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辛弃疾词地比较.docx

合集下载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一)内容方面1、题材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

如《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等篇,苏轼在词中更多地倾入自我,表现个性;《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苏轼在词中表现出辞气激昂,境界阔大之旷达的气势。

辛词艺术上的独特成就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的创造上。

辛弃疾发挥了词在抒情、状物、叙事、议论等各方面的功能,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辞赋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对豪放词做了更深的开拓和大力的发展,把词提到了新的高度。

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不思报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

写得悲凉慷慨,沉恨塞胸。

陈延焯评价说:“把吴钩看了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沉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

”2、内心书写方式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

例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从中可以看出词人健康开朗的思想情绪。

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

例如:“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贺新郎》)如呜咽悲歌,感慨悲凉。

(二)形式方面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史传、口语,不受格率限制,字由心生,形成联贯流畅的风格;如《浣溪沙》五首中,作者置身于这种“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丰收环境中,心中充溢着无限的喜悦。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与苏轼比较

辛弃疾词和苏轼词的主要内容和词风的比较答案:辛弃疾和苏轼同是宋代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内容和风格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词内容上:他们有大量的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他们的词内容充实丰富、情感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还有表达了词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词风:他们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采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

两人词都突破了音律的束缚,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3、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已经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都鲜明地呈现出来。

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都表达了词人的伟大抱负词体现出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

二、不同点:内容上:1、苏轼词题材内容:描绘田园风情、山水景物、人生志趣、怀古感今以及咏物记事等,意象比较柔和。

而辛词报国无路的主要是歌颂抗金战争,抒发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以及抒发壮志难酬和报国无路的慷慨。

诗中描写了大量抒情意象的军事化。

也有对农村闲居生活描写。

词风:1、苏、辛词展现的个性不同。

苏轼是文人,提出词须是“自成一家”的主张,即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该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是豪迈奔放的风格,充满积极的精神;而辛弃疾是文人加英雄,他有文人气质中的多愁善感,也有英雄气概的豪情壮志,具有多样的风格,刚柔相济和亦庄亦谐。

2、苏词诗化,辛词文化。

苏轼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故。

辛词以文为词,将古文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

苏轼辛弃疾比较

苏轼辛弃疾比较

3、苏词中虽然也有用典的例子,但词到了辛弃 疾,才开始运用大量的典故,以托古喻今。
苏 辛 词 比 较
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 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 成了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 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豪 放而沉郁的风格。
2、在豪放词创作数量派词的创始人, 但纵观他的词作,真正属于豪放一派的词在数量上 并不多见,许多词最终只是旷达一派,如以下词作:
《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 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 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 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 激情飞扬之感。
“苏东坡词出于《庄》, 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庄子持竿不顾,就是要乐得个人在江湖,无 羁无绊的“逍遥”。苏轼虽对自己的几次贬 谪耿耿于怀,但他能够假景假事假酒假梦假 美人假英雄去努力化解,以豁达的姿态出来。 故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

辛弃疾,是“以文为词”
。程千帆先生 的《辛词初论》指出:“内容的扩大是 辛词的主要特征之一。这是继苏词之后 又一次的更彻底的扩大。在六百多篇作 品当中,词人反映了政治,发抒了哲理, 刻画了田园山水,描绘了幽怨闲情
2 辛词的艺术成就突出的一点表现在对 爱国形象的塑造,这在苏轼的词中是 没有的。

而辛弃疾是豪放派词的集大成者,比之苏轼, 辛词更生动、更突兀,有时笔墨酣畅,气势 飞舞,那是苏词里没有的豪放之气。

苏轼和辛弃疾在“农村词”的比较

苏轼和辛弃疾在“农村词”的比较

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两位在词坛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词人。

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另一位对词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的人,主要表现在他的“以诗为词”的新理念的提出,在当时词坛掀起大波,具体的关于“以诗为词”已经在上一篇我的期中论文中已经作了具体的阐述。

