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发育作用及规律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岩溶区(喀斯特)-PPT精品文档

岩溶区(喀斯特)-PPT精品文档
态有下列几类:
(1)溶沟、石芽
溶沟是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形态各异。 在溶沟间突起状的石脊称石芽。石芽与溶沟的高度、 深度一般不超过几米。
(2)岩溶漏斗
岩溶漏斗是在岩溶强烈发育区,地表经常山现的一 种漏斗状凹地。平面形态呈圆或椭圆状,直径数米 至数十米。深度数米至十余米。
(3)落水洞
(2)浅覆盖型 岩层大部份被第四系土层覆盖, 厚度一般不超过30m,少部分岩溶景观显露地表, 地表水与地下水连通较密切。
(3)深覆盖型 岩层基本被第四系土层覆盖, 土层厚度一般超过30m,几乎没有岩溶景观显露 地表,地表水同地下水连通不密切。
(4)埋 藏 型 可溶岩层被不可溶岩层(如砂岩, 页岩等)覆盖,没有岩溶景观显露地表,地表水同 地下水连通不密切。
(4)溶洞的成层性
溶洞成层的原因在于作为岩溶水排泄基准面的河流,因 地壳构造运动在上升—稳定—再上升的交替变化过程中, 河流地质作用相应地产生下蚀—旁蚀—再下蚀的交替变 化,由此岩溶水的运动产生垂直—水平—再垂直的变化, 溶洞也就具有垂直的管道和水平的溶洞交互出现,从而 形成相互叠置的成层溶洞。
岩溶发育的部分规律
(9)岩溶湖 岩溶湖分地表岩溶湖及地下岩溶湖两种类型。
(10)溶隙、溶孔
溶隙及溶孔主要发育在虹吸管式循环亚带及深循 环带,形态呈细缝状及蜂窝状,其直径从数毫米 到数厘米,也有较大的,似小溶洞。
(11)岩溶堆积地貌形态特征
1)石灰华 岩溶泉水出口处,含碳酸钙的水因环 境变化而析出的沉淀物质。
2)石钟乳 溶洞中自洞顶下垂的石灰质体。是含 有发丰,富部重 分碳Ca酸CO钙3的沉地淀下而水成因。CO2的逸出和水分的蒸 3)石笋、石柱 发育于溶洞洞底的竹笋状突起的 C起a时CO,3称沉为淀石,柱称,为成石因笋同;石当钟石乳钟。乳与石笋连接在一

《岩溶发育地区》课件

《岩溶发育地区》课件

石灰岩是碳酸 盐岩的一种, 主要由碳酸钙
组成
石灰岩的形成 沉积阶段:海 过程包括沉积、 洋生物的骨骼、 压实、胶结和 贝壳等碳酸钙
成岩等阶段 物质在海底沉 积
压实阶段:沉 积物受到压力 和温度作用, 逐渐变成坚硬
的岩石
胶结阶段:碳 酸钙物质与海 水中的钙离子 结合,形成碳
酸钙胶结物
成岩阶段:碳 酸钙胶结物逐 渐变成坚硬的 岩石,形成石
发展趋势:岩溶研究将更加注重多 学科交叉,如地质、水文、环境等
发展趋势:岩溶研究将更加注重应 用,如地下水开发、地质灾害防治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挑战: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需 要加强保护与修复
挑战:岩溶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需 要加强监测与预警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洞穴探险:吸引游客进行洞穴探险,体验神秘和刺激 洞穴景观:开发洞穴内的奇特景观,如钟乳石、石笋等 洞穴文化:挖掘洞穴的历史文化,如古代洞穴壁画、洞穴传说等 洞穴生态:保护洞穴内的生态环境,如蝙蝠、洞穴鱼等生物多样性
岩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 岩溶生态破坏的原因: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 岩溶生态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生态补偿等 岩溶生态恢复技术:植被恢复、土壤修复、水文修复等
遥感技术在岩溶 研究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 岩溶地区的地形、 地貌、植被等信息
遥感技术可以监测 岩溶地区的地表变 Nhomakorabea形、地下水变化等 动态过程
遥感技术可以辅助 岩溶地区的资源调 查、环境监测等工 作
数值模拟技术简介:通过计算机模拟岩溶发育过程,预测岩溶发育趋势 数值模拟技术应用:应用于岩溶发育机理研究、岩溶灾害预测与防治等领域 数值模拟技术特点:能够模拟复杂的岩溶发育过程,提高研究效率

