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详细勘查物探勘察报告
工程物探在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分析

勘测区域 的水平方 向和垂直方 向的地 质差别 。有关调查显示 , 利 用高密度测量 和深度测量 系统能够有 效地 预测山体 滑坡 、 地面塌
近年来地壳运动频繁 ,各地 自然灾害层出不穷。以遵义地 区为 陷等地质灾害 。某些岩溶地带发 生地质作 用时 , 深度测量系统会
例, 公路沿线地段经常发生山体滑坡 、 泥石流 , 采矿区多发地裂 、 崩塌 检 测 到 地 质 电性 的 变 化 , 通 过 电 测 曲线 的 扭 曲程 度 以 及 横 断 面 的
灾害 , 附近房屋被毁 , 人员受伤严重 , 当地居民的生命财 产安全受到 梯度变化推测灾害程度 。 高密度测量系统分辨率高 , 分层能力强 , 严重威胁 , 迫切需要 引进先进技术预防地质灾害, 保障居民的正常生 测量 准确 , 特别适 用于山体滑坡 、 堤坝 隐患 、 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探工 作 , 都是根据现 有的 已知 信息 , 按照 由简入繁 的勘测顺 序进 行 的。 在进行勘探工作之前 , 需要搜集勘测区域 的相关地 质资料 ,
[ 1 】 滕德宾 . 工 程物探在岩溶地 区工程地质勘察 中的运用 探 矿工 程f 岩土钻掘工程) , 2 0 1 0 ( S 1 ) . [ 2 】 庞学懋 , 王孝起, 王清玉, 刘康 和. 物探新 技术及我 院物探发 展探 讨【 J 1 . 水利水 电工程设计, 2 0 0 9 ( 0 2 ) . [ 3 ] 朱菲菲, 吴德超, 王运生, 宋玉岩. 四川省广安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研 究[ J ] _ 科 技咨询导报, 2 0 1 1 ( 0 6 ) .
进行预测和监测。初步分析该 地区的地形地貌 , 考察其地质结构 , 锁定 可能发生地质灾 害的 目标区域 , 然后对 目标 地区进行详细勘
广西玉凤镇地质勘察报告

广西玉凤镇地质勘察报告一、引言地质勘察是对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现象进行系统观测、测量和分析的科学方法,是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广西玉凤镇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为该地区的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理和地质背景广西玉凤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地处北纬24°,东经110°,地势起伏,河流众多,气候温暖湿润。
地质上属于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为主要地质构造。
该地区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常见的灾害有地面塌陷、地震和岩溶塌陷等。
三、地质勘察方法本次地质勘察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观察、地质钻探、物探和地震勘探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对玉凤镇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和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四、地质构造玉凤镇地质构造复杂多样,主要有断裂、褶皱和岩层走向等。
断裂带的存在使得该地区地质变动频繁,地震活动较为频繁。
褶皱带的存在导致地层变动,形成了丰富的地质资源。
五、地层特征玉凤镇地层主要有石灰岩、泥岩和砂岩等。
石灰岩是该地区的主要地质构造,广泛分布于整个地区。
泥岩和砂岩则分布较为零散,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地方。
地层的变动和分布对于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地下水资源玉凤镇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层中。
地下水的储量和质量对于当地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次勘察,我们对玉凤镇的地下水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利用建议,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玉凤镇地质灾害多发,常见的灾害有地面塌陷和岩溶塌陷等。
本次勘察通过地质观测和物探技术,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相应的防灾措施和建议,以减少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八、结论通过对广西玉凤镇的地质勘察,我们全面了解了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灾害风险等情况。
在工程建设和资源开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质因素,采取相应的防灾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

地质勘察报告范文1. 引言2. 勘察目的3. 勘察方法与数据收集4. 地质背景与调查区域概况5. 勘察结果与数据分析6. 勘察结论与建议7. 参考文献引言本报告旨在描述对某地区的地质勘察结果,并提供相关数据分析及结论,以便为后续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勘察目的本次地质勘察的目的是评估勘察区域的地质条件,确定地质构造、地质体特征、岩性及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等情况,并为工程建设提供相应的地质技术指导。
