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与自然环境
初二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试题答案及解析1.我国农村的房屋朝向主要是:()A.向东B.向南C.向西D.向北【答案】B【解析】太阳直射点的活动范围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所以北半球建房子时考虑到采光条件好,门窗就应该朝南,这是气候因素的影响,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适应湿热环境的民居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D【解析】依据各地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图中的D属于高架屋式民居,故选D.【2】周边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观的是A.甲B.乙C.丙D.丁【答案】C【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对蒙古族聚居区的景观描述,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建筑是蒙古包,故选C.【考点】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完备的排水系统,这种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A.湿热地区B.寒冷地区C.半干旱地区D.干旱地区【答案】A【解析】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
”这种房屋主要分布在炎热多雨的地区,所以A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民居的分布。
4.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不包括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东南沿海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C【解析】我国56个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
所以C为正确选项。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点评:我国民族众多,地区分布不均匀。
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单一民族,所以从大范围来说,呈现“大杂居”的特点。
同时在各民族地区分布中,我国汉族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而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又可以说小范围集中分布,即呈现“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组王娟【课程标准】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道聚落的两种类型,通过读图比较,说出城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能够举例分析出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3、通过分析四种特色民居,能够说出聚落的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4、通过辨证讨论,树立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教学重点】1、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树立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教学方法、在学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课前我们来猜两个字“聚”“落”聚落两字篆体写法如图,“聚”上半部分原意是古代狩猎,下半部分为三个“人”字,合起来表示众人一起狩猎。
“落”,古代做落脚、村落解释,草字头、三点水、口部可认为是古人在选择落脚地时的考虑因素,必须在有水、植物繁茂地区才能生产生活,繁衍人口;两个字就是人们一起生产生活的地方就是聚落。
【环节一】知·城乡差异——学习目标一展示六张图片(三张城市,三张乡村)请将下面六张图片分类,并描述你的分类依据总结聚落定义,聚落分为两类——乡村与城市自主学习:借助课本P81,完成下列问题。
1、聚落:我们把人类的聚居地—和,统称为聚落2、规模,有、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城市规模,主要从事______、______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3、由于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较大的差异。
4、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哪些差异?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又有哪些差异?房屋交通道路车辆人口密度教育条件生产方式自然景观改变大小密集度高度乡村稀疏矮少小差农业小城市稠密高多大好工业、服务业大讲解:(出示乡村、牧村、鱼村、林场等图片)乡村聚落包括乡村、牧村、鱼村、林场。
城市两种生产方式,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较大的差异。
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带答案题型总结及解题方法选择题1、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2、小李在观察下图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①赤道横穿亚洲东南部②亚洲位于非洲的西南方向③西经60°经线穿越亚洲大陆西部④亚洲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3、阿拉伯人属于三大人种中的()A.混血种人B.黄种人C.黑种人D.白种人4、“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
歌词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A.乡村,这里有板桥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C.城市,这里有道路.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5、下列属于经济全球化具体体现的有①资源、技术共享②人才、信息共享③经济相互依赖④生产分工不明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关于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B.世界三大宗教都发源于西亚C.非洲北部的居民以白色人种为主D.英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7、谷爱凌夺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金牌。
接受采访时,她流利的说着两种不同的语言,其中一种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另一种是使用最普遍的,它们分别是()A.汉语、英语B.法语、汉语C.汉语、俄语D.汉语、西班牙语8、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看,不属于同类型国家的是()A.印度B.巴西C.中国D.英国填空题9、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用_____________表示, 即人口密度=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10、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1)白种人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即学即练
1、以下属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措施是( A )
A.减少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雕塑和壁画的破坏 B.拆除全部古代建筑,建设现代化高楼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XXX到此一游”,为其增添光辉 D.接待尽可能多的游客参观,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 济价值
知识小结
人
聚落的类型
类
的
居
住
地 聚
聚落与环境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Part 01 聚落与环境
1、聚落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 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 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各种便利和生活情 趣;而生活在乡村的居民,则陶醉在绿野的休闲之中。
❖1987年,威尼斯被列
威尼斯是浪漫的水城,河多,桥也多,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百多条运河纵横全市。运河两侧多棕
红色屋顶的矮楼,少有高层建筑。
❖1997年 11月被列为世界 文化保护遗产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 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 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 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 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 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 筑之一。