另外苏在词的方面农村词占的比例不是很大,可是影响还是很广远的。

说到辛弃疾,却是位爱国情怀澎湃的词人,为当时的抗金而辗转反侧,到处奔波。

但是后来他退居江西上饶和铅山的二十多年中,他更多地发现了农村生活的诗意,感受到了农民身上的诗情,从而以农村生活作为词的重要抒写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和赞美,对农村秀美风光的沉湎和讴歌,于是期间作了很多关于农村题材的词。

现在,我就他们在以农村为题材的词上作个分析比较。

从他们的农村词代表作上逐个分析。

农村词是苏轼词体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苏轼在词的花圃里开垦出来的一片新土。

苏轼是宋代第一个有意识把词笔伸向农村的人,而过去治苏词者极少论及。

苏的农村词体现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同情,对农村的主人及其生活的描写以及归隐田园的思想是苏轼农村词的主要思想内容。

苏轼虽然是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但他却深谙“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所以他无论是得意官场,还是被贬远处,都深切关怀着下层劳动人民。

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的五首著名的农村词《浣溪沙》最能体现出他对民生的关怀。

最后一篇: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依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尊前呵手镊霜须。

徐太守带了酒携了歌妓,借赏雪来慰藉苏轼。

苏轼理当高高兴兴才对,可是他在“翠袖倚风萦柳带,绛唇得酒烂樱珠”面前,却心不在焉,老是“尊前呵手镊霜须”。

他在想什么呢?苏轼在一首词中写道“不用诉离肠,痛饮从来别有肠”(《南乡子·和杨元素》),看来此时的苏轼是“别有肠”了,我们只有分析原词才能知晓原因。

原来苏轼是对农民苦难生活表示了深切同情和关怀,这同历史上那些以劝农为名,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不可同日而语。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合集五篇]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合集五篇]

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合集五篇]第一篇:苏轼和辛弃疾词的比较一、概述苏辛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二、苏东坡和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生活和祖国人民的无比热爱,豁达的乐观态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

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

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做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

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如辛词《虞美人·赋琵琶》中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

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等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对比曹铮 136370015 法学(英语特色)班苏轼与辛弃疾,同为宋代的词人,且都以豪放词著称于世。

苏轼一改前朝写词的委婉之风,大刀阔斧地将所见所思所想写入自己的作品,前期的作品奔放而雄浑,意境开阔,满腔的报国热忱跃然于字里行间;后期被贬黜时的作品多为自我安慰和宽解,豪放中带着许多看破世间仇怨和苦难的委婉,显现出其旷达的人生态度。

辛弃疾顺应着之前豪放词的发展,将自己戎马一生的经历和报国之心难以遂愿的压抑写入作品,将豪放词推入一个新的高峰。

在豪放词发展史上,人们把苏轼和辛弃疾看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家,以“苏辛”并称。

然而,虽是并为豪放词的代表,但是具体来说,其词风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

一.“大江东去”与“千古江山”——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相同点总的来看,苏轼与辛弃疾在词风上的的改革主要是改变了之前绮丽婉约的风格,将豪放词创立并且发展起来。

主要通过两首词进行分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千古绝唱,词的上阕就地写景,为下阕人物的出场做好准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词的开篇就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创造了一个壮阔雄浑的空间,豪气冲天,让人为之一振。

紧接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点出地点的位置,随后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来描写赤壁之战的惨烈场面,使人在感叹苏轼豪迈而精湛的文笔时被这样的一个激烈、热血、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震惊到。

在激烈之后,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做上阕的总结,平复语调,引起下阕。

正是这如画的锦绣江山才造就了一代一代的英雄豪杰,在千千万万的英雄豪杰中,苏轼最看重而且最欣赏三国中谈笑间就能使樯橹灰飞烟灭的周瑜,于是在下阕开头就集中刻画这一英雄形象。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

浅析苏轼词与辛弃疾词之不同本文分析阐述了苏轼和辛弃疾词作之不同:第一,苏东坡从容豁达,表现在词作中,就必然是一种旷达,辛弃疾郁积着杀敌报国与壮志难酬的苦闷,在他的词中表现的是豪放;第二,轼词的诗化倾向,从而使词取得了坚强的生命力,辛弃疾使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还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第三,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第四,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

