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心理学简答题(背诵)

个性心理学简答题(背诵)
个性心理学简答题(背诵)

四、简答题

1.简述兴趣在人的生活与活动中所起的作用。2

答:

(1)兴趣在个性形成中的意义:

兴趣可以促使能力的发展,对人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有促进作用。

(2)兴趣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

①兴趣可以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②兴趣对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重要意义。

2.简述能力的概念及其种类。

答:

(1)能力概念: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在心理方面需要的基本条件,它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并直接影响活动效果,是个性心理特征的组成部分。

(2)能力的种类:

①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②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③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④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3.简述卡特尔特质论的结构。

答:

4.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不足之处。3

答:

(1)自我实现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把人的个性形成模式化、固定化,强调需要层次的普遍性和天然性,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性,认为在个人的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活跃起来,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2)自我实现论过分强调个性形成中的潜能或需要的作用,把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当作人的自然能力的结果。

(3)马斯洛的理论是不讲动机斗争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但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时

候都不会只有一个需要存在,而一些同时存在的需要必然会发生矛盾,产生动机斗争。5.个性规律性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说个性心理是有规律的)5

答:

(1)个性的显著标志是其独特特性,即人和人之间的个性差异性;

(2)形成个性过程的规律性:生物因素与外界现实;

(3)个人行动的规律性。

6.简述动机的功能有哪些?3

答:

(1)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

(2)将活动引向一定目标的指向性功能;

(3)强化功能;

(4)形成一定动机模式的调整功能。

7.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特点有哪些?4

答:

(1)青少年世界观的萌发依赖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智力水平;

(2)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是解决人生意义问题;

(3)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是不成熟的,具有不稳定性和可塑性。

8.能力与知识技能间的联系有哪些?3

答: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知识、技能虽然都具有概括性,但它们和能力概括化的性质与迁移程度是不同的。

9.简述培养兴趣的几种途径。2

答:

(1)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

(2)引导儿童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3)给儿童制定一个经过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

(4)鼓励儿童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5)让儿童把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10.简述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答:

(1)超常和低常的差异;

(2)发展早晚的差异

11.简述奥尔波特提出的特质概念及其分类。

答:

(1)奥尔波特提出的特质概念: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

结构,它有使多种刺激在机能上等价作用,并有引起和导致一贯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能力。(2)奥尔波特对特质的分类:

①一般特质

②特有特质:

A.首要特质

B.中心特质

C.次要特质

12.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积极因素。

答:

(1)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把个性形成看作是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发展的动态结构,认为人有能力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

(2)强调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

(3)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

13.简述兴趣的概念及其特点。5

答:

(1)兴趣的概念:兴趣是指人力求认识和趋向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个性倾向。(2)兴趣的特点:

①兴趣的指向性;

②兴趣的情绪性;

③兴趣的动力性。

14.简述吉尔福德的智力结构模型。2

答:吉尔福德把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维度(6×5×6=180种)

(1)智力的第一维度——认知操作:指个体对于原始信息材料的处理过程,其中包含五种操作,即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后把记忆分成保持和记录;

(2)智力的第二维度——内容:指在各种心理操作时,揭示所处理的信息的种类,其中包括图形、记号、意义和行动四种。

(3)智力的第三维度——产品:指智力对信息加工的结果,包括单元、种类、关系、系统转换和含义六种。后改为视觉、听觉、符号、意义、行为五种。

15.简述艾森克的个性层次结构论的主要内容。

答:(1)个性结构的四层次:

①最上一层——类型水平:一般因子

②第二层——特质水平:群因子

③第三层——习惯反应水平:特殊因子

④底层——特殊反应水平:误差因子

(2)个性的维度:

①内向与外向;

②神经质倾向:表现为情绪稳定的一端和不稳定的一端。

4.特质论与类型论的各自特点及一致性5

答:(1)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区别:

①从历史发展上看,二者有先后之别:类型论者渊源于古希腊对个性进行分类的思想,近代以德国为中心得到发展,成为探讨个性的重要理论;“特质”是以美英科学界为中心的研究课题,是在类型论之后兴起的一种个性理论。

②类型论者认为人的个性差异有质的不同,特质论者则认为对人的个性差异,应从量的方面捕捉。

③类型和特质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界限:类型论强调精神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把个体划入到一定的类型,并用特定术语描述特定类型,强调个人的类型是能够被观察者观察到的;特质论者则认为个性是由许多特质要素构成的,特质是个人内部所具有,只能通过测验才能找到。(2)特质论和类型论的一致性:

①特质和类型都决定着个体的行动,并表现于行动中,他们既具稳定性又具情境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穷追个性和性格的实质和特点。

②特质论者和类型论者往往用相同的术语记述特质和类型。

③类型是所观察到的一连串的个人反应倾向,由许多个特质集合就构成个性类型。

1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答:

17.如何挖掘自我超越这一潜能?(挖掘潜力时要注意的问题)2

答:

19.自我体验的功能有哪些?3

答:自我体验起调节作用:

(1)使认识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和信念;

(2)引起和维持行动;

(3)制止自己行为。

20.简述荣格的向性学说对后世研究的影响。

答:

