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地质录井技术详解

合集下载

现场地质录井知识

现场地质录井知识

接头:连接不同尺寸的钻具。分为内平式、贯眼式和正规式三种,用 1、2、3三个数字表示。例:430 X 521,百位数上的4和5表示接头尺寸, 十位数上的3表示正规式,2表示贯眼式,个位数上的0和1表示扣型(母 扣或公扣)
现场地质录井
二、各种录井方法介绍
① 钻时录井 “钻时”是指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通常以“分 /米” 或“分/0.5米”来表示。 一般讲,在钻井措施(包括钻压、转数、排量、钻头等外部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钻进速度(或钻时大小)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岩性 的特征。 因此,在钻进的过程中,要记下来每钻一米(或半米等)所需要的时 间,并把记录下来的数据按井的深度绘成钻时曲线,作为研究地层的一项 资料,这就是钻时录井。由于钻时录井既简便又及时,而且还能帮助工程 人员掌握钻头的使用情况,所以应用比较广泛。
现场地质录井
2、整米方入 为了便于记录和使用,钻时录井要记录井深为整米数(如1000米-1001 米,。。。。)时的钻时。当井深为整米数时的方入称为“整米方入”。 整米方入一个单根变化一次,故每换一个单根就应算一次。 计算公式: ∵ 整米井深=钻具总长+整米方入 ∴ 整米方入=整米井深—钻具总长 举例: 已知井深为499.50米,钻具总长为495.12米,设计井深500米开始录井 ,求开始记录钻时的整米方入及方钻杆打完(长11.70米)后接入新单根( 长9.60米)时的整米方入。 开始录井时整米方入=500-495.12=4.88米 方入由4.88米至5.88米所用的时间,即为井深由500米至501米的钻时( 分/米)。 接入单根时井深=495.12+11.70=506.82 钻具总长=495.12+9.60=504.72米 整米方入=506—504.72=1.28米 方入由1.28米至2.28米所用的时间,即为井深由506米至507米的钻时。 或者是用方钻杆打完时的整米方入减去新接单根长度,也可求得整米方 入,即10.88—9.60=1.28米。

地质录井技术概述

地质录井技术概述
荧光对比级(N) 相当油含量 C(mg/l)
含油浓度与荧光对比级关系表
1
2
3
4
5
0.6 1.2 2.4 4.9 9.8
9 10 11 12
13
156 .3
312. 5
625
1250
2500
6 19.5 14 5000
7
39
15 1000
0
8 78.1
三、录井方法介绍
轻质油





中质油




重质油
三、录井方法介绍
气测录井
在钻井过程中,钻开地层中的流体以各 种方式进入井筒,随着钻井液上返到地 面。
在地面条件下,这些流体以气态或液态 形式呈现。地层气主要有烃类气(C1~ C5)\非烃类气( H2 、CO2 )以及有害 气体H2S等。
通过对烃类和非烃类气体的实时检测, 可以及时地发现和评价油、气、水层 (原理如右图)。
肉眼不易辨认
斜井和水平井有时岩协不能及时返出 导致不能充分的利用返出的岩屑来准确反映地层的变化
钻时是最重要 的判断参数!
技术手段:凭借钻井参数的变化来及时辨别岩层和岩性变化 钻井参数:钻时、扭矩、转盘转速、dc和sigma指数等
四、现场岩性识别方法
钻时定义:钻井过程中每钻进单位厚度的岩层所用的纯钻进
gas
脱气器
全烃通道
气管线 组分通道
氢焰离子 化方法介绍
地化录井
定量检测岩石中的含烃量的一种录井方式。
原理:在特殊的裂解炉中,对分析样品进行程 序升温,使样品中的烃类和干酪根在不同温度 下发挥和裂解,然后通过载气的吹洗,使样品 中挥发的裂解的烃类气体与样品残渣实现定性 的物理分离,分离出来的烃类气体由FID(氢 焰子化)检测器进行检测,样品残渣则先后进 入氧化炉、催化炉进行氧化、催化后进入FID 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测定岩石样品中的烃类 含量,达到评价生油岩和储油岩的目的。

