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见病原性真菌感染及实验室检查方法
真菌检测方法范文

真菌检测方法范文真菌是一类微生物,分布广泛,常见于土壤、水体、植物、动物以及人体等环境中,有些真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有害。
因此,对真菌进行检测和监测是很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真菌检测方法。
1.培养法培养法是最常用的真菌检测方法之一、该方法通过将样品(土壤、水体、食品等)接种在富含营养物的培养基上,利用真菌的生长特性进行培养和分离。
首先,样品经过稀释,然后将其接种在含有葡萄糖、氮源、矿物质等的培养基上,利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进行培养。
培养所得的真菌会在培养皿上形成菌落,这些菌落可以用肉眼观察或利用显微镜进行进一步鉴定。
2.直接显微镜检测法直接显微镜检测法是一种快速、直接的检测方法。
样品(如食品、空气、皮肤等)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观察。
在显微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真菌的形态、大小、结构和颜色等特征。
这种方法不需要等待真菌生长,对于一些难以培养的真菌也是有效的。
但是,该方法不能提供详细的物种鉴定,只能确定真菌的存在。
3.PCR法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一种利用DNA扩增的方法来检测真菌的存在。
该技术通过设计特异性引物(PCR引物),在反应体系中引发DNA扩增反应。
首先,提取待检样品中的真菌DNA,然后在PCR反应中将目标DNA扩增为大量可见的DNA片段。
这些片段可以通过电泳等技术进行分析和鉴定。
PCR法可以快速、灵敏地检测真菌,并提供物种水平的鉴定结果。
4.免疫学检测法免疫学检测法是一种使用特异性抗体来检测真菌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待检样品与特定的抗真菌抗体结合,然后将该复合物与一种可视信号(如荧光素或酶染色剂)结合。
当真菌存在时,抗体与其结合,产生荧光或颜色的变化。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检测真菌,但需要特异性的抗体和相关设备。
5.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扩增子测序和全基因组测序)对于真菌检测和鉴定来说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工具。
这些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待检样品中的所有基因进行测序,然后通过比对数据库中的已知基因组进行比较和鉴定。
感染科中的病原菌检测与分析方法

感染科中的病原菌检测与分析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领域的发展,病原菌检测与分析方法在感染科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准确快速地检测和分析病原菌是诊断感染病的关键环节,能够帮助医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医疗风险。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原菌检测与分析方法,以期对感染科工作人员有所帮助。
一、传统培养法传统培养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病原菌检测方法之一。
它基于病原菌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和繁殖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分析菌落形态、生化反应和药敏试验等来确认病原菌的种类及药敏性。
尽管传统培养法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优势,但其需要相对较长的培养时间,以及对病原菌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基的要求较高。
二、PCR法PCR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扩增病原菌的DNA片段,从而快速、准确地检测和分析病原菌。
PCR法的原理是通过特定引物将目标DNA片段扩增成大量的复制品,利用荧光探针等进行检测。
PCR法具有快速高效、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感染科中的病原菌检测。
然而,PCR法对实验环境和技术要求较高,且存在交叉污染和假阳性等问题。
三、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基于分子质量的病原菌检测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分析病原菌中的代谢产物或蛋白质的质量/电荷比,来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
质谱法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通量等优势,能够同时检测多种病原菌,且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的数据。
然而,质谱法的设备和操作成本较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结果。
四、流式细胞仪法流式细胞仪法是一种通过将病原菌标记成荧光或颜色进行检测的方法。
流式细胞仪将病原菌悬浮液通过流动细胞学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对大量细胞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分析。
流式细胞仪法具有高通量、高精度和多参数分析的能力,在感染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流式细胞仪法对设备和技术要求较高,且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和解读结果。
结语病原菌的检测与分析方法在感染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诊断与治疗感染病。
