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熔化与凝固(2)
2.3熔化和凝固导学案(2)

设计者:顾绍阳八年级班姓名:日期:2012年10月18日总编号: 012课题三、熔化和凝固(2)1.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转化,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知道晶体与非晶体不同的熔化特点,了解熔点、凝固点的意义。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会从图像中说明温度变化的特点。
(1)该固体是(晶体/非晶体)(2)AB段表示的是该物质吸热,温度过程中物质的状态是。
(3)BC段表示的是,该过程的特点是:吸热,但是温度,此过程中物质的状态是,该过程经历了分钟。
(4)CD段表示的是该物质吸热,温度一.选择: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 .春天,河里的冰化成水 B.夏天清晨,花草叶子上附着的露水 C .秋天清晨,笼罩大地的雾 D.冬天,空中纷飞的雪花2.在0℃的环境中,把一块0℃的冰放入一杯0℃的水中,则( ) A .有部分冰化成水,水变多 B .有部分水结成冰,冰变多 C .冰和水的多少都没有变化 D .以上三种情况都可以发生 3.萘的熔点是80℃,则80℃的萘所处的状态是()A.一定是固态 B 一定是液态 C 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 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4.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
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
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 .“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 .“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 .“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5.如图所示为冰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冰是一种晶体 B .从t 1到t 2,冰处于熔化过程 C .冰的熔点为0℃ D .从t 1到t 2,冰的多少保持不变6.用手分别接触温度相同的冰和水,会觉得冰比水凉,这是因为 ( ) A.冰的温度比水低 B.冰熔化时要从手上吸受大量的热 C.冰是固体,水是液体 D.这是人的错觉7.在很冷的地区测量气温时,要用酒精温度计还不能用水银温度计,这是因为()A 水银的比热容比酒精小B 水银的密度比酒精大C 水银的凝固点比酒精的高D 水银的熔点比酒精的高8.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人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晶体材料,当温发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物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图中表示球内材料熔化图象的是 ( )二、填空题1.夏天,把一大块冰放在塑料袋中,过一段时间后,冰变成了水,这是 现象,塑料袋没有漏水,但是在塑料袋外面却出现一层水珠,这是 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2.某晶体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试分析: (1)这是熔化图像还是凝固图像? (2)这种晶体的熔点是多少? (3)这种物质液态时是什么名称? (4)固液共存的时间有几分钟?三、简答冬天,为防止地窖中的菜冻坏,农民会在地窖里放一桶水,你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
熔化与凝固2讲解

1、我们生活中的水有哪几种状态?
2、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吗?
固态 冰
物质的三种状态 液态 水
气态 水蒸气
物质由 一种状态 变成另一种状 态的过程叫做 物态变化 。
物质从 固 态变成 液 态 叫熔化
例如:蜡烛熔化为烛滴、钢铁熔化、冰熔化为水等。
物质从液 态变成 固 态 叫凝固
例如: 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晶体:
有些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中吸热 但温度保持不变
例如:萘,海波,食盐,冰,各种金属、明帆、石膏、
水晶
非晶体:
有些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化过程中吸 热温度不断升高
例如:松香、蜂蜡、玻璃、沥青、橡胶、塑料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1)AB段物质处 于固态,表示晶体 吸热升温过程。
温度/℃
不同的晶体熔点一般不同 ,即熔点是晶体本身的一 种特性,可以用它来鉴别物质 .
1.图为物质凝固时的温 度变化曲线。图中 EF、FG、 GH各段表示温度 怎样变化 ? 物质处于什么状态 ?
(1)EF段温度 逐渐下降 ,物质处于 液态 ;
(2)FG段温度 保持不变 , 物质处于 液态和固态 ; (固液共存态 )
660 固态水银 -39 328 固态甲苯 -95 232 固态酒精 -117 80.5 固态氮 -210 48 固态氧 -218
0 固态氢 -259
阅读思考一些物质的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
钨
3410 铝
660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535 铅
328 固态甲苯 -95
钢
1515 锡
232 固态酒精 117
非晶体的凝固
1、有确定的 凝固温度
1.2熔化与凝固导学案

阳平二中八年级物理学科导学案课题:第一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2)课时:1课时主备人:秦文时间: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一、学习目标:(1)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及熔点和凝固点(2)了解熔化图象和凝固图象的物理意义(3)能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并能用图象表示出来。
二、学习重点: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分析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从上节课实验现象及描绘图像可以看出,萘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此时萘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当温度达到时,萘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萘的温度,此时萘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直到后,温度才继续上升,此时萘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蜡随着不断加热,温度,在此过程中,蜡,最后熔化为液体。
常见的晶体有等,常见的非晶体有等, 它们的区别是。
(二)、对学提升根据萘和蜡的熔化现象,结合实验,结对分析出萘和蜡凝固的过程萘经过冷却,温度逐渐,此时萘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当温度达到时,萘开始,在凝固过程中,虽然继续放热,但萘的温度,此时萘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直到后,温度才继续下降,此时萘处于(固态、液态、固液共存态)。
蜡随着不断冷却,温度,在此过程中,蜡,最后凝固为固体。
根据分析得出,同种晶体物质,它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或不同)在熔化过程中,物质要(吸热、放热),凝固过程中(吸热、放热)。
(三)小组共同探究讨论,知识展示。
2、阅读课本P17页表1-3,了解一些物质的熔点(凝固点),思考,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铜或者锡?在南极考察站能否用水银温度计测室外的温度?为什么?四、拓展落实1.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称为这种晶体的。
冰熔化时的温度是℃,我们就把这一温度称为冰的。
2.用钢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一个凝固过程B.一个熔化过程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3.我们从“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中知道:(1)晶体熔化的特点是:给晶体加热,在没有达到它的熔化温度(熔点)之前,它的温度是的,但并不熔化;当温度达到它的熔点时,继续加热,晶体渐渐熔化,但温度;当全部熔化成液态后,继续加热,它的温度。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第2节 熔化和凝固学案及例题分析

