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历史沿革

合集下载

陕西省的历史和由来

陕西省的历史和由来

陕西省的历史和由来陕西省,简称陕或秦,省会西安,位于我国内陆腹地、黄河的中游,东边是山西省、河南省,西边是宁夏、甘肃省,南边是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北边是内蒙古,至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876.21万人,土地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

在古代历史上,先后共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北周、隋、唐14个朝代在陕西建都。

陕西地区有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是仰韶文化最集中的发现地,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杨官寨遗址,人文初祖炎帝和黄帝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

古为雍州、梁州之地(陕北、关中属雍州、陕南为梁州)。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始祖名弃,尧舜时被封为后稷,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及杨陵区一带)。

商代晚期已为渭水中游的强盛诸侯国。

姬昌(文王)迁都丰(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

经牧野之战,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西周后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周孝王将“秦”(据说曾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东南)这块土地封给了他,秦国也成了周的附庸。

秦穆公时,国力强盛,又打败了东方的晋国,占领了整个关中。

由于陕西其地春秋时为秦国,所以简称秦。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咸阳(今西安,咸阳一带)为首都,并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陕西境内有上郡、北地郡、汉中郡。

秦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名降将:章邯为雍王,治咸阳以西地区,都废丘(今咸阳兴平市);司马欣为塞王,治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区);董翳为翟王,治陕北地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将应封为关中王的刘邦分封到偏僻的汉中区域。

西汉时期,京师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当时世界上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以与之媲美。

西汉的郡、国在今陕西省境内的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上郡、汉中郡,以及弘农、武都、广汉、西河、北地等郡的部分县。

陕西省

陕西省
陕西地形分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地三部分。陕北为黄土高原中心部分,广布黄土丘陵和塬梁峁、沟川地。关中是渭河冲积平原,海拔约500米,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富庶之地。陕南为秦岭、巴山和汉水谷地,其间有汉中安康等盆地。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一般认为西有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取意四关之中。从考古发现的五六十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大荔头骨化石,到半坡人造址和仰韶文化遗物,都说明了先民史前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历史揭开了序幕。关中的腹地是今天的西安,即古长安。关中地处险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史记》中被称为“金城千里”和“四塞以为固”。关中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史记》中有“沃野千里”和“天府之国”的称誉。这些条件,促使西周、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王朝先后建都长安,历时1000多年,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如西汉末年的绿眉、赤眉军、唐代末年的黄巢,明代末年的李自成,也都在这里建立过农民政权,为陕西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陕西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风光丰富多样。西安碑林中有一块“关中八景”的诗画石碑,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关中八景包括华岳仙掌、骊山晚照、灞柳风雪、曲江流饮、雁塔晨钟、咸阳古渡、草堂烟雾、太白积雪。这是古人对关中具有代表性风景的描写,其中有山有水,有船有塔,有声有色,是一幅动人的画卷。曾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一首首动人的诗文。长安八景大多数迄今犹在,去那里观赏,令人怀古抚今,不胜感叹。
陕西省
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黄河中游,古时在陕原(今河南陕县)以西,故周初就称陕西。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秦代为内史郡,汉中郡、上郡,汉属司隶和并、益州,唐属关内、山南等道,宋初置陕西路。元设陕西行省,清为陕西省。现辖3地区、7地级市,6县级市、84县,50多个市县对外开放。全省面积1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514万,有汉、回、满、蒙古等民族。省会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统领八百里秦川,北跨渭河、南依秦岭,土沃物丰、地祥人灵。自西周、秦、汉至隋唐盛世,十二家皇朝建都长安。它是中国六大古都之首,古代东方文明的圣都。陕西地处西北地区通向东南各省的门户地段,关中、陕南铁路交通便利。

陕西的历史沿革

陕西的历史沿革

陕西的历史沿革主词条:陕西历史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

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

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

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是近代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及宰相王鼎的将相故里。

陕西,这个名称早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

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召公管辖。

陕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

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并将陕西南部地区并入管辖;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北地区属于黄河中上游,秦岭以南属于长江上游,关中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考古分期:关中一带早有蓝田猿人活动。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早的是老官台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到前5000年),之后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约前5000年至前3000年),再后来是陕西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

中考历史陕西知识点归纳

中考历史陕西知识点归纳

中考历史陕西知识点归纳中考历史是检验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考试,其中陕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历史知识点在中考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中考历史中陕西知识点的归纳:陕西历史概述陕西,古称秦,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建都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从远古时期的蓝田猿人遗址,到周、秦、汉、唐等朝代的遗址,陕西的历史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都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周朝的礼乐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其都城咸阳位于陕西。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其都城长安(今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汉朝的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唐朝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长安(今西安)再次成为都城。