(1)荣格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概念已为大家所熟知,外向和内向特征已成为衡量自己或别人性格的标准,已广泛运用到实践领域;

(2)受荣格性格学的影响,心理学界开展向性检查和因素分析研究。

21.气质对人的社会价值和智力活动的影响有哪些?2

答:

22.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的特点有哪些?4

答:

(1)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作为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特点:

①具有社会性;

②具有能动性;

③具有同一性。

23.简述心理学家对于特质论的质疑。3

答:

(1)特质论者研究的结果不能显示个人的全貌,所给予的是一些片断的零散的印象,其结果不能反映有机联系的人格整体结构,而是一些简单的因素链锁。

(2)以因素分析为基础所得到的特质,其真实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3)特质论者认为人们在特质的差异方面只是量的不同,他们只对人们的共同特质作量的比较,因此,很难突出个人具有的独特性特征。

24.自我完善的途径有哪些?2

答:

25.简述什么是信度?信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3

答:信度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测验其结果的一致程度,也叫可靠度。

信度的基本特点:

(1)所获得的行为具有代表性、稳定性和一般性;

(2)观察者之间在处理材料时的一致性。

26.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影响可以归纳为哪几种情况?

答:

27.个体世界观的形成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

28.荣格提出的个性有哪八种模式?

答:

29.简述赫尔的内驱力递减说。

答:(1)当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产生生理上的某种需求,出现紧张状态,产生一种驱力,推动一种行动,当需求得到满足,紧张状态消失,驱力减弱,机体又恢复平衡,该种行为终止。

(2)内驱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作用,有内驱力在先,才能驱使人去学习。

(3)二级驱力的概念:除先天的生物内驱力外,还存在后天习得的内驱力,前者称原始的内驱力,后者称继起的内驱力。

①原始的内驱力和个体生存、种族延续直接相联系,产生于机体的生理组织状态;

②继起的内驱力是由于某种中性刺激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低,而获得内驱力的性质,它能够引起类似于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

30.简述桑代克的特殊因素理论。

答:智力结构成分可概括为三种:

(1)社会智力,即人际交往的适应能力;

(2)具体智力,即处理具体事物的能力;

(3)抽象智力,即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对处理语言和数学符号的能力。

各测验能力间虽然有相关,但它们分别由不同分子组成,故称特殊因素论。

31.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答:(1)奥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一般化了的,个人所具有的神经心理结构,它有使多种刺激在机能上等价作用,并有引起和导致一贯的适应和表现行为的能力。

(2)奥尔波特对特质的分类:

①一般特质

②特有特质:

A.首要特质

B.中心特质

C.次要特质

32.自我控制包括哪四个环节?

答:

(1)主体意识到社会要求,并力求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其准则,从而激发起自我控制的动机;(2)从知识库中检索与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以及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有关知识,同时正确地评价自己运用这些知识的可能性;

(3)制定能够完善和提高自己行动的相应计划和程序;

(4)在行动中运用诸如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鼓励、自我监督、自我命令等各种激励手段。

33.简述学校教育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答:

(1)课堂教学和班集体的影响

(2)师生关系的影响

(3)同伴关系的影响

34.依据凯利的思想,建构都有哪些特点?

答:

(1)以“人即科学家“的命题来说明建构的特点,反对把人看成受环境机械决定,认为人

是有直接的自主权的,能认识世界并能解释世界。

(2)建构形成之后可以使人越过经验去了解事件的意义。

(3)建构的理论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35.“期待——价值”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期待—价值理论是从人的行为历程具有一定目标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探讨。

期待(E)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价;

价值(V)指任务结果的价值,即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

M是动机。

公式:M=E×V

36.理解确定个性结构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

答:

(1)总原则: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个性心理结构的最高指导原则。(2)具体原则:

①把人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人;

②个性结构的整体性原则;

③个性结构的动态性和静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④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原则。

37. 简述标准化的具体要求。

答:

(1)题目的选择对所有被试都该是等值的;

(2)施测过程中要有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时限;

(3)记分和评分应有统一的标准,要客观、公正,尽量减少误差;

(4)要建立解释测验分数的依据(常模)。

39.简要说明个性有哪些特性?3

答:

40.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的意义如何?

答:

(1)人格因素对创造风格的影响;

(2)人格因素直接参与创造活动并影响着它顺利进行。

41.无产阶级世界观具有哪些特征?

