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鉴赏

合集下载

《黄河远上白云间:郭沫若《黄河大合唱》歌曲分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郭沫若《黄河大合唱》歌曲分析》

黄河远上白云间:郭沫若《黄河大合唱》歌曲分析引言郭沫若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激昂壮丽的旋律和深情厚意的歌词而闻名。

这首歌曲是在1942年创作完成并首演,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广泛传唱的红色经典之一。

本文将对《黄河大合唱》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音乐结构、主题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

1. 音乐结构分析《黄河大合唱》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交响合唱形式,在音乐结构上可以分为序曲、十个声部和尾声几个部分。

整首曲目恢宏磅礴,通过精心布局的管弦乐器伴奏和不同声部的合唱演绎,展现出了音乐动听感人的特点。

2. 主题内容解读《黄河大合唱》以表达爱国主义情感为主题,鼓舞人们坚定信念、团结奋斗。

歌词描绘了黄河壮丽的景色和勇敢战斗的人民形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

3. 艺术表现手法3.1 动情而激昂的旋律《黄河大合唱》选择了高亢激越的旋律,以饱满的音乐节奏和迭切的音符构建起华丽辉煌的音乐画面,使听众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3.2 合唱与独唱相结合作为交响合唱曲目,《黄河大合唱》运用了不同声部的合唱和独唱元素,使每个声部都能有机会展示个性并加强整体音乐效果。

同时,众多歌手共同演绎也增加了歌曲的宏大氛围。

3.3 音乐与诗意结合郭沫若巧妙地将优美动听的旋律与寓意深刻、饱含激情的歌词相结合,使曲子更富有感染力。

《黄河大合唱》由此成为一首既激情澎湃又意味深长的歌曲。

结论《黄河大合唱》作为中国音乐创作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音乐结构、主题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通过嘹亮高昂的旋律将人们凝聚在一起。

无论是从音乐角度还是文化内涵上看,《黄河大合唱》都是一首堪称完美的作品。

它鼓舞人心、感人至深,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音乐史的篇章中。

注:以上所述仅为个人观点,具体内容与解读请以相关资料为准。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

《黄河大合唱》作品浅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

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是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

这部作品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作品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了侵略者的残暴,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它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后来的大合唱及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对其作者、创作背景以及特色等方面对《黄河大合唱》作简要分析。

标签:《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光未然;中华民族;抗日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概述《黄河大合唱》是由我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与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所作。

冼星海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近三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歌曲《游击军》《救国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黄河之恋》《夜半歌声》等。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以及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起共鸣,乐思如潮。

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

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

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

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黄河大合唱译文及赏析

黄河大合唱译文及赏析

黄河大合唱译文及赏析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的合唱作品,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为中国现代合唱音乐的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在文化传承和情感表达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读者带来黄河大合唱的译文及赏析。

黄河大合唱最早诞生于1941年,是由谭世兰、聂耳等众多杰出的中国音乐家共同创作完成的。

本曲以黄河为题材,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侵略时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代表了当时作曲家和歌唱家的心声,也具有浓厚的时代背景。

以下是黄河大合唱的译文:黄河啊黄河,怒吼吧!你的悲壮奏鸣,象我沉沦的心灵一样澎湃!黄河啊黄河,你的波浪比百姓的愤怒的眼泪更加汹涌!黄河啊黄河,你奔流不息比革命烈士的鲜血还要红!黄河啊黄河,你永远是我们的母亲河流!我们的悲欢可以借你来抒发,你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我们的命运就是你的命运!黄河大合唱以崇高的音乐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深情厚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合唱的音乐旋律豪放磅礴,充满激情,歌声嘹亮,表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

这首合唱作品通过音乐的形式,将革命斗争的艰辛与坚定信念融入其中,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意志和民族自豪感。

在黄河大合唱中,黄河被赋予了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了团结、奋斗和希望。

作品以强烈的旋律性和激昂的节奏,激励人们迎难而上,面对生活的困境和逆境,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黄河大合唱将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歌词充满力量和激情,旋律优美动听,引人入胜。

作品流传至今,已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经典之作,在国内外演出中一直倍受瞩目和喜爱。

综上所述,黄河大合唱是中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激昂豪情的音乐语言和凛然不惧的精神面貌,让人们在困境中发现勇气和希望,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黄河大合唱译文及赏析正是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表达了对创作者和演绎者的敬意,也彰显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黄河大合唱赏析完整

黄河大合唱赏析完整

《黄河大合唱》赏析《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抗战时期的伟大史诗,以其铿锵有力的力道影响着抗日的人民,激励着中华名族的前进。

如此伟大的作品,当它出现在和平安逸的今天,更能给人以一种精神上的催化、灵魂上的洗涤。

与其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振奋人心的作品,不如说它是被压迫的人民奋起反抗的动力。

