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所高校对中国高铁贡献大(附高铁相

合集下载

中 国高铁为何能成为全球领先

中 国高铁为何能成为全球领先

中国高铁为何能成为全球领先《中国高铁为何能成为全球领先》在当今世界,中国高铁无疑是一张闪耀的名片,令全球瞩目。

从最初的引进技术到如今的自主创新、引领全球,中国高铁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了全球高铁领域的佼佼者。

那么,中国高铁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在全球范围内脱颖而出呢?首先,政府的坚定支持和大力投入是中国高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铁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改善人民出行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高铁的战略价值,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规划,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高铁的建设和研发。

这种持续的、高强度的支持为高铁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也是中国高铁领先的重要支撑。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卓越的技术水平。

在高铁建设中,无论是桥梁、隧道的修建,还是轨道的铺设,中国的工程团队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高效的施工能力。

他们能够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克服重重困难,确保高铁线路的顺利建成。

例如,在山区修建高铁时,面对陡峭的山势和复杂的地质条件,中国的工程师们通过创新的设计和施工方法,成功地让高铁穿越崇山峻岭。

技术创新是中国高铁崛起的核心动力。

中国高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通过自主研发,中国在高铁列车制造、牵引供电、运行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例如,中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高铁列车,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运行控制方面,中国的高铁信号系统能够实现列车的高密度、高速度、高安全性运行。

人才培养为中国高铁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中国高度重视高铁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通过高校教育、职业培训和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工程师、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

这些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高铁的技术创新和运营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产业协同发展也是中国高铁领先的重要因素。

助力交通强国,这些高校让中国速度

助力交通强国,这些高校让中国速度

助力交通强国,这些高校让中国速度惊艳世界!所谓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

近些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复兴号”高铁、C919大飞机、时速600千米高速磁浮试验样车等装备研制取得重大突破,跑出了中国发展的加速度;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京张高铁等一批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标注了中国建造的新高度。

不胜枚举的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托起了我国的交通强国梦,也见证同的列车健康状态信息,助力“复兴号”平稳运行。

“复兴号”高铁智能传感器模拟装置面对高速列车服役时间长、设备种类多、运行外部环境复杂等高难度风险挑战,北京交通大学研制的成果重点突破了三项关键核心技术——自供电传感器技术,研制出国际首套应用于高速列车的绿色感知技术装置;高精度多部件健康状况诊断模型算法,以及边缘计算装置,实现了可每分钟对高速列车进行全身体检的国际先进功能;基于人工智能、无人机、北斗和5G的高铁沿线环境全自动巡检技术,实现了可对1厘米大小的运行环境风险进行精准辨识发现大连海事大学航海动态仿真与控制实验室素有“航海家的摇篮”之称的大连海事大学,是交通运输部直属高校,也是首个列入交通强国试点的高校。

学校坚持立足交通、面向海洋,在海事海洋重大科技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下一代海上宽带通信系统(VDES)”研发团队完成了中国第一套VDES系统船端和岸端原理样机和原型服务系统,实现了船舶电子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航海模拟器研发团队作为我国最大的航海模拟器科研机构,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研发的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通过挪港珠澳大桥背后的长大人作为老牌强校,长安大学攻克了多项“超级工程”中的技术难题,创造了多个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世界最大跨度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到世界最长的双洞高速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再到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公路等,长安大学都在其中贡献了重要的科技力量。

全国十大铁路专科学校

全国十大铁路专科学校

全国十大铁路专科学校引言:铁路专科学校是培养铁路运输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办学经验。

近年来,铁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铁路专科学校的培养任务也更为重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全国十大铁路专科学校的情况。

一、北京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78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铁路专科学校之一。

学校设有铁路运输、铁道工程、机械制造等专业。

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铁路人才。

二、上海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93年,是上海地区唯一一所以铁道为特色的高职院校。

学校设有铁道工程、铁路运输、交通设备与控制等专业。

学校拥有先进的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江苏省的一所重点高职院校。

学校设有铁道工程、铁路运输、机械制造等专业。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与铁路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学生能够接受到真实的铁路实训。

四、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52年,是湖北省的一所著名高职院校。

学校设有铁路运输、机械制造、铁道工程等专业。

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为铁路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五、成都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都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60年,是四川省的一所重点高职院校。

学校设有铁道工程、铁路运输、机械制造等专业。

学校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实训设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六、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广东省的一所著名高职院校。

学校设有铁道工程、铁路运输、机械制造等专业。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训机会。

七、沈阳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沈阳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1953年,是辽宁省的一所重点高职院校。

