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 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7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7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有这样一本书,屹立在文学的巅峰,是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它的名字是—《三国演义》。
它讲述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英雄大量涌现。
各路英雄舍生忘死,为国为志而战。
东汉末年,我分三国,听歌看《三国演义》。
仿佛进入了书里都是火和人才的时代。
我佩服关羽的勇敢。
他单骑千里,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归刘备。
汉朝时,他在曹颖的心中,受到曹操的赏识,但面对曹操的奖励,他根本无法打动他。
诸葛亮放火烧了赤壁后,奉命带兵追击曹骏,却只是在华容道上交代曹操。
为什么这个思想高尚,武装超群的人不让人敬佩?诸葛亮的聪明让我印象深刻。
我身高八尺,一张像冠玉的脸,一条黑色的丝带围巾,一只鹤。
我帅气优雅,感觉自己像个仙女。
他足智多谋,独具匠心,在千里之外的写作中取得了胜利。
江东之时,草船借箭,东风烧曹颖,都是天才之举,堪称完美之举。
他致力于汉朝的复兴,并且死了。
《出师表》表明他很有胆量。
七人出祁山,联合吴伐魏,终病死五年,可叹。
曹操多疑,我不以为耻。
当我愤怒地杀死吕伯奢时,我把他的怀疑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伯奢一家本来是要招待曹操杀猪的,但是曹操磨刀时看见了,曹操认为这样会杀了他的命,就把吕伯奢一家都杀了。
他也有一句话,宁可教我消极,不教大家消极我也能看出曹操的性格。
但是,他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他才华横溢,善于运用策略。
用刘备青梅煮酒时,讲天下英雄,只许你,操你。
读到这里,曹操的枭雄本性就写在纸上了。
《三国演义》真的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如果你走近它,品尝它,你会爱上它,深深陶醉在这个世界上。
《三国演义》读后感2在我国文学的天空中,有四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就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也是其中的一颗。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当我拿起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总会如痴如醉地读起来,一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忘了时间。
可见我对这本书的爱不释手。
而且《三国演义》里也有我十分敬佩、喜爱的人物呢,他智勇双全、机智过人,可厉害了!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爱的就是诸葛亮了。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然后他又智算华容,灭曹军志气。
他还七擒孟获,取得百姓平宁。
《三国演义》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你争我夺地抢地盘。
在这几个环节中,诸葛亮可是核心人物,我觉得最精彩的情景就是空城计了,当曹愉要到来时,只见诸葛亮命令一些官员打开城门,打扮成平民去打城门,自己却和书童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赶来,看见这情景,十分怀疑,以为里面有埋伏,就退兵了。
可见诸葛亮有勇有谋,利用司马懿身心多疑的特点,让司马懿退兵。
他那临危不惧,谈笑自如的神情让人敬佩不已。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忠是其它人不能相比的,也是三国人物中描写最出的人物之一,让我不能不喜欢他,敬佩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刚一放假,我就和妈妈去新华书店买书。
妈妈让我挑自己喜欢看的书,我就挑了《三国演义》、《西游记》、《一千零一夜》这三本书。
我一回到家,就把当天的作业写完了。
我迫不及待的想看新书,吃饭看、上厕所看、睡觉前看,就这样,不到两天我就把这本少年《三国演义》看完了。
这本书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云长过关斩将。
这一章节说的是关羽接到刘备的信,非常高兴,准备辞别曹操去找他的大哥团聚。
而曹操也是遵守承诺,对关羽放了行。
关羽很感动,谢过曹操,继续前进。
在去见他大哥的路上,关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好在关羽非常聪明勇敢,过关斩将,一路上杀了很多人,终于找到了他的兄长刘备。
关羽看到兄长,痛哭不止,刘备也是十分高兴,大家在回城找张飞的路上,路上又碰见了赵云。
兄弟重逢,谋士无缺,又得了赵云、关平、周仓三员大将,于是刘备命手下杀牛宰马,热烈庆贺。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书中有些字我还不认识,老是念错,妈妈听见了觉得好笑,我却觉得念错字特别好玩儿。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6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6篇)《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古典文化和灿烂文明的东西泛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犹如沉淀在河中的金子,底蕴深厚,吸引着无数人灼热而坚定的目光,它就是流芳百世的千古绝唱---《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却饱含历史沧桑的英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罗贯中将一部豪杰四起、群雄逐鹿的历史话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忠厚的刘备不仅布施仁政,广得民心,还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更是他的佳话;“智绝”诸葛亮有胆有谋,未出草庐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势,作战时洞察敌我,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巧施“空城计”,一人抚琴独退百万雄狮;曹操虽有时奸诈狠毒,但所拥有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却是其他人所比不上的;义重如山的关羽,对先主忠心耿耿,一颗赤诚之心,博得无所读者的敬佩。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它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只有谨慎,才能获得成功。
刘备告诉我只有仁德宽厚,为人大度,才能受到大家的爱戴;曹操告诉我为人奸诈不会有好下场;关羽告诉我对待朋友一定要真诚,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手,别人也会回报你。