答:

42.谈谈学校教育中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

答:

43.天才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

答:

44.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分类。

答:

(1)一般特质

(2)特有特质:

①首要特质

②中心特质

③次要特质

45.简述斯普兰格的性格类型说。2

答:(1)斯普兰格把主观价值体验和客观价值构成物(文化财富)联系起来,建立起价值观的类型论。

《生活形式》把人分成六种类型:

①理论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能冷静客地观察事物,关心理论性问题,力图根据事物的体系来评价事物的价值,碰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他们对实用和功利缺乏兴趣。多数理论家和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

②经济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总是以经济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以经济价值为上,根据功利主义来评价人和事物的价值和本质,以获取财产为生活目的。实业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③审美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以美为最高人生意义,不大关心实际生活,总是从美的角度来评价事物的价值。以自我完善和自我欣赏为生活目的。艺术家属于这种类型。

④社会类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重视爱,有献身精神,有志于增进社会和他人的福利。努力为社会服务的慈善、卫生和教育工作者属于这种类型。

⑤权力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重视权力,并努力去获得权力,有强烈的支配和命令别人的欲望,不愿被人所支配。

⑥宗教型的人。

该类型的人坚信宗教,有信仰,信奉上帝,富有同情心,以慈悲为怀。爱人爱物为目的的神学家属于这种类型。奥尔波特指出,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具有这六种价值倾向,并不表示真有这六种价值类型的人存在

(2)对价值观类型论的评价:

①从精神科学派的立场出发,用形而上学的、思辨的方法探讨性格类型,缺乏实证材料;

②文化价值的类型是以意识形态倾向性为出发点的,但他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超越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是永恒不变的、固定化了的东西,这实际上是把资产阶段意识形态合理化;

③也有很多心理学家吸取其积极方面开展研究,美国的奥尔波特、阜南、林兹等人以斯普兰格的价值倾向的类型为依据编制量表,作为价值态度的测定尺度,称之为奥尔波特—阜南——林兹价值尺度。

47.简述兴趣的品质。

答: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度;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

48.影响自我展示的条件。

答:

49.辩证唯物主义发展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4

答:

(1)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2)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3)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无论是总的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各种心理机能,都是按一定顺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在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心理状态而发展的。

50.广义的个性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2

答:广义的个性结构包括五个基本方面: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过程;

(4)心理状态;

(5)自我调节系统。

51.我们应该培养儿童兴趣的哪些品质?

答:

52.简述性格的结构。

答:

(1)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性;

(2)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结合;

(3)性格的可塑性

5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在个性形成理论的不同之处。

答:(1)对个性的动力理解方面:

①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性本能的冲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把社会机能只看成是起限制和检验“欲望”在个性中的积极性作用;

②艾里克森虽然承认生物本能的动力性,但他把生物本能和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认为个人欲望的满足方式,以及由于欲望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矛盾冲突程度,都因社会环境条件不同而有差异。

(2)关于自我同一性问题:

①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知道了男女的区别,显现出生来就有的好奇心以及内心怀有的空想,因而发生乱伦之爱,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即是同一性的表现;

②艾里克森则认为同一性在幼儿期曾一度闪现过,而其形成和建立则在青年期,青年期是个性成熟期,是自我同一性时期。

(3)在个性发展阶段划分方面:

①弗洛伊德把个性发展归之于性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个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个性的发展终止于青年期):

A.前性期阶段(出生—5岁):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

B.潜伏期阶段(6—12岁):克服恋亲情绪;

C.生殖阶段(12、13岁以后)

②艾里克森则认为划分个性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生理因素,也必须注意社会性在个性发展中的意义,把个性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人生周期)(个性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

A.婴儿期(出生—1.5岁)

B.幼儿前期(1.5—3岁)

C.幼儿后期(3—5岁)

D.学龄期(5—11岁)

E.青年期(11—18岁)

F.成人初期(18—30岁)

G.中年期(30—50岁)

H.老年期(成熟至晚年)

54.简述实验法的特点。

答:

(1)研究人员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引起所要研究的现象出现。

(2)可以改变一些条件,而另外的条件不变,在这种情况下观察心理现象的变化,从而找出心理现象变化的原因。

(3)重复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并通过测量,判断被研究者的心理现象的典型性和偶然性。

55.简述兴趣的特点。

答:

(1)兴趣的指向性;

(2)兴趣的情绪性;

(3)兴趣的动力性。

56.简述测量标准化的具体内容。

答:

(1)题目的选择对所有被试都该是等值的;

(2)施测过程中要有统一的指导语和统一的时限;

(3)记分和评分应有统一的标准,要客观、公正,尽量减少误差;

(4)要建立解释测验分数的依据(常模)。

57.何为自然实验?

答:自然实验是从实际存在的环境中模拟某些情境,并揭示出它们对某些过程的进程以及它们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58.期待—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期待—价值理论是从人的行为历程具有一定目标的观点出发对动机进行探讨。

期待(E)指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行为的目标实现可能性大小的估价;

价值(V)指任务结果的价值,即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估价;

M是动机。

公式:M=E×V

59.如何塑造和提高自尊?

答:

60.简述世界观在个性中的地位。

答:世界观是个性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它一经形成就成为个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影响着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使个性具有确定性和稳定性。

(1)世界观指导着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确定着行为方向和生活道路;

(2)世界观维系着个性品质的统一,使行为具有一贯性;

(3)世界观是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推动力量。

61.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的基本需要是什么?