第2节熔化和凝固学案及例题分析知识点1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1.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固→液);熔化现象:①春天“冰雪消融” ②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1.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液→固);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 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2.1晶体和非晶体固体由于内部微粒的排列结构不同可分为:晶体: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海波、萘、冰、食盐、明矾和各种金属。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一类物质,如蜂蜡、松香、沥青、玻璃等。
2.2 熔点和凝固点(针对晶体)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类比晶体凝固的温度叫凝固点。
①同种晶体的凝固点和熔点是一样的;②熔化和凝固这个过程是可逆的。
知识点3熔化与凝固的特点1)熔化的规律: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上升。
③研究熔化和凝固的试验中,需要的器材如上图所示还包括:温度计、秒表。
2)晶体熔化必要条件:①温度达到熔点;②不断吸热。
3)熔化吸热的应用: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
(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土冰箱示意图。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
(雪熔化吸热);③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
(冰熔化吸热);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①萘的熔点为80.50C。
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
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
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
(降低雪的熔点)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
(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3.2凝固规律及特点1)凝固规律: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3.2熔化和凝固(知识点+例题)(解析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第2节熔化和凝固讲义(知识点总结+例题讲解)序号知识点难易程度例题数变式题数合计一熔化★ 6 616二凝固★ 2 2一、熔化:1.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2.特点:吸收热量;(或者:遇到高温物体,从高温物体那里吸收热量)3.晶体与非晶体;(1)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物质;例如:金属、海波、冰、石英水晶;(2)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的物质;例如: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食盐、明矾、奈;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非晶体是没有熔点的)5.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6.常见融化现象:冰融化成水、蜡烛燃烧时滴泪、铸造金属构件将金属熔化成液态;【例题1】谚语“雪水化成河,粮食千万箩”中,雪水化成河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液化 B.凝固 C.凝华 D.熔化【答案】D【解析】解:雪化水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现象。
故选:D。
【变式1】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熔化的是()A.冰雪的消融 B.雾凇的形成 C.云海的形成 D.白雾的消散【答案】A【解析】解:A、冰雪的消融是物质从固态到液态的过程,属于熔化,故A符合题意;B、雾凇的形成是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B不符合题意;C、云海的形成是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C不符合题意;D、白雾的消散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属于汽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例题2】如图所示,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其温度保持在()A.100℃B.37℃C.20℃D.0℃【答案】D【解析】解:冰是晶体,在1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所以冰熔化成水的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熔点温度不变,此时的温度是0℃。
故选:D。
【变式2】雪天为了使积雪尽快熔化,环卫工人在路面上撒盐,这是因为()A.盐使积雪的熔点降低B.盐使积雪的温度升高到0℃而熔化C.盐使积雪的熔点升高D.撒盐后的雪不再属于晶体,不需要达到熔点就可以熔化【答案】A【解析】解:寒冷的冬季,空气温度低于雪的熔点,为了使雪尽快熔化,向积雪撒盐,是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在积雪上洒盐水相当于掺杂质,使雪的熔点降低,从而使积雪熔化,交通方便,故A正确。
(完整版)教案熔化和凝固2

融化和凝结【教课目的】⒈认识融化的含义,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差别,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能够转变的。
⒉经过研究固体融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⒊认识融化曲线和凝结曲线的物理意义,经过研究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知用图象法研究物理量变化的长处。
⒋经过对照,认识有没有固定的融化温度是差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⒌经过研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怀和乐于研究自然现象神秘的感情。
【教材说明】教材将研究冰的融化特色和松香的融化特色的实验放在一同进行,让同学们在实验活动中,自然地将二者进行对照,能够较为方便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降低了引入晶体和非晶体两观点的难度。
教材依旧环绕“水”睁开,冰的融化在生活中常有,其融化特色拥有典型性。
冰的制作固然有一些难度,但只需掌握了第一节所讲的制作方法,则简单获取。
在制冰困难的学校,教材在“注”中指出,仍可对松香的融化进行研究。
关于凝结过程的特色,教材采纳实验推论的方法,也是学生可接受的。
给出晶体和非晶体凝结时的特色,教材在这里没有追究,留有必定的空间让学生持续研究。
教材以图代文,形象地表达了融化、凝结的应用,而融化、凝结对人们带来的不利,教材相同地把空间留给了学生。
【教具】学生实验:三人一组。
每组装备融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冰、松香、水、火柴、坐标纸。
【教课过程】一、引入新课: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不尽长江滔滔来” ,望着这气吞山河、奔跑万里的滔滔大江,你可曾想到过,这万古不断的巨流最先的水源竟是各拉丹冬雪山融化后的点点水滴,这是什么原由造成的呢?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固态变为液态和液态变为固态的状况。
二、新课教课:⒈融化教师发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学生回答:春季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为了液态等等,这些都是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教师发问:你见过哪些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学生回答:冬季到了,气温降落,湖面上的水结成冰;工厂的锻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型里,冷却后,铁水变为了固态的铸件。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3章 第2节 熔化与凝固教学设计2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四部分内容组成。
重点和难点是做好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通过这个实验不仅要学习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要求学生能够参与熔化、凝固等实验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熟悉酒精灯、温度计、秒表的用法,用图象描述物理过程的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知道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知道固体熔化和凝固的曲线特征并不都是相同的,并了解熔化和凝固曲线上每段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三、教学策略本节设计以学生熟悉的冰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水蒸气等现象,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继而引入物态变化,引入本课题。
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