真菌细菌大不同,全面解读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真菌细菌大不同,全面解读真菌的实验室检查真菌为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单细胞酵母样或者分枝丝状。
环境中有5000多种的真菌,但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不到200种,常见导致感染的仅20到25种。
真菌感染常由一种或几种真菌侵入组织造成,可导致浅部皮肤感染或严重的深部组织感染,血、肺部或全身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较常见,可导致指甲感染或者发痒红斑的皮肤感染,如众所周知的“脚癣”、皮肤发痒、皮肤癣,或酵母菌感染导致的口腔中的白斑(鹅口疮),或阴道发痒及分泌物增多。
根据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CDC)报道,大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一次真菌感染。
少见情况下,真菌可以从它们最初所在的位置蔓延到或侵入到深部组织,可侵犯机体的任意器官,可能导致严重的肺部感染、败血症或全身性感染。
典型的真菌肺部感染通常是由于吸入微小的真菌孢子导致。
任何人群都有可能得严重的肺部或全身性真菌感染,但是大多数感染只表现为轻微到中度的流感样的症状。
但是免疫缺陷的患者,如HIV/AIDS、器官移植术后,和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肺部疾病等的患者发生严重肺部真菌感染、全身性感染或反复感染的危险性较高。
真菌检查试验可检测和鉴定真菌,以协助诊断感染并指导治疗。
经典的真菌检查试验包括标本涂片显微镜检查,有时用前处理或者染色来帮助检查真菌。
镜检可以为真菌感染的诊断提供充分的依据,若为浅部感染,就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试验了。
但对于持久的、深部的或全身性的等需要明确诊断的感染,还需要进行其它检测,如培养、敏感性试验、抗原和/或抗体试验。
真菌感染VS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常常需要与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相区分,如细菌感染。
某些感染病例,真菌和细菌都存在。
需要一些试验来进行鉴别诊断:革兰染色 - 用显微镜检测标本中的细菌和/或真菌的一种快速试验细菌培养 - 用于排除细菌感染或确定是否合并有细菌感染抗酸杆菌涂片和培养–怀疑分枝杆菌感染如结核病血培养–怀疑为菌血症真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旺盛,如公共游泳池和体育馆的储物柜,有汗的鞋子、紧身衣服和皮肤皱褶里。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方法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实验室检查方法对真菌的诊断需要了解真菌寄生的部位,完整的病史,包括职业、业余爱好和旅游史。
检查一般采用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两种方法即可确诊。
必要时再进行实验、血清学反应或动物接种等。
标本的采集用无菌操作收集适宜部位的标本,可疑浅部真菌感染应取病变部位的毛发、指(趾)甲屑及皮屑等,可疑深部真菌感染的病人应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选取、脑脊液或分泌物、排泄物及痰液等并及时检查,一般不超过1~2小时,以免变质污染。
真菌的直接镜检皮屑、指(趾)甲和毛发等致密而难以透明的标本应先用10%的KOH微加温处理,溶解角质层和细胞基质,然后进行镜检。
脓、痰或血标本可直接涂片镜检。
镜下观察是否有孢子、菌丝或假菌丝。
若怀疑新生隐球菌等有荚膜的真菌感染,根据所致疾病选取标本,经墨汁负染后镜检,见有芽生菌体外围绕着宽厚的荚膜即可做出诊断。
真菌的分离培养一般用于直接镜检不能确诊时。
病原性真菌培养用沙保弱培养基(pH5.6,不适宜生长)培养,为了防止细菌或腐生性真菌的污染,经常加入放线(菌)酮、青霉素、链霉素或其他抑制性抗生素。
如果是皮肤、毛发和甲屑等标本,需经70%乙醇或2%石炭酸浸泡2~3分钟杀死杂菌,再经无菌盐水洗净后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在25℃~28℃的条件下培养数日至数周,观察菌落特征。
可疑深部真菌感染的标本可接种于血平板、肉渣培养基或硫酸钠肉汤内,分别在室温和37℃培养数日至数周。
必要时可在玻片上做真菌小培养,能在光镜下观察真菌的形态和结构的特点及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便于鉴别。
阴道或口腔粘膜处标本可直接用棉拭子取材,在血平板上分离。
血液标本需事先增菌,脑脊液标本则取其沉淀物接种于血平板上,于37℃培养。
若疑为假丝酵母菌,可取菌落接种于0.5ml血清试管内,37℃1h后涂片,革兰染色后镜下见有假丝酵母菌细胞长出芽管即可初步鉴定为白假丝酵母菌。
血清学诊断可辅助检查深部真菌感染。
通常使用的方法是乳胶凝集和补体结合等试验。
真菌检测方法

真菌检测方法真菌是一类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空气、水体等环境中。
在生活和生产中,真菌不仅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对食品、饮用水、药品等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对真菌的检测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真菌检测方法。
首先,传统的真菌检测方法之一是培养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将样品接种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真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特性,观察和统计培养基上的真菌数量和种类。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对于一些真菌种类的检测效果较好,但是需要较长的培养周期,并且对于一些难以培养的真菌种类可能无法进行检测。
其次,PCR法是一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真菌检测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扩增真菌DNA或RNA的特定片段,来检测样品中的真菌数量和种类。
