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美文欣赏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 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 徐志摩《沙扬娜拉》素材

徐志摩《沙扬娜拉》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诗文赏析:《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这首诗以其简练的笔法,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开头一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表现诗人对日本女郎柔情蜜意的深深眷恋。
这位日本女郎在与诗人分别之际,似有不少话想说而叉羞于启齿,于是含情脉脉地低头鞠躬。
那种欲言又止的举动,正表现了日本女性的贤淑、温存与庄重。
同是写离别,日本女郎与诗人告别,毕竟不同于中国女子与情人的告别,对作者自是别有一番情趣,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对此记忆犹新。
第二句用一个比喻“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以水莲花在凉风吹拂下的颤动作比,为了突出其柔媚的风致,进而刻画女郎的娴静与纯美。
但要看到,这句诗表面上写这位女郎的体态弱不禁风,其实是衬托女郎在离情别绪的内心痛楚,气氛孤单凄凉。
通过这一比喻,读者的想象力即可超出现实的空间,飞翔得更加高远了。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女郎把内心复杂的情感化作一声声的“珍重”来表达自己对对方难以割舍的爱慕敬仰之意.通过语句重叠。
平凡而韵味实足,正如第四句所写“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诗人在品味这一声声“珍重”里所包含的“蜜甜的忧愁”后,以“沙扬娜拉”这一平常然而诚挚的告别词结束,不仅是点题,而且通过这包含着复杂情谊的语调,把女郎声声嘱咐,殷殷叮咛的眷念心情传达出来。
这句“沙扬娜拉"是深情的呼唤,也是美好的祝愿.这首诗十分微妙而逼真地勾勒出送别女郎的形态和内心活动.短短五句,既有语言又有动作,更有缠绵的情意,寥寥数语,而形象呼之欲出,充分显示了诗人传神的艺术功力。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 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 冰心《忆读书》素材

忆读书冰心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
倒不是4 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7 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
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
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钱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逼民反”的《水浒传》大加欣赏。
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36 天罡72 地煞勉勉强强地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
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梁实秋《书房》素材

书房梁实秋书房,多么典雅的一个名词!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一个书香人家。
书香是与铜臭相对待的。
其实书未必香,铜亦未必臭。
周彝商鼎,古色斑烂,终日摩娑亦不觉其臭,铸成钱币才沾染市侩味,可是不复流通的布帛刀错又常为高人赏玩之资。
书之所以为香,大概是指松烟油墨印上了毛边连史,从不大通风的书房里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怪味,不是桂馥兰薰,也不是霉烂馊臭,是一股混合的难以形容的怪味。
这种怪味只有书房里才有,而只有士大夫人家才有书房。
书香人家之得名大概是以此。
寒窗之下苦读的学子多半是没有书房,囊萤凿壁的就更不用说。
所以对于寒苦的读书人,书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豪华神仙世界。
伊士珍《琅嬛记》:“张华游于洞宫,遇一人引至一处。
别是天地,每室各有奇书,华历观诸室书,皆汉以前事,多所未闻者,问其地,曰:‘琅嬛福地也。
’”这是一位读书人希求冥想一个理想的读书之所,乃托之于神仙梦境。
其实除了赤贫的人饔飧不继谈不到书房外,一般的读书人,如果肯要一个书房,还是可以好好布置出一个来的。
有人分出一间房子养来亨鸡,也有人分出一间房子养狗,就是匀不出一间做书房。
我还见过一位富有的知识分子,他不但没有书房,也没有书桌,我亲见他的公子趴在地板上读书,他的女公子用一块木板在沙发上写字。
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
书房的用途是庋藏图书并可读书写作于其间,不是用以公开展览藉以骄人的。
“丈夫拥有万卷书,何假南面百城!”这种话好像是很潇洒而狂傲,其实是心尚未安无可奈何的解嘲语,徒见其不丈夫。
