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四、结论
四、结论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未来的发展中, 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和发展策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与科技等 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和竞争力,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 的动力。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 游地集聚程度高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游地集聚程度高
在各种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的休闲旅游地集聚程度较高。这是 因为这些旅游地通常能更好地融合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 味的乡村生活。而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的旅游地数量较多,布局相对分散, 这可能与其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有关。
3、建设成本与收益: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 建设成本是影响其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不同类型乡村的分布规律:不同类型的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规律也存在差 异。例如,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型美丽休闲乡村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等 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而自然风光型美丽休闲乡村则多分布在西南、西 北等地的山区和河谷地带。
参考内容二
引言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 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 假的重要选择。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指那些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 蕴和良好的休闲设施的乡村地区。这些乡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规 律,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未来美丽休闲乡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2、市场需求与偏好: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不断增加。同时,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也会影响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第一节地质地貌景观地貌是各种地表形态的总称。
地球表面的常态地貌包括:盆地、平原、丘陵、山地及高原五种类型。
我国的地貌轮廓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整体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二是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我国地貌景观岩石类型齐全,景观特色鲜明,不仅本身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价值,而且是其他旅游资源和景观的载体。
一、中国山地的分类(一)根据山地形成的原因1.褶皱山褶皱山是地壳岩层原始形状在地壳运动中受到横向挤压,从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
其基本类型有两种:一种是背斜,岩层向上弯曲,表现为地表的隆起,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另一种是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弯曲的构造。
在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一般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断块山指地壳受力后发生变形,其连续性、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断层构造。
其中有的部分抬高升起,有的部分陷落,错动上升形成山地。
断块山的特点是山的边线平直,多形成悬崖峭壁,如庐山、秦岭等。
3.褶皱-断块山是地壳受到强烈的褶皱作用,然后断裂抬升而形成的山地,如天山。
4.火山火山所形成的景观有两类:一类是欣赏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地质景观,如锥形的火山锥、漏斗状的火山口、碧绿的火口湖等。
此类地质景观有日本富士山、我国吉林天池的火口湖等。
第二类是观赏火山的喷发和探险休眠的火山口。
目前全世界共有活火山1500多座,美国夏威夷火山和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都是观赏火山喷发和探险休眠火山口的绝佳胜地。
(二)根据山地的高度根据山地的高度,我国的山地可分为五大类型,如下表所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高山和极高山分布在西部青藏高原周围。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享有“世界屋脊”之美誉。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27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我国的中、低山和丘陵遍布全国各地,不少山岳风景秀美,环境宜人,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
(三)根据山地的岩性特征1.岩浆岩地质学上又称为“火成岩”,它包括火山侵入岩和火山喷出岩两大类。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空间分布特征

综上所述,中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和地域集聚性规律,这主要受到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 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政府应加强对不同区域国家级 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其知名度和旅游价值,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 发展和文化交流。
