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言殊重点问题答疑
古今言殊 重点问题答疑

古今言殊重点问题答疑一、问:对本课的学习要求是什么?答:本课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写的一篇介绍汉语发展演变情况的说明文,具体的学习要求是:1.掌握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的一般写法;2. 熟读全文, 了解文章内容;3. 掌握本文主要的说明笔法手法;4. 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二、问: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答:语言的演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 语言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的变化经时愈久变化愈大。
古今比较, 语言变化的悬殊就更显而易见了。
本文主要从语音、语法、语汇这三个方面, 介绍了古今语言的演变, 从而说明了古今语言千丝万缕的关系及因变化而产生的诸多不同。
三、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答:这是一篇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典范的说明文。
举例、引用, 深入浅出。
章法自然而严谨, 详略分明, 条理清晰。
分类、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运用恰当。
语言明白晓畅, 平易近人。
四、作业练习(一)名词解释1.吕叔湘2. 朱嘉3. 《官场现形记》4. 伍子胥5. 王褒6. 《世说新语》7. 近体诗8. 形声法答:1. 吕叔湘, 现代著名语言学家,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会会长, 主要著述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 ( 与朱德熙合著 )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文言虚字》等。
2. 朱嘉,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广注典籍, 对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怀同程度的贡献, 著述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等。
3. 《官场现形记》, 清末谴责小说, 李伯元作, 全书共六十回, 由许多相脏的短篇蝉联而成, 以揭露谴责晚清官场的黑暗为主题。
4. 伍子霄, 春秋时吴国大夫, 曾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 就疏远, 后吴王赐剑命他自纲。
5. 王褒, 西汉词赋家, 《汉书·艺文志》著录王褒赋十六篇, 《僮约》为其手作品之一。
6.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记述东汉至东晋名士文人的言行风!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士大夫的生活习气。
高中语文人教版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一单元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答案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与时俱进。
1.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诗序》赏读: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
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认真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2.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孔子家语》赏读:好的药物味苦但对治病有利,忠言劝诫的话听起来不顺耳却对人的行为有利。
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赏读:一句善良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漂亮·俊俏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含有“好看”的意思。
主要区别是:“漂亮”着重指外表好看,可形容具体事物,形容人(多指年轻人)时不限男女;“俊俏”一般指人的相貌好看,多用于女子。
此外,“漂亮”可重叠成“漂漂亮亮”,“俊俏”则不能。
例句1:最漂亮的还是她那双忧郁然而动人的眼睛。
例句2:在树上挂着的笼子里,有两只俊俏的白玉鸟。
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按部就班”,部、班:门类,次序。
就:归于。
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循序渐进”,循:按照。
序:次序。
渐:逐渐。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都有“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意思。
异:前者强调按一定步骤和规矩;后者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
例句1:学习科学知识,应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例句2: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知识卡片古汉语句的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是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高中语文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案新人教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习重点 1.理解汉语的古今演变。
2.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通过阅读引子局部的内容,考虑:这那么故事说明了什么?答:答案(1)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
(2)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变成了书面语。
阅读“古人云,今人说〞,说说古今汉语在词义和句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答案(1)词义变化:①有些古代汉语的词,意义没怎么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作为多音节词里的一个构词成分,或作为成语的一个组成成分。
如“形〞“修〞“衣〞“妻〞“自〞等。
②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用,一般是被另一个词代替了。
如一些文言虚词:“之〞“其〞“何〞“假设〞等。
③有些古代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如“服〞的“穿戴〞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了。
(2)句式变化:①有些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如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倒装句(“忌不自信〞)、省略句(“与坐谈〞)等。
②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作了一些改变,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如“不假设君之美〞,如今一般不会说“不如您的漂亮〞,而是直接说“不如您漂亮〞。
③有些文言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存着,但是在用法上却受到很大限制。
如“之所以〞“为……所……〞“唯……是……〞“有……所……〞等句式仅仅在书面语中表达。
1.汉语语音演变表如今哪些方面?答:答案(1)腔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腔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入声腔调,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腔调。
(2)韵母的变化:古代汉语的韵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方带“p/t/k〞塞音尾的韵母都消失了。
2.汉语词汇的开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答:答案(1)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习题5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习题同步测控一、基础知识1.下面对汉语词汇的演变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词形的变化解决了汉语音节有限而词语数量不断增长的矛盾,避免了多音词和多义词的大量产生。