答:基本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

63.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中的无意识假设包括的三个层次。

答: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

64.谈谈性格的社会制约性。

答:

65.简答自然观察法的特点。

答:

(1)观察总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使被观察者不应觉察是在对他进行观察,否则,他的行为就会不自然,甚至产生防御态度。

(2)从观察者来说是有意的,始终应当明确规定观察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目的任务。

(3)观察总是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在观察过程中要选择和目的计划有关的重要事实或心理活动的全部表现。

(4)观察要运用记录手段。

(5)观察者要记好观察日记,记下能够说明被观察者的行动、行为的事实和事实发生的条件和环境,以便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分析观察到的事实的原因。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动机与行为的关系。3

答:

(1)某种行为明显地受一种动机支配;

(2)某种行为同时受多种动机影响;

(3)一种动机可以影响多种行为;

(4)动机和行为后果的不一致;

(5)动机总是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2.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父母教育方式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

答:父母的教育方式分民主的或宽容的、权威的或独断的、放纵的或溺爱的三种

3.结合实际谈谈气质对人的活动所起的作用。

答:

4.论述如何培养儿童的兴趣。4

答:

(1)正确对待儿童萌发的兴趣;

(2)引导儿童多参与有益的活动,激发儿童的好奇心;

(3)给儿童制定一个经过努力而能获得的目标;

(4)鼓励儿童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

(5)让儿童把成功看作是前进的开始。

5.结合实际论述动机与目的的关系。

答:

(1)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目的是在行动中要争取达到的结果;

(2)在一种情况下同一目的可能由不同动机所推动,同一动机也可能表现于目的不同的行动中;

(3)在许多场合活动动机与活动目的是一致的。

6.结合实际论述亲子之间的交往对婴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2

答:

(1)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着儿童;

(2)“母性养育剥夺”,即母爱被剥夺的同时,感觉刺激和探索行为也被剥夺了,因而影响到心理的发展

①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和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母亲和自己孩子的交往是相互反馈的过程,母亲依据孩子的反应状态的反馈决定着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种反馈越多,对促进儿童个性发展越有利;

③母亲给予的丰富刺激,在满足儿童生理需要的同时,促使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7.结合实际论述如何理解冲突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心理冲突。8

答:心理冲突和动机斗争同义,指个体面对几种同样向往或同样厌弃的情况,必须在其中做出一种选择的状态。

有冲突、矛盾就要解决,解决了冲突才能保持身心的平衡,使人前进一步。解决心理冲突的方法:

(1)对事业和生活抱积极态度,要憧憬未来;

(2)期望和目标的自我调节;

(3)动之以情,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操。

8.结合实际论述学校教育中的同伴关系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2

答:

(1)儿童对成人的社会化要求的反抗心理是在同伴集团中孕育的;

(2)儿童从同伴中看到对某个孩子的行为做肯定评价还是否定评价,他们就以此为对自己的行为评价标准;

(3)同伴团体为大家提供一致认同的角色模型;

(4)同伴团体经常教给儿童在集团中应该如何扮演所应该担当的角色。

9.举例说明气质在教育活动上的应用。3

答:

10. 什么是道德意识?论述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3

答:道德意识是关于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和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内心体验,以及具体表现于外部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称。

儿童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

(1)对个别道德条文的肤浅认识逐步深入到从原则方面理解;

(2)从注重行为的结果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

(3)对道德评价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4)从看问题绝对化倾向向全面地分析问题发展。

11. 从卓越人物传记中得到的材料,举例说明非智力因素如何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挥作用。答:

(1)人格因素对创造风格的影响;

(2)人格因素直接参与创造活动并影响着它顺利进行。

12. 结合实际谈谈关于荣格的个性类型说的一些问题。

答:

(1)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划分过于简单,不能充分说明性格极其类型的复杂性和多样化;(2)荣格关于性格内外向支配心理机能所构成的八种模式,不是导源于客观实际,而是用数学的结合方法凭主观演绎出来的,因此某些模式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有些类型模式不具备典型性;

(3)荣格的类型学说以假想的本能能量,即“力比多”为基础来解释性格类型,并没有考虑性格的社会实质,涂上了神秘主义色彩,存在许多令人难于理解之处。

13. 谈谈气质的实践意义。(气质的作用)4

答:

14. 谈谈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2

答:(1)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①气质这种心理现象是以神经活动的特性以及由此组成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其生理基础;性格的生理基础则是先天的神经类型特点与在生活经验影响下神经系统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合的合金(即动力型)。

②气质的天赋性;性格的后天获得性。

③气质是在人的行为方式中突出地表现在情绪方面的特征,把气质看成是性格的下位概念;性格特征和人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既包括人对现实态度的特征,也属于情绪、意志和认知的特征。

④气质较多地受生物因素制约,因此它变化较难、较慢;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由生活实践决定,它也具有稳定的特点,但比起气质来它的变化交易、较快。

(2)气质和性格的相互关系:

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①依据性格和气质的生理基础之间密切联系的思想,推论性格和气质之间必然要相互发生影响

A.神经活动类型对暂时神经联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a.在性格的表现上涂有各自的气质特色;

b.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使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B.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过程中,它所发挥的机能作用,使神经过程类型的某些特征得到变化或被掩蔽。

②依据心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原理,推论性格和气质相互作用的机制发生过程

A.气质特征可以影响周围环境以不同方式作用于自己的行为,从而间接地影响人的性格形成;

B.气质作为环境元素在调节环境和教育过程中塑造着性格;

C.由气质决定的刺激需要,使个体选择一定的情境或活动来满足个体的需要,如果个体经常不断地选择一定情境或活动,就会变成一定的行为模式,并泛化到一定的情境和行为之中,从而它就构成性格的结构成分;

D.人格维度本身也可以是一种刺激来源,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也影响着人的气质特征。

15. 谈谈儿童兴趣发展的年龄特点。

答:(1)儿童的兴趣发展分为三级水平:

①在儿童身上表现出的直接兴趣属于第一级水平;

②儿童开始探究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探讨事物的内在联系;

③儿童对探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兴趣。

(2)随着年龄增长,具有个性倾向的兴趣越来越明显地和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相联系。17.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信?

