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

《赤壁》诗歌鉴赏练习与答案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选出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C “东风”是实指,无不屑与嘲讽,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A.这首诗借三国史实,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B.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自将磨洗”和“认”显示了对前朝故事的兴趣和思索。
C.“东风”一语有意虚指,可以理解为周瑜取胜的条件,表现诗人的不屑和嘲讽。
D.诗的后两句以小见大,反说其事,以两名女子的可能命运暗指曹刘“势”与“运”。
2.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反面落笔,含蓄抒发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为曹操鸣不平”有误,应是表达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A.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
B.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为曹操鸣不平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历史观。
C.诗人借一件古物来引发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曲折地表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迈胸襟。
D.“二乔”并非写两个美貌的女子,而是借此形象代表东吴的国家命运。
4.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这是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抒发感情,属于议论抒情)A.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合在赤壁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之一。
这首诗,是作者借相同的地名来倾吐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愤懑。
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赤壁》胡曾《咏史·赤壁》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史赤壁胡曾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
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1)两首诗吟咏的都是三国时候赤壁之战的历史,而两位作者对周郎的态度并非一致,其中区别何在?答:杜诗慨叹周瑜侥幸成功,胡诗赞美了年轻统帅周瑜的功绩。
解析:杜诗中的三四两句总结了历史的教训。
字面上是讲二乔,实际上是说这一战争关系到东吴的安危,幸而成功,否则家国难保。
而胡诗则是称颂周瑜巧用火攻大破敌人的智慧。
(2) 杜牧诗前两句写了什么?与胡曾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杜牧诗开头描写发现旧日武器,磨洗辨认朝代的场景,引起人们冷静的历史沉思。
胡曾诗却是直接陈述历史,表达对英雄的热情赞颂。
解析:注意辨别诗人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态度有何不同,读出言外之意来。
同时,还要注意诗人吟咏的角度和侧重点,写了些什么,没写什么。
切忌由于自己熟悉这段历史,就忽略诗人是从哪方面,持何种态度来吟咏。
对比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杜牧诗《赤壁》赏析

杜牧诗《赤壁》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韵译】: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评析】: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赤壁》阅读练习题 附加答案

赤壁阅读练习一、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共7分)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____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 。
诗人杜牧和________合称“小李杜。
(3分)2.这首诗有叙有议,哪两句是议论?(2分)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蕴含着一个成语,这个成语中包含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你知道吗??请写出来。
(2分)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9~20题。
(5分)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一首咏史诗。
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
(2分)2.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分)答案:1.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2. 反说历史,借“二乔”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赤壁之战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答案:一、1、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周瑜、李商隐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或:借东风)二、1. 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2. 反说历史,借“二乔”命运来代指东吴的命运,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赤壁之战对于东吴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知识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很多人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我认为高中之前,其实也是有捷径可走。
那就是把语文的知识点细化,各个击破。
中考语文的考点分析下来可以看到有几块:一、字词部分(包括成语)大概是6分左右。
二、古诗文默写部分,大纲要求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篇。
三、名著阅读部分,十部名著。
四、新闻部分,一般是要求给新闻拟标题。
五、修改病句部分,我总结的有八种病句类型。
六、句子排序部分,只要注意上下文衔接,其实也挺简单的。
七、现代文阅读部分,总结了历年的中考题,也就十种题型,把这十种题型练熟了,知道怎么去下手做题,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杜牧《赤壁》原文+赏析

杜牧《赤壁》原文+赏析
杜牧《赤壁》原文、译文、赏析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解】
1、折戟沉沙:断了戟没入沙中;戟:一种武器。
2、东风:东吴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营要借助东风。
3、周郎:周瑜,吴军统率。
4、二乔:吴国二美女,大乔嫁给吴国国君;小乔嫁给周瑜。
【译文】
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
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
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
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
【赏析】
这首诗咏史吊古,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
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
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赤壁》杜牧赏析习题及答案

《赤壁》杜牧赏析习题及答案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作者】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名句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表面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竟然没有腐烂销蚀掉,经过一番“磨洗”,仍然能够辨认出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这不能不引起诗人的吊古伤怀之情。
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
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
这样用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赤壁》杜牧 阅读鉴赏题 考题汇总 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赤壁》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
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歌主旨】本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借古讽今,借赤壁之战来抒发心中的感慨,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
【重点问题整理】
1. 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表明诗人的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
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答: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中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4.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赤壁》阅读答案及赏析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
(1)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2)作者用形象思维,用假设语气提出的议论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4)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借古讽今,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7)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
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
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8、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9、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10、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11、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12.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13.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
1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
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
(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
13.不好。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
(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阅读练习二:
1、赏析杜牧的《赤壁》并答题。
①从体裁看这是一首七绝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②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认为不以成败论英雄(或是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史识。
2.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
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3.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6、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7、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8、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歌妙在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
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
对周瑜的丰功伟绩予以怀疑,主意新奇,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这正是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
阅读练习三:
2诗中的周郎是谁?(1分)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是什么意思?(3分)(4)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3分)
(6)对于这首诗的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
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
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2、周瑜
3、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可能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4)咏史诗(1分)特点:借史实抒情(1分)
(5)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1分)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2分)
(6))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
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
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
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
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阅读练习四:
练习与答案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案: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大)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案: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
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全诗翻译】
沉埋在沙中折断的战草还没有腐蚀,自己拿起来磨洗认出是前朝的兵器。
如果不是东风给周郎方便,铜台中深锁的就会是二乔。
赏析: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
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