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合集下载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熟练背诵四首宋词。

2、初步了解词的体裁特点。

3、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4、了解作者的朝代、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宋词教学难点:理解四首词所表达的内涵。

教学方法:探究、指导教学过程:一、预习:1)、字音、字形骤.海棠.麾.下炙.的.卢霹雳..弦.了.却赢.2)、解词1、雨疏风骤:2、浓睡:3、卷帘人:4、绿肥红瘦:5. 永昼6. 瑞脑销金兽7. 消魂8、社林9、梦回10、吹角连营11、八百里12、麾13、炙14、点兵二、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山东济南人,婉约词宗。

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山东章丘,逝于临安,享年七十一岁。

历史上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

母王氏,知书善文。

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

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

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

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学,早有才名。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的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

”早年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后,遭遇国家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

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

她还擅长书画,兼通音律。

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

主张“词,当别具一家也”。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作者辛弃疾【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北京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 第21课《宋词四首》课件

北京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件 第21课《宋词四首》课件

李清照
“常记”说明所叙的是往事的回 忆。“溪亭”指明了饮酒作兴的处 所,“日暮”是指时间,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沉醉”交代了事情的起因词人 和几个 女友在溪亭开怀畅饮,兴奋 异常,到日暮之时还兴犹未尽,留 恋忘返。
这两句主要交代了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及起因,同时既写出了她们郊外游玩的欢娱心 情,又为下边的波澜曲折作了必要的铺垫。
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 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 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 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 孤寂的思绪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 兽。”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看着 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 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 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
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 “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这是因为心情 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愁不知何日才 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 子。
惊 起 一 滩 鸥 鹭 。
争 渡 , 争 渡 ,
误 入 藕 花 深 处 。
兴 尽 晚 回 舟 ,
沉 醉 不 知 归 路 。
常 记 溪 亭 日 暮 ,
如 李 梦 清 令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Fra bibliotek如梦令
词牌名
主旨:
这首词在对大自然的 赞美之中,又渗透着词人 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 爱美好事物的性格特征。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上《21宋词四首》word教案(1)

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上《21宋词四首》word教案(1)

宋词四首教课设计一、文章资讯《渔家傲》范伸淹 (989── 1052) ,字希文,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 )人。

少孤贫,能勤苦自学。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 中进士。

仁宗宝元三年 (1040) ,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 (掌管边防军事的副长官 ),对稳固边防很有贡献。

康定元年 (1043) 任参知政事 (相当于副宰相 ),实行政治改革,因守旧权力抗争而失败,被贬为地方官。

后死于赴颍州途中。

谥“文正”。

范仲淹诗、文、词都有成就,语言精练,风格豪放。

诗歌创作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给予后的诗文改革运动开了先河,有《范文正公集》。

《浣溪沙》晏殊,字同叔,北宋期间有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今江西临川)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 的才名应殿试考取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代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

为官廉洁,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人尽其才地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善于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

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论。

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能为力花落去,似曾相逢燕回来”向来为交口称赞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当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赫。

晏殊常常在家中款待客人,宴席之间总陪伴着歌声、乐声,所以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安闲情致。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咏中秋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交口称赞,流传宽泛。

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烂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 1076),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落,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难过,手足兄弟。

于是他一边观月一边喝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此诗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美好祝福,也表现了诗人的超脱与旷达。

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宋词四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宋词四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上第21课宋词四首课堂导学设计(北京课改版)21宋词四首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渔家傲》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浣溪沙》语言婉丽,表达感情细腻、生动。

《水调歌头》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富有浪漫色彩,用笔奇特飘逸,风格潇洒,刚健有力,语言如行云流水。

《诉衷情》语言悲壮沉郁,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3把握重点:(1)《渔家傲》一词的重点在于欣赏其苍凉沉毅的悲壮美。