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听完《黄河大合唱》,每一章节,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再配上激昂的旋律与深情的朗诵,使人顿时心生敬畏,唤起了灵魂深处的斗志。

下面,就分三方面对其进行我个人浅陋的赏析。

一、硝烟弥漫中的产物《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

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其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音乐成就与独创性。

这首作品的创作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庄严地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坚贞不屈、顽强抗争的英雄气概。

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我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二、浅谈《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是诞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型声乐作品,是一首极其激动人心的抗日战歌。

它用象征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民族“巨人”的典型形象--黄河,既有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它的精湛技巧,都可称为我国音乐作品中当之无愧的楷模,是我国音乐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引为自豪的艺术明珠。

《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1938年秋,24岁的诗人光未然满怀抗日的热情,来到黄河的壶口,亲眼看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景象。

黄河的力量给了诗人以启示,他决心要“写一首讴歌黄河的诗”。

后来,诗人又经历了吕梁山的战斗,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更加激发了诗人的情绪。

在永和关,诗人曾从黄河船夫与恶浪搏斗的豪迈气概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诗的意境又一次升华。

他再也抑制不住讴歌黄河的创作欲望了,就在1939年3月初,他带着伤病,只用了5天时间,就写成了震撼人心的歌词《黄河大合唱》。

歌词对黄河作了全面生动的描绘,并赋予它以巨人般的坚强性格,不仅使我们看到了黄河之长、黄河之险、黄河之雄伟,也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黄河的屈辱、黄河的觉醒、黄河的力量。

在延安窑洞里,当时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听了光未然满怀激情的朗诵后,一把从诗人手中拿过诗稿,动情地说:“我要把《黄河大合唱》写成具有中国气派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曲子谱写好!”冼星海就是以这样炽热的情感写好了《黄河大合唱》的总谱和合唱,总共只用了6天的时间。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大学礼堂首次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周恩来曾为冼星海亲笔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人民谱出呼声”,这也是全中国人民对《黄河大合唱》的高度评价。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每章开始均有配乐朗诵。

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描绘船夫们与黄河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②《黄河颂》(男声独唱),唱黄河的雄姿,赞五千年的文化,颂民族精神的发扬;③《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英雄;④《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⑤《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叙述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人民的斗争决心;⑥《黄河怨》(女高音独唱),唱出了被压迫、被污辱妇女的痛苦哀怨;⑦《保卫黄河》(轮唱),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⑧《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象征东方巨人为抗战最后胜利而发出的呐喊。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

黄河大合唱赏析•相关推荐黄河大合唱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歌曲吧,歌曲是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

歌曲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歌曲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河大合唱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现代声乐史上著名的大合唱。

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象征着我们民族的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灵依托。

赏析这部大合唱曲,其实对于我们新一代音乐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黄河大合唱》创作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战争时期1939年春,4月13日首演于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反响巨大,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典型代表。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词作者光未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

曲作者冼星海,现代著名作曲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贫苦船工家庭。

创作了大量的战斗性群众歌曲。

21岁入北京艺专学习小提琴与作曲。

23岁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钢琴。

24岁赴法勤工俭学。

26岁考入巴黎音乐院,创作出《风》、《游子吟》等音乐作品。

30岁回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创作出《救国军歌》、《夜半歌声》等歌曲。

1937年抗战爆发,积极参加救亡歌咏运动,创作出《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救亡歌曲。

1938年冬,赴延安任“鲁艺”音乐系主任,创作出《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

1939年,创作完成《黄河大合唱》。

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由于他对中国革命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人民音乐家”。

二、《黄河大合唱》各乐章简析《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每章均在开头配乐朗诵。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是一首混声合唱曲。

《黄河船夫曲》表现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精神,它不是一首单纯的船夫号子,有更深刻的内涵,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坚强。

正如作者自己说的“象征斗争的不断性。

”这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思想高度。

第二乐章:《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

黄河大合唱赏析及感悟《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在延安整风期间创作的一部大型声乐套曲。

《黄河大合唱》共有4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和《黄河怨》。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全曲的引子。

它采用了山东号子、船工号子等音调,显得气势磅礴、生动有力。

具有浓郁的黄河生活气息。

第二乐章“黄河颂”是全曲的中心内容。

这一乐章共分三段。

在第一段中,音乐节奏紧张、急速,仿佛表现出黄河船工们在风浪中搏斗以及驾驶着黄河船只在黄河激流中逆水行舟的紧张而激烈的情景。

第二段抒情性较强,由深沉宽广的“男高音独唱”引入主题。

这一乐章运用了不同形式的演唱技巧,更好地刻画了黄河波澜壮阔、雄伟豪迈的英雄气概。

第三段是整个作品的高潮,由混声合唱与乐队竞奏相结合。

以三连音的节奏音型和带有金属光泽的音色,描绘出黄河奔腾咆哮的宏伟场面,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

