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端午节(成果展示课)

合集下载

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走进端午粽叶飘香》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一、选题背景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再次向我们走来,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并不是非常了解,对端午习俗中的文化现象更是知之甚少,想要了解的问题提了一大堆,多数学生提到端午节立刻想起了那美味的粽子,所以适时组织这次“走进端午粽叶飘香”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加强“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三、活动安排整个活动从2016年5月末开始到6月15日结束,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1、宣传发动阶段(一周)2、活动实施阶段(一周)3、活动阶段小结(一周)4、成果展示阶段(一周)四、活动目标一、活动总目标:端午节快要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

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亦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孩子们形成乐观合群的心理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具体目标:1、认知目标:(1)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由来、美食、习俗、庆祝活动、以及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2)通过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

2、能力目标:(1)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端午节主题活动——中国传统节日 课件(共23张PPT) 主题班会

端午节主题活动——中国传统节日 课件(共23张PPT) 主题班会
《端午节》
介绍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传统节日》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
《中国民俗大辞典》
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各种民俗
端午安康!
走近中国传统节日
端午节
简则君
了解端午节的故事
感受端午节的文化目Biblioteka 录感知端午节的意义
体会端午节的民俗
阅读端午节的书籍
了解端午节的故事
端午节
端午节,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 节等。
端午的由来
这个节日的起源和一个著名的诗人屈原有关。 在屈原生活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和斗争非常激 烈,而屈原是极少数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侵略的官 员。因此,他经常面临楚国政府其他人的打压和排 斥。 在一次楚国的政治斗争中,屈原被陷害,流放到了 今天的湖南岳阳。在那里,他继续反对楚国统治者 的侵略政策确不被理解,跳河自尽。 当地民众为了祭奠屈原,保护他不被河内生物上 海,不断摆放艾草和龙舟。于是人们袭用这种传 统,用龙舟与艾艹庆祝,祭奠先贤。
端午节习俗的演变
1.战国时期 传说屈原一事大约发生在战国时期,后人为了纪念他,将端午节定为屈原祭 日。 2.汉唐时期 汉代和唐朝时期,许多地方还会用五色丝线绣出各种动物图案,用以祈求平安 吉祥。 3.宋元时期 端午节大量引入了民间娱乐和竞技活动。例如赛龙舟、猜谜、包粽子、草药浴 等,其中赛龙舟一项尤为突出,是宋代时期发展起来的。同时,在南方地区还 有彩船游湖的活动。 4.明清时期 赛龙舟成为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并且在北方还有红枣馅的粽子,南方则有 豆沙和咸肉馅的粽子,成为端午节的传统美食。
体会端午节的民俗
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端午节》含反思(精选6篇)

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端午节》含反思(精选6篇)

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端午节》含反思(精选6篇)在现实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

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端午节》含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优秀社会教案《端午节》含反思篇1活动目标1.通过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节的传说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2.与同伴互相交流包粽子,制作香囊,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3.体验中国民间节目韵味。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重、难点端午节是阴历五月五日,包粽子。

活动准备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粽子一个,长方形纸、彩色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1.出示实物(粽子),引发幼儿兴趣。

2.初步了解端午节。

小朋友今天是什么日子呀?幼儿互相交流,让个别幼儿到集体面前讲述,重点引导幼儿端午节的时间。

教师小结:端午节是阴历的五月五日。

3.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传说。

给幼儿讲《端午节的传说》,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确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阴历的五月五日,就定那一天为端午节。

4.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师:端午节那天,人们都有那些风俗习惯?幼儿互相交流,让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那天人们有很多风俗习惯,吃粽子、赛龙舟、制作香囊。

5.体验包粽子。

(1)让幼儿用长方形纸折成六棱形,然后用彩纸绕并进行装饰,教师巡回指导。

(2)展示作品并评价。

6.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你们包的粽子都不错,回家后把你们学会的包粽子的方法,展示给爸爸妈妈,好吗?活动反思:一、自己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既然决定向幼儿提问,我就设计好了许多问题:比如“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

教学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内容,想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含义,却忽略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

初中综合实践_走近端午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综合实践_走近端午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综合实践_走近端午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设计教师学校学科综合实践课题走近端午节课型新授课教材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主题的选取是端午节的特色活动课程,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

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

它为学生理解端午节意义、走进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活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但对于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及文化功能却知之甚少。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能通过上网、看书、采访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

虽然已是七年级的学生,但平日很少做家务,希望能通过学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文化及习俗;2.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和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及学习包粽子。