B.词语的消长变化是指旧事物消亡了,与之相应的旧词语不用了;新事物产生了,相应地也产生了表达这些事物的新词语。
C.词语的演变还有社会因素、观念改变、语言系统内部等因素。
有些事物或现象没有变化,而表达这些事物或现象的词语被别的词语代替了。
D.有的词语形式不变,意义发生了变化。
词义或者扩大,或者缩小,或者转移。
对这种古今词义的引申变化,要仔细辨别。
解析:选A。
“多音词”应为“同音词”。
2.下面对汉语语法的演变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汉语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明显的不同,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而状语常常要放到动词后,有时定语为了强调也放到中心词的后面。
B.许多句式古今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
如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格式是“……者,……也”,现代汉语必须用动词“是”;被动句,现代汉语一般用“被”,而古汉语却常用“为”和“见”等。
C.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是很普遍的,常见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而现代汉语基本没有这种词类活用现象。
D.在汉语的演变中,语音、词汇比较稳定,发展变化慢,而语法则发展快,古今变化大。
解析:选D。
词汇相对不稳定,发展变化快。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A.①② B.②④C.③④D.⑤⑥解析:选B。
本题考查汉语词汇的引申变化。
“可以”“以为”,这两个词语古今没有变化,其余则发生了变化。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 2 Word版含解析

古今言殊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不同之处。
2.认识汉语的演变,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汉语的演变,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中国的汉语子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融合。
七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是汉语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检查自主预习:汉语语音的演变: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②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入使。
”③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
④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璧下。
⑤汝识之乎?噌弘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⑧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⑨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⑩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吐蕃樊於期偏袒扼腕曰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可以解燕国之患下列加线的字你会读?1、更号可汗,犹单于也2、天姥连天向天横3、先实公仓,收余以食亲4、是时,曹操遗权书5、彗星见于东方6、羽扇纶巾7、万乘之国。
8、否极泰来词汇的变化:一、词形的变化:《左传·隐公元年》:“爱其母。
”荀子《天论》:“天不能使之贫。
”《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词语的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主要用来描摹声音或性状。
关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霍霍“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洋洋洋洋得意喜气洋洋姗姗姗姗来迟偏义复词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达意义,另一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
第二节古今言殊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案范县高二语文组主备人:朱学华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
3.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学习重点: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学习难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学习方法:理解——分析——掌握教学过程一、汉语语音的演变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
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我们可以通过文言文中的三种语音异读情况来大致了解语音的演变: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传统上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字(词)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例如:“衣锦还乡”“王天下”2、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食”、“其”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
”汉代西域有大月氏、小月氏。
“氏”读zhī练习:请指出下列划线的字的读音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天姥连天向天横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日:“近者奉辞伐罪…”彗星见于东方羽扇纶巾万乘之国否极泰来土蕃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可以解燕国之患二、汉语词汇的演变(一)、词语的词形变化1.在原来的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古今言殊句式分析

练习1、请指出下列红体字的准确读音
• 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
• 天姥连天向天横
• 是时,曹操遗孙权书日:“近者奉辞伐罪…”
• 万乘之国
否极泰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蕃
樊於期偏袒扼腕曰
• 噌宏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 可以解燕国之患
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②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入使。” ③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 ④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⑤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璧下。 ⑥汝识之乎?噌弘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 ⑧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⑨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①王问:“何以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语,但是为了强调它,也 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 语前置。
如:①余是以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 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前。
“(宾)+之+(谓)” “(宾)+是+(谓)”
规律4 固定句式
1、唯……是……,(“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
“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2、……何……之有
如:A、何陋之有? B、何厌之有?
