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录井

合集下载

地质录井-教材2007.1

地质录井-教材2007.1

1、岩屑初描
岩屑洗净后,应对岩屑进行初描。 (1)掌握钻时与岩性的关系,了解二者深度的符合程度,
检验岩屑迟到时间,校正井深。 (2)系统观察岩性,识别岩屑真伪,参照钻时分层定名, 对其中少量的特殊岩性及特殊的结构、构造等,要挑出样品包 好,注明深度,放在相应深度的岩屑上面,以备细描时参考。 (3)细致观察,及时逐包荧光湿照;如有油砂应包一小包, 注明深度,放在该深度的岩屑上面。 (4)对岩性进行粗略描述,以便掌握岩层层序,为修改地 层预告提供依据,粗描要做到新成份出现卡出单层厚度,结合
合为一包。
遇特殊情况起钻,未取全的岩屑,下钻钻进前应补取。 渗漏时,要校正迟到时间。井漏未取到岩屑,要注明井段及原因。
钻遇特殊层段,取不到岩屑时,及时采取措施。
侧钻井岩屑取样:侧钻点在已录井井段,从开始侧钻就应取观察样, 一旦发现侧钻出原井眼,按钻井地质设计要求连续取样,编号自侧钻出 点前原编号顺延。
钻时卡出渗透层,初步判断油、气层。
2、岩屑细描 (1)大段摊开,宏观细找;(2)远看颜色,近查岩性; (3)干湿结合,挑分岩性;(4)逐包定名,按层描述。 3、岩屑描述内容 (1)参照岩心描述,结合岩屑形状、孔隙、缝洞等描述: 岩性定名、颜色、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含有物、物 理化学性质、含油气显示情况。 (2)含油情况
七、钻遇特殊地层地质录井的综合判断
1、钻遇异常高压地层(砂泥岩地层) 1)邻井资料:根据泥页岩密度偏小井段、压力、测试 资料,及测井资料中的电阻率降低、声波时差增加等,确 定工作井可能的异常高压过渡带、异常高压带井段、层位;
在尚未钻探的区块,根据地震资料(地震波层速度偏小) 确定工作井可能的异常高压过渡带的层位、顶部深度。做 到心中有数。 2)钻时录井:钻遇异常高压地层过渡带时,在钻压、 转速及水力参数一定时,钻速增加,钻时相对减小。 3)可钻性(dc)指数:钻遇异常高压地层过渡带时, 可钻性(dc)指数向着减小的方向偏离正常压实曲线。

地质录井工作主要内容

地质录井工作主要内容

地质录井工作主要内容一、概述地质录井是指在钻井过程中,通过测量井中不同深度处地层的物理性质、流体性质、电性质等数据,并记录在录井图上,以评估储层性质、判断油气运移规律、确定井段位置等工作。

地质录井工作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优化井位、调整钻井方案、确定产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质录井工作步骤2.1 井口工作准备井口工作准备是地质录井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1.检查录井仪器设备的完好性和准确性;2.对井中的测量工具进行检查和校准;3.准备好录井液和必要的录井材料;4.确定录井的测量参数和规程。

2.2 测井数据采集测井数据采集是地质录井工作的核心环节,包括:1.测井装置的下入与固定:将测井仪器和传感器降入井中,并通过相应的固定装置固定在指定深度;2.数据的连续记录:在下入测井装置的同时,记录相应的地质参数和仪器指示的测量值;3.测井仪器的升井与保养:在完成测量后,将测井仪器和传感器缓慢升井,并进行清洗和保养;4.数据的传输和验证:将采集到的测井数据传输到录井中心,并进行数据的有效性验证。

2.3 数据处理和解释数据处理和解释是地质录井工作的关键步骤,包括:1.数据质量控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清理、去噪声、校正等;2.数据分析和解释:对清洗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包括地层分析、储层评价、油气运移规律分析等;3.绘制录井图: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绘制相应的录井图,反映地层和储层的特征和分布。

2.4 录井数据应用录井数据应用是地质录井工作的最终目的,包括:1.储层评价:通过对录井数据的分析和解释,评价储层的性质和品质,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2.井段划分:根据录井数据,确定油气层段的上下界限,为后续的完井和产量预测提供基础;3.优化井位:根据录井信息,优化井位选择,提高勘探成功率;4.调整钻井方案:根据录井数据,调整下一个钻井井段的钻井方案,减少安全事故和钻井风险;5.产量预测:通过录井数据,预测储层的产能,为后续的开发决策和调整提供依据。

