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一)2024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一)引言概述:七盘沟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一个风景优美的自然景区。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次严重的泥石流事件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和防范措施,我们进行了七盘沟泥石流调查。
本报告将从地质环境、气候条件、人类活动、防灾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 地质环境a. 七盘沟所在的区域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质构造活跃,易发生地震等地质灾害。
b. 七盘沟地区的地质构造以花岗岩和片麻岩为主,岩层中存在着大量的水系裂隙。
c. 地质勘探结果表明,七盘沟地区存在较大规模的岩层滑坡和飞石滑坡的迹象。
2. 气候条件a. 七盘沟所处的气候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
b. 雨季过程中,降雨频繁,降雨量大且集中,容易引发地质灾害。
3. 人类活动a. 七盘沟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迅猛,人口和建筑密度大幅增加。
b. 大量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修建使得地表裸露,增加了泥石流的风险。
c.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缺乏导致了泥石流的发生。
4. 防灾措施a. 在七盘沟地区,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测泥石流的动态。
b. 技术手段如遥感和雷达等在泥石流的预测和预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c. 在七盘沟河道两侧设置了护岸和防护墙,以减小泥石流对周围建筑的影响。
5. 总结综上所述,七盘沟泥石流的发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质环境、气候条件、人类活动以及防灾措施等方面的因素都影响了泥石流的发生和发展。
为了减少泥石流事件的发生,应加强监测技术的应用,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公众对泥石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文末标题: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总结)。
七盘沟泥石流调查报告

引言:七盘沟泥石流是近年来中国西南地区频发的自然灾害之一,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深入了解七盘沟泥石流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本文将对七盘沟泥石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概述:七盘沟泥石流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北部。
由于地质潜在隐患的存在,七盘沟地区常年处于泥石流的危险区域之中。
本文通过对地质情况、气候条件、人类活动等方面的考察,揭示了泥石流发生的原因和特点。
正文:一、地质情况1.1岩性特征七盘沟地区主要由侵入岩组成,具有易溶岩化和岩体稳定性低的特点。
1.2断裂构造七盘沟地区存在多条断裂带,断裂带的存在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二、气候条件2.1降水特点七盘沟地区夏季降雨量较大,而且降雨集中在几个月内,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2.2温度变化七盘沟地区温度变化大,导致了岩石的膨胀和收缩,进一步影响了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
三、人类活动3.1水利工程建设七盘沟地区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这些工程对地质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加剧了泥石流的风险。
3.2城市扩张七盘沟地区的城市扩张导致了大量的土地开发和建设活动,进一步破坏了地质环境的稳定性。
四、泥石流特点4.1泥石流流域形态七盘沟泥石流流域形态复杂多样,包括河流、山体、岩坡等。
4.2泥石流物质组成七盘沟泥石流物质主要由土壤、岩石碎屑、植被等组成,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破坏性。
4.3泥石流运动方式七盘沟泥石流运动方式主要包括滑流、液流和泥浆流,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有所不同。
五、防治措施5.1地质灾害监测七盘沟地区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包括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
5.2生态修复七盘沟地区应加强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增加土壤的保持力,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5.3工程治理七盘沟地区应建设相应的工程设施,如堤坝等,以减轻泥石流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总结:通过对七盘沟泥石流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对泥石流的发生原因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生态修复和工程治理,以减轻泥石流带来的破坏和风险。
地质灾害情况报告

一、前言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不断上升。
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我县地质灾害情况报告如下。
二、基本情况1. 地质灾害类型:我县地质灾害类型多样,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其中,地震和滑坡发生频率较高,危害较大。
2. 地质灾害分布:我县地质灾害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山区、丘陵地带。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质灾害分布范围不断扩大。
3. 地质灾害隐患点:截至2023年,我县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00余处,其中,重大隐患点20处,一般隐患点80余处。
4. 受威胁人口: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到2.5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防治工作情况1. 防治体系建设: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
2. 隐患排查整治: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对发现的隐患点进行及时治理,降低地质灾害风险。
3. 监测预警: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对重点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及时发现险情,提前预警。
4. 防灾减灾宣传:加大防灾减灾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存在问题1. 部分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薄弱,防灾减灾知识普及不到位。