地质录井工作主要内容

地质录井工作主要内容

地质录井工作主要内容一、概述地质录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通过测量井中不同深度处地层的物理性质、流体性质、电性质等数据,并记录在录井图上,以评估储层性质、判断油气运移规律、确定井段位置等工作。

地质录井工作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优化井位、调整钻井方案、确定产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录井工作步骤2.1 井口工作准备井口工作准备是地质录井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1.检查录井仪器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2.对井中的测量工具进行检查和校准;3.准备好录井液和必要的录井材料;4.确定录井的测量参数和规程。

2.2 测井数据采集测井数据采集是地质录井工作的核心环节,包括:1.测井装置的下入与固定:将测井仪器和传感器降入井中,并通过相应的固定装置固定在指定深度;2.数据的连续记录:在下入测井装置的同时,记录相应的地质参数和仪器指示的测量值;3.测井仪器的升井与保养:在完成测量后,将测井仪器和传感器缓慢升井,并进行清洗和保养;4.数据的传输和验证:将采集到的测井数据传输到录井中心,并进行数据的有效性验证。

2.3 数据处理和解释数据处理和解释是地质录井工作的关键步骤,包括:1.数据质量控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清理、去噪声、校正等;2.数据分析和解释: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包括地层分析、储层评价、油气运移规律分析等;3.绘制录井图: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绘制相应的录井图,反映地层和储层的特征和分布。

2.4 录井数据应用录井数据应用是地质录井工作的最终目的,包括:1.储层评价:通过对录井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评价储层的性质和品质,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2.井段划分:根据录井数据,确定油气层段的上下界限,为后续的完井和产量预测提供基础;3.优化井位:根据录井信息,优化井位选择,提高勘探成功率;4.调整钻井方案:根据录井数据,调整下一个钻井井段的钻井方案,减少安全事故和钻井风险;5.产量预测:通过录井数据,预测储层的产能,为后续的开发决策和调整提供依据。

钻井中地质录井的方法

钻井中地质录井的方法

钻井中地质录井的方法
钻井中收集地下地质资料的过程叫钻井地质录井工作。

钻井地质录井方法主要有:钻进录井、岩屑录井、岩芯录井、荧光录井和气测录井。

1、钻时录井:通过计时器把实钻一个规定单位进尺的时间反映并记录下来的过程。

一般用“分每米”(min/m)表示。

2、岩屑录井:地下岩石被钻头破碎后,随循环的钻井液带到地面的岩石碎块叫岩屑。

按照一定的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将岩屑连续收集起来,进行观察、分析,并综合运用各种录井资料进行岩屑归位,以恢复地下原始剖面的过程,就是岩屑录井。

3、岩芯录井:在石油钻井过程中,为了更清楚、更直观地反映地下岩层的特征,利用取芯工具,将井下一定深度地层的岩石以柱状形式取上来,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而取得各项资料的过程叫岩芯录井。

4、荧光录井:石油中的油质、沥青质等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发出一种特殊光亮,这就是荧光。

