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梅子金黄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四下语文《1.古诗三首四时田园杂兴 》优秀教学设计精选合集-微课教案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稿一、说教材《四时田园杂兴》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诗人描绘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学会“杂”“稀”“蜻”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对乡村生活喜爱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针对优美句子,进行想象、补充,构成美好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
三、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教法学法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自身迫切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
语文教学中我就利用“情感导语”,使教学主体一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学习。
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额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
而我的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让学生充分自学。
首先是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
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利用课件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
最后试着让学生简单概述全诗大意,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为下面的品读作好铺垫。
第一、二句诗“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写了“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而第三、四句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2019-2020年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麦子黄了》教学设计

2019-2020年语文A版四年级下册《麦子黄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4.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小麦,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面包、饼干等食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了解麦子的用途)2.出示课件,认识麦子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以及小麦的播种和收获季节。
3.以麦浪为背景出示片段,学生自由朗读。
在平原的深处行走,你看到最多的庄稼肯定是麦子,它从中国的北方大地漫向南方,从黄土地步入黑土地,从广袤的平原迈入曲折的丘陵,凡是有土地的地方,有人烟的地方,总能见到麦子在风中摇曳的身影,没有娇妍,不露媚俗,那是农民的杰作。
所以,很多时候我把麦子当成了农民,他们朴素地融为了一体。
麦子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成熟”,它最懂得农民的目光。
为了承诺这两个字,麦子目睹过落叶,经历过飞雪,沐浴过春雨,倾听过夏日滚过的第一声雷,独自穿越了春夏秋冬,走过了一条冰与火的历程。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它在天地间不疾不徐地前行,不曲不折地生长,麦子的静谧与悠然,是积蓄,是酝酿。
太阳越来越毒,火辣辣地拥抱着大地。
接着,东南风从远方吹来,轻轻地抚摸着每一株麦子,每一寸土地。
日益变黄的麦穗在麦茎上翻飞。
我看见我家、邻居家以及整个村庄都在这金色的光芒中颤抖,打开的窗户飘进浓浓的麦香。
年少的我这时总喜欢站在窗前屏住气息,猛吸一口空气,那成熟的收获的喜悦飘然而至。
——江南《成熟的麦子》4.谈阅读感受,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从中感受诗人描写的农村美好景物,体会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者和热爱劳动的情感。
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体现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特殊时期,我们课堂也与平时有许多不同,老师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教给你们知识,更多的是想教会你们在家自学的能力。
上节课老师用“古诗学习五步法”学习了《宿新市徐公店》,孩子们,本节课我们继续采用“查—读—明—悟—诵”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好吗?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对于古诗的学习更有方法。
二、五步法学习古诗1、查(查资料)孩子们,在这首诗中,你们最先想到的是查什么资料呢?对了,我们首先要通过资料书或网络对作者范成大和本诗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查找资料并做简单笔记: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了农村春四个季节的景色的农民的生活。
)2、读(读诗句)同学们,古诗之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在于它有着独特的节律与韵律之美,所以一首古诗我们要从三方面来把握好读的部分。
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出的方法去尝试读,你一定可以读得很好。
1)读得准确——要求清除字词障碍。
2)读出节奏——一般情况下七言诗常用的是2/2/3或4/3节奏。
3)读出韵味——可以唱读或吟唱3、明(明诗意)学习一首古诗我们必须弄清楚诗句的意思,老师想告诉大家的是,任何一首古诗我们都应该从整体上去感知、去理解,而不应该把古诗分解的支离破碎,破坏了古诗原有的意境之美。
老师建议大家,可以在理解了部分难点词语的基础上,采用想象法去还原古诗的意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1. 古诗词三首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宿新市徐公店》通过对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景色的描写,体现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全诗所选取的景物极为平淡,所描绘人物的活动也极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静相间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晚春风光。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南宋的诗人范成大写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
上片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侧面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词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介绍】杨万里,杨万里生于宋高宗建炎元年九月二十二日(1127年10月29日),他八岁丧母。
其父杨芾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在十年之内,积得藏书数千卷。
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曾从师于高守道、王庭珪等人。
绍兴二十年(1150年)春,杨万里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进士及第。
次年,拜刘才邵为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
在赣州司户任上,其父杨芾又携领他去拜见谪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铨。
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丞。
时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