书房不在大,亦不在设备佳,适合自己的需要便是。
局促在几尺宽的走廊一角,只要放得下一张书桌,依然可以作为一个读书写作的工厂,大量出货。
光线要好,空气要流通,红袖添香是不必要的,既没有香,“素腕举,红袖长”反倒会令人心有别注。
书房的大小好坏,和一个读书写作的成绩之多少高低,往往不成正比例。
有好多著名作品是在监狱里写的。
我看见过的考究的书房当推宋春舫先生的楬木庐为第一,在青岛的一个小小的山头上,这书房并不与其寓邸相连,是单独的一栋。
高中语文阅读美文赏析《谈人生与我》

高中语文阅读美文赏析《谈人生与我》朱光潜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
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放在后台。
站在台前时,我把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样,不但和旁人一样,而且和鸟兽虫鱼诸物类也都一样。
人比其它物类痛苦,就因为人类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类重要。
人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痛苦,就因为这部分人把自己看得比其余的人重要。
比方穿衣吃饭是多么简单的事,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居然成为极重要的问题,就因为有一部分人要亏人自肥。
再比方生死,这又是多么简单的事,无量数人和无量数物都已生过来死过去了。
一个小虫被车轮压死了,或者一朵鲜花让狂风吹落了,在虫和花自己都决不值计较或留恋,而在人类则生老病死以后偏要加上一个苦字。
这无非是因为人们希望造物主宰待他们自己应该比草木虫鱼特别优厚。
因为如此着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虫鱼的侪辈,草木虫鱼在风甘露中是那样活着,在炎暑寒冬中也是那样活着。
像庄子所说的,他们“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得。
”他们时而庆天跃渊,欣欣向荣,时而含葩敛翅,晏然蜇处,都顺着自然所赋予的那一副本性。
他们决不计较生活应该是如何,决不追究生活是为着什么,也决不埋怨上天待他们特薄,把它们供人类宰割凌虐。
在他们说,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从草木虫鱼的生活,我觉得一个经验。
我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
世间少我一个,多我一个,或者我时而幸运,时而受灾祸侵逼,我以为这都无伤天地之和。
如果问我,人们应该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说,就顺着自然所给的本性生活着,像草木虫鱼一样。
我拿人比禽兽,有人也许目为异端邪说。
其实我如果要援引“经典”,称道孔孟以辩护我的见解,也并不是难事。
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我都可以引申成一篇经义文,做我的护身符。
然而我觉得这大可不必。
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
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
高中语文美文欣赏:《采菊东篱下》

.
专业. 采菊东篱下
总想在山水都穷尽的方结庐而居。
让我着一袭玄色唐衫,宽衣大袖,幻化作一身的仙风傲骨;让我了断尘缘,皈依山水禅境,松下读经,与鹤为友;让我钓山岚,雾濯足,直萧横笛,随性所至,逍遥着甲骨文的步子。
何不在房前屋后载遍黄菊?会晤陶渊明,悠然之间见到另一个世界的南山?何不以落英残云酿几坛花雕,邀夕阳对饮,大醉方休?何不拥有一张奢侈的铺满菊花的眠床,而我竟是周梦里的蝴蝶,穿走了菊花的衣裳。
从战国时代的篱前,缓缓回过头来。
触目十分眼熟,却不识谁是那一幅逸笔水墨画里拈花扫云的闲人。
行云流水一孤僧,清晨入山,妄自断言:出世者就是大寂寞过的人。
正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高中语文美文赏析大语文名家主题阅读余秋雨生命是一树花开素材

生命是一树花开余秋雨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
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
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
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
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
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
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
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
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便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时,不再那么迷惘。
红尘三千丈,念在山水间。
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
因为爱,所以放手;因为放手,所以沉默;因为一份懂得,所以安心着一个回眸。