根据荧光显示的亮度及颜色的差别,测定出石油的含量和组成成分,对油气层进行定性和定量解释,这就是荧光录井。

5、气测录井:在钻井过程中用气测仪通过直接判断油气层的过程叫气测录井。

气测录井除直接判断油气层外,还可预告井喷。

气测值突然增高,就说明钻井液中气侵严重。

钻井液密度下降,井内液柱压力小于地层压力时,就有可能发生井喷。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概况
目前气测解释图版共有8种,常用的主要有皮克斯勒、双对数、气体评价法、 轻烃比率、正规化、三角形 6种。
皮克斯勒
双对数
气体评价法
轻烃比率
正规化
三角形
概况
地化图版
概况
近年主探区录井气测解释图版适应性现状
探区 腹部
区块 层位
滴西
C、J、 K
皮克斯勒 √
双对数 √
气测解释图版符合情况 轻烃比率 三角形 气体评价法
出入口密度 出入口温度 出入口电导
出口排量 池体积
大钩位置 大钩悬重 转盘扭矩 转盘转速 立管压力 泵冲速 套管压力
热解分析 QFT OFA
荧光光谱 热解气相色谱
罐顶气
派生参数
井深、钻压、钻时、ECD、dc指数、Sigma指数、地层压力、地层破裂压力 入口排量、钻头压降、钻头水马力、CH、WH、BH、双对数等
含油性、储油物性、岩-电关系等资料。
⑶ 开发阶段的检查井则根据取心目的而定。如注水开发井,为了查明注水效果,
常在水淹区布置取心。 ⑷ 特殊目的取心井,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如:
▲ 为了解断层情况,取心井应穿过断层; ▲ 为了解决地层岩性、地层时代 临时决定取心等。
录井技术介绍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2、取心资料收集和岩心整理
▲ 录井间距:每米记录一次 ▲ 目的层:0.5~0.25米一次 ▲ 取芯井段:0.25米一次
钻时/min 0 5 10 15 20 25 30
1500 1520 1540 1560 1580
换钻头
1600
井深 (m)
钻时曲线
录井技术介绍
一、常规地质录井技术
1、影响钻时的因素—5个方面

第八章地质录井

第八章地质录井

二、取心原则及取心井段的确定
1、原则:取心成本高、钻速慢、技术复杂,勘探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布 置很多取心井。在确定取心井段时应遵循以下4条原则: (1)新探区第一批井,应适当安排取心,以便了解新区的地层、构造及 生储油条件。
(2 )勘探阶段取心应注意点面结合(少数井或分段取芯 ) ,以获得全区 地层、构造、含油性、储油物性、岩-电关系等资料。 (3)开发阶段的检查井则根据取心目的而定。如注水开发井,为了查明 注水效果,常在水淹区布置取心。 (4)特殊目的取心井,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确定。如: ▲ 为了解断层情况,取心井应穿过断层; ▲ 为了解决地层岩性、地层时代 临时决定取心 等。
换钻 头
钻、更换钻头位置及钻头尺寸、类型等。
(m)
钻时曲线
2、钻时曲线的应用
(1)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2)用于岩屑定层归位 (3)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4)钻时录井资料在钻井工程方面的应用
★ 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其他条件不变时,钻时的变化可反映岩性的差别:
4、粘土层
钻遇粘土层或页岩层, 地层造浆→ 泥浆密度↑、粘度↑。
5、漏失层
▲ 一般情况下,钻进漏失层时,要求:
泥浆具有高粘度、高切力,以阻止泥浆流入地层。
▲ 在漏失严重时,应根据地质条件,
立即采取堵漏措施。

性 能
密 度 粘 度 失 水 切 力 含盐量 含砂量 泥 饼 酸碱值 电 阻 增大
钻遇各种地层时钻井液性能变化表
▲ 疏松含油砂岩钻时最快 ▲ 普通砂岩较快 ▲ 泥岩、灰岩较慢 ▲ 玄武岩、花岗岩最慢
▲ 对于碳酸盐岩地层,利用钻时 曲线可以判断缝洞发育井段--钻时 突然加快,钻具放空等。

