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锦集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课件汇总

锌
Zn+2HCl =ZnCl2 +H2↑
铁
Fe +2HCl =FeCl2 + H2↑
铜
Mg+H2SO4=MgSO4+H2↑ Zn +H2SO4 =ZnSO4 +H2↑ Fe +H2SO4 =FeSO4 +H2↑
镁与盐酸
锌与盐酸
铁与盐酸 铜放入盐酸中
结论2
铁 镁 铜 锌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 弱的顺序是 . Mg>Zn>Fe>Cu
CO2 + Ca(OH)2
CaCO3 ↓+ H2O
2CO + O2 点燃 2CO2
一.铁的冶炼 工业上
含铁量
1、原料: 石灰石、铁矿石 焦炭、空气
2、原理:
赤铁矿 Fe2O3 菱铁矿 FeCO3 磁铁矿 Fe3O4 黄铁矿 FeS2
70% 48.27% 72.41% 46.67%
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响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 从铁矿石中复原出来
解:氧化铁的质量: 1000t× 80% =800t
设:理论上可炼出铁的质量为X
高温
Fe2O3+3CO ==== 2Fe+3CO2
160
2X56
800
160
800t
=
2×56
x
x=560t
X
折合为含铁96%的生铁的质量为 560t÷96%=583t
答:1000t可炼出生铁为583t。
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Cu +2AgNO3 =Cu(NO3)2 +2Ag
活动性:Cu﹥Ag
铝丝浸入硫 酸铜溶液中
铝丝外表生成 红色物质,溶 液由蓝色逐渐 变为无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

舱内航天服,除了头盔和胶皮手 套,整个航天服是用一种特殊的 高强度涤纶做成的.为了防止膨胀, 宇航服上特制了各种环、拉链、 缝纫线以及衬料等。同时,保温、 吸汗散湿、防细菌、防幅射等功 能也体现在其中。
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
理 变
特征 形状发生改变或状态发生改变
化
汽油挥发
例如
铁水铸成锅
蜡烛受热熔化
实验3
向蓝色的胆矾溶液中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实验4
向石灰石中加少量稀盐酸,用带有 导管的胶塞塞住试管口,把导管末 端伸入澄清的石灰水中
3、能否发明更多更好的新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 使人类生活更健康?
4、或者说能不能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节约资源? 5、或许你想一件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
体温,穿上它,冬暖夏凉,甚至还可以随光的强 度改变颜色。
上述这些美好的愿望就只有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来实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化学研究的内容和作用
1、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 食的产量;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上册全套PPT课件
2020/6/4
欢迎你们探求化学的奥妙!
化学 ---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能呼风唤雨; 还能给人类丰衣足食,健康长寿; 也能保家卫国; 造福人类,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看了上面的图片,大家是 否有这样的思索?
1、怎么样才能使物品变得更加丰富?生活变 得更加的美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复习PPT课件(25张)

C
基本概念
一、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有关知识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 系?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分子
构成
原子
得失电子
离子
和联系?用分子原子 知识会解释两种变化(如: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什 么不同?)
1)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集气瓶里面,如果小木条复燃,则 证明气体是氧气。 1)排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小木条伸到集气瓶口,如果小木条复燃, 则证明氧气已经收集满。2)排水法收集,当瓶口有大气泡冒出时,氧 气已经收集满。
某同学设计了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的装置如图。 ⑴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① ② ③ 。 试管 铁架台 酒精灯 ④ ⑤ ⑥ 。 水槽 集气瓶 铁夹 ⑵指出该制取装置(左边)中的两处明显错误: ① , ② ; 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 试管口没塞棉花 从酒精灯尚未点燃角度看,该收集装置中还隐藏着两处错误: ① ,② 。 集气瓶的水没充满 没开始加热就把导管伸到集气瓶中 ⑶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有: A.向试管内装入高锰酸钾 B.加热试管 C.检查装置 气密性 D.将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E.将导管伸入盛满 水的集气瓶中 F.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正确操作顺序是 。 ⑷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⑸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目的是 。 CAFDBE △ ⑹试管口放一团棉花是为了 。 2KMnO4=; K2MnO4+MnO2+O2↑ ⑺实验完毕后,应先 ,再 防止试管内的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以防止 。 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 ⑻右图不宜用于收集氧气的装置有 。 A B 把导管移出水面 熄灭酒精灯 C D 水倒流进试管,使试管炸裂 BD
二、物质的分类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课件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 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讲授新课
知识链接 ⑴ 熔点和沸点 ① 熔点:物质的熔化温度(固态变液体),如:固态的冰在0℃
时会熔化成液态的水,即冰的熔点为0℃。
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液态变气态),如:液态水加热 到100℃时会沸腾,即水的沸点为100℃。(沸点会 随着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学习目标 1.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联系
及运用。(重点) 2.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难点)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将红纸剪成窗花与将红纸点燃,二者有什么 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讲授新课
将红纸剪成窗花与将红纸点燃,二者有什么
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相同点:
不同点:
都发生了变化
纸张变成窗花仍 然是纸;而纸张 燃烧后就不再是 纸了。
讲授新课
三 化学发展史
观察与思考
1.古代化学 (1)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 聪明而强大。 (2)人类利用物质的变化制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蔡侯纸”的发 明者—蔡伦
火药:万户飞天模型
中国精美的瓷器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思考:
(1) 如何正确闻气味?
扇闻法
(2)如何鉴别O2和CO2两种气体? 燃着的木条
讲授新课
三 物质的性质、变化和用途间的关系
观察与思考
生活中,我们除了用水灭火之外, 还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进行灭火,这 是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 燃烧的特性制作而成。那么在二氧化 碳灭火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 化?体现出了什么性质?二者之间有 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与用途之间呢?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PPT课件