3、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曾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 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 化了。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 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我们能在其中发挥自 己的一份力量。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点
人口 居民从事的职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教案湘教版第一章:聚落与自然环境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的定义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掌握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定义:村庄、城市等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
2.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地形、气候、资源等。
3. 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难点: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自然环境下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定义。
2. 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3. 分析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山区、平原、沿海等。
4. 案例分析:以具体案例为例,讲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自然环境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第二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掌握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聚落形成的原因:资源、交通、地形等。
2. 聚落的发展阶段:原始聚落、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等。
3. 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社会结构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原因。
2. 难点: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展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聚落的发展过程。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展示聚落的发展阶段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聚落的发展过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核心笔记
一、聚落与环境
1.聚落的含义:人们的聚居地——__乡__村____和___城__市___,统称聚落。
2.乡村和城市的差异
聚落 规模
劳动生产方式或类型
乡村 较___小_____ 主要有农村、___牧__村___、渔村等不同类型 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4.聚落的分布:目前,在一些河流___中__下__游__平__原____地区或 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___高__山___、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核心笔记
5.聚落的形态
典型地区
形成原因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聚
平原地区 落规模较____大____,人 口众多,房屋密集
练能力
(3)观察和分析此图,说出下列变化: ①聚落的人口总数在不断__增__加____。 ②聚落的占地规模在不断___扩__大___。 ③聚落的建筑群不断___增__多___, 并有向高空发展变化的趋势。 ④聚落的交通将越来越___完__善___。
练能力
【点拨】本题考查聚落的类型、城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及聚 落的形态。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受劳动生产方式的影响,在 景观上有很大的差异。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形成 和发展起来的。早期聚落大多选择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 条件优越的地方,并且随着聚落的发展,城市聚落往往成为 工业、商业、服务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并成为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受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自然条件的 影响,聚落的形态多种多样。在一些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 大,人口众多,房屋密集,多呈团块状。
城市的顺序是( B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①③④② D.③④②① 【点拨】聚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 扩大,许多乡村聚落被城市聚落所取代。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综合题文】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答题】图中A、B、C三个聚落都是沿______分布的,充分说明了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A、B、C三个聚落的区位选择。
【答案】河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A、B、C三个聚落都是沿河流分布,这充分说明了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影响了聚落的区位;【答题】图中A、B、C三个聚落中,哪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理由是什么?【答案】B,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更为便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
【解答】从图中看出,A、B、C三个聚落中,B聚落处地形平坦,位于两河流的交汇处,属于物资交流和人口流动的腹地,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更为突出更可能发展为城市,因此更可能发展为城市。
2.【答题】下列地点不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是()A.水源充足的地方B.交通不便的地方C.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D.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的地方【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条件。
【解答】聚落的形成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资源较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而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人口分布较少,也就很难形成聚落,选B.3.【答题】下列民居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四合院B.土楼C.高脚屋D.茅草棚【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解答】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四合院是极具北京特色的民居建筑,属于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土楼是福建地区的传统民居;高脚楼是湿热地区的传统民居;茅草棚是用稻草或者用麦秆做挡雨的瓦建成的屋子,主要是南方地区农村的民居,故本题选A。
4.【答题】图中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A.炎热干旱B.终年严寒C.高温多雨D.地势高峻【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民居建筑特色影响。
农村聚落更移与自然环境变化——以水城县沙坡村为例

作者简 介: 鲁礼新( 90一) 男 , 17 , 湖北随州人 , 河南财经学 院资源 与环境科 学系讲师 , 士 , 博 主要从 事 区域 经济与农村发 展