地质监督现场技术地质录井ppt课件

地质监督现场技术地质录井ppt课件

薄片鉴定:
对岩心已作薄片鉴定的,碎屑岩定 名应参照鉴定报告,如含云细粒次长石 岩屑砂岩、含灰细粒石英砂岩、细砂质 中粒岩屑砂岩、含砾粗粒火山碎屑砂岩 等,其结构应与薄片定名吻合
1 颜色
颜色 白色 红色 紫色 褐色 黄色 绿色
基本颜色代码表
代码 0 1 2 3 4
颜色 蓝色 灰色 黑色 棕色 杂色
4 结构:一般颗粒粒径的主次或百分含量及最大、最 小颗粒粒径
颗粒形状 砾石形状:卵圆、扁圆、扁长、圆柱形等。
圆度 (1)圆状:棱角已全部磨蚀。 (2)次圆状:已相当磨蚀,棱角圆滑。 (3)次棱角状:棱角明显,有磨蚀现象。 (4)棱角状:棱角尖锐或有轻微磨蚀痕迹。
表面特征 擦痕、裂纹、麻点、霜面、脑纹、风刺痕等。
(4) 两种粒径颗粒含量相近50%(±5%),用“~” 符号联接,如:粉~细砂岩。
(5) 砾石含量5%~25%,砂粒含量超过50%者, 定名为含砾(粉、细、中)粗砂岩,如果有两种砂粒含沉积结构,其数 量大于15%或面积大于20%者,参加定名。
岩层接触关系: 根据上下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
接触界线、接触面特征等,综合判断两层 属渐变接触(整合接触)还是突变接触(角度 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断层接触)、侵蚀 接触及缝合线接触等。见到岩心的断层面、 风化面等地质现象,应详细描述其特征及 产状。
7 孔隙 (1)类型:原生孔、次生孔。 (2)大小、密度、分布状态。 (3)填充矿物成分、结晶程度及填充程度。
3 碎屑成分 碎屑主要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及较
老的沉积岩)风化产物及化学沉淀物、少 量的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组成。
对碎屑成分的描述,主要碎屑及矿物成
分以“为主”表示,其余矿物成分分别以 “次之”(25%~50%)、“少量”(5%~ 25%)、“微量”(1%~5%)、“偶见”(< 1%)表示。

地质录井工艺及工序控制

地质录井工艺及工序控制

06
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集成化技术
通过集成多种录井技术和设备,形成高效、便捷的地质录井系统, 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准确性和效率。
智能化技术
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地质录井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远程控制技术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地质录井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方便管理 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操作流程不规范
现场操作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操作 流程和标准,导致操作不规范、 效率低下。
设备管理不严格
设备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如设备 保养不及时、设备使用记录不完 善等,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和使用 寿命。
安全意识不强
现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存 在安全隐患和风险,需要加强安 全培训和管理。
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方向探讨
加强行业交流和合作,提升整体水平
行业交流平台
技术标准规范
制定统一的地质录井技术标准规范,提高行业的技 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建立地质录井行业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企 业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行业 的发展。
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强地质录井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行业的 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非金属矿产录井
在非金属矿产勘探中,地质录井可以帮助识别矿层或矿体 的岩性、厚度、品位等特征,为矿产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提 供依据。
地热资源录井
在地热资源勘探中,地质录井主要用于了解热储层的岩性 、厚度、温度、渗透性等特征,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供基础资料。
05
地质录井工艺存在问题及挑战
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瓶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录井全过程接井位坐标—井位初、复测—设计—队伍、设备、材料及资料准备—设计交底、录井条件检查—各项录井—完井讨论—完井作业—完井资料整理上交、验收评级——打印装订归档。