地质监督现场技术地质录井ppt课件

地质监督现场技术地质录井ppt课件

薄片鉴定:
对岩心已作薄片鉴定的,碎屑岩定 名应参照鉴定报告,如含云细粒次长石 岩屑砂岩、含灰细粒石英砂岩、细砂质 中粒岩屑砂岩、含砾粗粒火山碎屑砂岩 等,其结构应与薄片定名吻合
1 颜色
颜色 白色 红色 紫色 褐色 黄色 绿色
基本颜色代码表
代码 0 1 2 3 4
颜色 蓝色 灰色 黑色 棕色 杂色
4 结构:一般颗粒粒径的主次或百分含量及最大、最 小颗粒粒径
颗粒形状 砾石形状:卵圆、扁圆、扁长、圆柱形等。
圆度 (1)圆状:棱角已全部磨蚀。 (2)次圆状:已相当磨蚀,棱角圆滑。 (3)次棱角状:棱角明显,有磨蚀现象。 (4)棱角状:棱角尖锐或有轻微磨蚀痕迹。
表面特征 擦痕、裂纹、麻点、霜面、脑纹、风刺痕等。
(4) 两种粒径颗粒含量相近50%(±5%),用“~” 符号联接,如:粉~细砂岩。
(5) 砾石含量5%~25%,砂粒含量超过50%者, 定名为含砾(粉、细、中)粗砂岩,如果有两种砂粒含沉积结构,其数 量大于15%或面积大于20%者,参加定名。
岩层接触关系: 根据上下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
接触界线、接触面特征等,综合判断两层 属渐变接触(整合接触)还是突变接触(角度 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断层接触)、侵蚀 接触及缝合线接触等。见到岩心的断层面、 风化面等地质现象,应详细描述其特征及 产状。
7 孔隙 (1)类型:原生孔、次生孔。 (2)大小、密度、分布状态。 (3)填充矿物成分、结晶程度及填充程度。
3 碎屑成分 碎屑主要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及较
老的沉积岩)风化产物及化学沉淀物、少 量的火山碎屑及生物碎屑等组成。
对碎屑成分的描述,主要碎屑及矿物成
分以“为主”表示,其余矿物成分分别以 “次之”(25%~50%)、“少量”(5%~ 25%)、“微量”(1%~5%)、“偶见”(< 1%)表示。

地质录井工艺及工序控制

地质录井工艺及工序控制

06
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
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集成化技术
通过集成多种录井技术和设备,形成高效、便捷的地质录井系统, 提高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的准确性和效率。
智能化技术
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地质录井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远程控制技术
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地质录井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控制,方便管理 和操作,提高工作效率。
操作流程不规范
现场操作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操作 流程和标准,导致操作不规范、 效率低下。
设备管理不严格
设备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如设备 保养不及时、设备使用记录不完 善等,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和使用 寿命。
安全意识不强
现场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存 在安全隐患和风险,需要加强安 全培训和管理。
智能化和自动化发展方向探讨
加强行业交流和合作,提升整体水平
行业交流平台
技术标准规范
制定统一的地质录井技术标准规范,提高行业的技 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建立地质录井行业的交流平台,促进不同企 业和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推动行业 的发展。
人才培养和引进
加强地质录井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为行业的 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非金属矿产录井
在非金属矿产勘探中,地质录井可以帮助识别矿层或矿体 的岩性、厚度、品位等特征,为矿产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提 供依据。
地热资源录井
在地热资源勘探中,地质录井主要用于了解热储层的岩性 、厚度、温度、渗透性等特征,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供基础资料。
05
地质录井工艺存在问题及挑战
数据采集和处理技术瓶颈