唐朝的开放政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学者,使得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陕西的文化遗产陕西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如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法门寺等,这些都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的革命历史陕西还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如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根据地,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结束语通过以上对中考历史中陕西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陕西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掌握这些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更能增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将这些宝贵的历史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陕西省历史沿革

陕西省历史沿革

陕西省历史沿革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演变可大致分为史前文明时期、西周时期、秦时期、西汉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

1949年l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陕西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史前文明1963年7月,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

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

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

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称“陈家窝人”。

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

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

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当。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公王岭和陈家窝古猿人化石层位先后有三个不同的数据。

一般可以说公王岭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

陈家窝化石距今6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中期。

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伴出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

尖状器一面有刃,另一面保留石块原状,适于手握。

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

这些工具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多不经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

公王岭还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而最引人注目的这些动物化石中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

这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于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

1978年春,在大荔县西北解放村附近发现一具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第七章 第一节陕西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 第七章 第一节陕西
发现,全国发
现最早、最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
石。
半坡遗址:距今6000年,1953年
发现,母系氏族公社典型。
【历史沿革】
陕西得名始于西周。周、召二公以陕陌(在今河南 省陕县西南)为界,分陕之东、陕之西而治;春秋战国 时陕西为秦国之地,故简称“陕”或“秦”;秦朝建立 后陕西大部分地区属内史及郡级行政区划,从此关中也 被称作“三辅”,即中央政府的三个最主要的辅助区域 ,治所均在长安城。
【交通与资源】
1.航空:航线里程89.86万千米,航线373条, 国际航线44条(2018年增至59条),港澳航 线8条,通航城市165个,国际通航城市44个, 港澳航线通航城市5个。
2.高速:西宝、西康、西铜
3.铁路:陇海线、宝成线、安阳线
【交通与资源】
1.植物:37种珍稀植物,包括孑遗种(亦 称古特有种或“残遗种”。是指过去分布 比较广泛,而现在仅存在于某些局限地区 的古老动植物种。),如独叶草、水青树、 沙冬青等。
5A级景区(8个)。历史文化名城6个:西安、咸阳、延安、 韩城、汉中、榆林。国家地质公园8处
【特产与美食】
陕菜,自成体系,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陕西饮食以品种繁 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石子馍:石烹遗风 臊子面:即长寿面,皇亲国戚庆寿面。
【特产与美食】
著名宴席
【特产与美食】
著名小吃
01
陕西省基本情况
【地理与气候】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部,地域南北长、东
西窄。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黄河中
游,北与内蒙古,西北与宁夏,西与甘肃,南
与四川、重庆、湖北,东与山西、河南等8个省
、市、自治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 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西部的区位之便 。陕西,简称“陕”或“秦”。省会西安。

陕西历史

陕西历史

陕西历史陕西在上古时代是华夏“九州”中的“雍州”和“梁州”,历史悠久,早在11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西安城东的半坡遗址,展示着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一、文明发祥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

1963年发现的“蓝田猿人”,是全国发现的时间最早、最为完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1953年发现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二、农业发祥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6000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打猎捕捞,采集果实。

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

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

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三、对外开放发祥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3000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

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四、文化发祥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

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周族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

周人以周原为活动中心后,就有了文字记事,把卜辞和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刻在骨片上,后来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

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

五、自古帝王都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

关于陕西的描述

关于陕西的描述

关于陕西一、陕西概述陕西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份,省会是西安。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陕西地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交汇处,地势东高西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境内河流纵横交错。

陕西气候多样,旱涝灾害交织,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分明。

二、陕西的历史文化2.1 古代文明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早在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陕西地区就有原始人类的繁衍生息。

公元前11世纪,周朝的都城镐京就建立在陕西境内,周文王、周武王等众多历史名君在这里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

此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形态。

2.2 世界文化遗产陕西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聚集地之一,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位于西安市的秦始皇陵及其兵马俑。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中的部分陪葬品,规模庞大,规格齐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此外,陕西还有其他许多世界文化遗产,如大雁塔、华清宫、陕西历史博物馆等,这些遗产均为人们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陕西的自然风光3.1 美丽的山川陕西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边缘,因此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

陕西的山峦起伏,峡谷纵横,其中最著名的有华山、太白山、华县雪山等。

华山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峰峦叠翠,景色壮丽。

太白山是道教圣地,奇峰异石、峡谷飞瀑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华县雪山则以雄伟壮观的雪峰和山岳冰川闻名。

3.2 独特的地下景观陕西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地下景观。

铜川市的耀州窑古窑址是中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窑址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高水平的瓷器制造工艺。

