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教案6篇

雨霖铃教案6篇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必须设计好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要写一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步骤:1. 整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2. 初步设计教案,确定课程结构和教学重点;3. 制作课件,注意设置多媒体元素和动画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再次调整教案,优化教学流程,确保教学内容丰富、详实; 5. 细致检查教案及课件,确保无任何错误和遗漏。
的编辑为您推荐了一篇关于“如何写好教案课件”的文章,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能够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一样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异常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述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一样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鉴意象,体味情感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三、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四、教学过程:1、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
象征:离愁别恨4、整体感知诵读指导朗读分为三个阶段音读—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义读—自然流畅停顿科学重、拖音合理情读—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词人的情感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
如“对长亭晚”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

雨霖铃教学设计(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组织教学】(1分钟)师生互致问好,检查学生出勤情况。
【复习提问】(3分钟)回忆学过的词,并说说词的`特点【导入新课】(3分钟)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讲授新课】(72分钟)一、走近作者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
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
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
”二、背景资料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
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一)齐诵《雨霖铃》(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
(四)赏析词的意境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
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
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
”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
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
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模板(通用5篇)《雨霖铃》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词的意境美;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诗歌的诵读技巧,积累诗歌鉴赏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的魅力,体会词人别离时凄凉、哀伤的感情。
【学情分析】本课是《柳永词两首》中的第二首,通过上节课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柳永以及他的个人经历,对词的相关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
授课班级是普通校文科平行班,成绩在年级平行班中较好,但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死板。
【学法指导】预设学法: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词感情基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仔细品味语言。
即时学法:加强教师引导【课情前置】(1)学案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2)作业批改评分小组苹果组安卓组联想组百度组捷径组荏苒组得分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情景设置】介绍“雨霖铃”这个词牌,渲染氛围。
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感受本词的所传递的情感和情境,进而提高自身审美能力。
2、了解词的语言特点。
3、学习分析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体会本词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体会本词所运用的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把握婉约词的特点。
二、阅读教材、自主习标(A级)问题一反复朗读,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拓展:本词的感情基调。
(A级)问题二词中哪句话是反映中心的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多情”是指多情的人。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感伤离别的,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时节。
三、问题探究、重点讲解(B级)问题一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首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语,哪些句子是情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入景?(B级)问题二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凄凉、沉寂。
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情景交融(B级)问题三探讨古典诗词中代表性意象的内涵。
(1)意象内涵——月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思人、思乡。
意象内涵——柳“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即挽留之意,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意象内涵——风古语有云: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
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B级)问题四“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历来被称颂为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
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B级)问题五作者选取的这些意象都是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眼前景,哪些是虚设景?虚实相生(B级)问题六根据以上的分析,总结本词的艺术特色。
创读拓展(以下项目供选择):1、诗意仿写:从词作核心意象中任选一二,尝试创作一首小诗;2、为词配画:根据词作意境,为课文配上一幅插图,并说明你的构思。
四、练测拓展、达成目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凄切(qiè)执拗(niù)良辰美景(chén)B、凝噎(yè)吮吸(yǔn)遂心如意(suì)C、辑录(jí)恪守(kè)数见不鲜(xiān)D、血液(xuè)脑髓(suǐ)兰舟催发(fà)2、下面的诗(词)句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A、杏花春雨江南B、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了柳永和恋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学会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这两种表现手法。