也许,有风有雨的日子,才承载了生命的厚重;风轻云淡的日子,更适于静静领悟。
深深懂得: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
有些时候,山是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
生命的旅途中,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
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
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
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含笑一腔温暖如初。
其实,不是不深情,是曾经情太深;不是不懂爱,是爱过知酒浓。
生活的阡陌中,没有人改变得了纵横交错的曾经,只是,在渐行渐远的回望里,那些痛过的、哭过的,都演绎成了坚强;那些不忍遗忘的、念念不忘的,都风干成了风景。
高中语文阅读美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高中语文阅读美文赏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
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
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
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
”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
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
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总的来说,《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
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
绿今天重读《绿》,我再次体会到了那种被大自然所包围,所吸引,所感动的情怀。
高中语文课文《绿》原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文《绿》原文赏析高中语文课文《绿》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文章不仅取题为《绿》,也用“绿”自然地将全文勾连在一起,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课文《绿》原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课文《绿》原文我第二次到仙岩(1)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
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
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这个亭踞(2)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
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
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
--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3)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4)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朱自清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缬(5)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美文欣赏专题:名人•文化导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华夏多少名人、伟人,在诗书中汲取豪气、灵气、平凡之气与浩然正气,用自己的胆魄与精血,书写缔造着中华一部部经典传世的文化传奇。
翻开浩瀚的文化史册,“上下求索”的屈子向我们走来,他以自己的胆剑,书写着亦真亦幻的楚巫文化;飘着酒香的太白向我们走来,他浪漫地挥舞衣袖,开口就是一个盛唐;斜骑驴背的工部郎,在沉郁顿挫的叹息中,抨击着乱世的罪恶。
我们领略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枕陆游的风雨入梦,叹姜夔的黍离之悲,伤李煜的亡国之痛,沐孔子的儒家文化,辩老庄的无为思想,论荀孟的善恶之说。
文以人而生,人以文而名,人与文化如同磁铁的两极相互共生,共同成为中华、世界文明的瑰宝,成为民族文化的脊梁。
用心品读他们,你便可以领略到他们的博大与精深、悲天与悯人、超凡与旷达……祭屈原文李铁城屈原先生,明天是您的忌日。
2282年前,你受奸佞小人的排挤谗害,两度被昏庸的楚王贬谪放逐,远离朝廷国都,披发行吟,流浪于湘水两岸,开始了你泣血呼号的旅程。
