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二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调整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综合复习课件新人教版

2019/9/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7
谢谢欣赏!
2019/9/11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8
题
【例】 关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评述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B.应该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发展前途 D.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解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挫折,但不 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发展前途,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编后语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作出简单回答。 课堂笔记,最祥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略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有的同学一味追求课堂笔记做得“漂亮”,把主要精力放在做笔记上,常常为看不清黑板上一个字或一句话,不断向四周同学询问。特意把笔记做得很
全的人,主要是担心漏掉重要内容,影响以后的复习与思考.,这样不仅失去了做笔记的意义,也将课堂“听”与“记”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太忙于记录, 便无暇紧跟老师的思路﹚。 如果只是零星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使你感兴趣的内容,那你的笔记就可能显得有些凌乱。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 课堂笔记要注意这五种方法:一是简明扼要,纲目清楚,首先要记下所讲章节的标题、副标题,按要点进行分段;二是要选择笔记语句,利用短语、数 字、图表、缩写或符号进行速记;三是英语、语文课的重点词汇、句型可直接记在书页边,这样便于复习时查找﹙当然也可以记在笔记本上,前提是你 能听懂﹚;四是数理化生等,主要记老师解题的新思路、补充的定义、定理、公式及例题;五是政治、历史等,着重记下老师对问题的综合阐述。
九年级下册历史《重点复习提纲》

九年级下册历史《重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十月革命的时间、城市、推翻的政权、影响(对国内、对国际、对中国)、俄国国名的演变(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改变俄国社会性质的事件(俄国1861年改革—十月革命—苏联解体)。
2、新经济政策的时间、特点、作用、苏联成立的时间、两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成就、新宪法通过的时间、意义、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3、巴黎会议召开的目的、时间、操纵国(人物)、签订协约、实质、对中国的影响、一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华盛顿会议与巴黎和会的关系、华盛顿会议召开的时间、加剧哪两个国家的矛盾、针对中国签订的协约、《九国公约》的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展提供了便利)、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影响、一战后的体系、评价、两次会议的相同点、两次会议的启示(弱国无外交)4、1929—1933经济危机开始国家、特点、影响(失业人口增多、人们生活流离失所、引发政治危机)、罗斯福新政的时间、根本目的、直接目的、特点、中心措施、为减少失业率的措施、作用。
5、欧洲和亚洲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时间、轴心国集团形成的影响(威胁世界和平)、受1929—1933经济危机影响建立法西斯政权的国家是(德国和日本)、德国和日本法西斯犯下的暴行。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6、慕尼黑阴谋的时间、参与国、影响、损害哪国利益、绥靖政策代表人物(英国张伯伦)、推行国家(英法)、表现(慕尼黑会议)、影响、二战的爆发、二战扩大(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战争爆发)三个史事(时间和事件)、莫斯科保卫战的影响。
7、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背景(课本)、时间(1942年)、成立的标志、作用;尔塔会议召开的目的、时间、参与国、内容;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底登陆(美英联军)、攻克柏林三大战役的时间和作用;欧洲战争与二战结束的时间及标志;促进日本投降的三件事;二战的性质、二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启示(读)、二战中体现合作的事件(政治: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成立、雅尔塔会议;军事:诺曼底登陆、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二战中的三个转折点(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
【精选】_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综合复习课件新人教版