Ab t a t T ru ha ayi f h ait noc re ne vrn n n ec u t sd et me t o io nS a i s r c : ho g n lsso evrai c urdi n i me t dt o nr ies te n s ini h p vi t o o a h y l p t o —
l g n t e ls 0 y as ie trl t n a e b e u d b t e o ie . a e i a t e r ,d r c ea o s h v e n f n ewe n b t sd s h 5 i o h
Ke r s:tev ra o fc u t s este n st n;tes l c tr ns p y wo d h a t n o o r i et me t io h mal re o c e;h ma n h n i n n ii n yd l o p i i i o u na dtee vr m t oe
— —
S 印 0 vla e o h ihe g c u t o x mp e h ilg fS u c n o n y fre a l
L L —i U ixn
‘ ea i ni n cnmcnt t, lnz叫400 ,h a H nnFn cl dEoo i I i e Zeg a aa st u I h 50 Ci ) 2 n
Sp 2 0 e .0 6
农 村 聚落 更 移 与 自然 环 境 变 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落与自然环境说课稿
《聚落与自然环境》,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什么是聚落”,“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基础上,从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出发,进一步探究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通过图文的形式,叙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以及受环境、社会生活等影响而造成不同聚落的建筑物的差异等,突显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经历与体验,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材首先比较系统的说明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从气候、地形、资源等因素入手,对各地聚落的特点进行分析。
接着教材通过图文的形式,阐述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教材再通过对世界各地聚落的建筑景观照片进行环境分析,初步教会学生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并通过学生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
说教材处理、教法、学法
然而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太大了,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和文化习俗而各有千秋。
仅仅靠教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了解世界的,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同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趣味性的目的。
据此,我把本节内容安排一课时,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图片与文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来丰富教材内容,并把课堂转移到了微机室,将学生每4-5人分成一个探究小组,搜集各地景观照片,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培养资料搜集整理能力。
通过读图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能力以及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因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课的
知识目标为:
①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及其建筑风格,以及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②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方法。
技能目标是:
①初步学会联系人们生产和生活实际,分析地理事物及其特点的能力。
在本节包括两点:其一,能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二,能分析聚落的分布、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②并能通过计算机网络检索自已所需的资料,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感目标为:
通过景观差异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文化的差异;通过各地景观图达到美育的效果;激发学习地理课程的动机与兴趣。
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确定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本课重点。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而确定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说教学过程
综上所述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首先,通过一组问题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聚落的概念,以及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通过复习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间存在着差异,导入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又有很大差异,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存有巨大差异。
那么是哪些环境因素造成聚落的差异呢?是哪些主要因素影响了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呢?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结合图4.19,请同学们用两个字概括一下“主要因素”。
学生说一个因素,教师板书一个。
请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前后桌一组,讨论一下还有什么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答出后,板书“气候”。
课件展示,几幅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的景观照片和高山、荒漠景观照片。
(师述)目前世界上聚落的分布大势,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下面组织[学生讨论](1)人们一般要选择自然条件什么样的地区作为聚居地?(2)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为什么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就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结合图4.19、4.20)
[师生共同归纳](1)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我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
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2)
平原地区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而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甚至十分恶劣,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目前世界上的聚落仍然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平原地区,而高山、荒漠地区较少或没有聚落的分布。
接下来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课件展示几幅图片请学生一一对其进行分析。
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是非常大的,人们居住的聚落也因各自的气候、建筑材料不同而各具特色,下面请班内各小组合作,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景观照片,然后分析当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哪组找得典型,有新意,分析地准确。
每个小组从世界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中选一个选题。
选题有:
①热带雨林地区(南美洲、东南亚)
②热带沙漠地区(非洲、西亚)
③我国云南地区
④我国黄土高原地区
⑤蒙古地区
⑥寒带地区(北美洲或亚洲北部)
⑦欧洲地区
⑧我国南方地区
或者,在任何一个搜索网站输入“民居”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民居景观照片进行探究讨论。
接下来就是每组同学对各自的成果进行展示,在课堂上虽然不能把每组的所有成果都展示出来,但是使学生能通过合作与探究,学会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