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五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一、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在研究图形的变换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点知识:平移:需要明确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和平移的距离(格数)。
旋转:需要明确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和旋转的角度。
轴对称:需要将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使其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轴对称的意义是将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如果它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轴对称的。
图形旋转的性质是,对应点和对应线段都旋转相同的角度。
而图形旋转的特征是,旋转后形状和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对称轴上各点到图形的距离相等。
二、因数和倍数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点知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如果A×B=C(A、B、C都是不为零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因数和倍数的关系:虽然因数和倍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办法:可以列乘法算式或列除法算式。
找一个数的倍数的办法:就是用这个数依次与非零自然数相乘,所得的数就是这个数的倍数。
因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倍数的特点: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没有最大的倍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奇数、偶数的意义: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既是2和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特征:个位必须是0,其它各数位之和是3的倍数,最小的是30.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的定义: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个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个数叫做合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整理一、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宋 ] 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字词注释:①〔耘田〕在田间除草。
②〔绩麻〕把麻搓成线。
③〔解〕理解,懂得。
④〔供〕从事。
⑤〔傍〕靠近。
⑥〔阴〕树荫。
诗词释义:白天去田里从事田间劳动(田间除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诗词赏析: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逸趣横生。
“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稚子弄冰[宋]杨万里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字词注释:①〔稚子〕幼小的孩子。
②〔金盆〕一般指铜盆。
③〔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④〔磬〕一种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⑤〔玻璃〕古代常指一种玉石。
诗词释义: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把脱出来的冰块用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诗词赏析: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全诗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儿童在寒冬弄冰的兴致盎然,通过儿童弄冰的场景,表现出孩童的天真与童趣,富有细腻的情趣。
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字词注释:①〔陂〕池岸。
②〔漪〕水中的波纹。
③〔腔〕曲调。
④〔信口〕随口。
诗词释义: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
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5年级下册全部知识点总结

5年级下册全部知识点总结一、语文1.听写和默写:5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生字词和句子,学生需要通过听写和默写的方式来巩固记忆和使用。
2.阅读理解: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章,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来理解文意、把握重点。
3.作文: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一些写作训练,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4.诗歌欣赏: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有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学生需要通过欣赏和理解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数学1.数的认识: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下册的数学教材来认识整数、分数、小数等数的概念。
2.四则运算:下册的数学教材中包含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运算规则和方法。
3.分数的计算:学生需要学会对分数进行加减乘除的计算,以及分数和整数的转换。
4.图形的认识: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下册的数学教材来认识各种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
5.数据的分析:学生需要学会通过数据的整理、统计和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英语1.词汇和句型: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下册的英语教材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词汇和常用句型。
2.听力训练:下册的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听力练习,学生需要通过听力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
3.口语表达:学生需要通过下册的英语教材来学习和练习口语表达,提高自己的口语交流能力。
4.阅读理解:下册的英语教材中包含了一些简单的阅读理解题目,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来理解文意、把握重点。
5.写作训练:英语教材中也包含了一些写作训练,学生需要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科学1.动物和植物: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下册的科学教材来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植物,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地球与宇宙: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下册的科学教材来了解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行星运动等。
3.物质与能量: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下册的科学教材来认识物质和能量,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过程。
4.自然现象与科学:学生需要通过学习下册的科学教材来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并了解它们的科学原理和解释。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观察物体-站在任意位置,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从一个或两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从物体的右面观察,看到的不一定和从左面看到的完全相同。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商是整数且没有余数。
-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不能单独存在。
-数的因数个数有限,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数本身。
-数的倍数个数无限,最小倍数是数本身,没有最大倍数。
-特定数字的倍数特征,如2的倍数末位为0、2、4、6、8;3的倍数各位数之和是3的倍数等。
-自然数可分为偶数和奇数两类,偶数是2的倍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是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
-最多有6个面是长方形,最少4个面是长方形,最多有2个面是正方形。
-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正方体的6个面相同,12条棱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为4×(长+宽+高),正方体的棱长总和为棱长×12。
-表面积是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为(长×宽+长×高+宽×高)×2,正方体的表面积为棱长×棱长×6。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长方体的体积为长×宽×高,正方体的体积为棱长×棱长×棱长。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表示整体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子表示份数,分母表示分数单位。
-分数的大小可以通过分子与分母的比较确定。
-分数可以是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或带分数(整数和真分数组成)。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时,分数的大小不变。
-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五下语文一到四单元的知识点