勘察方法与数据收集在本次勘察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勘察方法,包括地质测量、地质剖面观测、钻探及取样、岩石试验等。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现场调查、卫星影像、航空照片等多种数据来源,确保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地质背景与调查区域概况调查区域位于某省某市,地貌以山地与丘陵为主,地质背景复杂多样。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选择了典型的勘察点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实地考察对该区域的地质构造、地质体和岩层进行了详细描述。
勘察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勘察获得的数据及所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该区域主要由花岗岩、片岩和砂岩等岩层组成,其中片岩和砂岩层具有较高的倾角,存在一定的滑坡风险。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矿藏的存在,并初步判断其具有一定的开采价值。
勘察结论与建议根据勘察结果及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该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存在滑坡风险,需要在后续工程设计过程中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2) 花岗岩等岩石类型适合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支持;3)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地质防灾措施,确保工程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1] 地质测量方法,地质学报,2020年。
[2] 岩石力学试验与分析,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8年。
[3] 地质勘察手册,中国地质出版社,2017年。
总结本报告根据对某地区的地质勘察数据及分析结果,针对勘察区域的地质背景及潜在地质灾害风险,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这将为后续工程建设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论述1∶50000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工作方法和调查内容

RESOURCES/WESTERN RESOURCES2020年第六期基础地质南雄市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东北部,属浈江水系。
调查区域地形地貌较复杂,水系较发育,人类活动较频繁,使本来就较脆弱的地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原有不良地质现象现在发展成为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连年发生,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构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南雄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1.南雄市地质灾害背景南雄市东连江西省信丰县,东南邻江西省全南县,西南比邻始兴县,西北与仁化县接壤,北邻江西省大余县,东西极限84km,南北极限52km。
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13°55′30″~114°44′38″,北纬24°56′59″~25°25′20″,全市面积2326.18km 2。
全市管辖17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15个村委会,2483个自然村。
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韶赣高速、G323、S224、S342以及韶赣铁路贯穿全境,县道、乡道通往各镇及行政村,“村村通”简易公路通往边远山村。
根据资料,截至2019年3月,南雄市共有地质灾害点60处,其中崩塌35处,滑坡20处,泥石流5处,共造成7人死亡,5人受伤,损毁农田72.8公顷(1092亩),损坏房屋1530m 3,直接经济损失185.33万元。
可见,进一步做好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有效开展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和专业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管理系统十分必要而且紧迫。
特别是近些年来,地质灾害对南雄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呈上升趋势,给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
而开展南雄市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为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防御体系,探索区内地质环境承载力、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实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等提供相关基础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

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报告范文一、引言工程地质勘察调查是为了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地质背景该地区位于山脉腹地,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和页岩组成。