答:

18.谈谈影响儿童的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家庭环境,特别是亲子关系

(2)学校教育,特别是同伴关系

(3)社会环境

19.谈谈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2

答:气质这种心理现象是以神经活动的特性以及由此组成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为其生理基础。

不同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独特的、稳定的结合,构成动物神经系类型,或叫动物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1)动物神经系统有三种特性:

①兴奋和抑制的强度;

②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

③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

(2)神经活动的四种类型:

①强而不平衡类型: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阳性条件反射比阴性条件反射易于形成,又称

之为“不可遏制型”;

②强、平衡、灵活的类型: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较快地适应迅速变化了的外界环境,又称之为“活泼型”;

③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较易形成条件反射,但不容易改造,是一种坚毅而行动迟缓的类型,又称之为“安静型”;

④弱型:兴奋和抑制都很弱,阳性和阴性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很慢,表现得胆小怕事,在艰难任务面前,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易受破坏而产生神经症。

20.自我意识是如何调节和控制个性的?

答:

2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评价。4

答:

(1)马斯洛把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为:

①生理的需要;

②安全的需要;

③爱与归属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层次由低向高发展,当基本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上一个层次的需要,直到需要层次的顶峰。

(2)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

①积极:

A需要层次理论的核心是人的本质的实现,把个性形成看作是由低级层次向高级层次发展的动态结构,认为人有能力自我实现和自我完成。

B强调了人类行为动机的复杂性。

C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际。

②不足:

A自我实现的理论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色彩,把人的个性形成模式化、固定化,强调需要层次的普遍性和天然性,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自然性,认为在个人的所有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活跃起来,这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B自我实现论过分强调个性形成中的潜能或需要的作用,把自我实现和为达到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活动当作人的自然能力的结果。

C马斯洛的理论是不讲动机斗争和需要之间的矛盾的,但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任何时候都不会只有一个需要存在,而一些同时存在的需要必然会发生矛盾,产生动机斗争。

22.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1)遗传生物因素

(2)环境因素

①家庭环境

②学校环境

③社会环境

23.结合实际谈谈家庭环境对个性形成的影响。2

答:(1)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上的各种关系都通过家庭影响着儿童;

(2)“母性养育剥夺”,即母爱被剥夺的同时,感觉刺激和探索行为也被剥夺了,因而影响到心理的发展

①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和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②母亲和自己孩子的交往是相互反馈的过程,母亲依据孩子的反应状态的反馈决定着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种反馈越多,对促进儿童个性发展越有利;

③母亲给予的丰富刺激,在满足儿童生理需要的同时,促使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24.凯利认为建构的原则有哪些?

答:

(1)解释性原则

(2)个别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4)两分法原则

(5)组织行为原则

(6)选择原则

(7)范围原则

(8)调整原则

(9)社会性原则

25.以自我意识发展为例说明个性形成和年龄发展阶段的关系。

答: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自我意识不是先天固有的,它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通过个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它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1)婴幼儿期(1—6岁):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分出来(出生后第二年)是个性开始发展的主要标志。

(2)学龄初期(6—10、11岁):入学的儿童是以学校为中心发展自我意识的,在增加的同伴交往中学习社会技术,期待着如何能促进自我的形成,对自己有更明确的评价。

(3)青年期(12岁—成人):是依据自己本身的探求和反思导向发现自己的时期。“心理断

乳期”、“第二反抗期”,仍有很大依赖性,但独立性显著增强,他们能够反省和自责,其思想问题更具有论理性。

26.评述艾里克森个性发展阶段理论。

答:艾里克森则认为划分个性的发展不能只考虑生理因素,也必须注意社会性在个性发展中的意义,把个性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人生周期)(个性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

(1)婴儿期(出生—1.5岁)

(2)幼儿前期(1.5—3岁)

(3)幼儿后期(3—5岁)

(4)学龄期(5—11岁)

(5)青年期(11—18岁)

(6)成人初期(18—30岁)

(7)中年期(30—50岁)

(8)老年期(成熟至晚年)

27.弗洛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评述该理论?

