɔ本题考查了净初级生产力的概念㊂ʌ应试指导ɔ初级生产力越高,总初级生产力也越高,而自养生物本身呼吸所消耗的同化产物变化不定,所以初级净生产力不一定越高㊂22.ʌ答案ɔ ɿ23.ʌ答案ɔ ɿ24.ʌ答案ɔ ɿ25.ʌ答案ɔ ˑʌ考情点拨ɔ本题考查了植物表型的概念㊂ʌ应试指导ɔ植物表型是由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部分或全部可辨识的物理㊁生理和生化特征及性状,包括植物的结构㊁组成以及生长发育过程㊂而基因型是指生物体某个或某些性状所表现的形态,它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㊂植物表型并不等同于植物的基因型㊂26.ʌ答案ɔ ɿ27.ʌ答案ɔ ˑʌ考情点拨ɔ本题考查了生态因子的内容㊂ʌ应试指导ɔ生态因子包含气候因子㊁土壤因子㊁地形因子㊁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㊂28.ʌ答案ɔ ˑʌ考情点拨ɔ本题考查了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的发现㊂ʌ应试指导ɔ林德曼通过研究赛达博格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得出了能量传递的效率在10%左右㊂29.ʌ答案ɔ ɿ30.ʌ答案ɔ ˑʌ考情点拨ɔ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中负反馈的作用㊂ʌ应试指导ɔ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㊂四㊁名词解释31.光周期现象: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各自光周期环境中,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㊃211㊃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㊂32.年龄结构: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或配置情况㊂33.生态入侵:是指外来物种通过人为的活动或其他途径引入新的生态环境区域后,依靠其自身的强大生存竞争力(自然拓展快㊁危害大),造成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的现象㊂34.生物富集: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㊂五㊁简答题35.答案要点:(1)形态上的适应性㊂①厚实的叶片和表皮:植物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之一是发展出较厚的叶片和表皮,这能够减少水分蒸发,帮助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保持存活㊂②发达的根系: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提高植物的吸水能力,使其在干旱环境中更好地获取和吸收水分㊂③肥厚的肉质茎: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为植物提供一定的水分储备,以应对干旱环境中的水分短缺㊂④厚的角质层:具有厚的角质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从而提高植物的保水能力,使其与干旱的环境相适应㊂(2)生理上的适应性: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高渗透压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水㊂36.答案要点: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动是相关的㊂当捕食者密度增大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将被压低;而当被捕食者数量降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又会影响到捕食者的数量,随着捕食者密度的下降,捕食压力的减少,被捕食者种群又会再次增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反馈调节㊂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一般保持着平衡,否则生态系统就不能存在㊂如果捕食者对猎物的有害影响过分,则会导致一个和两个种群灭绝㊂37.答案要点:黑白瓶法又称为氧气测定法,主要是用来测定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㊂ 白瓶 透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黑瓶 不透光,无光合作用,而只有呼吸作用,通过计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引起C O2含量的变化,推算出浮游植物生产力的大小㊂六㊁论述题38.答案要点:(1)能量损失㊂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㊂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人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㊂(2)能量传递过程㊂随着食物链的增长,越顶级的营养级生物数量越少,种类越少㊂㊃311㊃因为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每个能级的流动过程中仅吸收10% 20%,因此要养活越高级别的生物,所需的较低级别的生物数量将会非常大,但环境允许的生物数量是有限的㊂㊃411㊃。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专升本学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以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以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以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以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以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以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一、生态学基础概述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关注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研究生物多样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本文将为2023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科目提供复习资料。

二、生态学基本概念1.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与其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组成的。

它包括各种生物(如动物、植物等)及其周围的环境(如大气、水体、土地等)。

生态系统的组成主要有生态群落、生物群体和生境。

2. 生态位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种或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或角色。

它包括资源利用方式、生境要求以及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位的不同决定了生物种或群落的生存和繁衍方式。

3. 群落结构群落结构是指群落中各个生物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模式。

群落结构的主要成分包括种间关系、个体数量及其分布等。

4. 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是指生物群落中能量在不同生物之间的转移和传递。

物质循环是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利用的过程,如碳循环、氮循环等。

三、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种群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种群数量、种群大小、种群分布和种群动态等。

2.群落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共同组成的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物种多样性等。

3.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4.景观生态学:研究不同生态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

5.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6.应用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如生态修复、生态设计等。

四、生态学研究方法1.实地考察法:通过到实地观察和调查野外生态系统,收集数据并记录现象。

2.实验法: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控制变量,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实验。

3.模型模拟法: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研究和预测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1.生态学的概念经典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的科学。

(1866年德国海克尔)生态系统生态学时期定义: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奥德姆)现代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生态系统(2)研究内容:生态系统内各层次、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规律①个体生态学(其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②种群生态学③群落生态学④生态系统生态学⑤景观生态学⑥全球生态学3.生态学的分支学科(1)根据组织层次分类,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区域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2)根据生物类群分类,可分为:普通生态学、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3)根据生境类型分类,可分为: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4)根据研究方法分类,可分为:野外生态学、实验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5)根据交叉学科分类,可分为: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数学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6)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可分为: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森林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1.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一般地说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4个时期:(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17世纪前)(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1866年海克尔首次提出生态学这一科学名词(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出现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叫渗透交叉;生态学学派分化(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30年代至今):1935年坦斯利首先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1939年提出“生态平衡”的概念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系统分析方法成为生态学的方法论基础(2)从描述性科学走向实验、机理和定量研究(3)现代生态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4)应用生态学发展迅速,实践应用性更强(5)人类生态学的兴起和生态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第三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迄今尚难以或无法使自然现象全面地在实验室内再现,故野外调查仍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2.实验研究:包括控制实验和实验室分析3.模型模拟研究:主要通过系统分析来研究生态系统,是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的一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ps:系统分析指有步骤地收集系统信息,通过建立与系统结构、功能有关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综合,从而能解释与研究对象有关的现象,对系统的行为和发展作出评价和预测,并对系统作出适当调控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与生态因子1. 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1)环境的概念:影响生物的各种外在因素的总和(2)环境的类型按环境的主体可分为:以人为主题的人类环境和以生物为主题的生物环境按环境的性质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按环境范围大小可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2. 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1)生态因子的概念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

