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古诗词原文、注释及赏析《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这组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组诗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竹枝词九首》原文唐代:刘禹锡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縠文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信在成都万里桥。
两岸山花似雪开,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永安宫外踏青来。
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巫峡苍苍烟雨时,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由来不是此声悲。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注释⑴岁正月: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
公元821年(长庆元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刺史,大约到任时已是次年正月。
⑵建平:郡名,三国吴置,隋改为巫山县(参见《隋书·地理志》上巴东郡),今属重庆市。
此当指夔州。
⑶睢:仰视。
⑷激讦:激越清脆。
吴声:吴地的乐歌。
⑸伧儜不可分:听不太懂。
⑹淇、濮:周代卫国(今河南省内)的两条水名。
《诗经》多处咏及。
《汉书·地理志》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
”此以淇濮之艳代指情歌,意谓巴渝民歌亦多涉男女爱情。
⑺俾:使。
巴歈:巴即巴郡,约当现在重庆一带。
歈即民歌。
变风:《毛诗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后人对变风变雅的解说很多,大意是说太平盛世产生的风、雅之诗是正风正雅;而乱世产生的诗歌则失去了雅正平和之气,故称变风、变雅。
刘禹锡此处使用变风一词,似乎并非强调世事之治乱,而是侧重于体察民俗风情之意。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为什么能写出《竹枝词》,我觉得这和他的性格特质是非常相关的。
他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刘禹锡其实是个悲剧式的人物,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屡遭贬谪的。
他在30岁之前是很顺利的,可以说是有政治生命力的年轻后备干部,政治前途非常好。
这时他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永贞革新”,加入了那个“二王八司马”,首领就是“二王”,王伾和王叔文,“八司马”里头最有名的就是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也是青年才俊,他也是有希望的政治储备力量,他的出身不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是河东柳氏,名门望族,所以柳宗元从小就被寄予厚望,有很强的政治抱负。
他和刘禹锡都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们当时的政治期许是很高的。
由唐顺宗组织的这个永贞革新触动了宦官的利益、藩镇割据的利益、大官僚的利益,大概持续了100多天,就失败了。
从此刘禹锡就没有走上正规的发展之路,一直在做地方官,一直在遭贬斥,一直在沦为下僚,这个基本上贯穿了他的一生。
刘禹锡被贬谪,在许多地方做地方官,有名的是像朗州、连州、夔州、和州,没有名的地方还有许多,他的一生,基本上就是在漂泊,在政治上受压抑。
但是刘禹锡的特点就是,直到他生命的晚年,从来没有服气过。
他的性格正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塑造出来的,开朗、明快、刚健、秀丽、挺拔、俊逸,就是他的性格特点,正是这样的一个性格主导,才会让他走向民歌。
因为他有这样的政治遭遇和性格特质,所以当民歌传来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是亲切的,是自然的,是美好的,是爽快的,是能够起到诗的意义和价值的,他于是就会自然而然地走进它。
当然,民歌遇到刘禹锡也是民歌的幸运,在刘禹锡的诗才、杰出的艺术表现力里面,民歌才得以焕发出了生机。
从唐朝中期开始,文人开始有意识地填词,一直发展到宋,大家比较自觉了,写作的人很多了。
唐朝中期的时候,刘禹锡就是一个,我们说是他一个“唱领者”。
刘禹锡《竹枝词》古诗欣赏

刘禹锡《竹枝词》古诗欣赏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前言】《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
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
【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翻译】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
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鉴赏】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
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
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
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
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古诗赏析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
这是一个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
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
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及赏析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 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
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 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
下面是竹枝词二首·其一唐代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 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 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 822 正月至长庆四年 824 夏在夔 í 州 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
文学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 í 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 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 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 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 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