第三章 岩溶地貌ppt课件

第三章 岩溶地貌ppt课件
➢ 石芽为溶沟之间突起的石脊
– 高大的石芽称为石林。
精品课件
溶沟 Karren
精品课件
石芽
精品课件
石林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云南精罗品课平件
Florida, 2008-0923
精品课件
位于距重庆奉节县城91 千米的荆竹乡小寨村。 "天坑"在地理学上叫" 岩溶漏斗地貌"。小寨 天坑坑口地面标高1331 米,深666.2米,坑口 直径622米,坑底直径 522米。坑壁四周陡峭, 在东北方向峭壁上有小 道通到坑底。
(3)中年期:进一步发育,离地面较浅的溶洞开始崩塌,地下河局部 由于塌顶而成为地面河,地面逐渐被蚀低,溶蚀洼地、溶蚀盆地、 峰丛、峰林广泛分布。
(4)老年期:地下河和溶洞大量崩塌,成为地面岩溶盆地和平原地貌 。此时石灰岩已大量蚀去,不透水层广泛出露。除了溶蚀平原上残 留少量的残丘及孤峰,地面起伏很小,形成一个准平原。
精品课件
第四节 岩溶地区水文特征
地表水大部或几乎全部流入岩溶岩层以 补给地下水,地表河网密度较小
地下径流往往大于地表径流 地表分水岭与地下分水岭常不一致,导
致流域常具有非闭合现象 由于可溶性岩石的裂隙分布复杂,地下
径流具有高度复杂性与不均匀性
精品课件
Thin soil cover on hillslope
➢ 构造条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在大范围内主要反映在不同大地 构造单元的石灰岩沉积厚度、岩性变化、分布面积等差异导致 岩溶发育的差异;在小区域内主要表现在构造转折部位和断裂 破碎带的岩溶发育一般较强烈。
➢ 不同气候区的岩溶地貌形态、发展的速度和过程不相同。湿热 地区雨量丰富,气温高,地下水的流动性强,岩溶作用强烈; 干旱地区降水很少,地下水流动缓慢,地表岩溶作用微弱;寒 冷区多固体降水,并发育冻土,阻碍了地下水的流动,岩溶作 用极缓慢。

岩溶发育规律

岩溶发育规律

岩溶发育规律岩溶是地球地表上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其形成与溶蚀作用密切相关。

溶蚀作用是指水在地下流动过程中,通过溶解岩石中的溶质,使岩石产生溶解、溶解缝、塌陷等现象,最终形成溶洞、地下河流、峡谷等岩溶地貌。

在岩溶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规律性的特点。

本文将从溶蚀作用的机制、岩溶发育的阶段和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等方面,探讨岩溶发育规律。

溶蚀作用是岩溶发育的基础。

溶蚀作用的机制主要是由地下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与岩石中的碳酸盐反应,产生碳酸氢盐,进而溶解岩石。

此外,水的流动也是溶蚀作用的重要因素。

当地下水流动缓慢时,溶蚀作用也相对较弱;而水流速度增加时,溶蚀作用会加强。

因此,水的流动状态对岩溶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岩溶发育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溶洞的形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地下水通过溶蚀作用逐渐扩大了岩石中的裂隙,形成了溶洞。

溶洞的形成与岩石的溶解性质、岩层的结构、地下水的流动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其次是溶洞的发育阶段。