PCR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优点,可以快速准确地进行真菌检测,尤其适用于对样品中真菌种类进行快速筛查和鉴定。
另外,生物传感器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真菌检测领域。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生物元件(如酶、抗体、细胞等)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的检测方法。
通过生物元件与目标真菌的特异性反应,可以实现对真菌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生物传感器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对于一些需要快速检测的场合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最后,近年来,基于光学技术的真菌检测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例如,荧光显微镜技术可以通过观察样品中真菌的荧光特性来进行检测;激光散射技术则可以通过检测样品中真菌颗粒的散射光信号来实现真菌的快速检测。
这些基于光学技术的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检测速度快的优点,对于真菌检测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不同的真菌检测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应用。
传统的培养法适用于一般真菌的检测;PCR法适用于快速准确的真菌鉴定;生物传感器技术和基于光学技术的检测方法则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适用于一些需要快速检测的场合。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检测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真菌检测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真菌检验技术

真菌检验技术在医学领域,真菌检验技术是诊断真菌感染、保障患者健康的重要手段。
真菌作为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有时会引发各种疾病,从轻微的皮肤感染到严重的系统性感染都有可能。
因此,准确、及时的真菌检验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至关重要。
真菌检验技术多种多样,首先要提到的是直接镜检法。
这种方法相对简单快捷,医生通常会从患者的感染部位采集样本,比如皮肤鳞屑、指甲碎屑、痰液、脑脊液等。
然后将样本制作成涂片,经过染色处理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
如果能看到真菌的孢子、菌丝等结构,就可以初步判断存在真菌感染。
但直接镜检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真菌数量较少时可能会漏检,而且不能准确鉴定真菌的种类。
培养法是真菌检验中另一种常用的技术。
将采集到的样本接种在适合真菌生长的培养基上,然后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条件下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培养基上长出了真菌菌落,就可以进一步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培养法的优点是可以获得纯培养的真菌,便于进行更详细的鉴定和药敏分析,但它也有缺点,那就是培养周期较长,一般需要数天甚至数周的时间,而且有些真菌在常规培养基上不易生长,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真菌检验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就是其中之一。
通过设计针对真菌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引物,对样本中的真菌 DNA 进行扩增,然后通过检测扩增产物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
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快速检测出微量的真菌 DNA,而且还可以对真菌进行种属鉴定。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核酸杂交和基因测序的技术,也为真菌的准确鉴定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血清学检测也是真菌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特定真菌的抗体或抗原。
当人体感染真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抗体。
通过检测这些抗体的水平,可以辅助诊断真菌感染。
但血清学检测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感染的早期,抗体可能还未产生,或者在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抗体反应可能不明显。
真菌检测方法

真菌检测方法真菌是一类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在土壤、水体、空气和生物体表面等各种环境中。
一些真菌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威胁,因此真菌的检测和监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真菌检测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真菌检测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常见的真菌检测方法之一是培养法。
培养法是一种传统的真菌检测方法,通过将样品放置在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利用真菌在特定条件下生长和繁殖的特性,观察和鉴定真菌的种类和数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但需要较长的时间,通常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才能得到结果。
