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8边坡坍塌事故责任梳理
边坡垮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边坡垮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一、预案目的为确保边坡垮塌事故的及时响应和有效处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的边坡垮塌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预案原则1.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
2.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加强边坡垮塌事故隐患治理,提高事故防范能力。
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责任,协同配合,共同应对。
4. 快速反应,科学施救。
确保事故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事故影响。
四、组织指挥体系1. 国务院设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全国边坡垮塌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统一领导。
2. 地方各级政府设立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边坡垮塌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领导。
3. 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同级自然资源部门,负责日常工作。
4. 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设立救援队伍,包括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队伍等。
五、预警与信息报告1. 预警级别划分:根据边坡垮塌事故的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2. 预警信息来源:气象部门、自然资源部门、水利部门、地质部门等。
3. 预警信息发布: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4. 信息报告:边坡垮塌事故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应立即报告上级政府,同时报告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
六、应急救援措施1. 启动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
2. 疏散转移:迅速组织受威胁地区群众疏散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3. 交通管制:对事故发生区域实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通道畅通。
4. 抢险救援:组织救援队伍采取必要的工程技术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救出被困人员。
坍塌事故应急处理流程

坍塌事故应急处理流程在建筑施工、矿山开采、道路交通等众多领域,坍塌事故时有发生。
这类事故往往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复杂性,给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坍塌事故,降低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理流程至关重要。
一、事故报告与接警一旦发生坍塌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向项目经理或现场负责人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大致情况、可能的伤亡人数以及初步估计的财产损失等。
项目经理或现场负责人在接到报告后,应第一时间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报告,并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报告。
同时,企业应设立 24 小时应急值班电话,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接听报告。
值班人员在接到报告后,应迅速记录相关信息,并立即通知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二、应急响应启动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这包括召集应急救援小组成员,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准备好应急救援所需的物资和设备,如救援车辆、起重机、担架、急救药品等。
在启动应急响应的同时,应及时向社会发布事故信息,提醒周边群众注意安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三、现场救援1、现场警戒救援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首先要设置警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警戒区域应根据事故的规模和可能的影响范围合理划定,通常在事故现场周围 100 米至 200 米的范围内。
在警戒区域的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严格控制人员和车辆的进出。
2、人员搜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救援人员应迅速展开人员搜救工作。
可以采用呼喊、敲击、生命探测仪等方法,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和数量。
对于被埋压较浅的人员,应尽快直接施救;对于被埋压较深的人员,应制定科学的救援方案,避免盲目挖掘造成二次坍塌。
3、医疗急救在搜救过程中,医疗急救人员应随时待命,对救出的伤员进行紧急救治。
对于伤势较轻的伤员,进行简单的包扎和处理后,送往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对于伤势较重的伤员,应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理,维持生命体征,等待专业医疗救援力量的到来。