地表地貌以起伏的山地为主,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震活动频繁,属于高地震烈度区。
三、勘察范围和方法本次勘察范围包括工程建设区域及周边500米范围内。
采用的勘察方法包括现场地质调查、岩石和土壤取样、地下水勘查、地球物理勘测等。
通过对勘察区域进行详细的勘察和分析,获取了大量的地质数据。
四、地质情况1.岩石特征勘察区域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组成,岩性坚硬,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和稳定性。
地下存在一些断层和节理,需要在设计和施工中加以注意。
2.土壤情况勘察区域的土壤主要分为黏土、砂土和砾石土。
黏土含水量较高,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排水性较好,适宜作为基础填料;砾石土孔隙率大,透水性好。
3.地下水情况勘察区域地下水位较高,水质良好,水量充足。
地下水受地层裂隙和断层的影响较大,需要合理利用和控制。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根据勘察结果,结合地质灾害历史数据和地震活动情况,对勘察区域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结果显示,该区域存在滑坡、崩塌和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需要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工程建议根据勘察结果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出了以下工程建议:1.地震设计要求: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重要性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2.地基处理:根据勘察结果和土壤工程性质,采取适当的地基处理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地质灾害防治: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加固边坡、设置防护网等,确保工程建设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七、结论本次工程地质勘察调查结果表明,勘察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风险。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和可行性。
乡镇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乡镇地质灾害排查报告
一、背景概述
乡镇地质灾害是指在乡镇地区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可能对当地居民生命和财
产造成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XXX乡镇进行了地质灾害排查工作,本报告旨在总结排查情况并提出应对建议。
二、排查对象及范围
本次地质灾害排查对象为XXX乡镇内所有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包括但不限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排查范围涵盖乡镇所有村庄、道路、水库等重点区域。
三、排查方法
1.实地调查:组织专业队伍深入乡镇各地区,对潜在地质灾害点进行实
地勘察;
2.遥感技术:利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影像资料,分析潜在灾
害风险;
3.专家评估:邀请地质灾害领域专家对重点隐患点进行评估,提供建议。
四、排查结果
1.共排查XXX个潜在地质灾害点,其中确定X个高风险点,X个中风
险点,X个低风险点;
2.针对高风险点提出应急预案和加固方案,中风险点提出监测措施,低
风险点加强宣传预警意识。
五、建议及措施
1.组织定期地质灾害排查,及时更新监测数据;
2.完善预警机制,加强对潜在灾害点的监测;
3.开展居民防灾意识培训,提高群众自救能力。
六、结论
通过本次地质灾害排查,对XXX乡镇内潜在灾害点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为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希望相关部门能根据本报告提出的建议,采取切实措施,确保乡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报告

目录1 前言 (1)1.1任务由来 (1)1.2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情况 (1)1.3勘查目的及任务 (1)1.4勘查工作评述 (1)1.4.1勘查技术依据 (1)1.4.2勘查等级、时间及完成工作量 (2)1.4.3勘查质量评述 (2)2 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3)2.1自然条件 (3)2.2地质环境条件 (4)2.2.1工作区地形地貌 (4)2.2.2地质构造 (4)2.2.3新构造活动特征 (5)2.2.4地震 (5)2.3 地层岩性与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5)2.4 水文地质条件 (6)2.5 人类工程活动 (6)3.