《渔家傲》写景抒怀,咏边塞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所思。

诉之视觉的形象有秋来风景、衡阳去雁、千嶂孤城、长烟落日,以及满地严霜等等,构成苍茫无际凄苦严峻的塞下秋光的色调;而特别是作者描绘出来的音响,以号角为主旋律的塞上“边声”,弥漫于整个空间,应和着下片出现的令人不寐的悠悠羌管,更是拨动了人物的心弦,掀起了他们情感的波澜。

这边声,使人想到江山万里;这纷繁的战争,也使主人公想到燕然未勒,休说归期。

百感交集征戍频频,见闻思念,统统凝聚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艰辛酸楚,然而坚忍不拔,使我们于苍凉中可以听到沉毅雄迈的战士心音。

(2)理解《水调歌头》一词的主旨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悟是学习本词的重点全篇着眼中秋明月,并以月抒情,兼怀念其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4攻克难点:(1)理解‘‘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学习《浣溪沙》的难点。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识。

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2)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一句的赏析是学习《诉衷情》一词的难点。

这三个短句,声调急促,写出了词人对国耻未雪、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焦虑与慨叹;抒发了词人心忧国事,报国无门的无奈和悲苦之情。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

【北京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

《宋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懂作者心情,欣赏宋词的意境美,陶冶情操。

3.准确反复朗读,欣赏宋词语言的音韵美,达到背诵。

4.明确四首宋词的名句、主旨句、用典句及修辞用法等。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懂作者心情,欣赏宋词的意境美,陶冶情操。

3.准确反复朗读,欣赏宋词语言的音韵美,达到背诵。

4.明确四首宋词的名句、主旨句、用典句及修辞用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深入探究(一)《如梦令》1.简介作者: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词风婉约,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1)善于抒情造境。

她善于把强烈的感情熔铸在艺术形象里,造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她还善于从描绘一段情节、一个思想曲折中,显示出感人的意境来。

(2)用语浅显新奇。

李词语言既浅显自然,又新奇瑰丽,富于表现力。

她的词用典不多,却善于运用口语、市井俗语,使词写得明白而家常。

李词的音节和谐,流转如珠,富有音乐美。

2.结合注解分析:①1.3至7句写了什么?是哪两人对话?对话人各自心情如何?哪两个字表露了他们的不同心情?诗人与侍女的问答,诗人有心问,侍女却不解其意。

②“应是绿肥红瘦”,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无言外之意?明确:用拟人的方法描写花、叶,同时又一语双关,曲折表达自己因思亲而憔悴,自己像海棠花一样消瘦了。

③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深层地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

④板书设计想昨夜:风雨醉酒试——有心问,却——无意答对话:明说海棠暗抒情——因思夫而憔悴(二)《醉花阴》1.思想内容:[:上片重阳:日长难挨,半夜难眠。

下片黄昏:思得消魂,思得清瘦。

重阳佳节,东篱把酒,抒发思念亲人的愁苦之情。

2.重点词语理解:消魂:指因思念亲人而心神迷离。

黄花:指菊花。

3.词中名上片重阳日长难挨昼夜活半夜难眠下片黄昏思生得消魂把酒感受思得清瘦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 北京课改版

教学目标1、了解并体会四首作品中词人所呈现的内心情感。

2、鉴赏词人表情达意的不同手法及其巧妙之处。

说明:《中国诗学史·词学卷》中写到,“北宋文人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性格,简单概括起来,这是一种自律与自放相结合的雅儒风范。

宋人缺乏唐人那样一种昂扬活跃的生命动力,长期的书斋生活又培养了他们不同寻常的领悟力与感受力。

所以,他们的自放体现为深刻敏锐的人生洞察力,细致精确的审美感悟以及将生活艺术化的美感体验,以致在进行‘非正统’的词的创作时,文人一方面追求雅致清峻的审美风度,另一方面也颇敢于标榜‘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抒其情。

归根究底,词毕竟是心灵的解放与寄托,是一块较自由的空间。

”因而,在学习这四首作品的时候,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感受词人袒露的真性情以及鉴赏其细腻独到的艺术技巧上。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充分利用课本信息(文本、注释),引导学生发现这四篇作品各自的形意兼备之美。