其次,PCR法也是一种常用的真菌检测方法。
PCR法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扩增目标真菌的特定基因片段,从而实现对真菌的检测和鉴定。
相比于传统的培养法,PCR法具有快速、高效、灵敏度高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并且可以对样品中的微量真菌进行检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真菌检测方法。
另外,免疫学检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检测方法。
免疫学检测法是利用抗体与特定真菌抗原结合的原理,通过免疫学试剂盒或免疫层析法等技术,对真菌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环境、医药等领域的真菌检测中。
最后,基因测序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真菌检测领域。
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对真菌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从而全面了解真菌的种类、特性和遗传信息。
这种方法能够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真菌检测结果,对于一些复杂的真菌样品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其成本较高,操作复杂度也较大。
综上所述,真菌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不同的真菌检测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样品的特点、检测的目的和要求,综合考虑不同方法的优缺点,选择最适合的真菌检测方法,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希望本文介绍的真菌检测方法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为真菌检测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

真菌感染的常规检验方法真菌的临床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标本采集、直接镜检、染色镜检、分离培养、生化反应及免疫学试验等。
以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最重要。
1标本采集不同真菌感染应采用不同的临床标本。
浅部真菌感染可以采集毛发、皮屑、指(趾)甲、痂等,标本在分离前常先用75%的乙醇消毒。
深部真菌感染的检查可取痰、尿液、口腔或阴道分泌物、脑脊液、各种穿刺液和活检组织等。
采集标本时应注意无菌操作。
采集标本后应及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查,一般不超过1~2h,以免标本变质污染。
标本须在用药前采集,对已用药者则需停药一段时间后再采集标本。
2检查方法2.1 直接检查法直接镜检是最简单也是很有价值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其优点在于简便、快速,无菌部位的阳性结果可直接确定真菌感染。
但是,除了少数真菌外,多数不能确定其种类。
由于阳性率较低,阴性结果亦不能排除诊断,有时需反复检查或做其他方法检查以进一步确定。
直接镜检对于浅表和皮下真菌感染最有帮助。
2.1.1 不染色标本检查取皮屑、毛发、指(趾)甲屑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中央,滴加100~200g/L KOH溶液1~2滴,以盖玻片覆盖后在火焰上微微加热,使组织或角质溶解、透明后,先于低倍镜检查有无真菌菌丝或孢子,再以高倍镜检查其特征,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
2.1.2 染色标本检查有些真菌如深部真菌需要染色后才能更清楚地观察,常用的染色方法如下。
(1)革兰染色法:多用于白假丝酵母菌、孢子丝菌和新近感染的组织胞浆菌等。
所有真菌均为革兰阳性。
(2)乳酸酚棉蓝染色法:取标本于载玻片上,滴加染液,加上盖玻片后于镜下观察,真菌被染成蓝色。
该法适用于各种真菌的直接检查,培养物涂片检查及小培养标本保存等。
(3)荧光染色法:用0.1%吖啶橙对标本涂片和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白假丝酵母菌、皮炎芽生菌、球孢子菌为黄绿色,新型隐球菌、鼻孢子菌为红色,组织胞浆菌为红黄色,曲霉菌为绿色。
2.2 分离培养法真菌培养是目前鉴定真菌的唯一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常见病原性真菌感染及实验室检查方法
发表时间:2019-08-14T13:28:12.163Z 来源:《健康世界》2019年7期作者:王祥
[导读] 真菌是一类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和内含物(如典型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王祥
达州市宣汉县第三人民医院 636150
真菌是一类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和内含物(如典型的细胞核和完整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没有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多数真菌对人体无害,甚至有利,如食用、发酵、酿酒及生产抗生素等,仅有少数真菌可引起人类感染性、中毒性及变态性疾病,特别是本来属于人体正常菌群的某些真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及化、放疗药物时,导致真菌机会性感染的几率明显增加。
真菌感染严重时,可累及全身组织器官,在ICU重症患者、气管插管患者、全静脉营养患者、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真菌是医院感染病例中的重要病原菌。
由于真菌感染具有治愈率低、治疗周期长、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和重视。