2282年前的今日,你长发散乱,裙裾破损,满脸憔悴,形容枯槁,在前一晚的汨罗江边上,伴随着呜咽的流水,沐浴着凄冷的夜风,你该是经过一整夜的踉跄踯躅,经过一整夜的煎熬思索,在黑夜行将逝去的时刻,你拒绝接受黎明,回首再看一眼遥远的郢都,你看到的是在冲天大火中次第崩塌的宫殿和秦兵耀眼的戈矛,你听到的是奸臣们阵阵狞笑和父老姊妹撕心裂肺的哭喊,你彻底绝望了,以必死之心怀抱起石块纵身向江面跃出,进行了千古的一跳!汨罗江惊悚了,容纳不下您崇高的身躯!三湘大地震栗了,承载不了你沉重的人格!从此在华夏的江河湖海里,无处不寄寓着你贞洁的灵魂;在长城南北广袤的原野上,无处不矗立着你伟岸的身影。
我曾想先生何其愚啊,你为什么不向楚王表示些许忏悔,求得他的宽恕;你为什么不向奸人哪怕假装出一幅笑脸,与他们沆瀣一气、同流合污?那只不过是几句话语、一副笑容而已;那只不过是让腰身略微弯曲几厘米,也不过是几分钟就可了结的事情。
那样的话,高车驷马、一呼百诺的尊荣便可接踵而至;灯红酒绿、钟鸣鼎食的优裕也可唾手而得。
退而求其次,与渔父为伴,弄一叶扁舟荡漾于烟波之上,也可落个诗酒吟咏、逍遥终生;我也曾想为什么对那样一个昏愦无情的国君,你却反复眷顾、恋恋不舍?在举世皆浊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泥污涂身反而独自保持芳洁?在众人皆醉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沉沉睡去反而独自保持清醒?屈原啊,先生,你的死给千载的后人留下无尽的沉重与困惑:为什么社会容纳不了冰清玉洁,正道直行的人品?!为什么世间疏远直言敢谏、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什么世俗总是冷淡坚守信念、生死以之的执著?!为什么正直的人总是遭遇坎坷、结局悲惨?!为什么使你发出“抑郁其谁语”“国无人莫我知兮”的慨叹?!……先生啊,先生,你的死使我们走出了肤浅,更深地了解你的心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艰!”“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对多灾多难的父老你爱得是如此淋漓尽致、专一深沉;对疮痍满目的故土你爱得又是那样生死不移、深情执著!“帝高阳之苗裔兮”“恐修名之不立”,你维护着你的高贵和尊严,像孔雀爱惜自己的羽毛,像麒麟珍护自己的四足,你保重的是你的名声,你使我们明白了邪恶因正直而原形毕露,污浊因洁净而秽形毕现,昏庸因睿智而丑态尽出,叛卖因忠贞而千夫所指,因此他们容不得你的存在,必欲置你于死地而后快。
而你“虽九死而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的操守更决定了你必死的归宿。
你的死永远昭示着是非、正邪、善恶、洁污是永远相斥相守的孪体,“善恶自古同冰炭,是非从来不相容”,而正义与和谐却是永恒的追求。
2282年了,你离我们已相当遥远,但却又十分切近。
你凝结自己鲜血的诗篇扬起了一面宏伟灿烂的大旗,哗啦啦飘扬在历史的长空,一代代人从那里汲取着精神的营养。
你以生命为代价铸就了完美无瑕人格的丰碑,你的精神哺育着一代代后世子孙的成长。
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有你鲜红的血液,在我们的胸腔里跳动着你那颗正直无私的心脏,中华儿女自尊自爱的人格里有着你的因子,为此,你受到世世代代人们的感激和怀念。
这就是为什么在两千年来每年的今日,人们以龙舟的喧闹吓走鼋鼍,并向水中投掷粽食,以免鱼虾对你造成损害,并点起千盏河灯,引导你的英灵归来。
今天,我们向你起誓:我们要世世代代守望这块祖先开辟耕耘的故土,恪尽职守,匡扶一切正义,呵护一切良善,荡涤一切污浊,建树一切谐和,实现你“国富强而法立”、“明法度之嫌疑”的理想,再不能让正直的人因正直而遭受苦难;再不能让纯洁的人因纯洁而受到孤立;再不能让优秀的人因优秀而怀才不遇!求仁得仁,求义得义,你还有什么遗憾呢,那么,请来接受对你的祭奠吧,屈原先生!误解陶渊明叶空蝉天气还好,有雨有风。
我在复习我的魏晋文学,又看到了久违的老陶。
我就是喜欢他老人家的那份冲和与平静,仿佛生老病死都只不过是他田里种的豆子,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于是遥远的南方,一抹青山的秀色,还有脚下篱边不知何时瑟瑟开出花来的野菊,就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心里的一面旗帜,支撑着无数在纷乱尘世中拼命挣扎着的敏感而纤弱的心!许多年前,朱光潜先生说过,“陶渊明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后来引发了鲁迅先生对此的批评,指出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不管是与否,老陶整个风格或者也可以说整个人格当中,最主要的还是他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潇洒与开阔。
我想到他的那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就忍不住凄凉得想掉眼泪,这样一个炎凉世态,有多少人在遮着掩着瞒着骗着不让别人也不让自己明白,只有我们的老陶,一句话道破天机,鲜血淋漓地把这个天下最显而易见又最让人不情愿承认的真理摆在了我们的眼前。
于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就这样生生地让这个几千年前种地兼写诗的老农民陶渊明给上了真实得近乎残忍的一课。
那个时候我其他的同学们还在忙着背诵“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还在志向宏远地设计20年后社会上又一名精英分子的伟大生活,还在为了飘渺的大学为了飘渺的人生挥汗如雨始志不渝大熬通宵的时候……你可以想象我是多么地不幸,我正远离了正常的大部队,一个人趴在刻满了公式和概念的课桌上苦苦地思索,甚至是穷尽了一个初中低年级孩子所有的心智,去计算这“悲”者与“歌”者的比例。