道路边坡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一、目的与原则1. 目的:为有效应对道路边坡坍塌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2. 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道路边坡坍塌事故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的应急响应、处置和恢复工作。
2. 应急指挥部下设以下几个工作组:(1)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指挥、调度、协调等工作。
(2)救援工作组:负责现场救援、伤员救治、物资供应等工作。
(3)交通管制组:负责现场交通管制、疏导、信息发布等工作。
(4)善后处理组:负责事故调查、损失评估、赔偿处理等工作。
(5)宣传报道组:负责事故信息发布、舆论引导、宣传报道等工作。
三、应急响应1. 事故报告:发现道路边坡坍塌事故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处置: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迅速组织救援力量进行现场处置。
(1)救援工作组:立即开展救援工作,包括人员搜救、伤员救治、物资供应等。
(2)交通管制组:对事故现场周边道路实施交通管制,确保救援通道畅通。
(3)宣传报道组:及时发布事故信息,引导舆论。
3. 应急救援:根据事故情况,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四、善后处理1. 事故调查:对事故原因进行彻底调查,查明事故责任。
2. 损失评估:对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制定赔偿方案。
3. 赔偿处理:按照赔偿方案,对受害者进行赔偿。
4. 恢复重建:根据事故影响范围,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道路修复、重建工作。
五、预防措施1. 加强道路边坡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隐患。
2. 完善道路边坡防护设施,提高道路抗灾能力。
3.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遇重大调整,由应急指挥部另行发布。
边坡塌方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预案概述为有效应对边坡塌方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交通运输安全畅通,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边坡塌方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应急指挥部- 负责全面领导和指挥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 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现场救援组- 负责现场抢险救援工作。
- 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组成。
3. 医疗救护组- 负责事故现场受伤人员的医疗救治工作。
- 由医疗救护人员组成。
4. 交通管制组- 负责现场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和人员通行。
- 由交通警察和交通管理人员组成。
5. 信息宣传组- 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上报和宣传报道。
- 由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人员组成。
三、应急响应流程1. 信息报告- 发现边坡塌方事故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 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 现场救援- 现场救援组迅速赶赴现场,开展抢险救援工作。
- 根据现场情况,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3. 医疗救护- 医疗救护组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确保伤员生命安全。
4. 交通管制- 交通管制组对现场交通进行管制,确保救援车辆和人员通行。
5. 信息上报- 信息宣传组及时收集、上报事故信息,确保信息畅通。
6. 事故善后处理- 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四、应急保障措施1. 物资保障- 准备足够的应急救援物资,如挖掘机、运输车辆、救护车辆等。
2. 人员保障- 培训应急救援人员,提高其应急处置能力。
3. 技术保障- 配备先进的应急救援设备,如边坡雷达、无人机等。
4. 资金保障- 设立应急救援专项基金,确保应急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五、预案实施与评估1. 预案实施-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2. 预案评估- 定期对预案进行评估,及时修订和完善。
六、附则1.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预案由应急指挥部负责解释。
3. 本预案如有未尽事宜,由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改。
边坡坍塌事故处置方案

边坡坍塌事故处置方案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推进,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
边坡坍塌事故的发生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边坡处置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
事故处置方案预防措施在边坡修建前应进行充分的地质勘测和设计,并选用符合规范的建设技术和材料。
在边坡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需要定期对边坡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措施加以修复。
应急处置1.快速组织力量一旦发现边坡出现了坍塌事故,应迅速组织力量赶到现场,进行果断的处置。
同时要告知周边居民做好疏散准备,保障人员的生命安全。
2.抢险救援在到达现场后,要立即进行抢险救援。
首先要评估现场风险,确定好救援路线和方案。
然后对被困人员进行救援,尽可能将人员转移到安全区域。
3.保护现场在救援过程中,要在现场进行封锁和警戒,防止现场附近居民进入。
同时,要把现场的损坏情况记录下来,收集相关材料和证据。
事故后处理1.收集相关材料在事故处理后,要收集现场的相关材料和证据。