学校设有铁道工程、铁路运输、机械制造等专业。

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实训基地齐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全国铁路院校简介

全国铁路院校简介

全国铁路院校简介中国的铁道院校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10所原铁道部部属高校,均于2000年脱离铁道部:1.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铁道学院,创办于1896年,中国五所正牌交大之一。

设有九里、犀浦、峨眉三个校区。

学校占地共54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96万平方米。

2000年由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管理。

2.北京交通大学,原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创办于1896年,中国五所正牌交大之一。

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

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

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2000年4月,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管理。

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

3.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2000年由铁道部划归甘肃省。

创建于1958年,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

2000年,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566亩,建有2个校区,1个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了一校三区的格局。

4. 原长沙铁道学院,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1960年以成建制的部分系和教研室为基础成立长沙铁道学院,隶属铁道部。

2000年和中南工业大学及湖南医科大学合并成中南大学,称为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归教育部管理。

5. 原上海铁道学院,1995年5月与上海铁道医学院合并组建成上海铁道大学,2000年4月与同济大学合并,成立新的同济大学,原上海铁道大学(本部)成为同济大学沪西校区。

6.大连交通大学,原大连铁道学院,创建于1956年,原隶属于铁道部,2000年由铁道部划归辽宁省管理。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之成果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之成果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之成果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这些成果包括技术创新、工程管理和服务品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之成果。

一、技术创新1. 列车设计和制造:中国高速铁路采用了自主研发的动车组技术,具备了更高的速度和更低的能耗。

同时,技术创新也提高了列车的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

2. 轨道技术:中国高速铁路采用了独特的复合轨道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线路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这项创新使得列车能够以更高的速度行驶,同时减少了设备维护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3. 信号与通信技术:中国高速铁路引入了先进的信号与通信技术,实现了列车的自动控制和运行管理。

这项创新不仅提高了运行的准时性和可靠性,还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风险。

4. 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中国高速铁路采用了新型的结构材料和施工技术,提高了线路和车辆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这项创新使得高速铁路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同时减少了维护和修缮的成本。

二、工程管理1. 整体规划: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首先在规划阶段就具备了系统性和综合性。

通过整体规划,高速铁路能够与其他交通工具和城市发展相协调,提高了整个交通系统的效率。

2. 项目管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采用了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进度的控制。

这些创新使得高速铁路建设能够高效地进行,同时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3. 资金筹措: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和工程上,也体现在资金筹措方面。

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资金筹措,确保了高速铁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服务品质1. 线路覆盖和可达性: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通过增加线路覆盖和提高可达性,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高速铁路连接了许多城市和地区,使得旅客能够以更快速和便捷的方式到达目的地。

2. 乘客体验:中国高速铁路在服务品质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高铁复兴号 驶向中国标准的全新运输时代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高铁复兴号 驶向中国标准的全新运输时代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高铁复兴号驶向中国标准的全新运输时代今年3—5月,多所高校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与媒体记者一起,来到观象台、“两弹城”、高铁研发的第一线,亲身感受、深情记录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在科研一线的感人事迹,每一篇随记都带着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动。

今天,我们选取其中几篇,共同感受当代大学生笔下那永远闪光的“两弹精神”、那值得敬佩的中国“高铁人”“地震人”。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

xx年6月26日,两列被命名为“复兴号”的流线型“子弹头”列车分别从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驶出,在京沪高铁首发。

xx 年9月21日,7对“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率先按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为世界高铁建立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

中国高铁就像复兴号列车一样,在万众瞩目中再次出发,驶向一个中国标准的全新运输时代。

北京纵横机电科技的程建华副研究员手里有许多披着“中国红”的元器件,比拟其他各国绿色的电路板,这一抹亮丽的红色似乎也传达着不同意味——在这位工作30余年的老先生眼中,这是“中国制造”的标志:“我想到要在产品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动车组澎湃的动力中国制造!”现在,他所设计的带有“中国结”等造型的产品已安装在时速350公里、时速250公里复兴号动车组上,投入了实车运用。

为什么要造复兴号?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实际不简单的问题。

xx 年起,铁道部通过引进4家国外企业高速动车组技术并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制造了CRH1、CRH2、CRH3、CRH5、CRH380等17种型号动车组,统称为“和谐号”,为中国高铁的开展揭开了崭新的一幕。