2. 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不足,防治设施建设滞后。
3.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有待提高,预警信息传递不及时。
4. 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专业人才匮乏。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1. 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2.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完善防治设施建设。
3. 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确保预警信息传递及时。
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中由于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多种形式,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报告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概况。
本次调查地区位于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势起伏较大,降雨量较大,多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在过去十年中,该地区发生了多起地质灾害事件,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1. 地质构造因素,该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地层岩性较为松软,易发生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2. 气候因素,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雨水渗透地层,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泥石流等灾害。
3. 人类活动因素,该地区大量的人类活动,如采矿、开发建设等,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 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实时监测,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2. 加强科学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中,严格控制地质灾害隐患区的开发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3.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地质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4. 加强应急救援,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结语。
地质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对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相关部门能够根据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更大进展。
地质隐患勘察报告范文

地质隐患勘察报告范文勘察概况本次地质隐患勘察工作是针对某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的。
勘察时间为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10日,勘察人员由地质工程师、土木工程师、测绘工程师等专业人员组成。
勘察范围包括地质隐患分布情况、隐患原因分析、隐患等级评定和隐患治理建议等。
勘察结果1. 地质隐患分布情况根据勘察结果显示,该地区存在以下几种地质隐患:1. 滑坡隐患:滑坡隐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高且土质较松散的山体上,主要受到降雨和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2. 泥石流隐患:泥石流隐患主要位于河谷地带和陡坡上,主要受到山体地形、降雨量和土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 崩塌隐患:崩塌隐患主要分布在山体上,主要受到山坡坡度、土壤侵蚀等因素的影响。
2. 隐患原因分析根据勘察结果和相关资料分析,该地区地质隐患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地质条件: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较高、地形陡峭,土质较松散,容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2. 降雨影响:该地区降雨量较大,降雨过程中导致土壤饱和和地表水快速增长,增加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 地震影响:该地区位于地震带上,地震会引发山体滑坡和崩塌等地质隐患。
3. 隐患等级评定根据隐患的危害程度、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等指标,将地质隐患按照等级划分如下:1. 红色预警:存在较高风险,可能对人员和财产造成严重伤害。
2. 橙色预警:存在中等风险,可能对人员和财产造成一定伤害。
3. 黄色预警:存在较低风险,可能对人员和财产造成轻微伤害。
根据以上划分标准,具体隐患等级评定请参见附件。
4. 隐患治理建议针对不同等级的地质隐患,提出以下治理建议:1. 红色预警地质隐患:建议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包括加固山体、疏导地下水和进行灾害预防教育等。
2. 橙色预警地质隐患:建议制定详细的治理方案,包括监测、预警和撤离预案等。
3. 黄色预警地质隐患:建议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加强环境监测,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总结与建议该地区地质隐患较为突出,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防范。
黄田坝泥石流地段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黄田坝泥石流地段工程地质勘查报告一、地质概述黄田坝位于省市境内,地处高山地区,地形险峻,地势复杂。
该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泥石流灾害,其中黄田坝泥石流地段是该地区最为危险的地点之一、本次工程地质勘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该地段的地质情况,为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二、地质勘查内容1.区域地质调查:对黄田坝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查,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断裂构造等的调查和研究。
2.目标地段地质勘查:对黄田坝泥石流地段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勘查,包括地层岩性、土质、断裂构造、地下水情况等的调查和研究。
3.地质灾害评价:对该地段的泥石流发生可能性、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的预防措施。
三、地质勘查结果1.地质概况:黄田坝泥石流地段主要由黄土和松散的砂石组成,地层较为稳定。
但泥石流频繁发生的原因是地处陡峭的山坡上,且地势复杂,易于形成水土流失,加上降雨较多,导致泥石流的发生。