灾害体基本特征 (6)3.1滑坡基本特征 (6)3.1.1滑坡基本特征 (6)3.1.1.1 H1-1滑坡基本特征 (7)3.1.1.2 H1-2滑坡基本特征 (9)3.1.1.3 H2滑坡基本特征 (10)3.1.2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10)3.1.3滑坡区水文地质特征 (12)3.1.4滑坡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12)3.2潜在不稳定斜坡(X1、X2)基本特征 (14)3.2.1 X1斜坡基本特征 (14)3.2.2 X2斜坡基本特征 (14)3.3冲沟基本特征 (14)4 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15)4.1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15)4.2滑坡稳定性计算及评价 (15)4.2.1计算方法及计算工况的选取 (15)4.2.2 计算参数的确定 (16)4.2.3 计算模型的确定 (18)4.2.4 计算结果 (19)4.2.5 稳定性评价 (19)4.3敏感性因素分析 (19)5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20)5.1发展趋势 (20)5.2危害性预测 (21)6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议 (21)6.1防治目标原则 (21)6.2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21)6.3防治工程设计岩土体参数建议 (22)7 结论及建议 (22)7.1结论 (22)7.2建议 (22)附件一稳定性计算书1、各剖面条块计算参数及稳定性计算表附件二勘查图册1、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2、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工程地质剖面图 (1:200)3、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冲沟纵段面图(1:500)4、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钻孔柱状图(1:200)附件三试验报告册1、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水质分析试验报告2、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岩土物理力学试验报告1 前言1.1任务由来根据2007年1月25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下达四川省2006年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勘查项目任务书的通知(川国土资函[2007]87号)》,xxxxxxx承担了泸州市古蔺县城城北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项目工作。
勘测情况汇报

勘测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是XXX工程项目的勘测人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团队已经完成了对项目区域的勘测工作,并就勘测情况进行了汇报。
现将勘测情况详细汇报如下:一、勘测范围。
本次勘测范围主要涵盖了项目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土壤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气候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勘测,我们能够全面了解项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为后续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勘测方法。
在本次勘测中,我们采用了现代化的勘测仪器和技术手段,包括全站仪、GPS 定位系统、遥感影像技术等。
这些先进的技术设备,保证了勘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项目后续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勘测成果。
通过我们的勘测工作,已经获得了大量的勘测数据和样品。
这些数据和样品经过实验室的分析和检测,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成果:1. 地形地貌,项目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存在一定的地质风险,需要加强地质灾害防范措施;2. 土壤地质,土壤肥力良好,适宜农作物种植,但在部分区域存在土壤侵蚀现象,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3. 水文地质,项目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存在水质污染风险,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4. 气象气候,项目区域气候温和,适宜生活和生产,但存在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
四、存在问题。
在勘测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包括,地形复杂,勘测难度大;部分区域存在土壤侵蚀和水质污染等环境问题;气候变化对工程建设和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等。