这些材料将作为事故调查和处理的依据。
2.进行事故调查要进行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和责任。
具体措施包括:搜集现场材料、调查相关人员、听取证人证言等。
3.确定事故责任在调查清楚事故原因后,要确定事故责任,并给予相应的处罚和赔偿。
总结边坡坍塌事故是非常严重的安全事故,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在平时要加强预防措施的落实,在事故发生后要快速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援和事故调查。
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员安全和财产安全,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边坡坍塌应急方案

边坡坍塌应急方案关键信息项:1、应急响应级别2、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3、预防措施4、监测与预警机制5、应急救援队伍及装备6、现场处置措施7、后期处置工作8、培训与演练计划11 应急响应级别111 明确根据边坡坍塌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应急响应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个级别。
112 详细描述每个级别对应的坍塌规模、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
12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121 成立边坡坍塌应急指挥中心,明确指挥中心负责人及成员的组成。
122 规定指挥中心的职责,包括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协调各方资源、指挥现场救援等。
123 明确各成员在应急救援中的具体职责,如通讯联络、物资保障、医疗救护等。
13 预防措施131 定期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评估和监测,建立监测档案。
132 加强边坡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及时清理坡面杂物、排水系统疏通等。
133 对可能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排查和治理,如地下水处理、坡顶超载控制等。
134 制定并执行边坡施工和维护的安全操作规程。
14 监测与预警机制141 确定边坡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包括位移监测、沉降监测、裂缝监测等。
142 设定预警指标和预警级别,明确不同级别预警的发布方式和范围。
143 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相关人员。
15 应急救援队伍及装备151 组建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包括工程技术人员、抢险救援人员、医疗救护人员等。
152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如起重机、挖掘机、抢险工具、医疗设备和药品等。
153 定期对应急救援队伍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其应急救援能力。
16 现场处置措施161 一旦发生边坡坍塌事故,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组织救援队伍赶赴现场。
162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被困人员的搜救工作,采取合理的救援方法和技术。
163 对坍塌现场进行警戒和交通管制,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
164 及时对坍塌区域进行加固和处理,防止坍塌范围进一步扩大。
开挖边坡塌方事故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确保在开挖边坡作业过程中发生塌方事故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工程范围内所有开挖边坡作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塌方事故。
三、事故分级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将塌方事故分为以下三级:1. 一级事故: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者重伤,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
2. 二级事故:造成1-2人死亡或者重伤,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3. 三级事故:造成轻微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1)总指挥:由项目负责人担任,负责事故应急处置的全面工作。
(2)副总指挥: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等担任,协助总指挥工作。
(3)成员:包括各部门负责人、安全员、施工负责人等。
2. 应急救援小组(1)现场救援组:负责现场塌方事故的救援和现场保护。
(2)医疗救护组:负责伤员的救治和医疗救护。
(3)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的供应和现场保障。
(4)信息联络组:负责事故信息的收集、汇总和上报。
五、应急处置措施1. 事故报告(1)发现塌方事故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2)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2. 现场救援(1)现场救援组立即组织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评估事故情况。
(2)根据事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a. 人员疏散:将现场作业人员迅速疏散至安全区域。
b. 防护措施:设置警示标志,封锁事故现场,防止人员进入。
c. 救援措施:对伤员进行救治,组织人员进行搜救。
3. 医疗救护(1)医疗救护组立即对伤员进行救治,对重伤员进行转院治疗。
(2)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伤员情况。
4. 后勤保障(1)后勤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设备的供应和现场保障。