答:

(1)弗洛伊德的生物欲望说主张性本能的冲动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把社会机能只看成是起限制和检验“欲望”在个性中的积极性作用;弗洛伊德把个性发展归之于性心理的发展,划分为个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认为个性的发展终止于青年期):

①前性期阶段(出生—5岁):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

②潜伏期阶段(6—12岁):克服恋亲情绪;

③生殖阶段(12、13岁以后)

(2)对弗洛伊德个性动力理论的评述:

①缺点:关于个性的动力理论是以本能为基础展开的。也是反社会的,对内部心理世界的探讨是忽视意识的,过分强调心理的生物因素,把注意力放在无意识的冲动方面,社会意识只不过是为无意识的本能服务。

②优点:但他不同意麦独孤把本能当成是社会之因的思想,也不只是现象学地研究人的行为。在研究个性的动力时,超越了心理现象表面价值,深入到行为的背后,探讨富有深远意义的动机根源,扩大和加深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探讨行为的动力时,重视心理内部动机相互作用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外部社会环境的作用。

28.人的个性是否可以了解?

答:

29.为什么说个性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个性心理学家研究的侧重点是什么?

答:

(1)个性心理学是从诸多心理现象中,相对地把个性心理分割出来,作为本门学科的研究

对象。个性心理学与心理学在研究心理现象方面有某些一致性

(2)个性心理学的研究有三个侧重点:

①都研究心理现象的共同点,但个性心理学更注重心理的差异性研究;

②与重视心理活动机能的分析研究相比,个性心理学更重视综合的整体;

③都探讨决定人的行为的外部原因,但个性心理学更注重对人的内部世界的稳定性的研究。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来源:考试大2009/6/24 【考试大: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 一.判断题 (×)1.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 (√)2.人格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 (×)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 (×)6.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 (×)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 (√)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 A、荣格 B、阿德勒 C、卡特尔 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

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弗洛伊德 B、荣格 C、阿德勒 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 A、埃里克森 B、弗洛伊德 C、荣格 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 A、卡特尔 B、艾森克 C、奥尔波特 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15.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操作过程称为(A)。 A、认知 B、认知风格 C、认知方式 D、认知类型 16.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A)。 A、认知风格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疗法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1870.02.07-1937.05.28],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一个富裕的谷物商人的家庭,但却度过了一个不幸的儿童时代,从小因患脊柱症而身体孱弱、行动笨拙,喉部也常因哭叫而感觉窒息。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愈后决定当医生。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然因父亲不断地支持、鼓励,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 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欣格(Hans Vaihinger)一本名《虚假的心理学》的出版物影响,认为人们很容易活在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与虚幻的心理境况下,而这样的情况发生很大程度上源自“男性倾慕”(Masculine protest)这一貌似正常的社会现象。阿德勒同弗洛伊德的分歧开始在1911年的魏玛精神分析会上,阿德勒公然对当时的精神病理学权威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不同意见。强调社会因素在精神病理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不认同

弗洛伊德一直所推崇的性欲、生理等方面起决定性因素的论点。甚至很大程度上否决了弗洛伊德认为精神病理学的最重要元素:俄狄浦斯情结,阴茎羡妒等理论。随后阿德勒亦离开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自己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并组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自任会长,研究会又在1912年正式更名为个体心理学会。 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采取行动的真正动力。后转向精神病学,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渐渐形成一种生活模式,根据此生活模式而形成生活的主观目标,但每个人的生活模式不同,因此每一个人的主观目标不完全相同,研究心理过程应以每个人的特殊心理经验为对象,故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指出成长期儿童经历的重要性,早期记忆是影响一个人的重要心理状态。并致力推广社会性在人生命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讲述合作才是人一生中必须努力遵循及学习的重点。阿德勒亦由此得以成为同弗洛伊德、荣格等齐名的重要心理学家的。阿德勒最重要的观点,"个人行为是否具有社会意义表现为:对于社会的责任性,工作中与旁人的联系以及是否很好的完成性别角色的扮演。" & 关于同性恋 同卖淫和犯罪一样,阿德勒将同性恋亦放在了所谓失败的生活的表现方式当中。在1917年,阿德勒出版一本52页说明同性恋以及比对各种同时期有关同性恋作品的刊物。荷兰的精神病理学家Gerard J. M. van den Aardweg特别提出在1917年阿德勒已经发现并指出了同性恋与自卑之间的必然联系。

新编心理学_重点笔记

新编心理学教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3.心理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不同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是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过程。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4.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①(方向)个性倾向性(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需要(是基础)、 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最高层次)、个性 ②(表现)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哲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至此,意味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1.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出发点的科学心理观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实质也是科学的心理观。 2.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客观现实)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 3.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 4.反射就是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规律性的反应。 5.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6.反射分作:无条件反射(狗看见食物流口水、眨眼、膝跳、呕吐等)和条件反射(狗听到主人脚步声流口水后天活动中)、操作性条件反射 最早研究的是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刺激→反应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反应→刺激(P21) 7.条件反射其实是一种信号活动,信号活动是大脑两半球的最根本的活动。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系统是指由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 “望梅止渴”是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谈梅生津“是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结果。 8.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具有依存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主观性;人的心理反映具有能动性。 第三章:感觉、知觉与教学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卑与超越