地质录井工作初步了解

地质录井工作初步了解

0.0050
15 5.0000
0.0100
三、荧光录井
荧光显示级别 A B C D
荧光面积(%) >90
70-90 30-70
<30
反应速度 快
中-快 中-快 慢-中
三、荧光录井
目前应用情况:
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油层)的QFT值都会有差异,必须经过 几口井的QFT分析,才能比较准确地确定该地区(该油层) 的QFT值检测特征。
化石及含有物:名称、形状、充填物;
物理性质:硬度、断口、光泽等; 化学性质:指与盐酸反应情况及各种染色反应情况; 含油气情况:包括含油气岩心的显示颜色、级别、产状、含油面积百分比、原油
性质、油气味、滴水试验、荧光、含油气试验(放入水中)。
二、岩心录井、井壁取芯
饱含油 > 95% 富含油 75-95% 油浸 40-75% 油斑 5-40% 油迹 < 5% 荧光 肉眼见不到油迹
二、岩心录井、井壁取芯
滴水试验
三、荧光录井
荧光直照
含油岩屑、岩心、壁心在紫外光下呈浅黄、黄、亮黄、金黄、黄褐、棕、棕 褐等色。油质好,发光颜色强、亮;油质差,发光颜色较暗;
矿物荧光:石英、蛋白石呈白一灰色;方解石、贝壳呈黄到亮黄色;石膏呈亮 天蓝、乳白色;
成品油及有机溶剂污染荧光:柴油呈亮紫一乳紫蓝色;机油呈蓝一天蓝、乳紫 蓝色;黄油呈亮乳紫蓝色;丝扣油呈白带蓝一暗乳蓝色;白油、煤油呈乳白带蓝 色;磺化沥青呈黄、浅黄色;525呈乳白一浅乳白色;铅油呈红色。
1000 Non Production Zone
100 Gas Zone
10
Oil Zone 1 Non Production Zone
C1/C2 C1/C3 C1/C4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

地质录井技术介绍关键信息项:1、地质录井技术的定义与分类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地质录井技术的应用领域领域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领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质录井技术的工作流程流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程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质录井技术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采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地质录井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地质录井技术的发展趋势趋势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趋势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地质录井技术的定义地质录井技术是在地质勘探和钻井过程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获取、记录和分析地质信息的一系列技术手段。

它旨在为地质研究、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准确、详细的地下地质资料。

111 地质录井技术的分类地质录井技术主要包括岩屑录井、岩心录井、气测录井、钻井液录井、荧光录井等多种类型。

112 岩屑录井通过对钻井过程中返出井口的岩屑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以了解地层的岩性、矿物组成、沉积特征等地质信息。

113 岩心录井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详细的观察、测量、描述和分析,获取地层的地质结构、孔隙度、渗透率等重要参数。

6.第二章 常规地质录井(一)

6.第二章 常规地质录井(一)

第二章常规地质录井石油录井工作的最基本任务是根据所钻井的设计要求和规定的技术标准,取全、取准反映地下情况的各项资料,从而判断井下地层和含油、气情况。

常规地质录井主要包括:钻时录井、岩芯录井、岩屑录井、荧光录井、井壁取心等。

常规地质录井以其经济实用、方便快捷和获取现场第一手实物资料的优势,在整个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钻时录井钻时是指在钻井过程中,每钻进单位厚度的岩层所用的纯钻进时间(换句话说,钻时是指钻头钻进单位进尺所需的纯钻进时间),单位为min/m、或h/m,保留整数。

注意其与机械钻速(简称钻速,指单位时间的进尺,单位为“m/h”)的区别。

钻时录井就是指系统地记录钻时并收集与其有关的各项数据、资料的全部工作过程。

简单地说,钻时录井是指从开钻到完钻、连续不断地记录(连续测量)每单位进尺所需的时间。

这里所说的连续测量是指:一般每米为一个记录单位,特殊情况按需要加密。

钻时录井的特点是简便、及时,钻时资料对于现场地质和工程人员都是很重要的。

常用的钻时录井间距有1.0m和0.5m两种。

一、井深和方入的计算进行钻时录井必须先计算井深和方入。

井深计算不准,钻时记录必然也会不淮,还会影响到岩屑录并、岩芯录井的质量,造成一系列无法纠正的错误。

(一)井深的汁算井深的计算是钻时录井中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地质录井工作人员必须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要求计算得又快又准确。

井深的计算公式为:井深 = 钻具总长 + 方入钻具总长 = 钻头长度 + 接头长度 + 钻铤长度 + 钻杆长度(二)方入的计算方入是指方钻杆下入钻盘面的深度,单位是m。

方人包括到底方入和整米方入。

到底方入是指钻头接触井底时的方入,整米方入是指井深为整米时的方入。

方入的计算公式:到底方入 = 井深-钻具总长整米方人 = 整米井深-钻具总长二、钻时的记录记录钻时的装置早期有链条式、滚筒式和记录盘三种,由于其操作原始,耗费人力,准确度低,现在已经基本淘汰不用。