第四乐章“黄河怨”是对第三乐章的回答,也是全曲的终曲。

这一乐章用长笛模仿惊涛骇浪的声音,使人联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景象。

整个乐章以悠扬的慢板旋律为主要基调,时隐时现地闪烁着进行曲的特点,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整部《黄河大合唱》的结构比较严谨,写法简练,仅用了不足六分钟的时间,就描绘了黄河从源头奔腾至入海口的壮丽景象,展现了黄河儿女们的战斗豪情。

作者以澎湃的热情,集中地表现了黄河的伟大精神。

这首歌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通过赞美黄河表达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挚爱之情。

作品自始至终洋溢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曲中每一句歌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都是千百年来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字里行间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音乐语言的选择十分贴切,对各种不同情绪的表现恰如其分,塑造的音乐形象鲜明而又富于感染力,让人过目难忘。

除此之外,作品的词曲、钢琴伴奏等方面也堪称经典,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无论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是音乐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以气势恢弘、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为之倾倒,成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鼓舞斗志的精神动力。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音乐鉴赏——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赏析冼星海(1905-1945)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发表音乐作品近三百件。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乐曲诞生于战前最为惨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武汉沦陷后的事,著名诗人光末然带着抗敌演剧三队撤退,经过黄河,引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写成黄河诗章,在农历大除夕做了朗诵演出。

此曲现在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之典范!全曲分八个乐章:作曲:冼星海;作词:光未然独唱:杨洪基,王秀芬;朗诵:瞿弦和指挥:严良堃乐团:中央乐团交响乐团,中央乐团合唱团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惊心动魄的合唱曲。

它以磅礴的气势、紧张的情绪、近似呼喊的音调,描绘了黄河船夫迎着惊涛骇浪顽强地驶向彼岸的动人画面。

音乐素材吸取了北方民歌和船夫号子的某些音调和节奏,经过独具匠心的艺术加工,提炼出了动作性很强、短促有力的主导动机。

这个动机贯穿全曲,经过发展、变化,使音乐具有坚毅、勇敢、奋进的特征。

在演唱上采用了领唱、合唱的形式,造成了一呼百应,锐不可挡的气势。

中间部分将此动机的节奏展宽,改为拍子,速度放慢,和声进行也很平稳;着意刻画了英勇的船夫们战胜风浪,终于登上了彼岸的胜利心情和自豪感。

与前段的情绪上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下段音乐的出现作了准备。

下一段音乐是在前段抒情性、平静的音乐之后展开的,它以雄健的气势、饱满的感情、斩钉截铁的力度和较快的速度把歌曲推向高潮,唱出了:紧接着,紧张的划船音调再次出现,并加进了喘气的声音,力度也逐渐减弱,给人以船夫们驾船破浪,冲向远方的联想。

这段尾声“象征着斗争的不断性”(冼星海语),预示着经过艰苦的奋斗,一定会到达胜利彼岸的前景。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歌曲。

歌曲以热情、自豪、悲壮的感情,抒发了“站在高山之巅”鸟瞰黄河时,感慨万千的情怀。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黄河大合唱》姓名:邓琼学号:0910010019班级:09音乐教育班摘要: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战争的音乐史诗,曾极力着中华儿女不屈不挠,英勇抗战,堪称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

他市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不朽的艺术作品,是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诗篇。

歌曲的创作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野蛮的侵略,使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

面临亡国的危难关头,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团结各族各党各派合作抗日,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黄河大合唱》就产生战争最为惨烈的日子。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极为深远。

用音乐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增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弘扬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是音乐家的创意所在。

《黄河大合唱》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的问世,极大的激发了华夏儿女的爱热情,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奋斗,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产生机器广泛的国内国际影响。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冼星海一.创作的时代背景1。

作者和作品简介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人(现老河口市),现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著作颇丰。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曲作者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

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下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

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

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二.中华民族的摇篮1.黄河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及自治区,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

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

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

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化的发祥地。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

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黄河大合唱》的结构介绍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9个乐章组成。

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

《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三.歌曲部分解析1. 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黄河船夫《黄河船夫曲》为整首作品的第一乐章。

词曲作者以磅礴的气势描绘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的黄河顽强搏斗的惊险场面。

这首作品的词富有生活的升华,音乐具有民间音乐的提炼。

这些都是与创作者的生活磨练密不可分,词作者光未然经历了横渡黄河并亲眼目睹了船夫们与汹涌的黄河进行搏斗的场面。

音乐曲调采用民歌劳动号子中的船夫号子为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全曲的手法来塑造不屈不挠的船夫形象,从而展示出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

音乐采用了民歌劳动号子中船夫号子的音乐元素。

在音乐开始,展现出贯穿整个作品的音型,为我们展现了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斗的图画,显示出祖国的危难。