在这一阶段,溶洞内的水流加剧,进一步加强了溶蚀作用,使溶洞内部不断延伸、扩大。

最后是溶洞的老化阶段。

在这一阶段,溶洞的发育逐渐停止,主要是由于溶蚀作用减弱、地下水流速减小等因素导致的。

岩溶发育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岩石的溶解性质。

不同种类的岩石对水的溶解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其岩溶发育的程度也不同。

其次是岩层的结构。

岩层中的节理、裂隙等结构特征,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溶蚀作用的强弱。

再次是地下水的流动速度。

地下水流动速度越大,溶蚀作用就越强,岩溶地貌也就越发达。

岩溶发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溶蚀作用是岩溶发育的基础,溶洞的形成、发育和老化是岩溶发育的阶段过程,岩石的溶解性质、岩层结构、地下水流动速度等因素是影响岩溶发育的重要因素。

在深入研究岩溶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地表的变化和地质演化过程,为地质灾害防治、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岩溶及岩溶水ppt课件

岩溶及岩溶水ppt课件

❖ 可溶性岩石在世界上分布很广,占全球面积的 10.2%。在我国裸露的可溶性岩(碳酸盐类)面 积为90.7万/km2,占全国面积的9.4%,主 要分布于广西、云南及贵州等地,是世界上喀 斯特地貌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如桂林山水和路 南石林皆著名于世。
❖ 在岩溶地区,由于存在大量的地下空洞,进行 水库修建是要注意防止渗漏问题,在开挖隧道 和建设矿井时要注意涌水排水问题,在建筑铁 路、桥梁和厂房时要注意地基的塌陷问题。
ppt课件完整
16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根据它们出露的情况分为地表岩溶地貌、地下岩溶地貌 以及它们的组合地貌。 1 地表岩溶地貌:石芽与溶沟;漏斗;竖井;落水洞;溶蚀洼地 ;坡立谷;干谷和盲谷 2 地下岩溶地貌:溶洞;地下河 3 落水洞、竖井、地下通道组合;河谷和暗河组合;塌陷与地下 通道组合;溶洞与地下通道组合;溶洞与阶地组合;分水岭风口 与溶洞组合
4
喀 斯 特 地 貌
ppt课件完整
6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①可溶岩层的存在
②可溶岩层必须是透水的 ③ 具有侵蚀能力的水 ④ 水是流动性的
影响岩溶发育的因素: ①气候 ②地层的组合、厚度及产状的影响 ③构造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可溶性岩层时发生溶蚀作用的必要前 提,它必 须具有一定的透水性,使水能进入岩层内部进行 溶蚀

H=H0/(K-1)
• 式中 H0——洞体最大高度(m);

K——岩体松散(涨余)系数,石灰岩K=1.2,粘土
K=1.05。
• c.若溶洞顶板不完整,裂隙、节理发育,则可按裂隙节理 分布特征采用受力的梁(板)计算弯矩,根据弯矩和岩体 应力求洞顶板的厚度。
土洞地基

岩溶课件ppt

岩溶课件ppt
岩溶课件
目录
• 岩溶定义与特性 • 岩溶地貌与形态 • 岩溶水文地质 • 岩溶工程地质问题 • 岩溶研究方法与技术 • 岩溶资源开发与利用
岩溶定义与特性
01
岩溶定义
01
02
03
岩溶定义
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在地 下水的作用下发生溶解、 流动和沉淀的地质作用过 程。
岩溶地貌
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各种地 貌形态的总称,如石林、 溶洞、地下河等。
岩溶模拟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模拟岩溶水流、 溶蚀、沉积等过程,预测岩溶发育趋 势。
岩溶监测与预警
岩溶监测
通过长期监测岩溶区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为预警和 应对提供依据。
岩溶预警
根据监测数据和模拟结果,对可能发生的岩溶灾害进行预警,为灾害防范和应 急处置提供指导。
岩溶资源开发与利
总结词
岩溶地面塌陷是岩溶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主要由于地下洞穴的发育和岩体的不稳定性所致。
详细描述
岩溶地面塌陷通常发生在地下水位较高、岩体较破碎或存在大量溶洞的地区。在地下水位波动、地震 或人为活动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岩体容易失去稳定性,导致地面塌陷。塌陷区域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 ,深度可达数十米,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基础设施造成严重威胁。
岩溶地质灾害
总结词
岩溶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主要由岩体的不稳定性、降雨和地震等 外部因素触发。
详细描述
在岩溶地区,由于岩体的破碎、裂隙发育和地下水的侵蚀作用,岩体容易失去稳定性, 引发各种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仅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还会破坏基础 设施和生态环境。因此,加强岩溶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
岩溶发育条件