《竹枝词》刘禹锡唐诗原文阅读翻译赏析【原文】竹枝词二首其一(经选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纥那披绿罗。
【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⑶楚水巴山:楚水:①水名。
一名乳水。
即今陕西省商县西乳河。
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县西南楚山。
昔四皓隐于楚山,即此山也。
其水两源合舍于四皓庙东,又东迳高车岭南,翼带众流,北转入丹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丹水》)。
②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泽。
巴山:①大巴山。
巴山夜雨涨秋池。
②泛指巴蜀一带。
楚水巴山:泛指蜀楚之地的山水。
⑷巴人:①古巴州人。
②古曲名。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晋张协《杂诗》之五试为《巴人》唱,和者乃数千。
此诗中指古巴州人。
⑸北客:作者自指,言客有思乡情也。
⑹纥(hé)那:踏曲的和声。
刘禹锡另有《纥那曲》:"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周郎一回顾,听唱纥那声"。
"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
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绿罗:①绿色的绮罗。
②比喻绿水微波。
③荔枝名。
川人有称荔枝为绿罗者。
诗中所指解释历未能统一。
三种解释者皆有,也都讲得通。
【白话译文】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
十一首《竹枝词》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另九首(《竹枝词九首》)之后,大约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做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作品介绍】《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竹枝词·莫道谗言如浪深》翻译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莫道谗言如浪深》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刘禹锡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竹枝词·莫道谗言如浪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翻译】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凶恶的浪涛一样令人恐惧,也不要说被贬低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颓废沉迷。
淘金要经过千遍万遍的过滤,要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才能淘尽泥沙,得到闪闪发光的黄金。
【鉴赏】“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
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却也未必就“沙沉”。
遭受不公正的迁谪逆境待遇也不都会如泥沙一样沉入江底,也有努力奋争搏击不已的。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看起来是在写淘金的人要经过“千淘万漉”,滤尽泥沙,最后才能得到到金子,写的是淘金人的艰辛。
但是在这首诗中,诗人是在皆以表明自己的心志,尽管谗言中伤,小人诬陷,以至于使那些清白正直的忠贞之士蒙受不白之冤,被罢官降职,逐出朝廷,贬谪他乡,但是他们并不会因此而沉沦于现实的泥沙之中,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初衷,历经艰辛和磨难之后,终究还是要洗清冤屈,还以清白,就像淘金一样,尽管“千淘万漉”,历尽辛苦,但是终究总会“吹尽狂沙”,是金子迟早是要发光的。
如果把作品与刘禹锡的政治生涯联系起来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谏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
他在诗的前两句已明明白白地表露了自己的坚强意志,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人认可。
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真实反映。
作品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诗人的深刻感受,也给了后人以哲理的启示。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译文及赏析《竹枝词二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组诗作品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
下面儿童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唐代: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踏歌声一作: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却有晴一作:还有晴)译文及注释译文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注释⑴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
又名《竹枝》。
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
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
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⑵晴:与“情”谐音。
《全唐诗》:也写作“情”。
赏析《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
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
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
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
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
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
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
“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刘禹锡的诗词《竹枝词

【导语】《⽵枝词九⾸》是唐代⽂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这些作品都寓情于景,感情⾊彩也各有侧重,⼀⽅⾯既有民风习俗,另⼀⽅⾯⼜有个⼈境遇。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刘禹锡的诗词《⽵枝词•瞿塘嘈嘈⼗⼆滩》,欢迎阅读! 《⽵枝词•瞿塘嘈嘈⼗⼆滩》 唐•刘禹锡 瞿塘嘈嘈⼗⼆滩,⼈⾔道路古来难。