钻井人员地质录井

钻井人员地质录井

片麻岩、片 麻花岗岩
地质与钻井地质基础
地层划分类型和地层单位表
地层划分类型 岩石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
地层单位
群 组 段 层
生物带 组合带 延限带 顶峰带 其它各种带
宇(宙)
界(代)
系(纪)
统(世)
阶(期)——(组)
钻井人员地质录井
时间带(时)——(段)
地质与钻井地质基础
地质年代表
②电性:以大段高伽玛、低电阻、大井径、高声波值为特征。
双侧向一般500~1100Ω·m,自然伽玛一般70~100API,补偿
声波175~225微秒/米。
③分层:岩性以杂色或深灰绿色泥岩或砂质泥岩(砂~泥岩过
钻井人员地质录井
地质与钻井地质基础
(六)下侏罗自流井组东岳庙(J1d)
①岩性:黑灰色、黑色页岩,中、下部夹深灰褐色泥质介壳灰岩。一般具 有1~3层灰岩,川东东北部局部不具有灰岩或较薄,相变为砂岩或灰质砂岩 (如云安厂北段、硐村、七里峡北段、亭子铺以北)。向南灰岩减薄。灰岩 分布最厚区在垫江~梁平~忠县形成的三角区内。
10——1 1——05 0.5——0.25 0.25——0.1 0.1——0.05 0.05——0.01 < 0.01
地质与钻井地质基础
类砂 表岩
成 分 分
钻井人员地质录井
地质与钻井地质基础
大类名称
石英砂岩 类
长石砂岩 类
岩屑类砂 岩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小类名称
主要碎屑颗粒含量(%)
含油气区
油气聚集带
钻井人员地质录井
油气田
地质与钻井地质基础
圈闭的概念:能聚集油气并阻止其散失的地质体。 圈闭的三要素 ——储层、盖层及遮挡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前准备
1、收集区域和邻井资料,掌握地质设计内容,预告构造、 地层、取资料要求、地质因素有关的故障等,做到人人心中
有数。 2、钻前基本数据(补心高度、钻井罐容积、表套数据等) 的收集。 3、物质准备(设备、工具、器材、药品和记录表等)。 4、钻具管理(丈量、入井钻具结构、记录、日常管理等)
1、概念:钻头钻进单位进尺所需的纯钻进时间。小于1分钟按1分钟计算。 单位:min/m,保留整数。 连续测量、每米一点或特殊情况按需要加密。
二、碎屑岩岩心描述
由碎屑颗粒+胶结物组成的岩石。 1、定名原则:颜色+含油级别+岩性(三级定名) (1)按岩性成份含量定名 含量≥50%, 定岩石的基本名,以“××岩”表示; 25%≤含量<50%, 以“××质”表示,写在基本名称之前; 10%≤含量<25%, 以“含×× 表示,写在最前面; 含量<10%, 不参加定名,应描述; 含量均<50%, 则采用复合定名原则,即把25%≤含量<50%的成 份联合起来 定岩石的基本名称。 (2)按颗粒大小分类
6、岩心出筒及油气水观察
(1)取心钻头出转盘面立即盖住井口; (2)丈量底空(从取心钻头面到取心筒底部无岩心的空间长度); (3)用专用工具依次取出岩心,先下后上,从左到右依次放入岩心盒内。 (4)取心钻头一出井口,立即观察记录从钻头内流出来的钻井液油 气显 示情况和特征。 (5)边出筒边观察岩心表面油气外渗情况;含油岩心,擦净表面, 及时 描述后,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含油岩心,采用无色玻璃纸包装封蜡;其他岩 心用水清洗。 (6)含气试验。将储集岩岩心浸入清水中,观察记录岩心柱面冒气泡大 小、产状(串珠状、断续状)、声响程度、持续时间、冒气 位置个数及与缝 洞关系,有无H2S味,冒油花油膜面积等,并用红蓝铅笔圈出其部位,用 针管抽吸法或排水法收集气样。 (7)记录岩心破碎、磨损情况。