渭南市的褒斜岭则是著名的地下水溶岩洞穴景区,洞穴内部有丰富多样的钟乳石、石笋等地下溶洞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四、陕西的传统文化4.1 传统音乐和舞蹈陕西有着悠久的音乐和舞蹈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历史沿革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演变可大致分为史前文明时期、西周时期、秦时期、西汉时期、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

1949年l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陕西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

史前文明1963年7月,在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陈家窝发现了一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

第二年5月,在公王岭地层中发现一个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

经对此头骨化石进行室内修复,复原出一完整的猿人头骨化石。

原研究者把陈家窝的下颌骨和公王岭的头骨归到一起,命名为“蓝田中国猿人”,简称“蓝田猿人”或“蓝田人”。

但是,不少学者认为,这两件标本所显示的原始性程度明显不同,两个地点的时代又有先后之分,建议给公王岭头骨另立新种“蓝田人”;给陈家窝下颌骨以“直立人陈家窝亚种”的学名,亦可称“陈家窝人”。

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

其前额低平、较宽,眉骨粗壮隆起,骨壁较厚,眼眶略方,嘴部前伸。

颅内耳高71毫米,脑容量为778.4毫升,基本与印度尼西亚爪哇人的775—900毫升相当。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公王岭和陈家窝古猿人化石层位先后有三个不同的数据。

一般可以说公王岭距今约100万年左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

陈家窝化石距今6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中期。

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伴出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

尖状器一面有刃,另一面保留石块原状,适于手握。

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

这些工具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多不经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

公王岭还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而最引人注目的这些动物化石中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

这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于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

1978年春,在大荔县西北解放村附近发现一具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化石年代经鉴定距今约20万年左右,属不足30岁的男性头骨,是早期智人中的古老类型。

大荔人介于晚期猿人和新人阶段之间,其体质形态明显进步于猿人而落后于现代人。

在大荔人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和石器表明,他们过着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其时代属旧石器时代的中期。

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在陕西西安、临潼、渭南等地多有发现。

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仰韶文化的有半坡人、姜寨人和史家人等,以半坡人最为典型。

半坡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主要经营农业,同时从事家畜饲养、捕鱼打猎和采集等。

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和骨器。

石器有斧、锛、凿、刀、铲、敲砸器、磨棒、磨盘、箭头、网坠纺轮等;骨器有骨针和鱼钩等。

当时种植的谷物是粟,蔬菜有白菜、芥菜。

农业和采集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主要从事渔猎。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有钵、盆、碗、壶、瓮、罐、瓶等。

在一些陶器上有红底黑花彩绘几何图纹和动、植物图象,表现了半坡人对绘画、彩塑艺术的了解和使用;有些陶器上还刻划着笔划简单的符号,共22种113个,如×、+、I、K等,可能为记事记数的符号;特别是在遗址里发现的利用重心原理制作的便于从河中打水的尖底瓶,表明半坡人对物理知识已有了解和运用。

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男女分葬和同性合葬墓表明,半坡人实行族外婚,本氏族不能结婚,死后夫妻各自埋在自己氏族的公共墓地里。

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龙山文化在陕西以临潼“康家文化”和长安“客省庄第二期文化”为代表,距今约4000年左右。

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

石斧体形圆扁,磨制得非常光滑;石铲大而薄,刃部锋利;还发明了镰刀。

除石制工具外,还有了蚌器。

畜牧业也繁盛起来,仰韶文化时期只有狗和猪,这时又有了马、牛、鸡。

男女分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男子的随葬品中大多是劳动工具和工艺工具,而妇女多是纺轮、锥、针一类物品,这说明男子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工具制造,妇女则着重从事纺织、缝纫一类活动。

西周时期陕西从西周时期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周是陕西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始祖名弃,“好耕农”,“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帝舜……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日后稷,别姓姬氏。

”弃传了三代,到公刘做部落首领时,率族众迁到分阝(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

公刘以后经过九代,即古公亶父(约公元前l2世纪)作首领时,周人渡过漆水,翻过梁山,来到渭河北岸岐山南麓一块美丽富饶的黄土平原定居,并用自己的族名命名这块土地叫“周原”(今陕西扶风县同岐山县交界处)。

古公亶父在这里指挥族人开垦土地,挖渠排水,种植庄稼,发展农业;营建庙堂、宫殿、住宅,修筑城墙,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并多次打退前来骚扰的戎、狄部落。

正式定国号为“周”,表明周人跨进了阶级社会——早期奴隶制。

古公亶父传季历,季历传姬昌(周文王),这段时间周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全部占有了关中平原。

公元前1136年左右,周文王把国都从周原迁到了沣(今陕西长安县马王村一带)。

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继立,于公元前1133年又迁都于镐(今长安县斗门镇一带)。