(2)协调相关部门,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5. 信息上报(1)信息联络组及时收集、汇总事故信息,向上级部门和相关部门报告。
(2)根据事故情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边坡坍塌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边坡坍塌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方案1、事故特征1.1边坡坍塌事故危险性分析边坡坍塌事故是露天开采的主要灾害之一。
主要是边坡堆料小于安全距离或堆料荷载过大、边坡排水不当、边坡水平及位移观测不及时、爆破震动等,可能造成大面积滑坡、塌方,导致掩埋机械设备、运输车辆和作业人员,造成群死群伤和严重的经济损失。
1.2边坡坍塌事故易发生的地点不稳定岩层和较大断层采场、有多组节理和裂隙空间组合结构面内倾采场、有较大软弱结构面切割边坡、暴雨后不稳定区段等。
1.3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在雨季、汛期,由于地表降水增加,边坡排水不畅,造成边坡坍塌事故的发生相对较多。
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⑴软岩出现内鼓、片帮、掉块。
⑵岩体突然开裂,原有裂隙逐渐加大加宽。
⑶围岩变形速度加快,地面下沉或开裂。
2、应急组织与职责2.1基层单位应急自救组织形式及人员构成以事故发生现场的车间、班、组为单位,组成现场应急处置自救小组,事故现场所有人员全部为应急处置自救小组成员。
2.2应急自救组织机构、人员的职责事故现场最高职务人员是现场应急处置的指挥者,负责现场急救工作的指挥与协调。
现场其他所有人员必须服从指挥者的指挥。
在遇到险情时,生产现场带班人员、班组长和调度人员具有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如以上人员均不在现场,现场最有经验的工人也有第一时间下达停产撤人命令的直接决策权和指挥权。
3、应急处置3.1事故应急处置程序⑴发生预兆或事故后,现场应急处置指挥者要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撤离到安全地点。
⑵立即向矿调度室报告。
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现场人员实施紧急抢救。
3.2现场应急处置措施⑴边坡坍塌事故发生后,现场应急处置指挥者要立即指挥现场所有人员撤离到安全地点。
⑵在没有人员伤亡时,应严密观察现场坍塌情况,待边坡达到静止状态,再研究确定相应的救援方案。
⑶若坍塌造成人员被掩埋,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紧急抢救:①首先防止塌方事故的扩大,可采用支柱、木板、砂袋等物品对塌方边坡进行支撑,从两端或一端逐步清除坍碴,随挖随支撑,确保救护人员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ople are not afraid of walking in the dark, but they are afraid that there is no sunshine in their hearts.勤学乐施天天向上(页眉可删)11.18边坡坍塌事故责任梳理案例简介:2002年11月18日,在中国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下称施工单位)施工渡金线K13+490~K13+550公路工程的过程中,发生山体滑坡,导致:坡体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攀枝花销售分公司(下称受害单位)的输油管道被拉裂,储油罐破裂,100多吨的油料溢出;坡脚下的成昆铁路被中断长达3小时,该事故为此惊动国务院。
事故发生之后,有关政府迅速成立了事故调查组。
调查组在调查的基础上作出了《11.18边坡坍塌事故调查报告(讨论稿)》。
但该报告一直未获政府正式批准。
受害单位为挽回损失,于2006年径直起诉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
问题:如此特大安全事故,该如何划分责任?(下文系作者为施工单位所作代理词之改编,可能并没有完全消除立场倾向,但不影响分析责任事故的理路。
)一、滑坡三要素11.18边坡坍塌事故的学术名称为滑坡。
滑坡,按《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279-98)第3.2.65条的定义,即:“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沿某一明显的界面发生剪切破坏向坡下运动的现象。
”——按照该定义,滑坡的发生至少需要三个要素:滑坡体——斜坡上的部分岩体和土体;滑动面——某一明显的界面;诱发因素——自然或人为因素。
二、事故原因分析1、11.18边坡坍塌事故发生在渡金线K13+490~K13+550,宽为60米,长约为40米。
可见,在滑坡的三要素中,受害单位在滑坡体上修建了过多的建筑,包括储油罐、消防水池等(施工单位证据6中的照片亦是证明)。
《石油库设计规范》(GBJ74-84)第2.0.5条的规定:“石油库的库址应具备良好的地址条件,不得选在有土崩、断层、滑坡、沼泽、流沙及泥石流的地区和地下矿藏开采后有可能塌陷的地区。
”第2.0.9条的规定,石油库与公路的距离最小应为15米。
——该规定在《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02)中得到加强。
按此规定,因受害单位的石油库距公路不足15米,且其储油罐、消防水池等建构筑物建在滑坡体上,故受害单位相应的建筑应为违章建筑。
该建筑加大了滑坡体的载荷,使得滑坡更容易发生。
2、按施工单位的证据8,2003年4月5日,施工单位在按设计处理滑坡事故、施工抗滑桩的过程汇中,因受害单位消防水池溢水,发生安全事故。
——该证据能证明受害单位自身的管理及消防水池的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注:本次安全事故虽发生在11.18边坡坍塌事故之后,按理说,受害单位本应尽合理的谨慎勤勉消除安全隐患,若受害单位做到了这一点,则2003年4月5日发生的安全事故只能证明受害单位自身的管理及消防水池的设计存在安全隐患;若受害单位未能做到这一点,则证明受害单位的安全管理存在严重问题。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条文说明第13.1.2条言:“从某种意义上讲,无水不滑坡。
因此治水是改善滑体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重要途径,是滑坡治本思想的表现。
”——水为什么如此重要?其原因在于水为滑坡的滑动面增加了润滑剂,水的渗透促使了滑动面的形成。
综合以上两点,《11.18边坡坍塌事故调查报告(讨论稿)》(设计单位证据)第3页所述如下内容应该是真实的:“由于边坡土层结构松散,力学性能差,坡顶约20m范围未封闭,在土体重力、水及外应力的长期作用下,该段边坡已出现了数条弧形张拉裂缝,足以证明该段边坡处于安全储备不足的相对稳定状态。
”——这种状况,稍有诱发因素诱发,滑坡即发生。