工程地质学课件第三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工程地质学课件第三章岩溶工程地质研究

岩溶地区工程建设的注意事项
充分了解岩溶发育规律
加强勘察工作
在工程建设前,应充分了解岩溶发育的规 律和特征,评估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
在工程建设前,应加强地质勘察工作,了 解岩溶发育的规模、形态、分布等特征,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合理选择施工方法和工艺
加强监测和预警
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 的施工方法和工艺,避免因施工不当引发 岩溶灾害。
04
岩溶工程地质评价与防治
岩溶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1 2
岩溶发育规律分析
研究岩溶发育的规律,包括岩溶发育的时期、影 响因素、分布特征等,为工程地质评价提供基础。
岩溶工程地质勘察
通过地质勘察,了解岩溶发育的规模、形态、分 布等特征,评估岩溶对工程的影响程度。勘察资料,建立岩溶工程地质模型,预测岩 溶发育的趋势和可能对工程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
地下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农药、生活 污水等。这些污染物通过渗透、泄漏等方式进入地下水体, 造成水质恶化。
地下水污染的防治
为了防止地下水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污 水处理和排放管理、控制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加强地 下水监测等。
岩溶地区的地震效应
岩溶地区地震效应的定义
岩溶地区地震效应是指地震对岩溶地区的影响和作用。由于岩溶地区的特殊地质结构,地 震对岩溶地区的影响更加复杂和严重。
岩溶地区地震效应的表现
地震可能导致岩溶塌陷、地下水位波动、泉水枯竭或暴涨等现象,还可能引起山体滑坡、 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岩溶地区地震效应的预防
为了减轻地震对岩溶地区的危害,需要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同时采取工程措施加强地质 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抗震能力。

第6章岩溶与土洞ppt课件

第6章岩溶与土洞ppt课件

6.2.3 岩溶地区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1)溶蚀岩石的强度大为降低:孔洞; (2)基岩面的不均匀起伏:石芽、溶沟、溶槽; (3)漏斗对地面稳定性的影响 (4)洞穴(溶洞、土洞)对地基稳定性的影响。
渗漏……Biblioteka 洞穴地基稳定性问题洞顶板稳定性验算
H
• 顶板按梁板受力情况计算
适用范围:顶板岩层均较完整, 强度较高,层理厚,且已知顶 板厚度和裂隙切割情况
凡是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溶解和 沉淀)为主,机械作用(流水侵蚀与沉积,以 及重力崩塌和堆积等)为辅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不仅发生在地表,更多的是在地下)。
岩溶作用的化学过程