五、下一步工作。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我们将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勘测,完善勘测成果,为项目后续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也将加强与环保、气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共同解决项目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确保工程建设和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总之,本次勘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继续努力,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为项目的成功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详细勘查物探勘察报告惠州建安勘测设计有限公司2020年4月1 绪言1.1 目的任务近几年来惠州市博罗县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多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地面出现多处裂缝,其中一处房屋墙面塌落、多栋房屋墙面出现横向和纵向裂缝;灾害发生后,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立即赶赴现场进行了应急处理;受惠州市博罗县高莞镇人民政府委托,我公司对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进行物探勘察工作。
本次探测的目的是通过地球物理方法(简称物探)探明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场地范围内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等不良地质作用的位置、规模、埋深、发育程度及规律;岩溶堆填物性形状;对居住房屋的影响;并提出治理建议。
本次探测要求:(1)探明该场地范围内不良地层的分布情况,如软弱地层的形状、大小和埋藏深度等;(2)探明该场地范围内岩溶(溶土洞)的发育状况、分布位置、形状、大小、埋藏深度、充填状况以及在空间的相互联系状况等。
1.2 勘查依据本次勘察和室内资料整理工作,均执行如下规范、规程:(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6)《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T50218-94);(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8)《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9)《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70-1997);(10《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T/T 0073-1993);(11)《电阻率测深技术规程》(DT/T 0072-1993)。
1.3勘察方法及完成的工作量我公司于2018年4月10~21日采用高密度电法、地震反射波法对勘察场地范围进行物探勘察工作。
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1。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表1-12 场地工程地质情况及地球物理特征2.1工程地质情况拟建场地位于广东省连平县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场地为村庄,房屋较多,地势较平整。
场地经钻探揭示,地基土主要为一套第四系残坡积地层,按其成因类型和物理力学特征或划分为四大工程地质层,现将各土层的主要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1)耕表土:褐黄色、湿,稍密,主要成分为粉粘粒,夹杂大量植被残余和少量砾石,土质均匀性一般,该层全场分布,层厚1.0~2.5m。
(2)卵石土:土黄色、褐红色,湿~饱和,稍密,卵石含量占50~60%,直径1~12cm,上部分布略少,下部增多,磨圆度较差,多呈亚圆状、次棱角状。
其余为粉粘粒和少量砂砾。
分选性一般,级配不良。
(3)粉质粘土:土黄色、褐红色、褐黄色,稍湿,硬塑,主要成分为粉粘粒,夹杂10~20的白色风化残余和少量砾石(Φ:1~4cm)。
粘性一般,干强度一般。
(4)灰岩:灰白色、青灰色,隐晶质结构,厚层状构造。
节理裂隙稍发育,多为闭合裂隙,局部见白色长石矿物充填。
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柱状,节长5~25cm。
敲击声脆。
2.2地球物理特征场地土层的电阻率一般为50~200欧姆·米,波速一般为600~800m/s;溶(土)洞(含充填物)与完整围岩存在明显的物性(电阻率、波速)差异,溶(土)洞(含充填物或水)的电阻率一般为20~50欧姆·米、地震波速一般为300~50m/s;而完整灰岩(或基岩)的电阻率一般为500~2000欧姆·米、地震波速一般为2500~4000m/s;溶(土)洞及其充填物与岩土层的物性差异明显。
2.3勘察方法的选择及其原理根据我公司多年来对地下不良地质体(断裂破碎构造带、采空区、溶洞、地下水等)探测的经验,认为采用综合物探方法进行探测(以图 1 高密度电法工作系统示意高密度电法探测为主,以浅层地震法、钻探为辅),是最为有效及合理的物探勘察方法。
高密度电法是目前探测岩溶、采空区最普遍、最有效的探测方法,它具有效果好、精度高、效果明显等特点,可以有效对采空区、溶(土)洞的位置、规模和形态等状况进行探测,其探测深度根据剖面线长度的不同而不同,但由于单一物探方法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同时采用多种物探方法进行综合探测,互相验证、对比,综合解释。
3 方法原理3.1高密度电法高密度电法(图1)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也称自动电阻率系统,是直流电法的发展,其功能相当于四极测深与电剖面法的结合。
通过电极向地下供电形成人工电场,其电场的分布与地下岩土介质的电阻率 ρ的分布密切相关,通过对地表不同部位人工电场的测量,了解地下介质视电阻率ρs 的分布,根据岩土介质视电阻率的分布推断解释地下地质结构。
该方法对围岩的含水情况特别敏感,围岩破碎含水,其视电阻率明显降低,完整、坚硬岩土的视电阻率明显高于断层带或破碎带和富水带围岩的视电阻率。
这种方法原理清晰,图像直观,是一种分辨率较高的物探方法。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据采集技术的改进,使勘探效率大大提高,增大了剖面的覆盖面积和探测深度,在强干扰的环境下也能取得可靠数据,大大地提高了信噪比,可准确地探测地质体。