2、难点:让学生了解这四篇作品所表达的“感伤”主题的源头和价值,并进而初步了解词“缘情”的基本特点。

说明:通过对四首作品的一番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感伤”一词或许可以用来形容它们共同的情感表达。

事实上,“在中国文化的传统审美中有一种‘以悲为美’的倾向。

诗歌史的支流便是结合这种倾向发展的。

其中最早的当属《楚辞》。

屈原在荆楚大地上反复吟唱自己的悲哀、愤慨、怀疑、绝望,在关注社会的同时,诗人表现了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及至宋玉,淡化了政治激情,把‘感士不遇’作为表现母题,《悲秋赋》正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例。

‘士不遇’更多的关联着诗人对于命运的个人化思考。

从屈到宋,愤怒演化为忧伤,抗争代之以悲泣,至此,‘感伤诗歌’正式滥觞。

”从东汉无名文人的《古诗十九首》到建安诗人群,从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到晚唐诗人的创作,“感伤诗歌由涓涓山泉汇成汩汩溪流,但诗人们在写作时往往是不自信的,因为‘缘情’之诗违背了‘言志’的诗学规范。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宋词四首》如梦令 北京课改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宋词四首》如梦令 北京课改版

谢谢


应 知 却 试 浓骤 昨 是 否 道 问 睡夜

绿 海 卷 不 雨照李
肥 知 棠 帘 消疏“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 “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 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 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 么? 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 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 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如梦令
李清照
学习目标
1.把握李清照词深婉细腻的 艺术风格 2.欣赏李清照诗歌语言的特 点。 3.在诵读品味中体味作者思 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 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 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 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 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 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 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 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象征派的创始者李金发》
三比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的异同
积累描写雨后花草树木的古诗词
花重锦官城…… 天街小雨润如酥……
总结
这首词的格调清新而又明快,从中可以 看出女词人早年曾经有过的幸福的生活。 可是,到她43岁这一年,金兵攻陷北宋 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她逃难到了 江南;不久,丈夫赵明诚又病故。随着 生活境遇的变化,她的词也显得悲凄了, 以后我们将会读到的。
无穷意焉。”
这首词所叙述的事发生在哪一个季 节? 从“藕花深处”可以判定是春末夏 初 它是词人当天写的吗? 从“常记”一语可以看出已经隔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什么词人经常想到这件事呢? 有趣,值得回味。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上《宋诗四首》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京课改初中语文八上《宋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互动过程师生互动过程第四课时《登岳阳楼》陈与义师生互动过程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我的用处可大了,是真的吗?”主持人:我宣布:“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知道。

”甲:如果没有水,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没有水,我们早就枯死了,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洗碗筷,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种庄稼,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同学们,听完了这个快板,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看了表演后,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水有这么多用处,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我要节约用水,保护水源。

(2)(生):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3)(生):前几天,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很受教育,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

(4)(生):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

3.主持人:大家谈得都很好,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答对了请给点掌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宋词四首》教案(北京课改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文章资讯«渔家傲»范伸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

少孤贫,能刻苦自学。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

仁宗宝元三年(1040),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掌管边防军事的副长官),对巩固边防颇有奉献。

康定元年(1043)任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推行政治革新,因保守势力抵抗而失败,被贬为地点官。

后死于赴颍州途中。

谥〝文正〞。

范仲淹诗、文、词都有成就,语言简练,风格豪迈。

诗歌创作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传统,给以后的诗文革新运动开了先河,有«范文正公集»。

«浣溪沙»晏殊,字同叔,北宋时期闻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抚州〔今江西临川〕人。