1.接井位坐标:发坐标单位有:采油厂、地院等2.井位初复测:测量队完成井位复测应在开钻前完成,甲方规定:未招标或未安排的井不得进行井位踏勘和初测。

3.设计:(1)编制过程:接通知单—收集邻井资料—设计—送审—打印装订—发放。

(2)设计内容:探井:①基本数据②区域地质简介③设计依据及钻探目的④设计地层剖面及预计油气水层位置⑤地层孔隙压力预测和钻井液性能使用要求⑥取资料要求⑦选送样品要求⑧井身质量要求、中途测试要求⑨技术说明及要求⑩附图及附表(井位构造图、过井剖面图、地震图、剖面柱状图、压力预测图、样品分析项目要求)开发井:①基础数据表②钻井目的及设计依据③设计分层及邻井分层数据④邻井资料⑤对钻井液使用原则要求⑥取资料要求⑦固井水泥返高要求⑧对工程提示及要求⑨附图及附表4、上井准备:(1)队伍:综合录井队一般6—7人,地质队3人(2)设备:探井依甲方要求上仪器(3)材料物资:砂样盒、样品袋、标签、分析药品及报表等(4)资料:邻井录井图、测井图、区块有关地质资料5、设计交底(地质交底):二开前或录井前完成(1)开发井:由小队负责(2)滚动井和探井:甲方组织、录井人员参加(3)录井人员交底内容:①本井设计基础数据、区块及邻井地质资料②录井任务要求③工程提示④录井条件要求(4)录井条件检查:在录井前及录井过程中完成,开发井由大队负责,生产管理中心抽查;滚动井和探井由“中心”或甲方人员组织检查。

录井条件检查内容:录井队队伍人员数量和素质,录井设备安装调试,材料准备,洗样用水,捞样环境,供电条件和文件资料准备情况等。

6.录井内容有:(1)钻时录井(2)岩屑录井(3)荧光录井(4)气测录井及综合录井(含色谱、工程参数及全脱样采集)(5)岩心录井(钻井取心、井壁取心)(6)钻井液录井(密度、粘度、失水、氯根含量)(7)地化录井及定量荧光录井(8)特殊作业资料录取(测井、中途测试、下套管、固井及试压等)7.完井讨论:时间一般由测井公司通知,甲方组织、录井测井地院人员参加。

(1)、录井人员应提供的资料:①、设计及开完钻基础数据、井斜及中靶情况、钻井液使用和工程复杂事故情况等②、录井分层及分段油气显示层统计,钻进中显示及后效显示情况③、地化、气测、定量荧光及综合解释成果④、录井地层对比及钻探认识(2)、完井讨论数据确定:内容:油顶、油底、阻位、短节、水泥返高及注意事项一般阻位在油底以下30米处,短节在油顶以上30米或主力油气层段以上30米处,返高要求:油顶以上100—150米,气顶以上200—300米。

下发完井讨论数据由甲方通知录井单位,录井单位下发到小队、钻井单位和工程监督中心。

8.完井作业:——从完钻到完井之间的过程。

包括:(1)完井电测:录井单位依据设计要求填写测井通知单,探井由甲方审批,通知单在测井施工24小时前下发到测井单位。

测井内容:标准、组合、井斜、特殊项目测井系列:普Ⅰ、普Ⅱ、国产数控、CSU(2)下油层套管:按完井讨论数据及要求下油套,重点对下深和阻流环及短节位置进行把关。

套管下深==联入+套管串总长+套管鞋长(3)油套固井:主要收集工序内容及时效,包括:固井时间、注水泥量(t)、水泥浆密度(最大、最小、平均值)、替钻井液量及性能、碰压。

(4)固井质量测井(测声幅、变密度等):注意返高、短节、人工井底是否符合实际及标准要求。

(5)完井试压:必须用水泥车试压,不准用井队的泥浆泵试压!油套试压加25MPa,经30分钟,压降小于0.5MPa为合格。

完井时间:最后一道工序的资料收集完毕时间。

9.完井资料整理上交验收评级(探井还需处内审和甲方评审)10.打印装订上交归档二、地质录井方法简介1.常规地质录井方法地质录井——根据钻井地质设计、规范采集钻井过程中各项地质资料和数据,以判断地层及含油气情况。

录井方法有:钻时、岩屑、岩心、荧光和钻井液录井等。

流程:录井准备——录井——完井作业资料收集——完井资料整理上交。

录井项目内容:第一章:钻时录井钻时——钻头破碎单位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

单位:min/m定义——钻时的大小由组成地层的岩石软硬强度、钻头的使用情况和钻井参数决定,钻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岩性特点,把记录的钻时绘成曲线,对比分析所钻岩性变化,称为钻时录井。