长恨⼈⼼不如⽔,等闲平地起波澜。
【赏析】 “瞿塘嘈嘈⼗⼆滩,⼈⾔道路古来难”,这两句写瞿塘峡的艰难险阻。
“嘈嘈”,流⽔下滩发出的嘈杂声;“⼗⼆滩”,并不是确数,极⾔险滩之多。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两岸连⼭,⽔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
峡中尤多礁⽯险滩,峡⼝有“滟滪堆”,就是⼀巨⼤⽯滩。
这两句作为起句,⾔简意赅,朗朗上⼝,造势极⾜,为后两句的说理和抒情打下铺垫。
“长恨⼈⼼不如⽔,等闲平地起波澜”,这两句是诗⼈由瞿塘峡之险滩⽽发出的⼈⽣感慨。
诗⼈⾯对着这有天下之险的瞿塘峡,不由得由江峡之险联想到世态和⼈情,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中有千万道险滩,惊涛拍岸,令⼈望⽽却步,⼼⽣敬畏。
⽽⼈世间的事物,云谲波诡,平⽩⽆故之间都会引起汹涌波涛,翻江搅海,使⼈事瞬间*沉没,⽽这⼀切的作俑者都来⾃“⼈⼼”,⼈⼼叵测,⼈⼼亦险恶。
诗⼈把“⼈⼼”和瞿塘峡⽔相对⽐,上句刚说瞿塘峡⽔之如何艰险,下句就说⼈⼼有过之⽽⽆不及,“长恨”、“等闲”两词,⼜极⼤地增强了语⽓,对⽐之下,更能突出⼈⼼险恶的主题。
这是诗⼈发⾃内⼼的感慨,也是结合⾃⼰的⽣活经历所得出的结论。
刘禹锡参加永贞改⾰失败以后,屡受⼩⼈诬陷,权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三年之久。
痛苦的遭遇,使诗⼈深感世事艰难,⼈⽣凶险异常,所以才会有如此愤世嫉俗之⾔,激愤之中满是对卑鄙⼩⼈的痛恨和讽刺。
这两句诗,可⽤来形容⼈⼼的难测,世道的凶险。
扩展阅读:刘禹锡的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诗,改变了⼤历、贞元诗⼈襟幅狭⼩、⽓象萧瑟的风格,⽽常常是写⼀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底远⼭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相公游南庄醉后寓⾔戏赠乐天兼见⽰》),“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书怀寄东洛⽩⼆⼗⼆杨⼋⼆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西春水彀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作品赏析
杨柳本是夹河而生,诗人用“桥东”“桥西”加以重复指示,把人的视线牵移到此,在人的刻意关注中,杨柳也似乎更加繁盛,春的气息便愈加浓郁可感。把桥上的行人用“人来人去”来表现,以见其熙熙攘攘,人流涌动,充满了动感,紧接着缀以“唱歌声”三字,歌声与往来行人牵引杂合,忙碌而繁闹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土俗民风的独特性因这些词语的重复而得到了更突出的显示。竹枝词(其四)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巴逾传至此乎?”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其一)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作品赏析
1、这首诗写蜀客的薄情。
2、"日出三竿",太阳升起很高,表明时间很晏了。
3、"蜀国",西蜀成都的商客。"兰桡",木兰做的船,泛指很讲究的船。
4、"凭寄"两句:"狂夫",狂放而没有操守的人。"万里桥",桥名,在成都。
这两句写景,却又不单纯写景,景中蕴涵着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意。
但这种托物起兴,用意隐微,不易看出,于是诗人又在兴的基础上进而设喻,使这种情意由隐而显。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让女主人公对景抒情,直接吐露热恋中少女的心绪。“花红易衰似郎意”照应第一句,写她的担心。一个“红”字,说明鲜花盛开,正如小伙子那颗热烈的心,让人高兴;但小伙子的爱情是否也象这红花一样易谢呢?“水流无限似侬愁”,照应第二句,写少女的烦忧。既相恋,又怕他变心,这一缕淡淡的清愁。就象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休。诗所表现的是初恋少女微妙、细腻而又复杂的心理,十分传神。诗的格调也明朗、自然,就象所描绘的红花绿水一样明媚动人。而诗的情境的创造、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却恰恰是靠了这个最明显、最巧及风光。两岸山花怒放,家家春酒满怀,一派融融的春意,生活气息很浓。
可在表现农村风情,尤其是山村春色时借用。
竹枝词(其六)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城西门外滟预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作品赏析
“懊恼人心不如石”就是直接用比,作者把“人心”和“水”、“石”这些原本不相关的物象在特殊的语境联系起来,于平常中出新意,使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形象化。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外乡人。春日雄奇秀丽美景,他无心欣赏,只顾匆匆赶路,忽然,当地人一曲高歌令其驻足而听,心为之怦然,神为之飞越。一个“动”字写出北人神情,又引起读者共鸣。其二在一景两用,烘托渲染人物形象。山高草绿水澄明,春日美景烘托渲染当地人不吐不快的蓬勃之情,也烘托渲染异乡人心不在此的旁骛之意,一景两色一石二鸟。其三在意味的绵长婉转和境界的高远。诗人第三句,由景及人,此一转;至第四句,以当地人的高歌反衬异乡人的乡情,此二转。同时,写乡情以大江大山和滋生无限的春草来烘托渲染,写出来的当然就不是儿女情长,小家碧玉,而是浩荡乡思,人所共识的那份故园情结了。
这两句写蜀客凭借狂夫样的人带信,分明是不可靠的,表明他对自己妻子的冷淡。
竹枝词(其五)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作品赏析
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五。
这两句大意是:江两岸,山花怒放,洁白如雪,风景宜人;村落里,家家户户,春酒满觞,民情欢愉。
竹枝词(其二)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山桃红花满山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情。
作品赏析
这首《竹枝词》含思宛转,清新活泼,音节和谐,语语可歌。特别是把比兴揉而为一,此诗兴中有比,比中有兴,颇富情韵。
诗中刻画了一个热恋中的农家少女形象。恋爱给她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忧愁。当她看到眼前的自然景象的时候,这种藏在心头的感情顿被触发,因而托物起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描绘出一幅山恋水依的图画。山桃遍布山头,一个“满”字,表现了山桃之多和花开之盛。一眼望去,山头红遍,象一团火在烧,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而山下呢,一江春水拍山流过,一个“拍”字,写出了水对山的依恋。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四句笔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年代:唐作者: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此诗为《竹枝词九首》中的第一首。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