人格心理学书籍:《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西方心理学大师久负盛名之典籍,对于生命存在意义有科学依据的探索总结。 内容简介 《自卑与超越》为个体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著作,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与生俱来,以及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情结,为我们提供了化自卑为动力,从而克服自卑心理、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书中,对人们在童年时期的自卑与优越心理进行了分析,既可以指导人们如何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还可以指导父母更好地开展家教;此外,人们的出生顺序、早期的记忆,还有神奇的梦等等,会对人们以后有哪些重要的影响?本书从个体心理学的角度,一一给出切实的答复。 而且,《自卑与超越》作为阿德勒博士重要的著作,对世界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直接促进了亲子教育、人格培养、婚姻与爱情、职业生涯、家庭建设、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领域的长足发展,成为人们了解心理学的经典读物。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1870-1937年)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的作品有《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中文译名“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中文译名“理解人类本性”)、《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文译名“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或“自卑与超越”)等。 编辑推荐 1.经常会有人呼喊“我们是为什么而活?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但阿德勒断言,人们只有在遭受到失败的时候,才会发出这种疑问。细想确实如此。 2.打破弗洛伊德泛性论,提出人一切行为动力均源于超越自卑的需要,是自卑感推动了人的进步。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其理论不仅对荣格、霍妮、弗洛姆、利沙文、罗洛?梅、罗杰斯等人有过启发,而且今天仍然在《美国个性心理学杂志》上通过美国个性心理学会继续得到促进和发展,经久不衰。 3.自卑感在阿德勒的理论中占有很大份量,他认为人有三种自卑:面对宇宙的自卑,面对其他生物的自卑和面对他人的自卑。他认为一般的自卑感是行为的原始决定力量,自

《普通心理学》重点知识 彭聃龄版

精心整理 心理学重点知识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doc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 1.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 (√) 2.人格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 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 (×) 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 (×) 6.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 (×) 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 (√) 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 (√) 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情结。 (×) 10.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 (√) 11.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 (×) 12.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 (√) 13.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 (√)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 16.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 (×) 17.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右脑优势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 18.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 (√) 19.罗杰斯是心理辅导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 (√) 20.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A、人格B、性格C、能力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 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 提出者是( 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 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人格心理学之个体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并非指完全个人的或个别差异的心理学。他所指的个体是一个与社会、与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有自己独特的目的、寻求人生意义、追求未来理想的和谐整体。 (一)人格动力学理论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性本能视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相反,他的理论是以社会文化为取向的他把社会的价值观念、人的社会性视为行为的动力,并用“自卑感及其补偿” 、“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 、“追求优越”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1907 年阿德勒发表《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一文,指出有生理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种生理上的自卑感,他必须通过发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发展其他功能而使这种缺陷得到补偿。从1910 年开始他对自卑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他认为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儿童生存必须依赖成人。与成人相比,儿童感到了自己的孱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支配着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作为人存在着,就意味着具有自卑感,它不断地驱使你去克服它,而只有在你感到向上斗争的过程中达到一种满意阶段时,你才有轻松感、价值感和幸福感。这种自卑感和向优越的努力是正常的、内在的,是人的行为的动力因素。有了自卑感,人也就有了补偿的需要(有意和无意),不断地补偿而又不断地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又向新的优越努力,如此持续不断,这便是一个人发展的基本动力。 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 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他认为如果儿童顺应或很少反抗,这种自卑感就带有女性品质或使他成为生活的弱者。反之,儿童若奋起反抗,这种自卑感便带有男性的品质。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取成就的主要推动力。一个人正是感到自卑,才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补偿,否则他就会得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阿德勒相信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给人提出目标定向,这种目标就是追求优越。因此,羡慕别人、胜过别人或超过别人、征服别人等都是这种追求优越的人格体现。人生的主导动机就是追求优越。后来,阿德勒把追求个人优越改为追求一种优越而完美的社会。 不过,追求优越的结果却有两重性。它既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也会由于追求个人优越而忽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自尊情结” ,使人变得缺乏社会兴趣,妄自尊大。儿童从不断的自卑感和它的补偿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人的全部生活要“何去何从” 呢?阿德勒认为,人的全部心理表现都是由目标定向的,每个人都要奋力达到他的目标,把全部心理表现都结合到一起,哪怕是结合到一个“想象的目标”上。目标不是别的,就是一种优越感,它包含着完满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阿德勒早在1921 年《神经症的构成》中作了初步的图示说明。 将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与马斯洛的需要等级图相比较,可以看出他们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阿德勒的动力等级图是参照病态人格作出的,马斯洛则是以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为参照,并且更加强调了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的意义。 (二)生活风格理论 在阿德勒看来,每个人追求优越的目标是不同的,个体所处的环境条件也千差万别,从而导致每个人试图获得优越的方法也迥然不同。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life style )。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生活风格的形成过程。阿德勒认为,儿童在四五岁时就已形成了他的生活风格。它是以“原型”的方式无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儿童自己还意识不到。原型的内容包括人生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等。至于儿童形成的是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则要取决于他的生活条件和家庭及