3、本次滑坡中,工程活动可能是一种诱发因素,但未必尽然。
因为在宽为60米的滑坡体中(K13+490~K13+550),施工单位仅刷坡20米(K13+490~K13+510),且刷坡部分的高度为2~8米,而主滑区的高度为15~21米。
这种刷坡情况,在“该段边坡处于安全储备不足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状况下,可能不会比过往汽车对滑坡体的扰动更能诱发滑坡。
4、总上,在本次滑坡的三要素中,其中两要素——滑坡体和滑动面——系由受害单位的原因引起,因此,受害单位应对11.18边坡坍塌事故承担三分之二的责任。
如能确定本次滑坡的诱发因素系工程活动,则另外三分之一的责任由相关方承担。
三、谁该为工程活动作为滑坡诱发因素承担责任?如本次滑坡的诱发因素确系工程活动,则工程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都有可能承担责任。
具体在本案中,细析如下。
1、业主。
在证据交换中,已确定如下事实,即渡金线工程未有地质勘察报告。
按规定,地质勘察报告应由业主委托地勘单位进行,业主未作地勘报告可能应承担相应责任。
2、设计单位。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四条的规定:“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应当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在施工的原则。
”——按此规定,设计单位在业主未提供地勘报告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图设计,除非设计单位明确告知业主此图不可作为施工之用,否则设计单位应承担责任。
在证据交换中,设计单位认为可以渡金线的勘量数据来进行设计。
——此说不仅空穴来风(设计单位未提供渡金线的勘量数据),而且与《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第7.2.2条的规定不符(该条对地勘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纸——的深度作了要求,这非勘量数据能比拟)。
更为重要的事,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第3.4.4条的规定,在本次事故的滑坡段,因坡顶有重要建构筑物,设计单位应采用排桩式锚杆挡墙支护,而非重力式挡墙。
设计单位在事故发生前采用的是重力式挡墙,在事故发生后采用的排桩式锚杆挡墙支护(抗滑桩);结合规范的规定,设计单位采用重力式挡墙的设计既不合法,也不合理。
设计单位在证据交换中抗辩说,《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2002年8月1日才实施,而在此之前施工图纸已经完成。
在此,设计单位可能误解了施工图已经完成的含义。
按规定,任何施工图均需要行政机关的图纸审查机构审核通过后,施工图才算完成。
渡金线工程因无地勘报告,其施工图审查不可能在2002年8月1日完成,因此,设计单位的设计理应遵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3、施工单位。
在本次滑坡地段,施工单位系依约按设计施工,其施工符合设计单位提出的施工要求,并得到了业主和监理单位的批准。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无过错。
在此澄清以下几点:⑴《11.18边坡坍塌事故调查报告(讨论稿)》认为,施工单位未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所规定的临时边坡坡比1:1.25开挖边坡。
——此论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第2.1.5条和第2.1.4条,临时边坡为使用年限不超过2年的边坡,永久边坡为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边坡。
因此,《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在本案应不适用。
施工单位之所以在滑坡段以1:0.25、1:0.45刷坡,系因施工图就是如此设计的,且设计单位对施工所要求的比例也是1:0.3~1:0.5(施工单位证据3《渡金线公路E合同段施工说明书》第6页)。
如果非要坚持按1:1.25开挖边坡,则整个滑坡体及其上的建构物都将被挖掉。
⑵设计单位认为施工单位未按分段跳槽的设计要求施工,——此论纯属杜撰。
在施工单位所作并得到业主和监理单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单位证据4)、《攀枝花市渡金线改(扩)建工程E合同段K13+450~K13+620段挡墙施工方案》(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证据)中,施工单位的方案是按分段跳槽施工的。
除非设计单位能提出反证,证明施工单位未按方案实施分段跳槽,否则,设计单位所言施工单位未按分段跳槽施工就是杜撰。
另外,施工单位在滑坡段实施分段跳槽施工,有照片为证(施工单位证据6),并且在证据交换中,也得到了监理单位的承认。
⑶《11.18边坡坍塌事故调查报告(讨论稿)》认为,施工单位“在坡顶油库的限制下,在无法达到规范规定的坡比情况下,未能向业主提出改变设计以确保安全的建议。
”(此论反证要求施工单位按1:1.25开挖边坡是不合理的)——此论应该是一种误会:第一,施工单位没有提出设计变更的义务(无此法律规定);第二,设计单位的设计能力肯定比施工单位强,设计单位尚且未能发现设计中的错误,何况施工单位?第三,有关安全问题,在K13+450~K13+620《监理审查意见表》(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证据)中,总监理工程师的意见是:“同意按该方案实施,开挖时注意对上边坡的观测。
”——这说明,监理单位作为业主的代表,已充分地认识到安全问题,如此,又何需施工单位提醒业主?4、监理单位。
本案中,监理单位已确认施工单位是按分段跳槽方案实施施工的,监理单位并无监督不力之处。
至于《11.18边坡坍塌事故调查报告(讨论稿)》说监理单位的过失在于审查通过了明显有缺陷的施工方案,此论无相应的证据支撑,而且,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没有缺陷。
四、事故责任划分1、总上,11.18边坡坍塌事故,因滑坡体的加载、滑动面的产生应归咎于受害单位,故受害单位应对滑坡事故承担三分之二的责任。
如本次滑坡的诱发因素确系工程活动,则设计单位因严重的设计错误,应对诱发因素的产生负责,故设计单位应承担三分之一的责任。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无过错,不应承担责任。
2、本次滑坡中,如果受害单位能证明滑动面的产生不是因为其消防水池渗水所致,而是因为其他自然原因,比如地下水等,则业主因未做地质勘查,未能确认是否存在滑动面,故应负三之一的责任。
如此,本案损失应由受害单位、主业、设计单位各承担三分之一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