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子黄了》教学设计范例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子黄了》教学设计范例《麦子黄了》是一篇充满乡土气息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田野风光图:空旷的田野、暖暖的和风、黄黄的麦子、青青的豆荚、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子黄了》教学设计范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子黄了》教学设计范例一教学目标★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在麦子成熟的季节里,金色的麦子,碧绿的豆荚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知道吗?在这么美的地方,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可以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麦子黄了》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农家孩子的快乐。
二、新课1、学生自学,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以通过查字典,也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将字音读准确,词意弄明白。
(大屏幕出示:1、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适时提醒学生边读边圈画边理解)2、检查自学情况,解字、词,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通过刚才的初读,大家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吗?那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A、指名读第1自然段,如有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如没有错误的地方给予表扬。
B、在这一段中,有些词用的特别好,比如“娴静”这个词,谁能说说它是什么意思?(文雅、安祥的意思)(说时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文中指麦子和豆荚文雅、安祥的样子)C、是啊,在五月的和风中,麦子和豆荚就像文静的少女一样,静静地微笑着,多美啊,谁能美美地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夏日田园诗,教案详细讲解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夏日田园诗。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夏日的美好,领略田园的情趣,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日的常见景象、气候特征、人们的活动等。
2.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学习欣赏诗歌。
3.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前准备学生阅读、背诵课文《夏日田园杂兴》、《竹石》、《夏夜》、《田家》四篇,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了解夏季的常见景象、人们的生活和夏季气候的特点等。
2.课程设计第一节:夏日田园杂兴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分组筛选出夏季的景象,如“荷叶丛中”,“长堤古道边”,“蝉鸣声里”等。
学生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夏季的生活和气象,体会出夏季的美好之处。
第二节:竹石教师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进入校园或周边田野,领略田园之美,与自然相近。
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竹石的气质,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运用生动的词句让听众看到心中所想象的竹石。
第三节:夏夜学生认真读过课文后,展开讨论,用诗情画意的方式去了解在夏夜里会出现哪些景象,如“树外一片小池粼粼”,“荷花影中”等。
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夏夜的安静与美丽,用池塘水清澈见底、星星摇曳等形容词来进行丰富的表达。
第四节:田家让学生从这首诗中认识到田园生活的情调,感受到农村人民的淳朴和勤劳,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家乡或所在的农村作为参考,借用百姓生活的语言来描述田园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反思夏日田园诗作为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以课文为载体,通过阅读、理解、欣赏、模仿和创作等方式,深入传达了夏季的景象、气候和田园生活的情感和生活气息。
通过这个课程,可以语文教育更加深入人心,让学生体验到阅读诗歌的魅力,激发他们的语文活力。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夏日》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3古诗三首《夏日》教学设计目标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够:- 理解及欣赏三首《夏日》古诗的意境和特点;- 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 提高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 三首古诗:《夏夜》、《夏日绝句》、《夏日南亭怀辛大父》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 跟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研究的知识,如古诗的特点和要素等。
第二步:诗歌研究(15分钟)- 首先,让学生阅读并欣赏《夏夜》这首古诗,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感受到夏夜的美丽和宁静;-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解释诗歌中的生词和句子结构;- 最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堂朗读,让学生自由发挥,感受古诗的韵味。
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 教师朗读《夏日绝句》这首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提出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古诗的意义和主题;-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步:诗词接龙游戏(10分钟)- 列举一些与夏日相关的词汇,如太阳、炎热、清凉等;- 学生分组进行接龙游戏,以夏日为主题,通过词语接龙的方式练词汇和创作能力。
第五步:创作古诗(20分钟)- 以《夏日南亭怀辛大父》为基础,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自己的古诗;-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夏日的理解和感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第六步:总结回顾(5分钟)- 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和体会;-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研究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估- 课堂朗读表现评价;- 学生创作古诗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评价;-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
语文A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麦子黄了》教案

语文A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麦子黄了》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自主积存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欢乐,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4.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爱的自然段。