2.断裂构造:黄田坝泥石流地段周边存在多处断裂构造,这些断裂构造对地质稳定性影响较大,可能是泥石流发生的诱因之一3.地下水情况:黄田坝泥石流地段地下水位较高,与地表的泥石流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四、地质灾害评价根据地质勘查结果,黄田坝泥石流地段存在较高的泥石流发生可能性和危险性。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形险峻、地势复杂,易于形成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的发生;2.存在多处断裂构造,使地质结构较不稳定,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3.地下水位较高,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概率。
五、工程建设建议1.在黄田坝泥石流地段的泥石流流动通道上设置堰防筑坝,有效防止泥石流的扩散和进一步损害;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早发现泥石流的迹象,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3.加强对周边地区的防治工作,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石流的发生概率;4.当地政府应加强对黄田坝及周边地区的治理和管理,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提醒居民注意泥石流的危害,以减少人员伤亡。
六、结论根据地质勘查结果分析,黄田坝泥石流地段存在较高的泥石流发生可能性和危险性。
四川省理塘县伦多沟沟泥石流勘查报告

目录0前言 (1)0.1 任务由来 (1)0.2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 (1)0.3 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1)0.4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1)0.5勘查工作的依据 (1)0.6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 (2)1 自然和地质环境条件 (1)1.1 位置与交通 (1)1.2 气象、水文 (1)1.2.1 气象 (1)1.2.2 水文 (2)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4)2.1 地形地貌 (4)2.2 地层岩性 (4)2.3地质构造与地震 (5)2.3.1 地质构造 (5)2.3.2新构造运动 (6)2.3.3地震 (6)2.4 水文地质条件 (6)2.5 人类工程活动 (7)3 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 (9)3.1 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 (9)3.1.1清水汇流的地形地貌条件 (10)3.1.2形成流通区地形地貌条件 (10)3.1.3堆积区的地形地貌条件 (10)3.2 物源条件 (10)3.2.1 崩滑堆积物源 (10)3.2.2 沟道堆积物源 (12)3.2.3泥石流物源的转化关系 (12)3.3 水源条件 (12)4 泥石流基本特征 (14)4.1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危害性分析 (14)4.1.1 泥石流灾害史及灾情 (14)4.1.2 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及险情 (14)4.1.3 泥石流堵溃主河的可能性及危害分析 (14)4.2 泥石流各区段冲淤特征 (15)4.2.1清水区冲淤特征 (15)4.2.2形成流通区冲淤特征 (15)4.2.3堆积区冲淤特征 (15)4.3 泥石流堆积物特征 (15)4.3.1 泥石流堆积物颗粒特征 (15)4.3.2 泥石流堆积物叠置关系及成因分析 (16)4.4 泥石流发生频率和规模 (16)4.5 泥石流的成因机制和引发因素 (17)5 泥石流基本特征值的计算 (18)5.1 泥石流流体重度 (18)5.1.1 现场配方法 (18)5.1.2 查表法 (18)5.1.3 综合取值 (18)5.2 泥石流流量 (18)5.2.1 雨洪法 (19)5.2.2 形态调查法 (19)5.2.3 综合取值 (20)5.3 一次泥石流过流总量 (20)5.4 一次泥石流固体冲出物 (20)5.5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 (21)5.6泥石流中单块块石最大冲击力计算 (21)5.7 泥石流爬高和最大冲起高度 (21)5.8 泥石流弯道超高 (22)6 泥石流发展趋势分析 (23)6.1 泥石流易发程度分析与评价 (23)6.2 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发展阶段 (24)6.3 泥石流发展趋势预测 (24)7既有工程评述及泥石流防治方案建议 (24)7.1 现有防治工程 (24)7.2防治工程方案布置原则 (24)7.3 防治工程设计参数建议 (25)7.4 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25)7.5 防治工程方案建议各类建筑材分析与评价 (25)8 环境影响评价 (27)8.1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7)8.2交通影响 (27)8.3综合评价和结论 (27)9 地质灾害防治效益评估 (27)9.1 经济效益评估 (27)9.2 社会效益评估 (27)9.3 环境效益评估 (27)9.4 减灾效益评估 (27)10 结论与建议 (28)10.1 结论 (28)10.2 建议 (28)附图:四川省理塘县伦多沟沟泥石流勘查报告附图册四川省理塘县伦多沟沟泥石流照片集附件:四川省理塘县伦多沟沟泥石流勘查岩土室内试验报告四川省理塘县伦多沟沟泥石流勘查水样简分析报告0前言0.1 任务由来根据理塘县国土资源局招标投标工作结果,确定湖北地矿建设工程承包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理塘县伦多沟泥石流的勘查、可研和初步设计工作。
岷县泥石流调查报告

关于岷县“5.10”特大雹洪灾害的调查调查目的:实地调查岷县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原因分析。
为防治灾害提供建议,减轻灾害损失。
丰富假期生活,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实践时间: 2012年7月15日至 2012 年8月25日实践地点: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实践内容:实地调查岷县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
调查路线:岷阳镇——茶埠镇——西寨乡——中寨镇[一] 岷县概况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市西南部,洮河中游,地处青藏高原东麓与西秦岭陇南山地接壤区,地处定西、天水、陇南、甘南几何中心,享有陇原“旱码头”和“千年药乡”“当归之乡”的美誉。
地理座标:东径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
海拔在2040—3747米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相对高差为500米,东西狭长120公里,南北最窄处15公里,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
[二] 岷县地质构造岷县属西秦岭地槽皱系的北支秦岭海西褶皱带。
经历了中生代的燕山运动隆起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的格局。
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炭、泥岩为主。
在县西南部有新生代第三纪的红色岩层以及第四纪的黄土。
黄土以洮河域为深厚。
岷峨山、莫遮梁及闾井镇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
境内地层,从晚古生代泥盆纪中期开始至新生代第四纪,均有出露。
中生代缺失白垩纪。
除第三纪和侏罗纪分别属于大陆山麓相和内陆湖沼相沉积外,其它各纪地层均属滨、浅海相沉积、变质程度较浅。