(3)均一碎屑岩定名 主要粒径颗粒成份大于75%为均一碎屑岩,按主要粒径大小定 名,如粗砾岩、粗砂岩。 (4)不均一碎屑岩定名 ① 按主次粒径颗粒成份定名。细粒为主,粗粒次之,用“状”表示, 如粗砾状细砂 岩,粗砂状细砂岩等。粗粒为主,细粒次之,以“质”表示,如 细砾质粗砾岩、粉 砂质粗砂岩等。主次粒级数量相差较大,次级用“含”表示, 如含砾粉砂岩、含砂 砾岩等。 ② 特殊矿物、特殊成份或特殊沉积结构, 其数量大于15%或面积大于20%者参加定 名。如鲕状灰岩、含黄铁矿细砂岩、碳质中砂岩、凝灰质细砂岩等。 碳质中砂岩、 凝灰质细砂岩等。 (5)填隙物 杂基(粘土矿物、白垩土)及胶结物(灰质、云质、膏 质、铁质、硅质)的合称。 含量25%~50%者,参与定名,用“质”表示。如:泥质粉砂岩、高岭土质细砂岩、 泥质细砾岩等;白垩土质细粉砂岩、灰质中砂岩、膏质粉砂岩、硅质中砂岩、铁质 细砂岩等。 (6)有薄片鉴定的碎屑岩定名应参照鉴定报告。如含云细粒次长石岩屑砂岩、细砂 质中粒岩屑砂岩、含砾粗粒火山碎屑砂岩等,其结构应与薄片定名吻合。
2、要求:井深以钻具计算为准,单位为米(m),保留两位小数。
3、钻具管理:准确丈量钻具做到五清楚(钻具组合、钻具总长、 方入、 井深和下接单根)、两对口(钻井、录井)、一复查(全面复查钻具),
单根允许误差 0.01m ,严把倒换关确保井深准确无误。
4、井深校正:以钻具长度为基准及时校正仪器显示和记录的井深, 每 单根应校对井深,每次起下钻前后,应实测方入校对井深,录井深度 误 差应小于0.2m ,不能有累计误差。
7、应用:尽管钻时有多解性,但因为它得到及时,仍为一项重要参考资料。
可以辅助识别岩性; 卡取心层位;地层对比; 划分储集层;裂缝性储层;帮助 钻井工程计算纯钻进时间、选择钻头、帮助判断钻头使用情况。
一、取心基础工作 1、取心原则 (1)区域探井、预探井钻探目的层及新发现的油气显示。 (2)落实地层岩性、储集层物性、局部层段含油性、生油指标、接触 界 面、断层、油水过渡带、完钻层位等情况。 (3)邻井岩性、电性关系不明,影响测井解释精度的层位。 (4)区域上变化较大或特征不清楚的标志层。 (5)特殊地质任务要求。 2、录取数据 取心时间、层位、次数、井段、进尺、心长、收获率、含油气岩心各级别、 长度及累计长度。 3、取心前的工作准备 (1)加强地层对比,卡准标志层,落实取心层位。 (2)准备取心、出心、整理及观察岩心所需的器材和分析试验用品、 试 剂。 (3)了解取心工具的性能,丈量取心工具的长度。
直接录井:能直接观察来自地下地层的岩石和油气显示的录井, 如岩 心、岩屑等。 间接录井:用间接方法了解地下地层的岩石性质、油气显示的录井, 如钻时、钻井液性能等。 记录的录井资料包含两部分: 一是录井队自己采集的资料;自动采集数据:利用综合录井仪、 气测 录井仪、地质采集仪等记录的井深、钻时、气体等资料, 气测录井仪、 地质采集仪等记录的井深、钻时、气体等资料,人工或 半自动采集数 据:地层、岩性、含油、荧光等资料。 半自动采集数据:地层、岩性、 含油、荧光等资料。 二是收集其他施工单位提供的资料。如钻井、测井、试油等资料。
地质录井
华北油田井控技术培训中心 陈信明
一、地质录井概述 二、钻时录井 三、钻井取心录井 四、岩屑录井 五、井壁取心录井 六、常规荧光录井 七、特殊情况下资料录取
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地 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地质学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石油工作者工作岗位针对地下,工作对象是油层。要求实事 求是,努力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认识油气的分布规律,科学地 开发油气田。 地质录井是指在整个钻井过程中,随钻记录地质资料的过程。 是通过钻井的方法,按顺序收集记录所钻经地层的岩性、物性、 结构、构造和含油气水情况等资料的工作。 在区域勘探、预探、详探、开发每个阶段所钻的各类井,均 需录取地质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综合对比获得所需资 料数据。
4、钻井取心井深控制:
(1)决定取心起钻前、取心下钻到底取心钻进前、取心钻进结束割 心前,应在钻头接触井底,钻压为2~3t的相同条件下丈量方入。 (2)下钻前应核实取心钻具组合长度。
5、注意事项:
