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分布规律
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类型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从而导
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的原因,称为热力原因,如赤道低 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的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
气压发生变化的原因称为动力原因。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 低,如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流辐散下沉,气压升高,如副热带高气压
[规律方法]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澳大利亚 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季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而形 成;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信风影
答案:(1)终年高温,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量的季节变化大,一年内有明显的旱、 雨两季。
(2)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热带季风的主要原因。冬
季,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偏北风, 南亚地区盛行东北季风,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夏季,太阳直射点北
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
解析:阅读图甲,根据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归纳出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南亚季风 的主要原因。由于季风的影响,印度的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
西南季风来得晚,或退得早,或是风力太弱,雨水就不足,容易形成
旱灾;有的年份西南季风来得早,或退得晚,或风力太强,雨水就过 多,容易造成涝灾。
第三讲
气压带和风带、气候类型
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2.移动 (1)原因: 太阳直射点 的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 [灵犀一点] 气压带与风带对降水多少的影响 (1)降水较多的气压带、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 带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 气候
温带
温带大陆 性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分布 规律 南北纬 35° 至 55° 之间的大 陆东岸 南北纬 40° 至 60° 之间的大 陆内部 南北纬 40° 至 60° 之间的大 陆西岸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 特点
我国华北、东 冬季寒冷干 北、 日本北部和 海陆热力性 燥,夏季高 朝鲜半岛大部 质差异 温多雨 分 亚欧大陆和北 美大陆的内陆 地区 终年受大陆 冬寒夏热, 气团控制 干旱少雨
(1)气压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性质 气流 极地高压 南北纬 90° 热力 冷高压 下沉 带(2 个) 附近 原因 副极地低 南北纬 60° 动力 冷低压 上升 压带(2 个) 附近 原因 副热带高 南北纬 30° 动力 热高压 下沉 压带(2 个) 附近 原因 赤道低气 热力 0° 附近 热低压 上升 压带(1 个) 原因
最冷月气温在-15 温带气候 ℃~0 ℃之间 最热月气温<5 ℃ 寒带气候 年降水量 降水的季节 年雨型 >2 000 热带雨林气候 ③确定具体 mm 分配(降水类 (季节分 气候类型 温带海 型) 配均匀) 年降水量 >700 mm 洋性气候
年降水量 >1 500 热带季风气候 mm 年降水量 750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 降水的季节 ~1 000 ③确定具体 (夏季多 mm 分配(降水类 气候类型 雨, 冬季 年降水量 型) 亚热带 少雨) >1 000 季风气候 mm 年降水量 500~800 温带季风气候 mm
第二组: 气候类型 相似点 不同点: ①最冷月均 温不同; ②雨季长短 不同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相对冷干(雨热同期)
第三组: 气候类型 相似点 不同点: ①最冷月均温不 同; ②降水季节分配 不同
高中地理-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而形成的。
(2)根据陆地上的气压类型(高、低气压)和季风风向可判断季节。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分布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大多与气压带、风带的 性质有关,分析如下:
(1)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为气流上升区,降水多。 (2)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为气流下沉区,降水少。 (3)极地东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性质干燥;中纬西风由低纬 吹向高纬,性质湿润。 (4)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为晴朗干燥 天气,受信风带影响的大陆东岸,降水则较多。 (5)受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气候季节差异小,气压带、 风带交替控制,气候季节差异大。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 陆地 面积大且海陆相
间分布。 ①1 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
气压中心 M 是 亚洲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 地___低__气压带。 ②7 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
气压中心 N 是 亚洲 (印度)低压,其切断了 副热带高 气压带。 (2)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 海洋面积占绝 对___优__势_。
热带季风 异而形成的东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一年
气候
雨季(夏季)时受气压带、风带 可分为旱雨两季
北移而形成的西南季风的控制
[典题示例]
(2015·安徽高考·节选)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示区域西部
沿海地区降水丰富,主要是由于
()
A.反气旋频繁过境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东北季风受到地形抬升 D.西南季风带来丰沛水汽
高 _地_低 _转__纬偏__受向__热力__不影均响⇨三圈环流bca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

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知识框架一、全球主要气候类型:气温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分布规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热带:(南北纬30°之间,T最冷月>15℃)1、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o之间非洲刚果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盛行上升气流。
2、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非洲中、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南美巴西等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3、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南、北纬10o~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4、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南、北回归线~30o大陆内部和西岸非洲北部地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交替控制亚热带南北纬30°~40°间T最冷月>0℃)1、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南、北纬25o~至35o 间的大陆东岸我国秦岭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南部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南、北纬30o~40o之间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沿岸,南、北美洲大陆西岸,非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西南等地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受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干旱炎热;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多气旋活动,暖湿多雨温带(南北纬40°~60°之间T 最冷月>0℃)1、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南、北纬35o~55o之间的大陆东岸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即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2、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南、北纬40o~60o之间大陆内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3、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南、北纬40o~60o大陆西岸及岛屿西欧、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西海岸狭长地带、新西兰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北纬60°附近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冬长严寒,夏暖短促,降水少且集中夏季南、北纬50o~70o之间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寒带(北纬60°~90°T最热月(2)根据气候特征判读气候类型根据气候的两大要素资料来判读,判读时可遵循以下三个步骤:以形定位、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知识点总结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3)季节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考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判读1.读纬线,辨气压带和风带(1)0°纬线附近为赤道低气压带。
(2)30°纬线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3)60°纬线附近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4)90°纬线附近为极地高气压带。
(5)0°~3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信风带。
(6)30°~6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西风带。
(7)60°~90°纬线之间的风带为极地东风带。
2.读风向,辨南北半球(1)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如甲、丙两图。
(2)风向左偏为南半球,如乙、丁两图。
3.读气压带位置,辨节气(1)若各气压带分别被0°、30°、60°纬线平分,则为春、秋分。
(2)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北),则为北半球夏至。
(3)若各气压带位置偏南(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副热带高气压带全部位于30°纬线以南,副极地低气压带全部位于60°纬线以南),则为北半球冬至。
4.读风向,辨气压带高低和名称(1)风由中间向两侧吹的为高气压带。
如上图中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风由两侧向中间吹的为低气压带。
如上图中丙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丁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季风环流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气压中心M是蒙古—西伯利亚(亚洲)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亚洲)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3.季风考点: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应用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提醒:在赤道南北两侧的地区都会有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形成的季风现象。
2.3.5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90° ° 60° 30° 0° 30° 60° 90° °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南信风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回
找找看
热带雨林 气候主要分 布在哪里? 布在哪里?