氢气性质实验
包括氢气的制取、收集、验纯、性 质实验等步骤,通过实验可以了解 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等化学性质 。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
包括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验满 、性质实验等步骤,通过实验可以 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与碱反应 等化学性质。
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方法
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
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 合物制取氧气,同时可以通过过氧化 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制味,易溶于水, 水溶液呈酸性。
卤化物的性质
大多数卤化物易溶于水,形成 的盐类多具有可溶性。
硫及其化合物性质
硫单质的性质
硫化氢的性质
黄色晶体,难溶于水,易溶于二硫化碳, 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形成 氢硫酸,具有还原性。
硫酸的性质
硫的氧化物的性质
无色油状液体,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和强 氧化性。
3
质量摩尔浓度
表示1k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计算公式 为m=n/m溶剂。
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表应用
溶解度曲线
表示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可用于 判断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
VS
溶解度表
列出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可 用于查找特定物质在特定温度下的溶解度 。
酸碱指示剂使用方法和变色范围
酸碱指示剂
用于指示溶液酸碱性的化学试剂,如酚酞、甲基橙等。
使用方法
将指示剂滴入待测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变色范围
不同指示剂在不同pH值范围内发生颜色变化,如酚酞在 pH8.2~10.0范围内由无色变为红色。
盐类溶解规律及沉淀转化
盐类溶解规律
钾钠铵盐硝酸盐,完全溶解不困难;氯化亚汞氯化银,硫酸钡和硫酸铅,生成沉淀记心间;氢硫酸盐和碱类,碳 酸磷酸硝酸盐,可溶只有钾钠铵。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课件