景德初年,他刚十四岁,就以〝神童〞的才名应殿试考中进士。

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

仁宗庆历中,晏殊官至集贤殿学士,同中书门平章事〔宰相〕兼枢密使。

为官清廉,秉直从政。

他曾上书皇帝,主张严格选任州郡长官,量才录用地点知县,清除庸劣不称职者,这份万言书声震一时。

晏殊是一位闻名的文学家,擅长词令〔长短句〕,尤擅小令。

风格婉约,历有〝此宗令词之专精者,首推晏殊〞的评判。

他的名作«浣溪沙»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来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晏殊曾多次担任参知政事,兼枢密使,这是相当于宰相的职位,官位显要。

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相伴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咏中秋最闻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

词前小序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可见,此词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现在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

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因此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因此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此诗表达了对亲人、友人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旷达。

«诉衷情»陆游描画了当年犹豫满志戍守边关,于今却鬓发早已斑白,胡敌未灭,自己只能在山阴闲居境况。

倾诉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抒发对不能收复中原的遗憾,对南宋王朝的败兴和对闲居为民的无奈郁愤情怀。

二、课文学习«渔家傲»㈠回忆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闻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爽诗派的形成有专门大阻碍。

著有«范文正公集»。

㈡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期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伙儿回忆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竞赛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眺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三、学习«渔家傲»: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步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现在。

1、自读观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明白得词中意境:3、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4、制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不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表达:[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流连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困难。

]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咆哮,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动] 〝角声满天秋色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画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然而〝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小心,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可能无心观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形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大方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现在如何样啊?难以明白。

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想念着他,但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

诗人运用典故,讲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然而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入侵,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如此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大方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浣溪沙»1、指名朗读2、作者简介――苏轼,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苏辙兄。

嘉佑进士。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导,文学巨匠,唐宋八大伙儿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宽敞,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爽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3、«浣溪沙»上阙写景,描画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柔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4、下阙转入抒怀,抒发了如何样的情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能够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一辈子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一辈子态度。

5、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一辈子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6、齐读并背诵这首词。

«水调歌头»教学目的:⒈诵读课文,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和他在词中所描画的景致、抒发的情感。

⒉品味这首词富含表现力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乐趣和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⒈结合背景诵读感悟,想象品味这首词深刻的意蕴。

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观赏古诗词的爱好。

教学设想:预习要求:读准字音,通读全文;收集苏轼有关资料及咏月诗词教学教法:⒈通过学生自由品读、互相评读、教师范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词的节奏美、音律美。

⒉学生自己发觉咨询题——提出咨询题——解决咨询题,培养积极探究的学习适应。

教学用具:投影片、录音教学时刻: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激发情感,导入新课⒈〝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

〞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你搜集了哪些咏月的诗词?〔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展现课前收集〕⒉过渡〝今天,我们将穿越时刻隧道,走进一个诗人所在的八月十五的月夜,感受一下他在明亮的月色下所思所感。

他确实是〔苏轼〕〞⒊学生介绍苏轼⒋简介词的有关知识〔教师简单介绍〕第二板块、走进课文,朗读品味⒈指名读⒉学生评议并再读全词〔提示学生从语音、语调、语速、自己体会的情感等方面来评、读〕。

⒊教师范读〔音乐范读,渲染情境〕⒋学生齐读师生简短点评,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爱好第三板块、探究咨询题,深入品味教师引导:在读这首诗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不解之处呢?〔学生提咨询题,并在相应地点作记号〕⒈明确讨论方法⒉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解决咨询题⒊学生反馈第四板块、听音乐、想象画面⒈听«水调歌头»歌曲录音⒉展开想象,描画«水调歌头»所展现的画面⒊学生反馈〔读自己写下的画面〕能够针对学生的反馈适时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词句为这幅画题名。

第五板块、观中秋,书写情怀过渡〝八月十五的月儿,在许多文人墨客的心中激起过层层涟漪,面对那美好的月色你想讲些什么?〞⒈学生讲情怀⒉学生写情怀«诉衷情»教学目标1、在明白得词意的基础上,明白得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讲明:词人陆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之一,豪迈而悲壮是他一生诗词创作的基调,〝气吞残虏〞,对他以后的宋代文坛产生了积极的阻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