本研究通过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探讨和分析,指出其经济价值表 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旅游业、房地产、生态产品等。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 部因素,需要采取科学规划、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区域合作 等措施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由于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的限制,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研究可 以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研究,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6、培养员工服务意识:员工是景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同时,鼓励员工与游客互动交流,增进游客对景区的 情感。
谢谢观看参考内ຫໍສະໝຸດ 二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日益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我国旅游资源的瑰宝,其品牌资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 次演示旨在探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现状、问题与挑战,提出提升品牌 资产的策略,为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
背景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国家意义和较高旅游价值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区域。 目前,我国共有41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名胜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具有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环境。然而,随着旅游市场的竞 争加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品牌资产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4、长江中下游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份。该地区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湖泊、山岳和水乡风情为主,如庐山风景名胜区、杭州西湖 风景名胜区等。
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_史春云

1920
经济地理
第 31 卷
完全环游式旅行模式主要分布在大中尺度的 跨区域城市旅游目的地之间,如东北三省省会城市 间、大连—山东半岛主要城市间、华东 5 市、福建武 夷山—福州—厦门、中原西安—郑州以及西北等地 的省会或重要城市间(图 2),有些线路之长、所跨区 域之大可以归结为旅行链模式,如连接西北的新甘 青 3 省,西南川藏、川滇、桂黔、黔渝、湘黔以及东北 3 省之间,但由于旅行链模式在空间上难以定义,很 难与完全环游截然分开,而且国内该类型线路数量 较少,本文暂不单独分类研究。 2.2 目的地节点类型与空间分布 2.2.1 单目的地。单目的地通常级别高、在很大范围
从我国旅游线路空间模式分布来看 (图 2),长 三角是我国旅游目的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云南、 海南、四川、广西、北京等地是旅游线路中出现频率 最多的目的地区域,其中丽江、昆明、三亚、桂林、张
家界、杭州、海口、北京等是我国最热门的旅游目的 地(表 2),西北、青藏、内蒙古、东北、湖北、珠三角、 淮海区是中远程旅游线路中目的地分布密度小、出 现频率低的区域,整体呈现出我国中远程旅游线路 中目的地区域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旅游热点 区域与相对较冷、甚至空白区域,即人们出行距离 越远,越倾向于选择知名度大的旅游目的地。
第 11 期
史春云,张宏磊,朱 明:国内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分析
1919
信息,同时也是散客出行的重要参考,据此以旅行 社网站公布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为数据来源,选择出 游潜力较强的国内客源地———北京、上海、广州和 成都[19],选取全国前 50 强的著名旅行社在 2009 年 1—2 月期间的旅游线路报价单作为统计分析数据。 由于城市居民在其惯常环境之内或其周边区域的 休闲活动要比前往胜地型目的地的活动来得频繁, 通常一日游圈层主要分布在距城市 140km 的腹地 内,二日游的出游半径约为 300km[20]。为避开周末休 闲旅游方式,排除短程旅行的干扰,更好地总结我 国旅游线路模式的空间格局与特征,选择出游天 数≥3,出游半径>300km 的旅游线路,共计 971 份 线路报价单 (北京 262 份、上海 345 份、广州 204 份、成都 160 份)。
中国的旅游与旅游地理

中国的旅游与旅游地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也是一个拥有多样景观和旅游资源的国家。
中国的旅游业与旅游地理关系密切,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也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旅游与旅游地理的关系,包括中国的旅游地理特点、旅游资源分布以及发展中的挑战和机遇等。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从北方的大漠沙漠到南方的峡谷湖泊,从西部的高原山脉到东部的沿海岛屿,每个地区都拥有独特的风景和文化。
这种多样性成为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础。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广泛而多样。
北方的故宫、长城,西北的敦煌、兵马俑,西南的丽江、九寨沟,华南的桂林、西双版纳,东部的上海、北京等地都成为了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景点代表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中国的旅游发展离不开旅游地理的支持和推动。
旅游地理考察了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地理特征和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通过研究旅游地理,可以更好地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产业的效益,并保护和传承旅游地区的文化遗产。