到底方入==方钻杆有效长度—单根长度(正常钻进时)==井深—钻具总长(下钻或换钻具时)整米方入==到底方入+井深整米差井深==钻具总长+方入钻时==本米钻达时间—上整米钻达时间—中间停钻时间1)钻时和钻时录井的概念钻时是指钻进单位进尺地层所用的时间,单位为min/m。

钻时录井就是随钻记录钻时随深度变化的数据,钻时的变化能定性判断地下岩层的可钻性,反过来可根据钻时变化判断岩性、对比地层。

2)钻时录井方法钻时录井的方法有手工记录方法、简易记时方法和钻时录井仪三大类,其中手工记录方法俗称为画方入记时法,就是人工在方钻杆上画整米方入,记录纯钻进二个整米方入线之间的距离所需的时间即为钻时,钻时录井仪可自动记录钻时数据,下面简要介绍简易记钻时的方法:井深和方入的计算井深=钻具总长+方入(方入就是方钻杆在转盘面以下的长度)钻具总长=钻头长度+接头长度+钻铤长度+钻杆长度到底方入=井深-钻具总长(起下钻时)=方钻杆-单根长(正常钻进时)整米方入=新单根到底方入+前单根钻完时的井深与其紧邻整米井深之差值,或整米方入=整米井深-钻具总长记录方法把井深、到底方入、整米方入计算正确后,只要按间距记录整米方入由浅到深的钻达时刻,两者之差再减去其间的停钻时间,即为单位进尺所需的时间—钻时。

录井值班人员应及时按规定钻时记录格式内容逐项填写。

录井队长应将设计井深前200米的钻时及时上报生产管理人员用于地层对比。

3、钻时曲线的绘制和应用1)钻时曲线的绘制录井队长应及时将钻时数据绘制在规定格式的录井草图上,采用透明方格厘米纸的背面,以纵座标表示井深,单位m,比例尺1:500,横比例尺可视钻时变化大小合理选择,具体绘制方法执行Q/ZLJ 515--1999《现场录井草图编绘规定》。

2)影响钻时的因素:一般说来,钻时大小取决于岩石的可钻性,不同岩层的软硬程度不同,抵抗钻头破碎的能力也不同,致密坚硬的岩石,钻时大,疏松渗透性的砂层、煤层、生物碎屑灰岩等钻时小。

钻井参数的影响也很大,如钻压、转速、排量、钻井液性能、钻井方式及钻头类型等。

如钻压大,则钻时就小,钻头新度越高,钻时就小。

对目前钻井普遍使用的PDC钻头而言,钻时变化与岩性的对比关系还缺乏规律性,因此,录井人员在参考钻时描述岩屑时应特别注意。

3)钻时曲线的应用钻时曲线主要用于岩性解释和岩屑的分层定名;其次用于与邻井的地层对比,结合录井剖面图,可以很好地卡准取心层位、古潜山界面和完钻层位;此外,还可以为钻井工程计算纯钻进时间,选择钻头类型,更换钻头,以及进行压力预测提供服务。

第二章:岩屑录井:一、概念岩屑是地下岩石在钻头作用下破碎后,随钻井液带到地面上的岩石碎块(通常称为砂样)。

岩屑录井就是对钻头破碎岩屑按设计要求捞取,并通过对岩屑的系统观察分析描述,结合钻时、气测、荧光、钻井液及电测等各项资料,认识岩性,掌握井下地层层序,初步了解地层含油气水情况的全过程。

岩屑录井在石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本低、速度快、了解地下情况及时、资料系统性强等优点,它可以获得大量的地层、构造、生储盖组合关系、储油物性、含油气情况等信息,是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一种录井方法。