(1)取心钻进过程中,应正常录井,钻时记录应适当加密。 (2)取心钻进过程中,不能随意上提下放钻具,应杜绝长时间磨心。 (3)合理选择割心位置,取心进尺小于取心内筒长度0.50m以上。 (4)取心起钻过程中,防止岩心脱卡掉入井内。 (5)起钻全过程应注意井下情况,观察记录井口、槽池液面及其油 气显示情况,出现溢流或灌不进钻井液等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钻时曲线:用普通厘米方格纸,纵座标代表井深 M,一般情况下的比例尺1:
500 ;横座标钻时数值,比例层按实际图幅大小选定。 为便于解释,在曲线旁边用符号或文字对应相应深度标注接单根、起下钻、取芯、
钻头类型、尺寸、钻压和更换钻头位置等。
6、钻时录井的影响因素: 钻头的新旧程度;钻井液性能;钻井参数及操作水平;钻井方式;井深等
2、颜色 描述干燥岩心新鲜面颜色。 ( 1 ) 单色 : 颜色均一 , 单一色调 , 色调的差别 用 “深”、“浅”表示,灰色色细砂岩。
( 2 ) 复合色 : 两种颜色组成 , 次要颜色在前,主要 颜色在后,如灰白色粉砂岩。 ( 3 ) 杂色 : 由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组成,所占比例 相近,如杂色细砾岩。 (4)纵向上的颜色变化及色斑、色带的排列、分布情况。 (5)颗粒较粗的岩石,写明矿物成分及胶结物原生、次生颜色。
7、岩心丈量 (1)岩心清洗后,应对好岩心自然断块的断面茬口,破碎的岩心按岩心 直径大小堆好,严重破碎的岩心装袋,按岩心顺序合理摆放,恢复岩心顺 序。 (2)用红色铅笔和直尺在排好顺序的岩心上划出方向线,自上而下。在 每个自然断块上编排岩心号、标出指向岩心底部的箭头。 (3)用钢卷尺沿方向线一次丈量岩心总长(精确到0.01m),岩心总长 超过本次取心进尺或取心收获率低于取心质量标准时,及时分析原因。 (4)每半米标记号,在方向线上半米、整米记号处用快干白漆涂成 直径 1cm的实心园,漆干后用绘图墨汁在实心圆中标明半米、整米数值。在该 筒岩心的底端注明单筒岩心长度。 8、岩心收获率 实取岩芯长度与取芯进尺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 岩芯收获率=(岩芯长度÷取芯进尺)×100%
10、岩心描述分段原则
(1)一般岩性厚度≥0.1m,颜色、岩性、结构、构造、含有物、油气水 产状等有变化的均应分段;小于0.1m的层作条带或薄夹层描述, 不再分 段。 (2)0.05m≤厚度<0.1m的特殊层,如油气层、化石层及标志层或标准层 均应分段;厚度小于0.05m的冲刷、下陷切割构造和岩性、颜色突变面、 两筒岩心衔接面及磨光面上下岩性有变化均应分段。 (3)含油气岩心描述应结合岩心出筒及整理过程中油气显示观察记录, 综合叙述其含油气特征,准确定级。 含油级别从三个方面进行确定: A)含油产状:在岩芯纵、横向上的分布,用斑点状、斑块状、条带状、 不均匀状、沿微细层理面均匀充满等语言描述。 B)含油饱满程度:含油饱满(染手)、含油较饱满(捻碎可染手)、含 油不饱满 C)含油面积:沿因芯轴面劈开含油部分所占整个的百分数。
有薄片资料的,碎屑成份按照鉴定报告,由多到少依次用百分数表示。
4、结构
(1)粒径 包括一般粒径颗粒的主次或百分含量及最大、最小颗粒粒径。 (2)颗粒形状 卵圆、扁圆、扁长、圆柱形等。 (3)磨圆度 圆状:棱角已全部磨蚀。次圆状:棱角圆滑,已相当磨 蚀。次棱角状:棱角较明显,有磨蚀现象。棱角状:棱角尖锐或有轻微磨 蚀痕迹。 (4)表面特征 裂纹、麻点、霜面、脑纹、风刺痕等。 (5)分选情况 分选好:均一粒径颗粒含量大于等于70%。 分选中等: 均一粒径颗粒含量50%~70%。 分选差:均一粒径颗粒含量小于50%. (6)有薄片资料的按鉴定报告描述颗粒大小、形状、表面特征、接触关 系( 胶结类型)及分选等结构特征。 反映母岩类型、风化程度、搬运介质、距离、沉积环境、成岩作用等。
(6)含油气岩石,应区分原油浸染的颜色和本色,能看到的岩石本色应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