教学难点:学习包粽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包粽子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活动导入1.我们国家的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2.我们刚过了什么节日?下一个节日是什么?多媒体出示:学生思考、交流、回答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二、认识端午节多媒体出示:1.端午节简介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另有端阳、端节、端五、重五、五月节、女儿节、浴兰节等说法,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据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端午节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存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探究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8篇

《探究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8篇

《探究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8篇《探究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一)一、活动主题:探究端午节二、主题的提出和意义:在国务院新修定的法定假日中,五一长假被取消,而分别增设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四个假日。

新鲜之余,学生们对其背后的文化传统知之甚少。

纷纷表示:“五一长假取消多不好,打消了我的出行计划,端午节不就是吃儿个粽子吗?一点都不好玩,也值得放假?〃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学生崇尚过洋节,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已经越来越淡化。

刚好下个月就是端午节了,正好借此机会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学会关注传统节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使命感。

在实践活动中,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培养起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活动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参加本次活动,学生能了解端午节文化的由来、习俗、意义,学会围绕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围绕端午节开展探索性活动,学习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选择、组合信息。

2、培养学生有计划地做事,能与他人互相协调合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保存资料和信息及运用、处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生通过本次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2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3、通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协作发现的学习习惯。

四、活动实施方法:讨论法、探究法、收集法。

五、活动实施过程;第一阶段:了解、准备、设计阶段。

阶段目标:学生能围绕主题生成研究子课题,建立课题小组,学会并着手制定小课题研究方案。

课堂呈现形式:开题指导课(一)、情景导入,任务驱动。

师: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有两个节日将要到来了。

一个是属于你们的节日“儿童节”,你们知道另一个是什么节日吗?对于这个节日,你了解些什么呢?不了解的又有些什么呢?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先给大家看一个赛龙舟的视频吧!(学生畅谈,初步认识。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端午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端午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端午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端午节》交流、评价探究成果课活动背景: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

为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开展端午节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活动目标:(1)价值体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及传统习俗的参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责任担当: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拓展知识面。

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对端午文化的需求,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将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感受端午习俗的魅力,掌握包粽子、做香囊、编五彩绳等基本技能,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活动实施年级:五年级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计划: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导入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出示本节课的交流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各小组围绕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各小组围绕端午习俗我参与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活动实施过程:一、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同学们从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了《端午节》、并自由组合成了六个活动小组,分头对照活动标准对节日的来历、习俗、故事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察探究活动。

这节课,我们分别从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和端午习俗我参与两方面来共同交流分享,希望大家对照评价标准认真倾听、勇于质疑,掌握更多的考察探究类活动的学习方法。

走进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走进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走进端午节设计理念:加强“生活即是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在分享他人的成果同时学到知识,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了解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活动背景:《走进中国端午节》这一综合探究活动是根据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

这也是我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体现人与文化的一个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发展个性品质。

学生通过参观调查、实践,自己学会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学生通过“屈原的故事传说”,对屈原有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生了解到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也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现在的中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意识较薄弱,由于端午节的历史悠久,学生只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外,其它一概不知。

于是我们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以“走进中国端午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自己家乡的端午节风俗及其含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活动目标: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传统的习俗等,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通过搜集资料,使学生通过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屈原投江》、《曹娥救父的故事》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爱国意识。

做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沟通,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搜集与土地有关的神话传说、成语俗语、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土地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意识。

5、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获得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民族文化、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从而形成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所要求的基本品质。

《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传统节日端午节》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1 背景介绍: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背景和传统习俗,强调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1.2 目的意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和传承端午节文化。

二、知识点讲解2.1 端午节的起源: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包括屈原的故事、伍子胥的故事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

2.2 端午节的习俗:讲解端午节的各项传统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佩香囊等,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2.3 端午节的传承:讲解端午节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如何弘扬端午节文化。

三、教学内容3.1 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历史背景。

3.2 介绍端午节的各项习俗,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3.3 分析端午节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弘扬端午节文化。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中制作粽子、挂艾叶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端午节起源的故事和习俗的理解与传承。

5.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电脑、投影仪、纸质粽子模板、彩笔、绳子、剪刀等。

6.2 学具:学生分组,每组准备粽叶、糯米、红枣、剪刀、绳子等材料。

6.3 教学资源:端午节相关视频资料、图片、文字资料等。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端午节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7.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和传承。

7.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粽子,体验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7.4 成果展示:各组展示制作好的粽子,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滨县2019年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方案设计





活动名称:走进端午节
单位:淮滨县马集镇初级中学
申报教师:**
手机:**
时间:2019年4月
走进端午节(成果展示课)
淮滨县马集初中 **
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

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各种香袋及做香袋的材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籍等方式了解。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以幸大转盘的形式随机上台介绍,也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