这些深刻的道理无不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三国演义》是一幅辉煌的历史画卷,作者呕心沥血,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勾画的栩栩如生。
这部小说,承载着作者的灵魂,屹立在文学的巅峰,实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万世不朽。
它催人奋进,激励我在学海中竭力探索,为了心中的目标,砥励前行,不懈奋斗!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24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24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年暑假央视频道都会播放大型史实电视剧《三国演义》,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但是电视剧不能连续观看,于是我就自己去找来《三国演义》,自己慢慢看,也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作者罗贯中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这部历史小说是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引线,写当时天下一片大乱,各路诸侯群起,以曹操家族为代表的魏、刘备为代表的蜀、孙权为代表的吴三国的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最后三国归晋,江山一统,结束了乱世纷争,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真实再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
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最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爱喝酒闹事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不服气的周瑜等等。
其中,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桃园三结义,因为我喜欢刘关张三人乱世当中仍存爱国之心,时时想着救民与水火。
正因为如此,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
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
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
"此后,三人果然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在三国大舞台中,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
有许多的故事如: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失街亭,收姜维等被后世改编成了戏剧,后人千古传唱,到现在舞台上还经常看到呢,还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成了歇后语,英雄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的人。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通过历史人物去演绎传输仁、义、道、德、礼、信、忠、孝等思想,描绘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
我最喜欢慢慢品味这本书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2每当拿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我顿时思绪万千,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似乎陷入历史的漩涡。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一、主要思想小说一直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尤其是通过刘备这位仁君的形象和诸葛亮这位贤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拥刘反曹”的主题,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作为蜀汉对立面的一个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说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征,作品正是通过对这一人物的针砭,体现了人民群众憎恶暴君、反动动乱的愿望。
但是,作品中曹操是一位“奸雄”,而不是奸臣。
所以,他虽然时常被对手称为“汉贼”,却仍然是文有谋臣,武有勇将,仍然有不少人死心塌地地捍卫他。
与吴、蜀相比,曹魏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小说最后,被人们拥护的明君刘备却命丧白帝城,而被人们视为“汉贼”的曹操却差一点统一了全国。
这是三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
这也体现了作品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性。
二、运用方法《三国演义》篇幅较长,需下大工夫认真仔细阅读。
我认为,名著应是大家都涉猎阅读的,名著,一个既古老又流行的字眼,里面既有精彩绝伦的故事和知识,又散发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我主要借鉴鲁迅读书的方法,运用了5种方法进行阅读,分别是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思考法和标记法。
三、如何运用第一,浏览法。
这是对专业以外的绝大多数书籍采用的一种阅读方法。
鲁迅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
我在正式阅读内容之前,就把《三国演义》的目录翻着大体看了一下,一般目录的标题就是这一章或回所讲的中心内容。
三国演义共120回,每一回之间也是始终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体现了人民群众用户明君、向往和平和憎恶暴君、反对动乱的愿望。
第二,泛读法。
泛读就是博览群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十分有限,枯燥了”。
鲁迅渊博的学识就来自他广泛的阅读,他主张不要只看课内的书,也要看课外的书;不要只看本专业的书,还要看专业以外的书;不要只看一家之书,而要博采众长。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五篇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五篇第一篇: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三国演义是一部出名的历史小说,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的背景是东汉末年,从宦官乱政、黄巾起义开始,描写在乱世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怎样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让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现。