①定义—对钻头破碎岩屑按设计要求捞取,并通过对岩屑的系统观察分析描述,结合钻时、气测、荧光、钻井液及电测等各项资料,认识岩性,掌握井下地层层序,初步了解地层含油气水情况,称为岩屑录井。

迟到时间—钻达地层时间与地下实物连续返至井口时的时间差循环周—钻井液从井口至井底再到地面所需时间下行时间==钻具内容积/ 排量T迟== T周—T下岩屑迟到时间== T迟+ T滞捞砂时间== 钻达时间+ T迟+ T滞(变泵时需校对T迟)②、岩屑录井流程:实测迟到时间—按设计间距捞样—洗样—晒样—装样—描述—挑样—整理入库③、描述方法:大段摊开,宏观细找,远看颜色,近查岩性,干湿结合,参考钻时,重点描述含油气性。

岩屑定名方法:岩性名==颜色+含油气级别+特殊含有物+岩性碎屑岩含油级别分为:岩心(六级):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岩屑(五级):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碳酸盐岩含油级别分为:含油、油斑、荧光三级二、迟到时间的计算方法迟到时间就是指钻达地层时间与地下实物连续返至井口时的时间差,单位为min,迟到时间分为钻井液迟到时间和岩屑迟到时间,其计算方法有三种:理论计算法、实测法和特殊岩性法。

1、理论计算法(容积法)计算公式为:T迟=V/Q=л(D2—d2)H/4Q其中:T迟—钻井液迟到时间(min)Q—钻井液排量(m3/min)D—井眼直径(即钻头直径m)d—钻杆外径(m)H—井深(m)V—井筒环形空间容积(m3)2、实测法操作过程:在接单根时,将玻璃纸和白瓷碎片指示剂投入钻杆内,记下开泵时间和井口返出时间,两者时间差即为指示剂循环周时间,指示剂从井口随钻井液经钻杆内到达井底的时间称为下行时间,指示剂从井底随钻井液沿环形空间上返到井口振动筛的时间称为上行时间,即迟到时间。

T迟=T循-T下其中下行时间T下=(c1+c2)/Q (单位:min )c1—钻杆内容积(l)c2—钻铤内容积(l)Q—排量(l /min)通常T迟是指钻井液迟到时间,岩屑迟到时间应在T迟的基础上加上其滞后时间T滞,即:岩屑迟到时间T岩=T迟+T滞利用实测法计算迟到时间要求在目的层每50m实测一次,非目的层一般100m实测一次,还可视具体情况加密实测。

3、特殊岩性法它是实际工作中采用特殊岩性来校正迟到时间的一种方法,如大段泥岩中的砂岩、灰岩和白云岩夹层。

因特殊岩性的钻时明显,与泥岩的钻时有差别,可用来校正迟到时间,如将砂岩的快钻时记下,在井口振动筛前观察并记录砂岩返出时间,两者时间差值即为该井深的岩屑迟到时间。

利用明显的油气显示还可以校正钻井液迟到时间,即记录油气层的钻达时间和气测显示时间,两者差值去掉气路延时即为钻井液迟到时间。

三、岩屑采集和整理1、岩屑的捞取①、取样时间= 钻达时间+岩屑迟到时间在录井过程中发生变泵时,应对迟到时间进行修正,修正方法有两种情况:a变泵时间早于钻达取样深度时间,新迟到时间由反比法求出:T新=(Q原/Q新)* T原T新—新的岩屑迟到时间(min)T原—原岩屑迟到时间(min)Q新—新排量(l/min)Q原—原排量(l/min)新捞砂时间= 钻达时间+ 新迟到时间b、变泵时间晚于钻达取样深度时间,早于捞砂时间:修正时间=(Q原/Q新)* △t△t—变泵前捞砂时间与变泵时间之差新捞砂时间= 变泵时间+ 修正时间②取样间距:取样井段和间距按钻井地质设计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