心理学知识点及答案

名词解释:只解释内涵。 简答题:是什么答什么不分析 分析题:说明心理学原理、原理的阐述简明、结合案例分析、给我们的启示。 1、观察法: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条件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 2、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 3、1879年冯特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4、条件反射: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 5、心理发展:广义: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狭义: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是个体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提高的过程。 6、谈梅生津、望梅止渴、杯弓蛇影、一早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画饼充饥、谈虎色变都属于条件反射。 7、心里的实质是什么?答: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的产物,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人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8、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 9、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发展具有关键期。 10、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1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2、五星红旗眼前一晃而过是(感觉)、坐在教室里听见汽车声是(知觉)。 1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度日如年,一日三秋是时间(错觉) 14、联觉: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感觉。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15、错觉:不正确的弯曲的知觉,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看电视属于:视听知觉。 16、知觉存在哪些规律?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17、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出现该事物的形象,是由其他事物或语词而唤起的。 18、学习某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背诵后仍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或者是超额学习) 19、记忆品质的四个特征: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20、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逻辑、运动、情绪。 21、有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无意识记。潜移默化属于无意识记。有意重现:追忆的特殊形式。每逢佳节倍思亲属于无意重现。 22、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回忆)。 23、按存留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短时、长时。短时记忆的特点:容量有限,为7加减2组块。 24、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数量是:先多后少。 25、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听觉表象)。三峡学院的雕像是(个体表象)画毛笔是(一般表象)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 26、影响识记的因素是什么?答:(1)活动任务、活动性质(2、)识记材料数量和性质(3、)不同分析器(4、)主观心理条件 27、联系实际,试诉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发生?答:(1)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运用正确的识记方法(3、)正确的复习和练习(4、)培养自我检查的能力和习惯,

人格心理学考试试题A

………………………………装………………………………订………………………………线……………………………… 第 1 页 共 5 页 商丘师范学院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教育系 教育学专业 本科(05班)《人格心理学》试卷(A ) 说明:本试卷共5页、六道大题,答卷一律在试卷规定处进行,答在其它处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试题,每小题均有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的答 案代码填在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本题满分10分) 1.弗洛伊德的“自我”依据_______活动。 ( ) A.快乐原则 B.理想原则 C.现实原则 D.社会原则 2.人格流派不包括 _______ 。 ( ) A. 精神分析 B. 认知失调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3. 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_____。 ( ) A. 卡特尔 B. 埃森克 C. 奥尔波特 D. 马斯洛 4. 埃森克研究发现,_____特质与皮质唤醒几率有关。 ( ) A. 内外倾 B. 神经质 C. 宜人性 D. 精神质 5. 提出个体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学到别人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_____。 ( ) A. 马斯洛 B. 班杜拉 C. 罗杰斯 D. 米勒 6. 下列属于阿德勒提出的概念是 _______。 ( ) A. 人格意象 B. 追求优越 C. 神经症需要 D. 社会人格 7. 在荣格的人格发展理论中,他最为关注的时期是______。 ( ) A. 童年时期 B. 青年时期 C. 中年时期 D. 老年时期 8. 依据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理论,成年早期要解决的问题是_____ 。 ( ) A. 繁殖对停滞 B.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C. 信任对不信任 D. 亲密对孤独 9. 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______。 ( ) A. 认知风格 B. 认知类型 C. 认知过程 D. 认知活动 10. 下列不属于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的是______。 ( ) A. 弗洛姆 B. 斯金纳 C. 沙利文 D.霍尼 二、填空题(每空1分,本题满分20分)

心理学重点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 2.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注意是伴随着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的心理状态。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的五个任务:揭示人的心理现象,描述人的心理现象,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理解人的心理活动,说明人的心理活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提升) 4.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例如,由于疲劳和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不能称为发展。 5.正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如某种奖励、奖品等),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 负强化:个体在做出某种反应之后,让孩子摆脱厌恶刺激(撤销惩罚),从而增强其类似行为的出现的概率。回避条件作用与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条件作用类型。 普雷马克原则(祖母法则):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6.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红光能保护暗适应。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正后像和负后像)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本来是一种刺激能引起的感觉,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感觉。 7.原型启发: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叫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鲁班、瓦特) 8.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详细答案汇总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1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独特和独特的心 理行为模式.气质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2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6否认.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退化作用(×)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即,富有情绪色彩的一连串的观念或思想。情结。情结: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心灵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占据,使人无法思考任何其他事情,而个体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10.阿德勒(×).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11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奥尔波特(×)12 .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13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16.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右脑优势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戴斯(×)17..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18 .罗杰斯是心理辅导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19 20(√).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二.单项选择。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DA、性格B、气质C、人格、能力。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D、能力A、气质B、性格C、人格、气质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A、人格B、性格C、能力D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人格适应A、人格结构B、人格动力CD、人格发展。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人格动力A、人格结构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这种观点.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6 )的提出者是(C。 A、荣格B、阿德勒C、埃里克森、弗洛依德D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现实性焦虑B、神经性焦虑C、道德性焦虑D、防御性焦虑A,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 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弗洛伊德、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D.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10 、埃里克森C、阿德勒DB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荣格.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11、阿德勒C、荣格D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马斯洛、奥尔波特、卡特尔AB、艾森克CDC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D、罗杰斯C、奥尔波特、艾森克AB、卡特尔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