C60
3
一种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足球状分子,具有独特 的电子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超导、光电子学 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2024/3/26
25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2024/3/26
实验室制取方法
通过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方 程式为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0
03
自然界中的水
2024/3/26
11
爱护水资源
2024/3/26
了解水资源的分布和现状
01
介绍全球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包括淡水资源的稀缺性、水污
染问题等。
树立节约用水意识
02
阐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倡合理用水、一水多用等节水行为
。
防治水体污染
03
介绍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危害及防治方法,包括工业废水处
2024/3/26
22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01
计算依据
利用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
是定值。
02
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列
出比例式并求解→写出答案并检验。
2024/3/26
03
计算要点
设未知量时不能带单位;化学方程式要正确且配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
一氧化碳
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同时它也具有还 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然而,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而中毒,因此在使用时需特别注 意安全。
2024/3/26
2024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目录•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01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的机理和物质的性质等。
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什么是化学人们开始学会利用火,进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如燃烧、发酵等。
古代化学时期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
近代化学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化学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化学已经成为一门中心科学。
现代化学时期化学发展简史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各种物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研究这些粒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化学还研究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制备和应用等。
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重视实验和观察学会归纳和总结多做练习和巩固化学学习方法学习化学首先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0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 2 3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掌握判断方法。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性质的定义及分类,学会描述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
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03化学实验的安全与环保掌握实验室安全规则和环保要求,培养安全意识。
01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全册课件全集(717张)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讲授新课
归纳与小结
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毒性、氧化性、稳定性、腐蚀性、 酸性、碱性等。
2.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 挥发性、密度、导热性、导电性等。
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近代,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的研究,得出了一个重要 的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 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 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些观点是认识和分析化 学现象及其本质的基础。
英国科学家— 道尔顿
意大利物理学家、化 学家—阿伏加德罗
讲授新课
三 化学发展史
观察与思考
1.古代化学 (1)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 聪明而强大。 (2)人类利用物质的变化制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
讲授新课
观察与思考 中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蔡侯纸”的发 明者—蔡伦
火药:万户飞天模型
中国精美的瓷器
讲授新课
。
随堂训练
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下列诗句中涉 及物理变化的是( C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九上化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导入新课
随堂训练
2.现有下列一些物质的变化:
A、酒精挥发 B、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 C、火药爆炸 D、气球爆炸 E、汽油燃烧 F、海水晒盐 G、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H、米饭烧焦 I、植物光合作用 J、发生沙尘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课件锦集【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教学重难点1.元素符号的记忆及所表示的意义。
2.组织本课题的活动与探究,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工具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师:现在社会在不断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饮食讲营养、穿着讲天然,对于吃、用的东西,人们总喜欢问一句:它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目前,为健康劝人们补铁、补钙的广告随处可见,这里所说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探索,世上万物最基本的组成成分是什么?经过长期的努力,人们终于知道了自然千千万万物质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
那么,本节课就要来探讨这个问题。
[提问]什么是元素呢?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谁能说一说?二、阅读讨论[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77页的有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边讲解边小结。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简单地说元素就足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质疑1]既然是氧原子为什么还称氧元素呢?[答疑]事实正是如此。
以氧原子为例,所有的氧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的氧原子就称之为氧元素。
按照原子的核电荷数目进行分类,可以将所有的原子分为109类。
每一类原子叫一种元素,共有109种元素。
[质疑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呢?[答疑]举个例子吧,把蔬菜称为元素,那么西红柿、茄子、土豆等就称为原子,蔬菜只可以论“种”不可以论“个”,同样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既可以论“种”又可以论“个’’。
[问题l]“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锶:0.0596,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指原子?生:指元素。
[问题2]下述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生:分子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但是元素不变。
例如H元素,即核内质子数为1的氢原子,不管在反应物水(H20)中,还足在生成物氢气(H2)中,H原子种类不变即H元素的种类不变。
[问题3]元素可以采用统一的符种类即元素符号来表示,请问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什么?从下表中你还可以总结出什么规律?[投影]-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小结]1.从表中可以看出,书写元素符号时应注意:(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例氢元-H;碳元素——C;磷元素-P;硫元素——S;钾元素-K等。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例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铁元素-Fe等。
2.从表中还可以总结出以下规律:(l)元素符号的中文名称与元素的类别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有“韦”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铁(Fe)、钡(Ba)、钠(Na)等;有“石’’字旁是固态非金属元素,例:碳(C)、磷(P)、硫(S)等;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例:氢(H)、氧(O)、氖(Ne)等。
(2)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可以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N’’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商店或超市,面对成百上千种商品,你要在尽快的时间内找到你所需的商品,你这时怎么办?咨询吗?还是看标志找到你所需的购物区?师:对。
同学们说得对。
商店的东西都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使我们在短时间内买到所需的物品。
那么,我们今天要研究物质的构成者-IOO乡种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把它们分门别类,有序地排列,科学家们经过探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后,将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就得到了元素周期表。
[问题4]仔细观察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一下,它有什么规律?(提示从横、竖、颜色的不同、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思考o)[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形成书面小结,然后选择较好的同学,将规律展示,教师补充,最后作小结。
[小结]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18个族(其中1,2,13,14,15,16,17为A 族;3,4,5,6,7,8,9,10,11,12为B族,18为0族);2.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例如镁元素,它的核电荷数为12,镁元素的编号为12,即原子序数为12。
即原子序数的数值=原子核电荷数。
3.从表中得知红色为金属元素,*为非金属元素;4.从表中可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5.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课后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每种元素都用一个国际通用的符号来表示,例如氢元素-H;氯元素-CI;钙元素-Ca;镁元素Mg等,这种符号叫做元素符号。
3.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N”既表示氮元素又表示氮元素的一个原子。
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从周期表上查找某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的名称、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
【篇二】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1.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2.1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2.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
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元素周期表教学过程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复习提问]水在通电的情况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这个实验结论说明了什么?[追问]你还知道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并把它们表示出来。
[新课引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很多,可见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么什么叫元素呢?本课题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元素的知识。
第1课时元素[提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回答]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元素[讲解]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解答]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下一节大家就会学到),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回忆]课本P69小注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特点[讲解]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补充]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活动]请同学们通过模型卡片的拆拆、拼拼,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变化过程:水→氢气+氧气氢气+氯气→氯化氢并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变化?元素是否发生变化?在通过同学们讨论之后进行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元素分布: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讲解]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展示ppt)总结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讲解]了解一下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介绍元素和人体健康的关系(PPT讲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元素举例:“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原子举例:“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元素的分类(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我们将元素分成三类。
)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金属元素:“金”字旁(汞除外)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周期表从横向和纵向来看:周期:每一横行叫一周期,共7个周期。
族:每一纵行叫一族(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16个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讲解]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的意义及其本身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