专题
【例】 关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评述错误的是( ) A.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B.应该走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发展前途 D.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解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挫折,但不 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没有发展前途,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C
编后语
听课对同学们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听得好好,直接关系到大家最终的学习成绩。如何听好课,同学们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一、听要点。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要点就是老师们在备课中准备的讲课大纲。许多老师在讲课正式开始之前会告诉大家,同学们对此要格外注意。例如在学习物理 课“力的三要素”这一节时,老师会先列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一堂课的要点。把这三点认真听好了,这节课就基本掌握了。
专题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 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以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 标准。
(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体现在不 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也应该是开放的。
(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和平演变”。
单元综合复习
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 夫改革
目的:改革“斯大林模式”弊端 内容:经济、政治方面 效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未从根本
上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 20 世纪 60 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专题
专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 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 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解 体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 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 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
(完整版)九年级历史复习归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九年级历史复习归纳: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一、【考试说明】1.(识记层次) 知道欧洲联盟。
2.(识记层次) 简述二战后日本成为经济强国的主要史实。
3.(理解层次)知道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有关史实,认识其主要特点。
二、【知识表解】三、【中考题目链接】(2009年·山东省威海市)29、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A、持续发展B、信息化和全球化C、经济危机不断D、通货膨胀严重(2009年·山东省东营市)18.下面是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变化表。
年均增长8.7 5.6 6.3 -0.8 -1.9 3.3 3.9 4率(%)A.一直萎靡不振B.保持繁荣稳定C.起伏变化明显D.保持攀升势头(2009年·武汉市)30.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个梦想: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
1993年,欧洲出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雨果的梦想初步实现了。
让雨果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的组织是A.联合国B.欧洲联盟C.亚太经合组织(2009年·福建省莆田市)20.欧洲联盟的成立,促使很多欧洲人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
欧盟有自己的旗帜,该旗帜是()A B C D(2009年·内蒙古包头市)5.与以下三个提示信息都相关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提示一:联合提示二: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提示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A.亚太经合组织 B.欧洲联盟 C.联合国 D.世界贸易组织(2009年·贵州省安顺市)12.一个香港人旅行到某地区,发现那里不同国籍的人都拥有统一的护照,使用统一的货币。
他所到的地区应属于A.欧洲B.北美洲C.南美洲D.大洋洲(2009年·安徽省)10.今年是欧元正式启用10周年。
下列标志所代表的组织中,与欧元密切相关的是A B C D(2009年·四川省攀枝花市)18.20世纪50—70年代,日本把每年的全部财政预算的20%以上投入到教育领域,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A.美国大力支持B.重视对教育的投入 C.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D.正确的经济政策(2009年·福州市)2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知识要点复习 岳麓版

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中考复习要点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第 12 课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整改。
2、内容:(1)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加强民主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3)结果:取得了一些成效,对后来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政策失误和不切实际的提法,给苏联党和国家带来许多问题。
二、匈牙利改革:1、背景:50年代初,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受挫。
1956年底,以卡达尔为首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进行改革。
2、特点: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匈牙利本国的特点相结合。
3、内容:(1)政治上大力推行民主集中制,广泛团结各阶层人士,加强法制建设。
(2)经济上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计划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放慢重工业发展速度,大力扶持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积极改善人民生活。
(3)结果:取得一定成效,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平稳,市场较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提高。
三、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也先后进行了一些改革。
四、戈尔巴乔夫改革:1、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苏联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行全面改革。
2、内容:(1)对内改革: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提出加速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方针。
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
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1988年6月提出了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变革”。
(2)对外:开展“新思维外交”,追求苏美合作和所谓“欧洲大厦”,幻想得到西方大量的经济援助,实行妥协和退让。
第 13 课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一、东欧剧变:1、东欧剧变的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改革也出现了失误,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
变
一、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事件
2.匈牙利改革
(1)措施:政治(略)经济(略)
(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逐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
1.原因:
(1)内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实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
(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
3.概况:各国执政党丧权;社会制度改变;政治版图的改变。
4.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初中历史第 1 页共1 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综合复习课件新人教版3199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 问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 语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 的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⑥ 利用笔记抓住老师的思路。记笔记不仅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利于抓住老师的思路。
2019/9/1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7
谢谢欣赏!
2019/9/18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8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 识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 等,这些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单元综合复习
社会主义国家 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 夫改革
目的:改革“斯大林模式”弊端 内容:经济、政治方面 效果: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未从根本
历史人教九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九下第五单元《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复习课课堂记录──课堂教学中的纵横比较【教学环节】在今年第一轮中考复习过程中,复习到“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时。
我按照传统的说法叙述道: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归于失败。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但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1991年,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签署协议,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之后,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这时有一同学站起来说道:“老师,苏联不是一个很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他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如果不改革,至少就不会导致苏联的解体。
这是什么原因?请老师说说。
”1.问题解惑于是我马上调整教学思路:进行线索梳理;板书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2)为了推行改革,赫鲁晓夫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3)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同时指出:本单元实际上是第一单元内容的延续,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苏联和匈牙利的改革以及苏联解体等史实,让我们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解惑一:(1)赫鲁晓夫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师: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
但是,在苏联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
同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请大家回忆一下,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知识,请想一想: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何弊端?经过学生发言,老师小结如下:经济建设方面完全采用行政权力制定计划,严重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