中国旅游地理学者通过对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地理特点的研究,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然而,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需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来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保护和维护旅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旅游业的发展中需要平衡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的旅游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尽管中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但在服务质量、旅游设施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提升中国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需要改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
然而,中国的旅游业也面临着许多机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中国梦"和"美丽中国"的目标,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力度。
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 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 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 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 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3.准噶尔盆地: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内部有沙 漠。 4.四川盆地: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内部多丘 陵,西部有平原。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大 兴 安 岭 内蒙古高原 太 行 祁连山脉 黄 土 高 原山 脉 巫 山 雪 横 云贵 峰 断 高原 山 山 脉
昆仑山脉
返回
天山山脉
大 兴 安 岭
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 祁连山脉
长 白 山 脉
秦岭
喜马拉雅山脉
太 行 山 脉
巫 山 雪 峰 南岭 山 武 夷 山 脉
横 断 山 脉
台 湾 山 脉
1.柴达木盆地:
在地势第一级阶梯上,是我国海拔最高 的大盆地
2.塔里木盆地: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我国最大的盆 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山群最著名。
五大连池风景区概况
五大连池的古火山形成于203年、90万年、60万年及19万年历史时 期,而新期火山则形成于1719年,据《黑龙江外记》记述:“墨尔 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越数日火熄,其
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
公元1720年,老黑山和火烧山又再度爆发。 同样描述出当年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大地震颤,声震长空,浓 烟滚滚,火光冲天。灼热的岩浆流动在山林水草之间,夜晚看去, 如一条巨型火龙蜿蜒起伏。河流被阻,林木被毁,飞鸟绝迹,野兽 遁形。数月之后,人们仍然不得靠近,清朝的官员前来考察,也只 能在远处观望。这两次火山喷发造成的结果是:第一,形成了两座 新期火山老黑山和火烧山。第二,岩浆阻断白河形成了五大连池。 第三,火山喷发形成了地下矿泉。第四,火山喷发形成了千姿百态 的优美景观。
中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北、西北——高原、 高山、大漠。
西、西南——青藏高 原、云贵高原及横断 山脉。
东、东南——一望无 际的海洋。
从空间上看,中 国地形近似马蹄状。 在海洋作为屏障的古 代,中国几乎处于封 闭状态。
这样独特的地理 环境,孕育了独特的 中国文化。同时也是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 旅游资源形成的大背 景。
2.1 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
矛盾型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往往在要素构成上对比强 烈、互相抗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 风光;沙漠中的片片绿洲;在干旱或寒冷气候条件下的 草原等。矛盾型的旅游资源在人的审美心理上产生惊奇、 豪迈、悲壮、痛快等情绪。
就中国自然旅游资源来说,东部以调和型为主,西 部以矛盾型为主。
所谓东、西部,其分界线大体为: 以大兴安岭——燕山山地——鄂尔多斯高原——六 盘山地——青藏高原东缘——中缅边界西端为界,分成 东西两大部分。
中
东 岭、淮河线
(调和型为主)
国
西 昆仑、祁连山
(矛盾型为主)
南 “秀”(婉秀、优 美)
北 “雄”(崇高、壮 南 美“寒)”(海拔高、寒冷
北 “旱”(辽阔、干旱)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空间分布格局呢?
南秀北雄的成因:
自然因素
(1)气候的差别。东部地区虽然距海都比较近,但南方地区 地理纬度较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比较深刻,由温度、降水、 云雾等构成的旅游资源较北部更为丰富多彩,由各种水体、温 暖的气候和云雾构成的美景也较北部居多。
tai
如黄河流域及“骏马西风冀北”的 阳刚之美,包括中原的雄
壮之美,东北的粗犷之美。
当然,这种分类只是相对而言,有的个体景观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或地 貌类型,常常集两种审美形态于一身,如“雄秀西南”的 峨眉山就是一个范 例。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

谢谢观看
影响因素
1、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和可达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政策因素是其中 一个重要方面。国家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会影响景点的开发与分 布。经济因素也是关键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的旅游业 发展状况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此外,人口因素也会对景点的分布和可达性产 生影响,因为人口分布和流动直接关系到旅游需求和旅游流量的形成。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对中国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的分析,揭示了A级 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A级旅游景点在空间上呈现 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城市。而可达 性的测量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A级景点具有较高的可达性,这与该地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密不可分。