标签:苏轼词;辛弃疾词;不同自公元11世纪以来,词坛上大家辈出,名作纷呈,而由苏轼和辛弃疾开创的“豪放词”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词派最具代表性的词人,但他们个性的比较却着实让人难以把握,在此,结合他们二者似同非同的创作风格,浅略的加以阐释。

一、旷达与豪放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总体上写的旷达豪放,洒脱干脆,但是如果仔细品察,则各有其侧重;苏词之旷达与辛词之豪放,也各有其主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苏、辛词的风格时就有“东坡之词旷,稼軒之词豪”这样的论断,他直接以“旷”和“豪”两个字来概括他们二人的不同特色。

又如谭献所言:“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是弓刀游侠”,换而言之就是说东坡是一位极富才气的文人,而辛弃疾则是一位爱国主义英雄。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来看,苏轼生活于表面平和却内藏危机的北宋时代,他有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并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却不幸卷入了当时颇为激烈的政治斗争的漩涡。

一生多次受到排斥和打击甚至贬谪的他并不怨天尤人,以极其豁达的态度应对一切暴风雨,表现出了旷达的胸怀,比如他在被贬黄州时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词的序言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苏轼的词被称为" 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 1) 抒情词。

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和《水龙吟》(3)农村词,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

辛弃疾( 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

因为从小长于金人占领区,所以那刻爱国之心和收复失地,复仇雪耻的民族英雄气概是与生俱来的。

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 600 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

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 ( 1)爱国词。

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

代表作有《破阵子》; (2) 农村词。

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

代表作有《清平乐》; (3) 闲适词与言情词。

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

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

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

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

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

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

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

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

田园风光所能慰藉的苍凉老境,其温度毕竟还是有限的。

典故所能表达的文化底蕴与口语化的鲜活话语所包装的鲜活而又坚持的思想。

辛词在语言技巧方面的又一大特色,是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

以《永遇乐·京口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苏轼与辛弃疾都是性情中人,只是苏轼天性自由旷达,而辛弃疾豪健悲愤。

尽管他们都遭遇不平坦的仕途经历,但是个性的不同也就注定了他们看待问题的差异和词风上的迥异。

苏轼改变了自唐五代以来词多用来描写闺房青楼,寻欢作乐的意象,加入了日常生活,自然山水,人生哲理的词境。

然而到了南宋辛弃疾笔下,词的意境再次被扩大,大量描写民族苦难,社会现实的词出现了。

苏辛二人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国历史文坛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人以“苏辛”并称,把他们推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自然也是当之无愧的。

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豪放派的大家的作品,总使人有不尽的遐想。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不同之处: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

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

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

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

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

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

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望月怀远》和《春江花月夜》的比较细读盛唐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发现它和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许多相似之处。

1、《望》的第一句“海上生明月”就和《春》的第二句“海上明月共潮生”惊人的相似。

去掉“共潮” ,再调下顺序,就成了“海上生明月” 。

2、《望》的第三四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是《春》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这几句的概括总结。

白云一片去悠悠,谁家今夜扁舟子?两句是主要写游子的相思;青枫浦上不胜愁,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主要是写思妇的相思。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多么完美的概括。

3、《望》的“不堪盈手赠” 和《春》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在审美价值上相同。

都是用幼稚的没有任何实用价值的行动来表现相思之苦的感情。

用手来捧月光,用帘子把月光卷去,拂去捣衣砧上的月光,这些做法同样的可笑,无用。

但是它们在感情的体现上是那么的相似。

越无用,越体现相思之情,美感就越强烈。

这就是他们在审美上的相同。

4、《望》中的“还寝梦佳期”和《春》中的“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都是以梦来写相思。