五下语文一到四单元的知识点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1. 课文内容。
- 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这首诗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 重点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描绘了小孩子虽然不懂耕种织布之事,但也在桑树阴下学着大人种瓜的画面。
- 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诗中描写了一个小孩子在冬天早晨玩冰的情景。
- 像“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生动地写出了孩子把冰块当作乐器敲打,结果冰块落地摔碎的有趣过程。
- 作者雷震,宋代诗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 其中“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写出了水草丰美、池塘水满、夕阳西下的乡村傍晚景色。
- 作者萧红。
课文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
园子是自由快乐的象征,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体现了这种自由的氛围。
- 作者季羡林。
文章通过描写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文中描写了世界各地的月亮,但作者认为故乡的月亮是最明亮的,这种对比更突出了思乡之情。
-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梅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体现了梅花坚韧不拔的品质。
2. 字词积累。
- 会写的字:昼、耘、桑、晓、蝴、蝶、蚂、蚱、樱、拔、瞎、铲、割、承、拴、瓢、逛等。
- 多音字:供(gōng提供,gòng供奉)、晃(huǎng晃眼,huàng摇晃)等。
- 近义词:四时 - 四季、童孙 - 儿童、信口 - 随口等。
- 反义词:昼 - 夜、晓 - 晚、寒 - 暖等。
3. 语文园地。
- 词句段运用:了解不同的描写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在句子中的运用。
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1. 课文内容。
家长指导五下知识点归纳总结

家长指导五下知识点归纳总结
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科学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数学:
1.计算:加减法口诀、乘除法口诀、大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法、乘法
口诀、乘法口诀对策、长除法;
2.数的大小比较与数的整数倍:整百整千数的比较、几位数的比较、
数的十位百位、整十整百整千的倍数;
3.分数:分数的认识、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练习、带分数的练习;
4.小数:小数的认识、小数的四则运算、数轴上的小数、小数和分数
的关系、小数和小数的比较;
5.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调查和显示调查数据、折线图的读和画、柱状
图的读和画;
6.几何:立体图形、二维图形的名字、二维图形的属性、同面积的面
积对比。
五年级下册每课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每课知识点整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修改作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第一单元1春光染绿我们双脚1.课文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体现了少年儿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我国的植树节:3月12日。
3.植树造林的好处:①净化空气②防止水土流失③调节气温④降低噪音4.植树造林的公益用语:①保护树木就是保护自己。
②森林是氧气的制造工厂。
2暖流1.暖流:江主席到南开大学看望师生员工,使大家心中充满温暖的感觉。
2.《滕王阁序》中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勃。
他和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我背过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水调歌头中秋》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
这首词中的千古留传的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婵娟指的是月亮。
4.评价江主席:学识渊博、和蔼可亲、关心青年学生。
3只拣儿童多处行1.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寄小读者》《春水》《繁星》2.解释带点的字①解:儿童不解(jiě)春何在:懂,明白;使出浑身解(xiè)数:本领,手段;押解(jiè):押送犯人或财物。
②成千盈百:满。
3.形容人多的成语:座无隙地、座无虚席、人山人海、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4.用“魔术匣子”比喻颐和园。
用“小天使”比喻孩子,这样写出了孩子们很多,很可爱。
表达了冰心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5.用“喷花的飞泉”比喻大海棠树,这样写突出了花开得多、密、美,使人感受到海棠树的生机勃勃和春光的饱满与烂漫。
6.作者写儿童为什么还要写海棠花?答:这是借花喻人的手法,写花是为了写儿童,对花的赞美就是对儿童的赞美,因为儿童和花儿一样的烂漫,一样的生机勃勃。
4早1.《早》一课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对蜡梅花的赞美,鲁迅的桌上早字的来历。
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2.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有: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等。
五年级下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数学下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分数加减法一、分数的意义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2、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二、分数的大小比较①同分母分数,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②同分子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③异分母分数,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分数单位相同),再进行比较。
(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化)三、约分(最简分数)1、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 1 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2、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并不是一定要把分数化成与它相等的最简分数才叫约分;但一般要约到最简分数为止)注意:分数加减法中,计算结果能约分的,一般要约分成最简分数。
四、分数和小数的互化:1、小数化分数:将小数化成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能约分的要约分。
具体是:看有几位小数,就在 1 后边写几个 0做分母,把小数点去掉的部分做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2、分数化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的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
(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3、分数和小数比较大小:一般把分数变成小数后比较更简便。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分数的计算方法与整数的计算方法一致,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统一分数单位。
2、分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和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在计算过程,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4、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再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或者先根据需要进行部分通分。
根据算式特点来选择方法。
第三单元分数乘法分数乘法(一)知识点:(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意义同整数乘法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下知识点整理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0、(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1、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4、(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5、(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8、(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9、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0、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3、(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4、常见的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25、(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6、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27、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
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8、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29、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
叫(热传导)。
30、(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31、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
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2、(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33、(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4、(“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35、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
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6、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37、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38、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
用来计量时间。
39、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
用的(时间)单位——(天)。
40、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41、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42、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43、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4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
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45、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46、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47、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
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48、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49、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50、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51、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52、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3、(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54、(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55、(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56、(“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57、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8、(“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59、(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60、(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61、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62、(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6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64、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
(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6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66、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67、(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68、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69、(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70、(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71、(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72、地球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7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74、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75、(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因为(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