勇武过人的吕布、霸气十足的孙策、忠心护主的曹洪、老当益壮的黄忠。
想象典韦拼死守寨门的悲壮、赵云血战长板桥的惨烈、周瑜纵火烧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无奈。
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对以下几个重要人物说点感想:曹操。
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许是他太有军事才能,也许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许在游戏中他总是超级全能角色太好用。
)曹操为统一乱世做出巨大的贡献,更通过屯田制度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白手起家,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征张绣、击刘备、战袁术、抗袁绍,更把汉献帝从西凉铁军中解救出来,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曹操有不少缺点,他因为好女色害死了猛将典韦和长子爱侄,他因为报父仇屠杀了许多无辜的徐州百姓。
但是曹操毕竟是那么悲天悯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乱世的写照,他有着结束乱世的决心,有着天下太平的憧憬,这就足够了。
曹操善用权谋,深得人心,挟持天子以号天下,他的气质成就了他的霸业。
刘备。
演义中的刘备仁慈的太过了,十足一个伪君子。
我一想到刘备,就想到关于他的两句名言,“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刘备是我讨厌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韧劲。
他能有关张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
他的眼泪威力不可谓不大,”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
刘备虽然波折丛丛,但还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
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让男人也敬爱的男人,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贤人才士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由人不为之赞叹。
孙权。
孙坚孙策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长遗命保家业,压力不可谓不大。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读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读完一本书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1《三国演义》写于东汉末年,主要写汉朝的衰败,三个国家的昌盛到衰退,从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到晋一统天下共经历五大时期,首先是黄巾起义,董卓反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接下来我们就仔细介绍这五大时期。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结义开讲,讲了黄巾起义后,东汉朝廷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时时处处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所救,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于是群雄联军讨伐董卓,虽然最后联军失败了,但董卓也被吕布所杀。
接下来的群雄割据是指董卓死后,中原群龙无首,各方势力为了扩大而相互厮杀,最主要的三个战区便是北方的袁绍与孙瓒,江东地区孙策,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之争。
这便是三分天下的吴、魏、蜀。
三分之后便是天下归晋。
然后就讲述我对三国演义的一些感悟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看好的便是曹操,虽说曹操被喻为奸诈之人,但他的智慧与才干是不可磨灭的,他在几年的东政西讨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少数民族也臣服与他下,也正因为他的魏国基础,然后晋国才能统一天下。
对于人才的渴求,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所以,他才打破了按门户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然而他挑选人才的方法也是公平有理,从他颁布的两道《求贤令》中便可以看出,他针对那些国家内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是有真才实干的人就能被任用,但曹操一生便是败给了他的多疑,他虽然爱慕人才,但只要他怀疑的人,他令可快刀斩乱麻。
曹操的成功不仅仅因为他的杰出才干的渴求,还在于他豁达的胸襟,就如赤壁之战,虽然惨着失败,但也没有一筹莫展,而是修养身息,还有许多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读书报告心得三国演义

读书报告心得三国演义读书报告心得三国演义篇1《三国演义》是一本杰出的古典小说,经由罗贯中之笔。
书中描写了从东汉灵帝到晋武帝一统天下的故事。
着近百年的政治集团相互争斗,给百姓造成的灾难,在这本书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塑造了数以百计地历史人物,最为著名的有:仁君刘玄德,义绝关云长,智绝孔明和奸绝曹操。
我认为这数百种人物形象中,奸绝曹操最为经典,他集多疑、残忍、狡诈、虚怀若谷、克制自我、体恤民情、团结部下为一体。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是对他最真实德写照。
如:他杀了吕伯奢全家只因为他怀疑杀牛的吕伯奢要捉拿他。
但残忍而又多疑的他却能够体恤民情,在一次行军中,下令全军不许踩踏农田,当时正是秋收时节。
他也能够知人善用,广纳闲士,当关羽投降以后,曹操用赤兔马、钱财换取了关羽的忠心。
同样,曹操知道司马氏日后一定会威胁到自己后代子孙便弃置不用,但最终他不想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司马炎费了曹奂,自立为帝。
有诗为证“魏吞汉室晋吞曹”上演了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曹操不仅是一个奸雄,他还是一个文学家、军事家。
他的很多诗句都很著名,比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
作为一个军事家,他叶枝到行军作战粮草为上的道理,在书中,他先抢或是烧了敌人的粮草然后再作战,这样他往往会取得胜利。
在三国中我最喜欢诸葛亮,他的智谋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让我更为敬佩。
他在吴国舌战群儒,说服孙权共同抗击曹操。