CaCO3 + CO2+H2O 2HCO3-+Ca2+
• 时分含Ca, 保 量CO一持降以3的部气低上重分体,反新与状该应沉水态反为淀结。应可。合当式逆为水往过碳中左程酸气发,溶态展当解的以大固补气CO体充中2减的CCOa少CC2O或O,23空向,则气水另发中中一生浸C部O入2
岩溶地区地下水流动有垂直分带现象
岩溶地区地下水流动有垂直分带现象
(1)垂直渗透带
位于地面以下~丰水期潜水面以上,平时少水,仅雨 季或融雪季节才有大量水流。厚度取决于潜水面的位 置。该带常发育垂直性洞穴。
(2)季节变动带
位于丰水期潜水面与枯水期潜水面之间,受季节性 水位影响明显。雨季潜水面上升,该带水运动方向为 水平,平时少水,潜水面下降,水流沿着重力方向运 动,如此反复变化,有利于垂直、水平和倾斜的地下 溶洞发育。
6.2.2 土洞
土洞:土洞主要是地表或地下水流在 土体中进行溶蚀和冲刷的作用而形成 的。
(a)土洞未形成前;(b)土洞初步形成;(c)土洞向 上发育; (d)地面塌陷;(e)地面呈碟形洼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 岩溶发育作用及规律
岩溶发育作用
3.1 溶蚀作用类型 3.2 溶蚀作用与侵蚀作用 3.3 溶蚀作用与崩塌作用 3.4 溶蚀作用与堆积作用
岩溶作用
一、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
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
为主,机械过程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
岩溶: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
3.3 溶蚀作用与崩塌作用
• 重力地质作用的一种形式。山坡上的岩石,经风 化剥蚀、地震、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岩块在重 力作用下,整块地突然向下移动的过程。其运动 方式分为滚动和坠落两类。前者呈很多碎块向下 滚动。而后者则是指斜坡上的物体因某种原因失 去支持而脱离基岩发生的坠落现象。
崩塌作用
• 大型溶洞底部无不分布有孤石、块石及碎石;
3.1 溶蚀作用类型
• 溶蚀作用类型可分为: • (1)碳酸盐溶蚀:侵蚀性二氧化碳对碳酸盐岩的
溶蚀。 • (2)硫酸盐溶蚀:侵蚀性水对硫酸盐岩的溶蚀 • (3)氯化物溶蚀:侵蚀性水对氯化物岩的溶蚀
3.1 溶蚀作用类型
• 溶蚀作用类型可分为: • (4)混合溶蚀: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水温、不同水质的
岩 (一)地表岩溶堆积物 溶 堆 积 物 (二)地下岩溶堆积物
岩溶堆积物
(一)地表岩溶堆积物 1、赭土(蚀余红土) 1)空间分布:岩溶区的平缓地带和溶洞底部,也
有的充填于裂隙的隧道之中。 2)岩性:红色黏土为主,粘性大并夹杂岩石碎块
,呈碱性反应,富含Fe2O3、Al2O3,铁的氧化物使 黏土呈红色,被称为“赭(zhe)土”或“红色石灰 土”。赭土有隔水作用。
• 天生桥塌陷不仅形成堰塞湖,而且还改变溶蚀作用的环境 条件;
• 岩溶塌陷导致上覆非可溶岩塌陷,形成天窗。
3.4 溶蚀作用与堆积作用
• 堆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因外营力减弱或失去搬 运能力,以及含溶解质的水溶液受蒸发或发生化 学反应后出现的积聚过程。
岩溶堆积物
定义:岩溶堆积物是指与岩溶作用有关的各种堆 积物的总称。
B、石笋
形成:由于水滴从石钟乳到洞底时散溅开来促使水中的 CO2进一步扩散,剩余的Ca(HCO3)2再分解,形成由下 向上的笋状碳酸钙沉积体。
特点:中实,横切面有同心圆结构。
C、石柱——石钟乳不断地向下长,与之对应的石笋也 同时向上生长,两者相连后所形成的柱状体。
CO2 +H2O+CaCO3
Ca 2+ + 2(HCO3-)
交代溶蚀
(6)交代溶蚀: 可溶岩溶滤残留物红黏土的厚度与可溶岩中非可溶成分百分比含量不 匹配。 残积红黏土的层纹与裂隙构造与母岩层纹及裂隙构造的相似性。