在我曾经亲眼目睹过的人生之中,我可以体会到这句诗的全部含义,我业已亲身经历过甚至连亲戚都不来“余悲”的日子,于是漫漫的人生好像忽然就走到了尽头,我还没有行至终点,但是已经看到了末世的凄凉!这就是我所最初认识和知道的陶渊明,也算是教会我看这世界的一个哲学老师。
在这个“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的尘世中,好像一切都那么地脆弱和不定,究竟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牢牢抓住的呢?也许老陶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罢?!老陶微笑着去种地了,他满不在乎地挂印归田,满不在乎地耕种他“草盛豆苗稀”的几亩薄地,满不在乎地流连于村头的酒肆,满不在乎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在看尽了人生最大的残酷之后,他到达了另外一个彼岸,用一种宁静淡泊的眼光来注视这个世界,用一种从容澄明的态度来走完自己的人生,就像秋天树上落下的叶子一样,纷纷扬扬而又舒舒缓缓地完成了从树顶到地面的过程。
我听课时,那位老教授说,这——就是洒落!于是今天,阴雨如晦的夏季里,我复习着魏晋文学的课堂笔记,恍然地看着“蔼蔼停云,蒙蒙时雨”的天空,仿佛看见刚刚归自南山的老陶,带着田野的泥土芬芳,高声笑道“有酒有酒,闲饮东窗”。
我从前还很幼稚和无知的时候,是冤枉过老陶的。
因为那个时候我还不曾体味到“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于是今天我写下这篇小文,谨以此为当时的偏激致歉,为了老陶,也是为了我自己读《出师表》聂作平恍然,错觉那是一个远行的父亲对留在家乡的儿子的谆谆教诲。
然而,篇首的“臣亮言”三字,又无情地表明了这只是一个出征的臣子向君父所上的奏章而已。
从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危机到“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规劝,诸葛之心可谓人神共览。
其一生擒孟获,定南方,出祁山,伐中原,的确做到了他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然而,恐怕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愿相信,自己一生苦心扶持的蜀汉王国,在他死后仅二十来年,就败在了自己曾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君主刘禅手上。
刘禅的平庸无能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人所共知的,连先主刘备临终向诸葛托孤,也不得不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的意思似乎是说,如果他的儿子刘禅不能胜任的话,诸葛亮可自己做蜀国之君。
不少人读书至此,都称赞刘备的宽宏与气度。
实则大谬也!这一招正是刘备把诸葛亮推向死心塌地地为他的傻儿子卖命的一条毒计。
以刘备一生之虚伪狡诈,安能不知道诸葛亮知识分子气质中那种恪守臣道,投桃报李的愚忠思想?岂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扶不起的阿斗?刘备这一欲擒故纵的手法使得诸葛亮绝不敢动废主自立的“贼心”。
是时,诸葛亮之智、之聪、之能,竟不得不听从于刘禅之蠢、之愚、之笨。
从此,一代贤相为了君臣父子那套鬼花样,竟把自己卖给刘家王朝,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平庸王朝的战车上……设若当初诸葛亮不为愚忠思想所囿,择贤主而尽其能,甚或自立为蜀中之王,三分天下归谁之手,亦未可知也!尽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戎马倥偬,事必躬亲,最终也只落得五丈原一夕秋风,锦官城片片降幡!何也?只因他所从事的事业成功概率几近于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人格上是可敬的,在现实和历史中则是可悲的!历史是公正的,它让刘备之类任何想家天下万世一系者的美梦在其愚子身上便作了了结;历史却又是不公正的,它让本该做君主做父亲的人做了大臣、儿子……嫁给苏轼还是李白昨日王侯有人说一个人的命运主要由两次机会决定,一是出生,二是升学及就业;若是女子,还有第三次机会,就是嫁人。
出生是由上天决定的,生于豪门,就是大家闺秀;生于穷户,就是小家碧玉。
升学及就业,也受种种因素牵制,不见得皆由人意,唯有嫁人,主动权基本操纵在自己手中。
如果上苍给我一次完全自主的机会,让我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选择我要嫁的男人,那么,谁会是我最终的选择?近代女子为文而名声最盛者,非冰心莫属,她曾评述最佳男人应“情”“趣”“味”兼备,寻常男子,能具其中之一已是难得,三者兼备者,真是少之又少。
冰心认为梁实秋先生就是有“情”有“趣”有“味”的男子,我们对梁先生也非常欣慕,但是,历史上有一位古人,跟他相比,梁先生不过是小情小趣小味,而他,是真正的大情大趣大味。
他,就是苏轼。
先说“情”。
人若无情,不如草木,一个人之可爱与可敬,全在于其之真情,才高如顾城,却以利斧劈死相濡以沫的妻子,这样的男人,为他心寒都来不及,想说爱他,确实不容易。
中国古代的男人,把忠孝节义看得重于一切,与妻子的情谊,看得最淡,如《三国》《水浒》中的英雄好汉,以同性的眼光看去,确实值得钦敬,以异性的眼光看去,未免心中酸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