定义: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或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2)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通常可归纳为五大类:①气候因子(指光、温度、湿度、降水量和大气运动等因子)②土壤因子(指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营养状况等)③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④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⑤人为因子(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根据有机体对生态因子的反应和适应性特点,将周期变动的生态因子又分类为:①第一性周期因素(指由地球自转或公转形成的光、温度和潮汐的日、月、季节、年的周期性变化的因素)②次生性周期因素(取决于第一性周期因素引起的周期性变化,如大气湿度、降水量等)③非周期性因素(指突发性或间断性出现因素,如暴雨、山洪、地震等突发性灾难)3.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各因子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综合作用于生物Ps: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主导因子作用:因子的作用有主有次定义:在一定条件下起综合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中,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对生物起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其他的因子则为次要因子。

Ps:生态因子的主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化,某特定条件下的主导因子在另一条件下会降为次要因子。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有的因子直接影响生物,有的通过其它因子间接作用Ps:直接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等,间接作用的因子如地形因子中的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

(4)阶段性作用:因子在生物的不同发育时期的作用及效果不同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具有阶段性特点。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各因子同等重要不可代替,但可以相互补偿(6)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当因子超过生物的耐性范围或不适于生物,就会限制其它因子的作用,限制生物的生存发展①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

②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性范围。

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和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生态幅较窄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范围。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是长期进化的结果,随环境条件的变化,生物的耐性也不断变化。

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不同,不同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限度也不相同。

同种生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对多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繁殖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耐性范围最窄。

生物耐性限度的改变往往遵循用进废退原则。

生物的耐性范围还可以通过人为驯化的方法来改变。

生物的最终分布区域决定于该生物对多种因子的耐性范围。

③限制性作用:限制性作用源于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性。

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个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当原来的限制因子比较适合时,其他相对缺乏或过量的生态因子会上升为新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并不等于主要作用因子。

改善生态环境中的限制因子,得到的效益是最大的。

第二节生物与光因子光的生态作用: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殖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机器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光对生物的作用主要在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谱成分三个方面。

1. 生物与光质(1)生理辐射单色光的波长范围是380-760nm,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就是在可见光区内。

定义:红橙光主要被叶绿素吸收,对叶绿素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蓝紫光也能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吸收,因此,把这部分光辐射称为生理有效辐射,占总辐射的40%-50%。

绿光很少被吸收利用,被称为生理无效辐射。

Ps:红光有利于糖类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蓝紫光和青光对植物伸长有抑制作用,是植物矮化;红光与远红光是引起植物光周期反应的敏感光质。

(2)红外光和紫外光红外光能被动物组织中的水吸收,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吸收红外光能使体温升高。

紫外光主要引起化学反应,它有杀菌作用、产生红疹、引起皮肤癌和促进抗软骨病(佝偻病)的维生素D的合成。

紫外光能被原生质吸收,大剂量紫外光能使植物致死。

昆虫对紫外光产生趋光性。

2. 生物与光照强度(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影响定义:光照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太阳光辐射量的大小。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若继续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再增长,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在光照不足时,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成为光补偿点。

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就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

光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叫光的形态建成作用。

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伸长,糖类物质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

(2)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植物长期适应一定光照强度便形成了不同的生态适应类型:①阳生植物: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隐蔽和弱光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叶子排列稀疏,角质层较发达,在单位面积上气孔增多,叶脉密,机械组织发达。

如乔木、旱生植物、蒲公英等。

②阴生植物:需要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不能忍耐高强度光照的植物。

枝叶茂盛,没有角质层或角质层很薄,气孔与叶绿体比较少,光补偿点较低,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都比较低。

如苔藓类、部分蕨类、连钱草、铁杉、人参、三七等。

③耐阴植物:对光照具有较广的适应能力,但最适应的还是在完全的光照下生长。

如叶菜类、一些豆科植物等。

3. 光照与日照长度定义:日照长度是指白昼的持续时间或太阳的可照射时数。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生态作用,使生物具有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

(1)昼夜节律:生物对昼夜交替周期性变化的适应形成了昼夜节律,即24小时循环一次,又叫日节律。

Ps:在生物机体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节律,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时间线索”的内源节律不是精确的24小时,因此称为似昼夜节律。

如生物钟。

(2)光周期现象:指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各自光周期环境中,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①长日照植物:在光照时间超过一定数值才能进行生殖诱导并开花,否则只进行营养生长不能进行生殖生长转化。

如牛蒡、凤仙花、冬小麦、大麦、油菜、甜菜和萝卜等。

②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否则在长日照下就只进行营养生长,在早春或深秋开花。

如牵牛、苍耳、菊类、水稻、玉米、大豆、烟草、麻和棉等。

③日中性植物:只要其它条件合适,在任意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如黄瓜、番薯、四季豆和蒲公英等。

一般认为短日照植物起源于低纬度地区(北半球的南方),长日照植物起源于高纬度地区(北半球的北方)。

短日照植物可在北方获得加长的营养生长期,北方品种在南方种植可提前进入生殖生长。

动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形成了长日照兽类和短日照兽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