作者用定音鼓采用十六八的节奏型,急促地引出船夫粗犷有力的四次呼喊:“划哟、划哟、划哟、划哟”,接着就是三连音节奏“冲上前”。

音乐急促而有力,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敌的呐喊。

在这号召性的呐喊之后,词作者在这里开门见山地用“乌云、波涛、冷风”等形容词生动地表现了船夫们的坚韧以及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环境。

开门见山地为我们塑造了一群勇敢、坚韧的形象。

这生动而又朴实的船夫号子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把中华儿女与日本侵略者抗争的决心和力量表现得淋漓尽致。

紧跟着,作曲家又以此为动机展开并拉宽节奏,以丰满的四部音响,来表现中华民族对斗争胜利前途的信心。

作曲家在这里用竖琴伴奏为背景,旋律徐缓而平静。

词作者用“河岸”来比喻民族的胜利,曲作者运用节拍从四分之二拍变化成四分之四拍,速度变慢,象征着在战斗中对于平静生活的憧憬与向往,预示着胜利的信心与曙光的到来,同时暗示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力量。

在短暂的平静之后,旋律动机再次出现,力度由强到弱,显示出由近而远的意境结束在分解和弦中。

同时这里借用船夫的形象展现出中华儿女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势不可挡地奔向抗日战场的英雄形象。

词曲作者把船夫的精神上升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力量。

全曲通过紧凑的动机,通过传统的船夫号子的演唱形式,把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展示出来,表现出中华儿女的伟大坚强,在这里词曲作者把黄河船夫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升华为中华魂,为《黄河颂》阐释中华民族力量的来源奠定了情节基础。

四、中华民族苦难的象征——黄河妇女《黄河大合唱》除了展示出民族的抗争力量外,同时也向世人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

第三、四、五乐章,作者通过对比、叙述等创作手法,描写了黄河两岸的儿女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苦难挣扎的生活场景,尤其是第五乐章《黄河怨》,将这一主题描写得淋漓尽致。

《黄河怨》是《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女高音独唱声乐曲,歌曲描写了一位失去丈夫和孩子,并遭日本侵略者蹂躏的妇女形象,对日本侵略者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控诉。

为了具体生动地揭露侵略者的罪行,词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曲作者采用了起承转合结构。

该曲首先运用“风啊,云啊,黄河啊”呼告的修辞手法,喊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妇女形象的内心痛苦。

同时音乐采用全曲最低的音调,长时值节奏唱出“惨”字,生动地再现了失去孩子的母亲悲痛欲绝的心情。

泣不成声的音调悲痛深沉,像黄河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止的情感,在这里音乐与歌词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结合,深沉、悲痛、凄楚、哀怨的情感得到了宣泄。

作曲家在表现过这一情绪之后,运用节拍变化力度逐渐变强,还有略带朗诵调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

在音乐中,形成速度上、情绪上、力度上的对比,达到情感上的控诉,为后面高音字作旋律与节奏上的铺垫。

全曲不仅倾诉了黄河妇女的不幸,更有着感时忧世忧天下,悲身焦愁泪成血的情怀,这正是词曲作者血泪交织的生活经历。

作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祖国母亲为失去千万优秀儿女而发出的哭泣与悲痛,同时又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抗争决心。

揭示了中华民族所受到的深刻的苦难与抗争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以描写中华民族的抗争力量与苦难为主体的音乐巨作,在音乐创作上讲究典型形象的丰满性,在风格、结构上强调内在的统一性。

作曲家成功地运用了富于辩证的交响性发展原则,使整个作品富于战斗性、力量性和苦难性,它是一部既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正是体现出了这一原则,从主题性与形象性出发深刻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苦难与民族力量,几十年来都震撼着中华民族之魂。

参考文献:1.孙继南主编:《中外名曲欣赏》,山东教育出版社,第236页。

2.蒋菁、管建华、钱茸主编:《中华音乐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第5页。

3.戚廷贵:《艺术美与欣赏》,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76页。

《音乐教育与创作》,2006年第9期,第55页。

4.何平; 关于《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特征[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9年04期; 8-165.周广平;《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分析[J]; 人民音乐; 1998年08期; 3-66.苏夏; 《黄河大合唱》的艺术分析[J]; 人民音乐; 1998年09期; 6-107.周广平; 从“普遍的音乐”看冼星海的音乐教育思想[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5年Z2期; 12-158.梁荣超; 新版唱片《黄河大合唱》听后感[J]; 人民音乐; 1995年12期; 30-319.郑夏冰; 音符间迸发出的民族情感——冼星海及其《黄河大合唱》[J]; 福建艺术; 2003年02期; 24-2510.王登绒; 《黄河大合唱》艺术创新新探[J];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03期; 105-1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