C、唯余马首是瞻。 D、惟利是图。
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 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 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 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 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练习题学案: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含答案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练习题学案: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77d877b7360b4c2e3f64ef.png)
其先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古今对照,判别二者之间的不同,也就能分辨出属于什么句式了。 题型二 文言文翻译
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傅青主善医。其乡人王尧客都门,忽头痛,经多医不效,就诊于太医院某,按脉毕,命
之曰: “ 此一月症也,可速归家料理后事,迟无及矣。
” 王急治任旋里。会傅入都,遇诸
A. ①②③⑥
B. ①④⑥⑧
C.②⑤⑥⑦
D. ③④⑦⑧
4.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 (1)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使上官大夫短 .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愈亦不任过,试之何如? ” 王大喜,求方。傅命归家,遍觅健少所用旧毡笠十余枚,煎浓
汤,漉成膏,旦夕履之。王归家,如法治之,疾果愈。寻至都见傅,喜慰异常。更谒某,某
见王至,瞿然曰: “ 君犹无恙耶? ” 王具以傅所治之法告之。某叹曰: “傅君神医,吾不及
也。吾初诊汝疾,乃脑髓亏耗,按古方,惟生人脑可治,顾万不能致。今傅君以健少旧毡笠
(3)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战国策》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言殊重点问题答疑一、问:对本课的学习要求是什么?答:本课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写的一篇介绍汉语发展演变情况的说明文,具体的学习要求是:1.掌握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的一般写法;2.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内容;3.掌握本文主要的说明笔法手法;4.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二、问: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答:语言的演变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语言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语言的变化经时愈久变化愈大。
古今比较,语言变化的悬殊就更显而易见了。
本文主要从语音、语法、语汇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古今语言的演变,从而说明了古今语言千丝万缕的关系及因变化而产生的诸多不同。
三、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色?答:这是一篇介绍社会科学知识的典范的说明文。
举例、引用,深入浅出。
章法自然而严谨,详略分明,条理清晰。
分类、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运用恰当。
语言明白晓畅,平易近人。
四、作业练习(一)名词解释1.吕叔湘2.朱嘉3.《官场现形记》4.伍子胥5.王褒6.《世说新语》7.近体诗8.形声法1.吕叔湘,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语言学会会长, 主要著述有《中国文法要略》、《语法修辞讲话》(与朱德熙合著)、《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文言虚字》等。
2.朱嘉,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广注典籍,对哲学、经学、史学、文学怀同程度的贡献,著述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等。
3.《官场现形记》,清末谴责小说,李伯元作,全书共六十回,由许多相脏的短篇蝉联而成,以揭露谴责晚清官场的黑暗为主题。
4.伍子霄,春秋时吴国大夫,曾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并停止伐齐,就疏远,后吴王赐剑命他自纲。
5.王褒,西汉词赋家,《汉书•艺文志》著录王褒赋十六篇,《僮约》为其手作品之^"o6.《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撰,记述东汉至东晋名士文人的言行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士大夫的生活习气。
7.近体诗,古代诗体之一,也称“今体诗”,指与“古体诗”相对的格律体,为唐宋及后代诗人经常采用。
它在涛的字数、句数、平仄、对偶及押韵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8.形声法,汉字造字法之一,指意符和声符并用的造字法(二)词语辨析1.问:语言的演变涉及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方面,其中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协密切,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的是:A.语音B.语法C.语汇D.语音和语汇答:C2.问:《古今言殊》一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A.定义诠释8.分类C.举例D.比较答:B C D3.问:“吾谁欺?”“不我知”应该怎样解释?答:“吾谁欺?”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吾谁欺?”的意思是“吾欺谁?”“不我知”: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不我知” 的意思是“不知我”。
(三)简答题1.问:本文各部分的段落大意是什么?答:全文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先举出实例,通过分析说明,展示古今汉语变化的概貌。
再就语音、语法、语汇的变化分为两部分说明。
第二部分重点说明语汇的变化。
第三部分介绍语法,特别是语音的变化。
2.问:本文说明古今语汇的变化对于“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移”、“词义弱化”这四种情况,各举了哪些例子来具体说明?答:一是词义扩大:“江”、“河”、“菜”;二是词义缩小:“肉”、“谷”三是词义转移:“涕”、“信”;四是词义弱化:“很”、“普遍”。
3.问:文中说,“语音,因为汉字不是标音为主,光看文字看不出古今的变化。
…… 其实,古今的差别是很大的”。
作者举出哪几件事情来说明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很大变化?答:作者举出以下三件事情来说明古今汉语在语音方面有很大变化:一是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有许多诗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二是旧诗里边的“近体诗”非常讲究诗句内部的平仄,可是许多诗句按现代音来读是“平仄不调”的;三是汉字的造字法里用得最多的是形声法,常常是甲字从乙字得声,可是有许多这样的字按现代的读音来看是不可理解的。
由此看来,汉字的读音,无论是声母、韵母、声调,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4.问:举例说明本文章法自然而严谨、详略分明、条理清晰的特点。
