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从军行》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从军行》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及内容。
2.预习《从军行》的背景及内容。
第二步:文本阅读
1.教师分段朗读《从军行》。
2.学生阅读材料,注重理解词句的含义。
3.教师讲解生词及难句。
4.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解决疑惑。
第三步:情感体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背后的情感表达。
2.学生依此复述文中情感,感受诗人在流亡途中的遭遇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诗意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从军行》的诗意。
2.学生借助背景及情节,理解诗句和意境。
3.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诗句的意义及作用。
第五步:鉴赏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分析。
2.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课堂效果及收获。
课后作业
1.重读《从军行》全文,及时解决与文本的生词和难句。
2.思考、记录在文中出现的情感并,对其进行复述并展示。
总结
本节课通过阅读《从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军事文学及文学艺术特点,同时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边塞古诗》,详细内容为《从军行》。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从军行》的诗意,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
2. 学习古诗的朗读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朗读和鉴赏古诗,了解边塞古诗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边塞故事,激发学生对边塞古诗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从军行》,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3. 课堂讲解:a. 解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b.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夸张等。
c.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边塞将士的赞美之情。
4. 朗读指导:教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感受诗的韵律美。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意,进行课堂检测。
6.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类似的边塞古诗,让学生学会鉴赏古诗。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诗句解析b. 修辞手法c. 诗意体会d. 边塞古诗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从军行》并背诵。
b. 选取一首边塞古诗,进行分析和鉴赏。
2. 答案:a. 抄写和背诵:《从军行》原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边塞古诗,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一次边塞古诗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理解诗意,体会将士的豪情壮志。
2. 朗读和鉴赏古诗的方法。
3. 边塞古诗的特点。
4. 课堂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教案名称:《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从军行》这首古文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士兵的行军生活和战争环境。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祖国和军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教学重难点:1. 听懂诗歌内容,并能用正确的语调、语气进行朗读。
2. 理解诗歌中隐含的情感和意境,并能通过口头表达来传达。
教学准备:1. 课堂播放器、音频文件或现场声音效果。
2. 复印好的《从军行》诗歌文本。
3. 软性材料:图片、视频等。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军队行军的音频,让学生尽可能地静下心来,感受行军的声音和氛围。
2. 老师简单介绍《从军行》的背景,并提问学生:你们对从军行军都有什么了解?第二步:朗读诗歌(10分钟)1. 教师请几位学生依次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2.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其中的韵律和节奏,并进行模仿朗读,培养从军行军的氛围感。
第三步:理解诗歌(10分钟)1. 教师逐行解读《从军行》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感情。
2. 教师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进行集体讨论。
第四步:分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两句诗歌进行深入解读和讨论。
2. 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共同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含义,并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五步:创作表演(15分钟)1.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表演,可以自由发挥,用行动、言语或歌曲等方式表达他们对《从军行》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欣赏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步: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心得体会,并请几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
拓展活动:1. 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一首以军队行军为主题的诗歌或歌曲,并进行分享。
2. 学生可自行查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分享给全班同学。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对《从军行》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语言表达和创作表演等形式将其内涵展现出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军行》这首古典诗歌。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具体内容为诗中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每一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默写《从军行》,理解诗中重点词语,解古诗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边塞军人敬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重点词语,正确朗读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解边塞军人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 讲解诗句: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等,解释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军人,描述在边塞生活场景。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类似诗句,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作者:王昌龄b. 诗中重点词语:大漠、孤烟、穿金甲、楼兰c. 诗句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从军行》b. 仿写一首描绘边塞生活诗歌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检查b. 示例:边塞风沙起,壮士戍楼前。
英勇无畏战,报国敢为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解。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

《从军行》小学语文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从军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生字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意境的体会。
2. 诗歌中爱国情怀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从军行》的文本。
3. 生字词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诗歌《从军行》的。
(2)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内容理解与分析:(1)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
(2)讨论诗歌的意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4. 爱国情怀的体会:(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爱国情怀。
(2)分享自己的爱国心得,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5. 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创作练习:(1)邀请学生尝试创作以“军旅生活”为主题的短诗或画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达对军旅生活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学习和鼓励。
2.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军旅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如纪律、牺牲、荣誉等。
(2)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分享和讨论。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从军行》,加强字词记忆。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诗歌的内容,感受爱国情怀。
3. 预习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八、教学反思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边塞军人为题材,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重点词汇,如“青海”、“雪山”、“孤城”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讲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边塞士兵,保卫家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1)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有哪些特点?(2)士兵们的英勇形象是如何表现的?6.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汇: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3. 板书内容: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2. 答案示例:边塞风光风吹草地见牛羊,马上相逢无纸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1)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军神》一文,详细内容为《从军行》诗歌的学习。
该诗歌描绘了从军生活的艰辛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作者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军人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军人英姿飒爽的图片,引入本课《从军行》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从军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4. 体会情感:分析诗中描绘的从军生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写一段关于军人的赞美的话。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歌内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意境:描绘从军生活的艰辛,表现军人的英勇无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心中的军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我心中的军人,他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
他们如同《从军行》中所描述的那样,身披战甲,勇往直前。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和敬爱。
2. 课后阅读:《军神》全文,深入理解军人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了解了从军生活的艰辛,体会到军人的英勇无畏。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军人精神的感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向军人学习,培养爱国情怀。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军人的故事,增强学生对军人的敬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教学过程一、解题《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
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
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详见《学海导航》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1.青海:指青海湖。
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
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个带发生战争。
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
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
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
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
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
唐时已无楼兰之称。
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
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诗开始两句,次第体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注重,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能够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
“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
但是,金甲即使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
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
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
整首诗不但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道。
六、重难点分析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答:“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答: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七、比较鉴赏比较分析本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八、课堂小结九、布置作业背诵全诗<P style="BORDER-LEFT: #9F0000 5px solid; LINE-HEIGHT: 35px; PADDING-LEFT: 10px; MARGIN-BOTTOM: 8px; BACKGROUND:#FFEEEE; COLOR: #9F0000"><B>篇二</B>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准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准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能够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能够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能够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7、过渡语:即使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8、齐读后两句。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
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
师生齐读(注重平仄。
)五、品悟诗情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使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
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4、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六、拓展1、保卫边疆的将士们呀,我————————2、搜集相关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
<P style="BORDER-LEFT: #9F0000 5px solid; LINE-HEIGHT: 35px; PADDING-LEFT: 10px; MARGIN-BOTTOM: 8px; BACKGROUND:#FFEEEE; COLOR: #9F0000"><B>篇三</B>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并会写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1、温故知新——入诗文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
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
注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诗眼“愁”。
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愁”?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
出示音频4、历历在目——绘诗境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 (板书怀乡思亲)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 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小结孩子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
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诗言情,诗更言志。
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
不愧是“七绝圣手”。
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
又一次领略的、了古诗的魅力。
同学们我们在诗人的引领下看见了一位边疆战士眼中的画面,这些情境可谓是满眼哀愁,由景入情,体会战士那种对家乡的思念。
让我们一起想象着画面,听着这首关山月,齐读古诗。
配乐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