南北纬10° 南北纬 ° 左右的亚马 孙平原、 孙平原、马 来群岛、 来群岛、刚 果盆地等地 区
回
西风带
回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切断 北半球的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亚洲低压 思考: 副热带高压带被亚洲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切断 思考: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 压)
2.3.5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天气变化和气候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 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 三圈环流 1、单圈环流
假设: 假设:
地球表面性质均一 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地球不自转, 太阳直射赤道
仅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 仅考虑高低纬间热量差异,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 单圈环流
夏季
60° ° 30° ° 0° ° 30° °
夏季, 夏季,大陆出现热低 压中心, 压中心,将大陆上的 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夏威夷 高压 印度低压 亚速尔 高压
冬季
60° ° 30° ° 0° ° 30° °
冬季, 冬季,大陆出现冷 高压中心, 高压中心,将大陆 上的 副极地低气压 带切断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影响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影响一、考试内容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2.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二、考查方式常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出现。
主要通过经纬网地图或区域图考查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的名称,对气候的影响;地中海气候及东亚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是潜在考点。
三、考点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影响1.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三抓”:(1)抓“偏转”——突破风带的风向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2)突破位置判断——抓“分布”①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②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③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3)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
如图所示:2.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受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四、考点训练1.下图表示一年中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低气压带的位置变化。
赤道低气压带位置的变化(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一年中影响南半球的时间较长C.滞后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D.盛行下沉气流2.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
关于①②③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动力上升B.②为高空西风C.③为热力下沉D.④为东南信风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试述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和全球气温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形成机理

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和全球气温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形成机理一,气压带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气温的高低也随纬度而变化,同时气压也跟着变化。
另外,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由于地球表面纬度高低不同,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于是形成不同的气压区域,是呈带状分布,这些区域就是气压带。
它的形成与分布主要是由热力(热能分布不均)和动力(地球自转偏向力)两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一是,热力原因形成的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由于在太阳辐射的直接加热作用下,地球高低纬度之间形成了从赤道到两极的温度梯度,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区或高气压区,称为热力原因。
结果使低纬度地区的大气不断增温而膨胀上升,以至于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气压,称之为赤道低压;而极地大气因不断冷却而收缩下沉,以至于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称之为极地高压。
二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空气一旦开始运动,地转偏向力就随之发生作用,在水平方向上,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运动(向北、向南)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转成偏西气流并在南北纬30°上空聚积、下沉,地面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的两股冷暖不同的性质的气流,在南北纬60°附近相遇辐合上升。
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显然,副热高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与当地冷热状况无直接关系。
这样的气压变化称为动力原因。
这样,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全球近地面气层就形成了1个赤道低压带、2个副热带高压带、2个副极地低压带、2个极地高压带。
①赤道低压带:从全球全年来说,赤道带纬度最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地表获得热能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小,气压低,赤道及其附近形成赤道低压带。
②副热带高压带:赤道带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高空空气密度大,气压梯度指向两极,空气便向南北方向分流,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在副热带纬度上空转为纬圈环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2、地球不自转 3、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只是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1、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低压 ——单圈环流
90N
高压
60N
30N
高压
低压
0
这种热力环流能否维持?
北半球低纬环流立体图
到北纬30度上空偏 高空北上气流 转成西风,气流无 右偏成西南风 法北上在此堆积
B、
C、
D、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甲点位于30°N附近 B 乙点位于30°N
C ①是冷性气流
D ②盛行西南风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大气环流的概念: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全球性大气环流有什么作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全球性大气环流的作用:
它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 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 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 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P36页的活动
带是动力原因形成的。
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 如何记住这些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分布规律: 高低气压相间分布,并且南北半球对称
风带分布规律:
也是南北对称分布,但风向不同。 可根据气压带来记风带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中
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
风
副热带高压带
东北信 风
赤道低压带
东
南
信
风
副热带高压带
南风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 偏成东北风
被 迫 下 沉
北纬30度
赤道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 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 偏向力。假设地表均匀。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极锋
5
极地高压带
中纬环流 9 8 6 37
低纬环流 2 4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中纬
西
风
副极地低压带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66°34´N
23°26´N 0° 23°26´S
66°34´S
练习
三圈环流的形成因素有( AC )
A、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B、地形的障碍
C、地转偏向力
D、摩擦力
下面四个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风向的是 (B )
A、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1
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 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
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热力原因形
成的。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 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个气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