可达性分析
1、可达性测量
为了衡量中国A级旅游景点的可达性,我们采用了几何平均距离和时间成本方 法。具体来说,我们通过计算各大城市与A级景点的直线距离及交通时间,来 评估游客到达景点的便利程度。
2、可达性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景点的可达性对旅游活动产生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可达性较高的景点更容 易吸引游客,因为游客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高可达性的景点在 旅游时间成本和旅游体验方面也具有优势,能够满足游客对于便利和效率的需 求。
中国A级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与可达性
01 引言
03 可达性分析 05 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目录02 空间分布特征 04 影响因素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 A级旅游景点是中国旅游景区的主要评级体系,代表着景区的质量和旅游价值。 景点的可达性指的是游客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景点的能力,是衡量旅游业发 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次演示将探讨中国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可达 性,以期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因素: (1)古代帝王狩猎、封禅。 (2)山顶高大建筑物衬托。
赵济教授对南秀北雄成因的分析
中国旅游资源影视资料:
1.香港游 2.杭州 3.昆明、西双版纳 4.西藏 5.黄果树 6.热门线路 7.海南之旅 8.张家界 9.西安、延安
10.北京 11.苏州、扬州、镇江 12.中国名山 13.深圳(世界之窗、锦绣中华等) 14.泰山 15.嵩山 16.庐山 17.黄山 18.九寨沟
寒——海拔高,寒冷。南部属青藏高原区,自然旅游资源多 具高寒特色,如雄伟的雪峰、广布的冰川、星罗棋布的咸水湖、 高原性草原及其动植物等。
旱——辽阔、干旱。北部属蒙新地区,自然景观呈现出辽阔、 干旱的特征。如辽阔的高原与草地、浩瀚的沙漠和戈壁,罕见 的鸣沙和蜃景奇观,婀娜多姿的沙海绿洲等。
2.2 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大 兴 安 岭
西
北
鄂尔多斯高原 燕山
六 昆仑山—— 祁连山 盘
山
北东
南
青藏 秦岭 —— 淮河
高原
南
东缘
东部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北,总体的审美特征表现为:
“南秀北雄” “秀”——婉秀、优美。
hengshan
如长江流域及“杏花春雨江南”的阴柔之美,包括西南 的
灵秀之美,华南的华丽之美。
“雄”——崇高、壮美。
2.2 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2.2.1 自然要素组合的两种综合形态
自然要素
调和型 要素协调、衬托辉映
矛盾型
要素矛盾、对立抗衡
调和型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往往构成层次丰富、色有浓 淡、相互协调、相互烘托的统一体,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江南景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的桂林山水等。调和型的旅游资源在人的审美心理上产 生平和、舒坦、愉悦、宁静等心平气和的快乐心境。
矛盾型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往往在要素构成上对比强 烈、互相抗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 风光;沙漠中的片片绿洲;在干旱或寒冷气候条件下的 草原等。矛盾型的旅游资源在人的审美心理上产生惊奇、 豪迈、悲壮、痛快等情绪。
就中国自然旅游资源来说,东部以调和型为主,西 部以矛盾型为主。
所谓东、西部,其分界线大体为: 以大兴安岭——燕山山地——鄂尔多斯高原——六 盘山地——青藏高原东缘——中缅边界西端为界,分成 东西两大部分。
人类活动
典型性、独特性
单一因素:如 山、 天象等 组合因素:如 黄山、三峡等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 得烟云而秀媚。”
文化性、地域性 人类活动所创造的复合环境以自然地理环境为舞台,文化性、地域性是人类适应 自然、改造自然的表现。一般而言,文化底蕴越丰富(如古典园林、历史古迹 等)、地域特色越明显(如民俗风情、宗教活动等),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越高。
中
东 秦岭、淮河线
(调和型为主)
国
西 昆仑、祁连山
(矛盾型为主)
南 “秀”(婉秀、优 美)
北 “雄”(崇高、壮 南 美“寒)”(海拔高、寒冷
北 “旱”(辽阔、干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空间分布格局呢?
南秀北雄的成因:
自然因素
(1)气候的差别。东部地区虽然距海都比较近,但南方地区 地理纬度较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比较深刻,由温度、降水、 云雾等构成的旅游资源较北部更为丰富多彩,由各种水体、温 暖的气候和云雾构成的美景也较北部居多。
tai
如黄河流域及“骏马西风冀北”的 阳刚之美,包括中原的雄
壮之美,东北的粗犷之美。
当然,这种分类只是相对而言,有的个体景观出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或地 貌类型,常常集两种审美形态于一身,如“雄秀西南”的 峨眉山就是一个范 例。
西部自然旅游资源总体表现为矛盾型,以昆仑山—祁连山 为界,也可分为南北两部分。总体特征为“南寒北旱”。
(2)南北地貌的差别是构成南北风景特征的基本骨架。北方 多具高大山体与宽广平原的对比,给人以雄伟的感觉;而南方 地区多丘陵,平原面积狭小,且多与山地丘陵相间分布,相对 高差不大,再加上植被覆盖率高,视野受阻,自然风景的雄险 特征常常不易体现。
(3)生物和水体的差异。这是构成“南秀北雄”的直观视觉 因素。水及 生物,特别是生物和植被是构成秀丽风景的主要条 件。南方水体面积大,植被覆盖率高且四季常青,形成了“山 清水秀、小桥流水”的 秀美景观。而北方在上述方面要逊色于 南方。
从空间上看,中 国地形近似马蹄状。 在海洋作为屏障的古 代,中国几乎处于封 闭状态。
这样独特的地理 环境,孕育了独特的 中国文化。同时也是 自然旅游资源、人文 旅游资源形成的大背 景。
2.1 旅游资源与地理环境
要素组合
(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
自然地理环境 典型性、独特性 自然旅游资源 适应、改造复合环境文化性、地域性人文旅游资源
2. 中国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2.1 旅 游资源与地理环境关系(理论基础) 2.2 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2.3 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2.4 空间分布规律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实践意义)
北、西北——高原、 高山、大漠。
西、西南——青藏高 原、云贵高原及横断 山脉。
东、东南——一望无 际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