侏罗纪以前的地层均为浅变质的板岩、砂岩、灰岩等。
仅在浸入体的边缘和断裂带的两侧有接触变质的黑云母片岩、绢片岩、千枚岩和角岩以及动力变质的糜棱岩、角砾岩、压磷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
告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泥石流地质灾害勘察报告
一、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
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
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
泥石流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
它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具有很大的破坏力。
泥石流流动的全过程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短的只有几分钟。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
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
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发生泥石流灾害[1]最高可达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
二、泥石流类型划分及危害性分级
2.1泥石流类型划分
2.1.1按水源成因及物源成因可分为暴雨(降雨)泥石流、冰川(冰雪融水)泥石流,溃决(含冰湖溃决)泥石流;坡面侵蚀型泥石流、崩滑型泥石流、冰碛型泥石流、火山泥石流、弃渣泥石流、混合型泥石流等(参见附录A表A.1)。
2.1.2按集水区地貌特征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A.2)。
2.1.3按暴发频率分:高频泥石流(一年多次至5年1次)、中频泥石流(1次/5~20年)、低频泥石流(1次/20~50年)和极低频泥石流(1次/>50年)。
2.1.4按泥石流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型、水石型和泥石型泥石流(参见附录A表
A.3)。
2.1.5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泥石流(重度1.60~2.30t/m3)和稀性泥石流(重度
1.30~1.60t/3)。
(参见附录A表A.4)。
2.1.6按泥石流一次性暴发规模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级(表1)。
表一泥石流爆发规模分类
分类指标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
泥石流一次
堆积总量
>10010~1001~10<1
泥石流洪峰
量
>200100~20050~100<50
2.2泥石流危险性分级
2.2.1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定性分级根据泥石流活动特点、灾情预测其活动性可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四级(见表2)。
表2单沟泥石流活动性分级表
泥石流活动特点灾情预测活动性分级
能够发生小规模的极低至低频率泥石流或山洪致灾轻微,不会造成重
大灾害和严重危害
低
能够间歇性发生中等规致灾轻微,较少造成重中
2.2.2根据泥石流灾害一次造成的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4个灾害等级(见表3)。
表3泥石流灾害危害性等级划分
2.2.3对潜在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根据受威胁人数或可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潜在危险性等级(见表4)。
表4泥石流潜在危险性分级表
2.2.4区域泥石流活动性和危险区的划分,应充分利用GIS技术,调查影响区域泥石流活动性的相关因子,并将其集成综合分析,作为区域泥石流活动性和危险区划分的依据(参见相关文献),并评价其危害性。
危害性
a)危害作用方式调查泥石流侵蚀冲击、冲刷的部位、方式、范围和强度泥石流淤埋的
部位、规模、范围和速率泥石流淤堵主沟的原因、部位、断流和溃决情况泥石流完全堵塞或部分堵
塞主河的原因、现状、历史情况及溃决洪水对下游的水毁灾害。
b)危险区的划定,确定泥石流危险区范围(可参考表5)。
表5泥石流活动危险区域划分表
周边仍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
高于危险区与危险区相邻的地区它
不会直接与泥石流遭遇但却有可
能间接受到泥石流危害的牵连而发
生某些级别灾害的地区
危害影响
泥石流常常具有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之特点。
并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它对人类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据统计,我国有29个省(区)、771个县(市)正遭受泥石流的危害,平均每年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为18次╱县,近40年来,每年因泥石流直接造成的达3700余人。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后的50多年中,我国县级以上城镇因泥石流而致死的人数已约4400人,并威胁上万亿财产,由此可见泥石流对山区城镇的危害之重。
目前我国己查明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县级以上城镇有138个,主要分布在甘肃(45个)、四川(34个)、云南(23个)和西藏(13个)等西部省区,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的乡镇级城镇数量更大
工程实例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据初步调查,截至8月8日11时,舟曲县特大洪灾造成县城由北向南5公里长、500米宽区域被夷为平地(约250万平米),受灾人数约2万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城区强降雨,在8日凌晨1时许形成堰塞湖,县城一半已经被淹,一个村庄整体被没过,城区停电,一些房屋倒塌,部分街道上已经出现了1米多厚的淤泥。
截止8月14日16时,舟曲泥石流灾害遇难人数上升为1239人,505人失踪。
目前尽管水位略有所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而且其形成的次生灾害逐步表现出来。
据央视报道,舟曲县内三分之二区域已被水淹没,记者现场目击县城部分街道一片,街道浸泡在洪水中。
灾害还导致甘肃省舟曲县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供电全部中断,通信基站也受损严重,部分没有受损的基站供电中断,靠蓄电池供电传输信号。
舟曲县当地的5
个小水电站为县城供电的主电源,受强降雨导致的泥石流影响,目前这5个小水电站均无法工作,导致县城三分之二以上的区域电力供应中断。
治理方法
泥石流防治是一项由多种措施组成的系统工程。
它主要由四方面措施组成:①防止和削弱泥石流活动的防治体系--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保护和治理流域环境,消除或削弱泥石流发生条件;②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③预防泥石流危害的防护工程体系~一修建渡槽、涵洞、隧道、明硐、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工程,对重要危害对象进行保护;④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一一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减少灾害破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