该方法在工程与水文地质勘探和矿产、水利资源勘查中有着广泛而成功的应用。
高密度电法是许多普通电法排列、测点的集合,是将许多电极(一般为60~250个以上),按一定极距(一般为2~5m)排列,通过电缆、转换开关同测量仪器相连。
测量时,测量仪器通过指令控制转换开关以一定的排列顺序将电极转换成供电电极或测量电极。
根据不同的电极排列顺序和测量方式,可分为不同的装置方式。
当岩体完整时,视电阻率灰阶图像成层状分布,透过表层(水)后其视电阻率沿垂直方向应呈升高趋势,并且在冲积层(或覆盖层)和基岩的分界面应有明显的视电阻率差异。
当岩体中存在采空区、溶(土)洞、断层、破碎带等时,图像中层状特征遭到破坏,出现条带状或椭圆形低阻色块,使得某些层位被错开、拉伸发生畸变。
3.2地震反射法法根据波动理论,当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向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不同的岩土层具有不同的波阻抗差异,当地震波经过具有不同波阻抗差异的界面时,产生反射现象,应用专门的仪器记录各种波的传播时间和特征,经数据处理后,便可获取岩土层、构造断裂带的反射信息,从而解决相应的工程地质问题。
地震波法是探测覆盖土层厚度、基岩波速变化及断层的分布等工程地质问题较有效的方法。
浅层地震波法是利用人工激发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探测浅部地质构造或测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进行物性分层、寻找岩溶、构造带的一种较成熟的地球物理勘察方法。
地震反射波法是国内外公认的具有较高精度的一种物探方法。
4 仪器设备、野外工作方法及资料处理4.1 仪器设备高密度电法数据采集拟使用的仪器为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生产的WGMD-9超级高密度电法仪和终端选址开关电极及专用电缆设备。
浅层地震反射波法采用美国EG&G公司生产的R24二十四道地震仪。
4.2野外工作方法高密度电法野外施工拟采用60~100个电极组合的温纳装置进行测量,点距3~4m(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而定),排列长度180~300m 。
野外测量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对异常点及突变点进行重复观测,以确保野外测量数据真实、可靠。
浅层地震反射法使用参数要通过现场试验确定,一般为:采用12~24道,4~6次覆盖,叩板法锤击震源,道间距:1~3m,偏移距:6~20m,炮点距2~6m,记录长度:256~512ms,采样率:125~250us。
为做好资料解释工作,提高解释精度,室内解释人员在进场后,参加了对野外踏勘工作,并在解释过程中听取野外物探施测人员对野外情况的介绍,对有疑问的地方,再次前往实地进行观察,使解释结果更真实、可靠。
4.3资料处理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首先将数据回放到计算机中,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是将仪器测量结果通过传输软件传输到电脑中,进行坏点删除、地形校正、格式转换,然后应用高密度电法反演软件(RES2DINV)对原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处理,最后进行地质解释。
浅层地震反射法资料处理在彩显计算机上完成,软件为美国随机配有的《Eaves dropper》处理系统。
地震反射波法解释遵循如下原则:a、同一连续完整的岩层的地震波形相似,周期相同,同相轴光滑,连续性强,总体上反映岩层的起伏变化。
b、在构造破碎带或岩溶发育部位,由于地震波受到散射、绕射作用的影响,波形零乱、畸变、不连续。
根据以上原则,首先在地震勘探时间剖面上进行层位判读,选定层位,读取各拐点时间,然后根据下式计算各层及目标地质体埋深:Hj=V1·T1/2+V2·(T2-T1)/2+……+Vj·(Tj+Tj-1)/2Hj为第j层底面埋深;Vj 为波在j层内的传播速度;Tj 为波在j 层内的传播时间。
5 物探测线布置根据委托方提供的场地资料和探测要求,拟探测场地为广东省连平县高莞镇丁村上袁屋场地范围,物探测线布置拟在场地范围内布置成“井”字型高密度电法测线,即北东向和北西向;其中编号为D1~D7的测线是由东至西向,共7条测线,测线长270米、编号为为D12~D13的测线是由西至东向,共2条测线,测线长500米、编号为D8~D11的测线是由北至南向,共4条测线,测线长270米;后经物探初步解释并与甲方协商又加密了5条物探测线,编号为AD1~AD5,测线长180米;另外布设了7条地震反射波测线,与高密度电法测线位置相同;物探测线布置见附图1:《物探测线布置平面成果图》。
6 资料处理及勘察成果综合解释6.1 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高密度电法资料处理是将仪器测量结果通过传输软件传输到电脑中,进行坏点删除、地形校正、格式转换,然后将数据导入Surfer软件,做视电阻率等值线图。
在等值线图上根据视电阻率的变化特征结合已有地质资料作地质解释,并绘制出物探成果解释图。
6.2 地震反射波法资料处理浅层地震反射法资料处理在彩显计算机上完成,软件为美国随机配有的《Eaves dropper》处理系统。
地震反射波法解释遵循如下原则:a、同一连续完整的岩层的地震波形相似,周期相同,同相轴光滑,连续性强,总体上反映岩层的起伏变化。
b、在构造破碎带或岩溶发育部位,由于地震波受到散射、绕射作用的影响,波形零乱、畸变、不连续。
6.3 物探成果解释经过对高密度电法、地震反射波法数据及波形分析、计算,编制出各剖面高密度电法成果解释图及地震反射波法成果解释图,结合现场实地情况和各种技术规范要求,再根据钻探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物探解释成果详见“物探测线布置平面成果图”及各测线“物探成果解释图”。
各测线的物探解释如下:D1~D1’号测线:约在60~64m、123m、150~154m、176m处视电阻率值为低阻异常,物探推测为土洞,埋深(以地面高程为0米计)约在21.4m、28.3m、14.6m和14.2m;洞高约分别为7.3m、2.8m、4.5m 和0.7m,多有粘性土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