如果要将三国兵器排名的话,第一名的不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也不是吕布的方天画戟,而该是诸葛亮的智谋,他将曹操的一员老将说死马上,又七擒孟获,他所制造的木牛流马更是一绝。
同时他还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从他借东风和草船借箭可以看出来。
至于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斩魏延的战役中则体现地淋漓尽致。
但是诸葛亮再怎么料事如神,他还是人,诗人就有犯错误地时候。
再伐魏时,他重用了书呆子马谡,造成街亭失守。
这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富。
同时,《三国演义》再战争描写方面可谓时气势磅礴,如赤壁之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为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为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几百年来,它一直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征服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阶级和阶层的广大读者。
它所塑造的一个个艺术典型,所描绘的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而且,它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巨大深远的影响。
当然,自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争先便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刻本,而且百年不衰,知道今天,我们知道的明代的刻本还有二十多种以及清代的七十多种。
《三国》的版本如此之多,可以说是古代小说中无与伦比的。
而在这么多版本中,若以版本形态的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志传》、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三国志演义》,其中以毛宗岗父子评论改本最为突出,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应该说它是按照历史和传说这两个方面来写的。
有的学者认为它有七分是符合历史的,其中有三分是虚构的,就是说在整个大体上来讲,这个《三国演义》是有历史根据的。
它反映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那一年,到了这个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这个大约10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在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
因为这段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所以出现大量的军事战争。
因此《三国演义》很生动的反映了这百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
从这一点来讲,它具有历史的价值。
那么作者不是简单的像历史教科书一样去重复历史,而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以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来说明的。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
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
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
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
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
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书写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
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
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
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
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
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
《三国演义》不仅描绘了一幅恢宏的战争场景,同时也向我们塑造了三国时期的各国的正确的人才观。
其实,三国中之所以会一直出现三足鼎立那么久,完全取决于这些雄主可以招贤纳士,有正确的人才观。
刘备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任用庞统,曹操在发展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广纳人才,用人唯才,使之成为了一方之霸主。
吴国可以将全国的军权交给大都督周瑜,后来的孙权也可以将兵权全部交给陆逊,让他完全统一领到,最后才使得吴国没有在蜀国举国侵犯的时候被灭掉。
《三国演义》还充分体现了领袖人物的决策艺术,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艺术化的决策水平与能力。
首先表现在曹操“机心似海,当机立断”的决策,如“挟天子令诸侯”,争取政治上主动这件事上。
而诸葛亮小心翼翼,广泛性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
面临曹军紧紧追击之时,他用了一着险棋,故作镇静,演出了一出“空成计”,最后化险为夷。
作为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小说,它的军事价值也不容小觑。
诸葛亮,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空城退敌,关羽,水淹七军,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吕蒙,白衣渡江取荆州,周瑜,火烧赤壁王允,美人计离间董卓吕布等体现了作者的军事智慧。
《三国演义》之所以成为巨著,不无道理。
作者几乎收集了各种类型的人物性格,以及人们在面对挑战、面对强敌、甚至在生死存亡边缘上,人物的内心世界都描述得淋漓尽致。
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
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它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不仅很好的展示了东方人的政治、军事、管理方面的智慧,还启迪人们的思想,教人忠,义和做人。
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它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已成为广大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