武王以岳父姜太公为师,弟周公旦为辅,继续向东发展。

约在公元前l027年(武王十年),经过牧野之战,周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

西周是在陕西境内建都的第一个全国性王朝。

“陕”这个地名,是在西周初年出现的。

周初分封,周公和召公的封邑以陕(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

后人因此称陕以西地区为“陕西”。

西周时期,陕西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农具有了较大改进,出现了适宜于快耕和扒地除草的耜和镈,休耕轮作制度逐渐推广,开始使用绿肥和堆肥,并已有了完整的沟渠灌溉系统。

《诗经》里描绘了当时的农田作业情况:许多人在土地上耦耕,结果获得了大丰收。

谷子象梳篦一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有城墙那么高。

在手工业方面,当时有冶铸、陶瓷制造、玉石和骨角制作、制革、纺织等。

青铜器的制作水平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不仅凝重典雅大方,同类型器物有了成组配套产品。

而且铭文字数增多,最多发现有近5000字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书法艺术珍品。

西周从周昭王之后,逐渐走了下坡路。

特别是周幽王执政后,荒淫无道,国势急遽衰微。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被幽王所废的太子宜臼的外祖父)联合犬戎攻破镐京,杀幽王,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

次年,周平王将京城东迁洛邑(今河南省洛阳)。

秦时期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人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曾“与禹平水土”,又“佐舜调驯鸟兽”,被舜赐姓赢氏。

周在陕西关中崛起后,秦人与周亲善,曾为周王室养马,周孝王因其有功,封于秦(今甘肃省清水县一带),族号秦赢。

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率兵护送。

周把岐(今陕西省岐山县)以西之地赐封秦襄公。

秦襄公受封后,开始了与戎狄争夺关中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巩固了在关中的统治地位。

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将国都从平阳(今陕西岐山县)迁往雍(今陕西凤翔县),在此历时近300年。

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将都城向东迁往栎阳(今陕西临潼县)。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又迁都咸阳。

公元前246年秦王赢政(秦始皇)即位后,在统一战争中,每灭一国,在咸阳北原上仿建其宫殿一处,号称“六国宫殿”。

统一后秦始皇又将全国富豪12万户迁到咸阳,从而使这里人口激增到将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战国时期,魏国曾在洛河下游建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

秦统一后,分天下为36郡。

陕西北部为上郡,治所在肤施(今榆林市南部);陕南为汉中郡,治所在南郑(今汉中市);渭河流域设内史,主管京都附近的畿辅区域。

秦朝建立前后,关中的农业已相当发达,土地大量开垦,牛耕普遍采用,已经出现了铁犁,还修建了郑国渠,灌田4万顷。

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铜车马和御俑及其它兵器,工艺水平很高,说明秦代手工业已有很大发展。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

其子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起义,9月,刘邦、项羽分别在沛县(今属江苏省)和吴(今苏州市)起义。

公元前207年8月,赵高在咸阳杀秦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贬号为秦王。

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取道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到达霸上(今西安市东南),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3名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地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县);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地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一带)。

陕西代称“三秦”一词由此得名。

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刘邦军偷渡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以东),袭击关中,章邯自杀,司马欣、董翳投降,陕西遂为刘邦所占。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以项羽失败而告终。

刘邦建立西汉,2月即皇帝位于氾水 (今山东曹县附近);5月汉高祖刘邦接受娄敬、张良建议将国都迁往关中。

先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县),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从栎阳迁都长安,又称西汉京师。

西汉时,将秦的内史管辖的渭河流域地区一分为三:即京兆尹,辖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辖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辖今咸阳以西地区。

史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

西汉京师长安,位于今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是先有宫城,后有外郭。

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在原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了长乐宫。

公元前200年,又始修未央宫,两年后峻工。

长安城的修建,据《汉书》记载,是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正式开始的,于公元前l90年9月基本完工。

据史料记载:汉长安城周长65里(约合今26公里),城墙高l2米以上,下宽l2—16米。

周围共有l2个城门,东边为宣平门(又称东都门)、清明门(又称籍田门)、霸城门(又称青门),南边为复盎门(又称杜门、端门)、安门(又称鼎路门)、西安门(又称平门),西边为章城门(又称光华门),直城门(又称直门)、雍门(又称西城门),北边为横门(又称便门)、厨城门、洛城门(又称高门)。

每座城门各有3个门洞,宽约6米。

城外有壕水环绕,宽3丈,深2丈。

由于城墙建于长乐、未央两宫之后,走向随宫殿建筑位置而变化。

除东城墙为直线外,南、西、北处都有曲折,整个城呈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因此有“斗城”的称号。

城内总面积973顷,有8条大街,160个巷里,分东市、西市等9个市区。

城内中、南部为宫殿、官署和高官显贵居住区,约占全城面积的2/3以上;东部和西部为商业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