• 白云岩残积红黏土与基岩之间分布的白云岩风化砂、灰岩残积红黏土 与基岩之间分布的灰白色多孔状强风化过渡层;
• 残积红黏土下普遍分布有溶沟溶槽和石芽石柱,当其上的红黏土被侵 蚀殆尽,在经流水的进一步塑造,便形成婀娜多姿的石柱、石林。
漓江胜景——九马画山
漓江胜景——螺蛳峰
阳朔胜景——月亮洞
地下河
洞内奇观——石钟乳
石幔
研究意义:由于岩溶地区有着独特的水文特征和地貌 特征,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各种经济建设和生产活 动都会遇到非岩溶地区所没有的问题,故对岩溶作用 要进行专门学风化作用之一,地表部分 矿物可直接溶解于水中,部分矿物则溶解于含有 碳酸或有机酸的水溶液而不直接溶解于纯水中。 降落的雨水或地下水面以上至地表之间风化带中 的地下水,因溶解多量二氧化碳或含有机酸,当 其沿岩石表面及其裂隙移动时,易溶性岩层便局 部被溶解成流体物质而他移;这种硬质岩石因溶 解而蚀失的现象,叫做溶蚀作用。
水混合后溶蚀作用加强。 混合溶蚀效应是指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 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 (5)接触溶蚀: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往往溶蚀作 用加强,形成串珠状洼地及岩溶管道。
• 在可溶岩与下伏隔水层的接触面上往往会发育成层的溶洞,这是由于 水流下方受阻,流线密集于接触界面上所致
• (6)交代溶蚀:
3.2 溶蚀作用与侵蚀作用
• 溶蚀作用是溶解为化学风化作用之一,地表部分 矿物可直接溶解于水中,部分矿物则溶解于含有 碳酸或有机酸的水溶液而不直接溶解于纯水中。 降落的雨水或地下水面以上至地表之间风化带中 的地下水,因溶解多量二氧化碳或含有机酸,当 其沿岩石表面及其裂隙移动时,易溶性岩层便局 部被溶解成流体物质而他移;这种硬质岩石因溶 解而蚀失的现象,叫做溶蚀作用。
地下洞穴的发育
• 雨水或河水沿裂隙进入地下,在岩层中长期溶蚀 形成洞穴。洞穴内含碳酸氢钙溶液从岩层中渗出 时,部分的水被蒸发,碳酸氢钙被还原成CO2和 CaCO3,CO2被空气逸出。
3.2 溶蚀作用与侵蚀作用
• 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 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侵蚀 作用可分为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
与典型红土的区别:成因不同,产状不同。
岩溶堆积物
(一)地表岩溶堆积物
2、泉华(石灰华)
定义:泉华是指岩溶泉出露的地方,形成的碳酸钙沉
积。 CO2 +H2O+CaCO3
Ca 2+ + 2(HCO3-) 分类:钙华、硅华
黄龙寺钙华
云南中甸白水台(钙华池)
岩溶堆积物
(二)地下岩溶堆积物
1、洞穴化学沉积物
• 外营力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 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风 等。
溶蚀作用与侵蚀作用
• 在岩溶发育的初期(岩溶裂隙发育阶段),侵蚀 作用只是起辅助作用,
• 岩溶发育后期(地下河发育阶段),溶蚀作用、 侵蚀作用都有起主导作用的时候。
侵蚀作用
• 河流的侵蚀作用,横向上以排泄基准面控制着两 岸地下水径流特点和分带;纵向上控制着地貌的 发育特点和分布面积。
1)、滴石:由洞中滴水形成的方解石及其他矿物沉 积,其形态多样。 A、石钟乳
特点:中空,横切面有同心圆结构。 形成:地下水沿着细小的孔隙和裂隙从洞顶渗出而进入溶 洞空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压力的降低,水中Ca(HCO3)2变 得过饱和,CaCO3就围绕着水滴的出口沉淀下来,逐渐形 成一种自洞顶向下生长的碳酸钙沉积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