答:章法自然而严谨,详略分明,条理清晰,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从全文来看,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先从具体的感性材料入手,举出读者所熟悉的《战国策》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通过分析这个典型例子,具体说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汇和语法方面的差别以展示古今汉语词义转变化的概貌。
在读者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文章的第二、第三部分转入对汉语演变的深入分析和说明。
在语音、语汇、语法这三个方面,鉴于语汇变化最快也最显著,所以作为说明的重点,整个第二部分全都是讲语汇演变;对于语法和语音变化的情况,则在第三部分作了简要的介绍。
这就做到了详略得当。
再从文章的第二部分来看,这是全文的重点,说明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
语汇的演变,情况很复杂。
作者条分缕析,从语汇的消长(包括旧词消亡、新词出现、外来词的吸纳),词义的变化(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以及事物名称的改变(包括单音词多音化、一个单音词换成另一个单音词)这三个方面,一一作了详细说明,条理层次十分清晰。
5.举例说明本文分类、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
答:分类、举例、比较等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亦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分类,就是把要说明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几个类别,一类一类分别加以说明。
通过分类,可以使人们对内容比较复杂、种类比较多的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本文第二部分说明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演变,就把语汇变化的情况分成三类:语汇的消长,词义的变化,事物改变名称。
关于语汇的消长,又分成三种情况来说明:旧词消亡、新词出现、外来词汇的吸纳。
关于词义的变化则分成扩大、缩小、转移和弱化这四类情况来分别说明。
由于作者对古今汉语及其演变有精深的研究,上述的分类既科学又严密,所列举的种类没有遗漏,相互也不交叉。
举例,是指选取有代表性的实例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使用举例的方法,所选用的实例必须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而且最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容易理解的。
本文第一部分为了说明古今汉语演变的概貌,作者就从《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选出一段作为例子。
这段文言文是大家都熟悉的,用它来说明古今汉语的演变也很有代表性。
文章第二部分在说明古今汉语在语汇方面的变化的时候,每一类也都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来进行分析。
比如关于“词义的扩大”,就以“江”、“河”、“菜”这三个词为例;关于“词义的缩小”,则以“肉”和“谷”这两个词为例。
除了分类和举例之外,这篇文章还处处以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进行比较,通过比较, 把古今汉语在语汇、语法和语音方面的差别准确地揭示出来。
(四)翻译要求:将文章所引用的〈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肤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总不自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光艳美丽。
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好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得很,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有名的)漂亮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第二天,(有一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向他坐着谈话,问他:“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啊。
”(五)论述题1.问:“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要求是什么?答:“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它的解说性。
它是以阐释、解说某个实体事物或抽象事理,让人们正确认识和了解为目的的。
内容表达的客观、准确与科学,条理层次的清楚、明晰与显豁,语言的确切、平实与简洁,是“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基本要求。
2.问: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分别简要说出其特点和作用。
答:(1)定义和诠释。
定义指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确定其范围和界限。
这是一种科学严密的说明方法,它既能使人们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明确的本质的了解,又能使人们将所说明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
诠释是对人们所不熟悉的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和范围等所作的简要的解释。
它比下定义自由灵活,不要求高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全部内涵和外延,而可以根据说明的需要对事物或事理进行简明的解说。
(2)分类和分解。
分类是把被说明的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几个类别,一类一类分别加以说明。
通过分类,可以使人们对内容比较爱杂、种类比较多的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
分解是指把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整体加以解剖和解析,分成若干部分或若干方面,逐个加以说明的方法。
通过分解,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可以使人们对事物、事理了解得更具体,更深入。
(3)举例和引用。
举例是指选取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中有代表性的事例,用以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点和规律的一种方法,是使人们通过个别认识一般的方法。
定义和诠释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概括的理性认识,举例则能够使人们对事物有具体的、感性的了解。
引用是指援引别人说过的话或有关的资料作为依据,使论说更具体、充实,更有说服力的一种方法。
(4)比较和对比。
比较是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比事物辨别其异同、优劣、妙,对比是两种事物相对比较。
把要说明的对象与有关的事物加以比较或对比,可以突出其特征,从而给人留下具体深刻的印象。
(5)数字与图表。
有些事物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数量上,可以用数字来加以说明。
数字使用得恰当,事物的形状、特征、性质、功能,事理的数量关系都能够得到确切的说明和证实,给读者以具体精确的印缘。
有时为了使清晰、形象地了解要说明的事物,可以用图表来帮助说明。
运用图表,而繁复的事物,需要分类、分解的事物,需要比较、对比的事物,更有更直观地显示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理解和把握,还可以节省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