在真菌的分类方面,临床多根据真菌侵袭肌肤组织程度的不同而分为肌肤浅表感染性真菌和深部感染性真菌。
深部感染性真菌主要包括白假丝酵母菌又称白色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耶氏肺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毛霉目真菌、组织胞浆菌病及镰刀菌8个菌属,主要侵犯人体深部组织、粘膜及脏器,引起深部真菌感染,甚至全身播散性感染。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感染最为常见,当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时,可侵犯人体组织器官,引起多部位的念珠菌机会性感染,常见的有女性外阴炎、念珠菌性阴道炎,男性包皮炎、念珠菌性龟头炎、膀胱炎、肺炎、肠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及婴幼儿体质虚弱时易患的鹅口疮口角糜烂等,白色念珠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还可引起脑膜脑炎、脑膜炎、脑脓肿等。
肌肤浅表感染性真菌主要包括皮肤癣菌、暗色真菌、角层癣菌及孢子丝菌4个菌属。
皮肤癣菌有称之为皮肤丝状菌,主要侵犯人体和动物的皮肤、毛发及指(趾)甲,一般不侵犯皮下等深部组织及内脏,常可引起手癣、头癣、甲癣及足癣等多种皮肤癣病;暗色真菌常在患者外伤后感染,高发于四肢暴露部位,暗色真菌感染可引起丘疹、红斑等多种皮损,继发感染时,皮损结痂、反复发作,感染经久不愈,严重时可引起象皮肿,甚至致畸、致残或癌变,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经血流扩散,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角层癣菌主要寄居于人体毛发、皮肤的最表层,很少引起宿主细胞的炎症反应或较轻微的炎症反应;孢子丝菌感染可导致皮肤、皮下组织及其附近淋巴系统发生慢性感染,引起孢子丝菌病。
感染性真菌的病原学检查是确证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实验室检查方法有直接镜检、染色镜检、真菌分离培养、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血清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其中直接镜检和分离培养是真菌病原学检查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检查手段。
直接镜检是临床真菌检验最快捷、有效的常用方法。
10%KOH溶液(可促进角质蛋白的溶解及杀菌作用)涂片镜检,主要适用于毛发、指甲、鳞屑等致密的难以透明的材料检查,显微镜下查见特征性菌丝及孢子体,是初步诊断皮肤癣菌感染的重要依据;用生理盐水替代KOH溶液涂片镜检,可观察真菌的出芽现象,也可用于尿液、胆汁及粪便标本的直接镜检查;无颗粒或杂质的优质墨汁(如印度墨汁)涂片镜检,主要用于新生隐球菌等有荚膜真菌的检查;水合氯醛-石碳酸-乳酸溶液的穿透力较强,仅限于不透明标本的检查。
染色标本镜检具有能够更清楚观察到真菌形态和结构的优点,有助于提高标本阳性检出率。
革兰染色是最为常用的染色方法,革兰染色后各种真菌均呈深紫色,常用于假丝酵母菌、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及酵母菌等染色;乳酸酚棉蓝染色适用于各种真菌的培养物涂片检查、直接涂片检查及小培养标本等,该法染色后,真菌呈现蓝色;糖原染色是真菌染色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又称过碘酸Schiff染色(简称PAS或PASH),PAS染色后的真菌菌体为红色,细胞核为蓝色,背景为淡绿色,可用于标本直接涂片及组织病理切片的染色检查;嗜银染色(GMS)的原理与糖原染色原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嗜银染色是用铬酸代替过碘酸,GMS染色后真菌呈现黑色,菌丝呈现旧玫瑰红色,背景为淡绿色,可用于组织病理切片检查和标本直接涂片;黏蛋白卡红染色(MCS)主要适用于新生隐球菌的荚膜染色,MCS染色后细胞壁和荚膜呈红色,细胞核为黑色,背景为黄色;荧光染色法是利用荧光染液对直接涂片、培养涂片及组织切片标本染色后,借助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反应结果,其区别在于直接涂片标本阳性只表示有真菌存在,不能确定菌种,而培养涂片和组织切片标本则可以根据荧光反应颜色的不同而确定菌种,如白假丝酵母菌为黄绿色,新生隐球菌为红色等。
分离培养检查法是根据绝大多数真菌可以人工培养的特性和真菌对营养要求的差异及培养目的性不同,选择不同的常用培养基(如沙保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及尿素琼脂等)接种培养出真菌,从而为真菌的鉴定及临床确定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组织病理检查是将疑似真菌感染组织经封蜡、切片、脱水、染色及镜检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观察机体器官、组织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或特征,能为病原性真菌感染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免疫血清学检查主要利用生化、免疫学手段检测真菌的抗原抗体及代谢产物,目前常通过糖(醇)如葡萄糖、甘露醇等发酵试验,免疫学手段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Cand-Tec抗原等,可用于多种真菌的鉴别。
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的原理是借助靶基因(即适当的特异性基因片段),利用PCR扩增技术扩增痰液、血清(浆)、尿液、脓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中的真菌成分,从而确定病原性真菌的有无及种类的一种检查方法。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和真菌感染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会促使我们对病原性真菌及感染有更多、更新的认知和掌握,相信会有更多先进、快捷的检查方法不断成熟、完善和应用,为病原性真菌感染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辅助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