细读《望月怀远》,发现它在表现相思上,境界比《春江花月夜》有所超越。

1、《望》在“海上生明月”时,想的是“天涯共此时” ,表达了天下有情人的共同的心声。

张九龄从“小我”想到了“大我” 。

而《春》只是局限在了游子和闺中之妇的范围中。

2、《望》中“怨”月中有“怜”月,而《春》中只有“怨”。

说明《望》在表达相思的手法上较《春》曲折而丰富。

《望》有“情人怨遥夜“,又有”灭烛怜光满“,又“怨”又“怜”,把相思双方的复杂矛盾的心理完美的统一起来了。

情感真切,艺术感染力强。

3、《望》的结尾比《春》的表现力更含蓄更有余味。

《望》在写望月无法排遣怀人的相思之情后,以“还寝梦佳期”结束,后面没有多余的语言了。

就会让读者揪心,“佳期”怎样?梦到了吗?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强烈。

而《春》写梦后,又写到了“江潭落月复西斜” ,写到了“碣石潇湘无限路” ,想到了“不知乘月几人归?”似乎多余。

余味尽失矣!从《望》和《春》的相似和不相似中,窥一斑而知全貌,我们似乎看到了诗歌的继《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吴歌的旧辞,诗歌以春江月夜为背景,细腻而有层次的将相思之苦娓娓道来,但作者并没有很明显的将自己置于诗中,只是说“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廉中卷不去,蹈衣砧上复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至于诗中所说的“扁舟子”到底是不是诗人就不一定了,并且诗歌也更多的描写了思妇的情怀。

《望月怀远》也是以月夜为背景,描写在满室的月光下无法独眠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景,但可以很明的看出人是将自己也沉浸在了里面,就歌更多了一点人情味,更加的近者。

两首同的清脱俗,悱,都是望月思人的佳作。

承和,改革和造的关系。

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落雁后,思在花前。

据《隋唐嘉》上,首是薛聘在江南作。

薛道衡在隋初作聘内史,此可能作于。

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字解思:思。

:生。

人日:阴正月初七。

落:居,落在⋯⋯后。

留在后面的入春才七日:即人日。

把春当成春天开始,故言“入春”。

思在花前:自己在花开以前就生了回的想法。

析是一首构思新巧、想象奇妙的思之作。

据作者写了首后,南朝人看了一、二句,得薛不会作而加以嘲笑;等到看了三、四两句便立即夸:“真是名不虚的人。

”它好在什么地方呢?看,念早于花开之前,于雁之后。

雁正月从南方返回北方。

一写,就把想又不能上的着急心理以及迫不及待要的心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

而且,又是以雁作托,更增添了的感情色彩。

人常用最后两句表达思之情。

【句解】:“入春才七日” 句得平平淡淡,好象人在核一个事:今天是正月初七,是新年的第七天。

然而一个“才”字,透露出人的腹心事。

我仿佛看到人正在屈指日,可能在他的主感受中新年已去很久了,但是仔一算,他不禁失望地:原来入春才七天呀!——意外之意,怎么得那么慢呀!“离家已两年”一句也得平平淡淡,好象不什么感情,但是将“入春才七日”与“离家已两年” 在一起吟品,就会感到一股无可奈何的惘之情弥漫在字里行,就会品到人居异的苦之情。

在两句中,人将“才七日”和“已二年”作了一个比,短短的七日已人以忍受,离两年的月又是怎么熬去的呢!者可以从两句平淡朴的句中略到人度日如年的心情。

传说鸿雁在正月里从南方飞回北方,因此在后两句中作者借这个传说来抒写自己思归急切的心情。

在这个春天到来之前,他就盘算着回乡了,即“思发在花前”;可是现在新的一个春天已到来,眼看着春草将绿,春花将开,成队的鸿雁从头顶掠过,飞回北方,诗人却无法归去,所以说“人归落雁后” 。

在这里,诗人先说“人归落雁后” ,再说“思发在花前”,从将来的迟归的结局来回顾眼前的念念在心的思归愿望,更见出诗人身不由已的苦恼。

读者仿佛可以听见诗人对鸿雁说:你们有一双自由的翅膀,我却没有,你们肯定比我先回到家乡。

但是,我的心思却在你们动身之前就早已经到家了。

语淡而情浓,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其次,这首诗结构精巧,对仗极工,表现出典型的齐梁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