但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也给和谐号的运维带来了很大问题。

不同型号动车组构造不同,车辆之间难以互联互通,零配件也不能通用互换,铁路职工还得把所涉及车型的操作规那么全部学一遍。

此外,我国南北跨度长、地形起伏大,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高铁运营里程如此庞大的国家,更没有哪个国家的高铁运营环境能同日横跨“冬夏”,这样的地理环境也给高铁开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之成果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之成果

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科技创新之成果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发达和先进的高速铁路网络之一。

这一辉煌的成就,离不开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中的科技创新。

本文将就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中取得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探讨。

一、轨道技术创新在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中,轨道技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创新领域。

中国高速铁路采用的动力系统、桥梁隧道、通信信号等建设标准均领先于世界水平。

其中,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新型轨道交通系统,例如磁悬浮列车技术的应用,使得列车在高速行驶时摩擦力大大减小,从而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二、动车组技术创新中国高速铁路的动车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自主研发的“复兴号”动车组,不仅在速度、安全性、舒适度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还在智能化、自动化方面有所突破。

动车组的温控系统、智能座椅、在线购票系统等均是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亮点。

三、智能化运维管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中注重智能化运维管理的创新应用。

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高速铁路线路的实时监控、预警保障等功能。

同时,智能化运维管理还能够提高高速铁路的运行效率,减少事故风险,为乘客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出行体验。

四、绿色环保技术创新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中还积极探索绿色环保技术的创新应用。

比如,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节能减排的材料和设备,推广了绿色出行理念,逐步实现了高速铁路的绿色发展目标。

此外,中国高速铁路还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运行中的列车提供清洁能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为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仍将继续引领科技创新的浪潮,为全球高速铁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的意义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的意义

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的意义中国高铁创新体系的实践对中国其他产业的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许多产业纷纷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而且各个产业里的中国企业的技术引进模式有十分相似的部分。

它通常是在引进外国技术后从零部件开始模制和改造,即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一定程度的吸收消化和再创新;下一步是能把各种来源不同的零部件整合在一起,让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正常工作,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系统集成创新。

然而,许多产业的技术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后,基本上止步不前,很少有企业通过这一过程掌握了核心技术,到头来还是陷入低价竞争的陷阱。

从吸收消化再创新到系统集成创新,再到原始创新是中国实行市场换技术战略的内在逻辑。

中国高铁与其他产业相比在实行市场换技术战略时最大的不同不在于它实现了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尽管它在这两个方面比其他产业做得更好,而是在于它通过这两个阶段最终达到了原始创新,造出了拥有百分之百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动车组。

为什么中国高铁能够避免在技术引进时陷入最终无法获得核心技术,单纯依靠低价竞争的陷阱?如果我们把中国高铁创新这个动态过程中各个成功的节点抽象成一个相对静态的形式,并把这些特征与其他产业进行简单的横向比较,就可以看出为什么高铁最终成功地走到了原始创新,而其他产业在这方面落后甚至是失败的原因。

换句话说,高铁这一超级工程的战略意义在于通过这个工程的组织实施发展出一个国家创新体系,这个创新体系不仅帮助中国成功地建成世界上运营里数最长的高铁网络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标准动车组,而且这个创新体系还将为未来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各种重要的超级工程的实施提供宝贵的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借鉴。

简单地说,中国高铁创新之所以成功有以下原因: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和竞争政策很好地处理了高铁创新各行动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它既坚决避免国内企业在引进技术和对外合作时的过度竞争,以保持国内企业在实施市场换技术战略时的主体地位,利用科研项目资金的分配大力推动跨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又积极鼓励国内移动设备主要生产厂家之间的寡占竞争,刻意避免高铁产业内垄断的形成;企业积极打造以系统集成和耦合为核心的技术体系,全面发展正向研发、试验和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企业技术能力;高校在创新过程中不仅在观念引领、理论支持、实验验证和提升生产工艺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而且为中国高铁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本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所高校对中国高铁贡献大(附高铁相关专业介绍)7 所高校对中国高铁贡献大(附高铁相关专业介绍)
中国的高铁建设被誉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频刷新世界纪录,从引进技术到领先全球,短短10 年间,高铁不仅获得了国人点赞,也赢得了世界目光。

“中国速
度”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未来几年还会有很多海外高铁“上线”。

中国高铁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依然很旺盛。

对于广大理工科考生来说,学习这个领域的相关专业也能够在未来激烈的就业形式中“脱颖而出”。

xx 高铁速度有哪些高校的心血
xx 交通大学
简介:北京交通大学位于中国首都北京,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