这首词的确具有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了,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
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
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感受蕴含其中的无尽韵味!【布置作业】1、背诵2、优化学案相应练习题《雨霖铃》教学设计2学情分析:《雨霖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袁行霖主编)第四册第二单元《柳永词两首》的一个教学内容。
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柳永的《望海潮》,对作家有过深入的了解,对作品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感受了作者笔下的杭城美景。
本节课则学习代表柳永惯常风格的一篇作品——《雨霖铃》。
它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艺术上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铺叙与点染相结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而其哀怨的基调,真切诚挚的感情更是打动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
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理科班的特点,力求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语言表达习惯,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问题和发言机会,使他们在诵读、感受、讨论、想象、思考、移情的基础上,进入到诗歌鉴赏的学习循环圈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从时间角度划分本词的层次结构;(2)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所蕴含的三个画面的具体内容;(3)鉴赏名句,并简要分析欣赏该句的理由;(4)把握意象,进一步加深对词的理解;二、技能目标:(1)熟悉巩固诗词的诵读方法;(准、味)(2)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思路:语言——意象——意境——情感;三、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正视别离所带来的忧愁,挖掘离别背后催人奋进的力量;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把握本首词所写内容,体会到作者所抒发的哀怨,掌握词中常见意象的作用!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所抒发情感的感悟,对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教学方法:1、诵读法(词在古代本来就是配乐歌曲,惟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其妙处);2、合作探究法(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课时:一课时(40分钟)课前布置:学生复习柳永的相关文学常识,预备第四册课本与优化设计等相关资料。
课前准备:课堂教学所需的录音带及录音机,以及有关资料的搜集。
教学过程:一、情境设置:读苏轼的《赤壁怀古》,我们感受的是“壮美”;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们品味的是“优美”;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我们体会的是“凄美”!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进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展现给我们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美?二、研讨全词:(一)诵读诗词:1、放录音。
(正字音,划节奏)2、学生自由诵读。
3、指明学生单独诵读,并略加点评。
4、师生有感情的集体诵读。
(二)相互质疑:(要求学生就句意不明白之处相互质疑,主要的解答由学生完成,难以解决的,教师再给予点拔指导)(三)赏析全词:1、全词写作者与恋人的别离,它是分几个阶段来写的?(别前、别时、别后)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本词也一样存在三个画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为我们描述一番。
(分组进行:一组(别前);二组(别时);三组(别后);四组点评)3、这么美的画面,作者是通过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来展现的:(分组进行:一组(鉴赏“别前”),依次类推,四组同学点评,补充)4、分析的过程中,点出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5、分析完毕,全体学生再次有感情诵读全文。
三、课内延伸:本词中出现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几个意象,请分别找出,并指明它们的象征意义。
长亭: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
杨柳:枝条柔嫩,缠缠绵绵到天涯的柔情。
且谐音“留”,用来表达惜别挽留之情。
月亮:以月的阴晴圆缺,说人间的悲欢离合。
四、小结:正所谓“一切景语且情语”,长亭,杨柳,月亮这些平常的事物,一旦与人的主观情感相融合,便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作者的万千离愁!至此,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体会到的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凄美”别离!五、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全词;2、片断练习:周末,离家去学校的车上。
马上车开了,我看着窗外的母亲……六、板书设计:《雨霖铃》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品鉴意象,体味情感2、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二、教学重难点: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鉴赏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三、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四、教学过程:1、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燕太子丹与荆轲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王维与元二之间的“酒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笔下的离愁别绪,共同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2、作者及背景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
《雨霖铃》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之情,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绍词牌名《雨霖铃》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词牌本身含有哀伤的成分。
象征:离愁别恨4、整体感知诵读指导朗读分为三个阶段音读—读音无误字正腔圆准确清晰义读—自然流畅停顿科学重、拖音合理情读—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词人的情感请一位学生读,正音。
第一、要注意断字。
如“对长亭晚”第二,有几个地方要把感情读到位,如寒蝉凄切——“凄”字要读得长,“切”要读得短,要读出词的凄切之感: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读对的地方加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听读,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
(注听节奏、语气和情感)自读,体会感悟词人的情感5、研读、鉴赏手法(一)《雨霖铃》是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的惜别之作词中自然饱含着离别之情。
这种离别之情是如何抒发呢?引导学生说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你认为哪些意象最能触动人的离愁与相思呢?任选一两处进行赏析!鉴赏诗词要点内容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什么意境?情感抒发什么情感?技巧运用什么手法?语言如何赏析品味语言?赏析思路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现手法+翻译+情感(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