一所非985的211高校,不但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高校,也是具有研究生院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在高铁建设过程中,涵盖了包括高速列车共性基础技术、车体技术、牵引传动与制动、网络控制、牵引供电技术、运输组织方案等铁路系统所有技术领域的“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中,国家拨款10 亿,自筹20 亿,合计达30 亿元总共十项,其中北京交通大学两项2.1 亿。

同时,北京交通大学还积极服务国家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配合商务部、外交部、铁路总公司,开展了泰国、印度、蒙古等国家高铁储备人才培训,目前正配合相关部门援助印度、蒙古以及非洲部分国家相关大学铁道学院的建设。

同济大学
简介:同济大学,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
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

在高铁建设过程中,同济大学提供最得天独厚的场地。

一辆乳白色的高铁列车模型摆进了一间宽大高阔的试验厅,车头面对着一个巨大的洞门,悄无声息间,一缕缕轻风从洞口吹来,吹拂过车身,风力渐劲,一个个风阻数据跳跃在监测屏…•这是曾发生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一幕,中国北车集团所属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的京沪高铁列车在此完成了噪声数据的验证。

目前,这辆高速列车奔驰在京沪之间。

同济大学透露,于2009 年建成的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风洞”的“风洞中心”,曾经两次承接京沪高铁列车的测试,为“中国制造”高铁列车设计完成了核心验证。

浙江大学
简介: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

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

1928 年更名为国
立浙江大学。

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当中最辉煌的时期。

在参与高铁建设的过程中,浙江大学与铁道部运输局合作共建的高速铁路研究中心日前成立,将在高速铁路的速度、牵引技术、舒适度、节能与环保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的研究。

浙江大学已经组建了由6 位院士、50多名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并在永磁牵引传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比如:孟亮,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组织性能关系以及功能薄膜等研究工作。

在中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中,负责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的研制工作。

这根在高速列车供电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导线,被誉为镶嵌在高铁“皇冠上的明珠”。

中南大学
简介:中南大学,简称中南,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副部级大学,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
三方共同建设,是一所以医科和工科为特色的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2008年2月26日,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仪式在中南大学举行。

该实验室是我国已立项建设的10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为实验室法人,由中南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实验室建在中南大学,建设周期为2.5 年,首期投资9950 万元。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将成为技术辐射中心、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提升我国高速铁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

除上述大学外,还有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为中国高铁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与高铁相关的专业有哪些
1、车辆工程
很多家长一提到车辆工程就自然而然地认为是和轿车有关的设计制造。

其实机车、军用车、各种工程车、作业车都是车辆工程专业研究的内容。

但是不同学校研究的侧重点不一样,比如说: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在铁路、公路交通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设计制造方面比较有特色。

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在工程车辆比如重型运输车、大型吊车、挖掘机、压路机、工程抢险车等比较专长。

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在车辆发动机(内燃机)方面实力较强。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

具有进行机械和车辆产品设计、制造及设备控制、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胜任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运用管理工作的工程人才。

2、轨道交通信息与控制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即原来的铁路信号技术,主要培养掌握自动控制理论、轨道交通控制技术、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技术、传感器及检测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与基本技能,在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地铁及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信息和控制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高速铁路、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厂矿企业铁路等领域中信息和控制方面的研究、设计、开发、系统集成、施工和管理等工作。

全国目前有33 所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排名比较靠前的有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主要学习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学习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学生会受到现代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运用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以实现产品智能化的设计与制造。

这也是一个被称作“万金油”的宽口径专业,学生以后不管是就业还是转行都有着很大的选择空间。

全国目前有500 所的高校都开设了这个专业,是最为普遍的高校专业。

但研究方向是铁路机车车辆的主要还是一些交通类的院校:北京交通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

4、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
交通设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主要学习交通设备和机电系统设计的技术理论、基本知识。

掌握交通设备整车、机电系统整体和零部件、各装置的结构性能和设计方法,制造检修的工艺方法,故障诊断、检测方法和运用能力。

同时还要学习专业相关的电工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基本知识技能,较系统地掌握交通设备机电系统信息与控制技术,具有解决机电一体化问题的能力。

目前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仅有12 所,学生毕业后就业优势非常明显排名靠前的有中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

5、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

本专业主要特
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

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在高铁技术中,经常用到这个专业的研究方向是轨道牵引电气化。

侧重培养轨道交通车辆牵引传动与控制,牵引供电系统的研究、设计、维护与管理等方面高级技术人才。

以这个研究方向为主的院校有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