2.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明白得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预备课件、小黑板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认识小麦,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明白我们平常吃的面包、饼干等食品是用什么做成的吗?(了解麦子的用途)2.出示课件,认识麦子的外形特点和组成部分以及小麦的播种和收成季节。
3.以麦浪为背景出示片段,学生自由朗读。
在平原的深处行走,你看到最多的庄稼确信是麦子,它从中国的北方大地漫向南方,从黄土地步入黑土地,从广袤的平原迈入曲折的丘陵,凡是有土地的地点,有人烟的地点,总能见到麦子在风中摇荡的身影,没有娇妍,不露媚俗,那是农民的杰作。
因此,专门多时候我把麦子当成了农民,他们朴素地融为了一体。
麦子的辞典里只有两个字“成熟”,它最明白得农民的目光。
为了承诺这两个字,麦子目睹过落叶,经历过飞雪,沐浴过春雨,倾听过夏日滚过的第一声雷,独自穿越了春夏秋冬,走过了一条冰与火的历程。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它在天地间不疾不徐地前行,不曲不折地生长,麦子的宁静与悠然,是积蓄,是酝酿。
太阳越来越毒,火辣辣地拥抱着大地。
接着,东南风从远方吹来,轻轻地触摸着每一株麦子,每一寸土地。
日益变黄的麦穗在麦茎上翻飞。
我看见我家、邻居家以及整个村庄都在这金色的光芒中颤抖,打开的窗户飘进浓浓的麦香。
年少的我这时总喜爱站在窗前屏住气息,猛吸一口空气,那成熟的收成的欢乐飘然而至。
——江南《成熟的麦子》4.谈阅读感受,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读通读顺,自己喜爱的段落多读几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日梅子金黄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之《夏日田园杂兴》第1课时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中国古诗语言凝炼含蓄、韵律和谐优美、意境深邃高远,是陶冶学生情感、增强语言文字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好教材大量阅读古诗,能使学生掌握中华语言的精华,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依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经验入手,辅以对古诗写作方法的引导理解,以古诗的朗读、背诵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通过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感受作者在写本首时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教学背景分析本课知识点在单元教材知识体系中的空间位置:本单元安排了《古诗三首》《西门豹》《语言二则》《三过家门而不入》和语言综合实践活动6包括了古诗、古代人物故事、古代寓言、古代神话传说,使学生从小就接触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诗三首》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承担着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语言文化的重任,本课时是古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古诗《夏日田园杂兴》,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著名的田园诗人《田园四时杂兴》共60首,教材所选的是他的《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中的第七首通过对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人,
了解古诗通过这一首古诗拓展学习诗人所写的其他古诗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认知能力:对生字的教学学生可以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自主学习,根据书中注解、课外教参、网络查阅等学生能了解古诗大意,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本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资源,对古诗进行了解,通过自学、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走进作者、了解诗题、想象画面,释词解句在教学中,通过初读、品读感受古诗大意及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从而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三、本课时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说说《夏日田园杂兴》的大意2.继续学习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3.背诵并默写课文四、本课时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的内容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五、教学媒体:幻灯片七、板书设计:吉化第六小学校教师教案吉化第六小学校教师教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萍乡市上栗县栗江小学柳畅1.学会本课“昼”“耘”“绩”三个生字2.理解诗句,通过想象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3.通过“四读”,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生——预习古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师——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热,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一组配乐田园风光和乡村生活图片孩
子们,这些图片美吗?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一种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的“田园诗”今天柳老师就带着大家走近田园诗,走进南宋诗人范成大所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去感受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二、初读知音调1.课件出示古诗2.师:初步读诗,自由读,反复读,要把诗读得字正腔圆,知道每个字的音调,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记住生字的字形3.指名读诗4.强化生字读音、字形昼翘舌音;耘耒字旁,“耒”是古代的一种农具5.多音字“兴”为什么读xìng?是指兴致、6.释题“四时”是什么意思?
7.字字落实地读三、再读得韵律1.找节奏师:读诗都讲究节奏,再读读全诗,划出诗的节奏2.找押韵师:读读每一句的最后那个字,看你能发现什么“麻”“家”“瓜”韵母都是“a”如果这几个字的韵母不同会怎样?我们把“瓜”换成“豆”读读感悟诗句押韵,使诗更富有节奏,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3.找平仄⑴古人把读诗叫做吟诗、诵诗他们读诗既讲节奏,又押韵,更与我们不同的是讲究平仄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呢?一般来说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是仄声读的时候,我们要平长仄短我们用“——”表示平声,用“︱”表示仄声⑵.师范读⑶.指名按平长仄短的要求试读全诗⑷.自由练读⑸.师引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读出诗味⑹.指名演读评价是否读得有板有眼四、细读见画面1.结合注释是读懂古诗的好方法让我们结合注释读诗,读
懂每句诗的意思如有不懂的地方,自己作上记号2.质疑:你有读不懂的地方吗?生互助解决3.指名说说诗意4.资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课件出示范成大资料,指名读5.小组合作学习:在这首诗中诗人写了哪几幅乡村生活的美景图呢?6.派代表交流、汇报点击课件,出示“男耘女织图”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耘田画面?谁在什么时候绩麻?怎样绩麻?“昼”和“夜”说明了什么呢?青年男女们除了耘田外,还要做什么?师:男的女的各管其事,各忙各的,这就是“村庄儿女各当家”呀!如果你是诗人,见到这昼耘夜绩的情景,你会对村庄儿女们说什么?点击课件,出示“儿童学种瓜图”孩子们为什么学种瓜?孩子在哪儿怎样学种瓜呢?看到孩子全神贯注地学种瓜,你觉得他们可爱、勤劳、好学……)一个“学”字,写出了孩子们的;一个“学”字,写出了孩子们的;一个“学”字,写出了孩子们的…….这么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孩子,怎能不引起让范成大的兴致?怎能不让他喜欢呢?“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这首诗就随兴而生了5.师配乐范读6.生配乐读五、品读悟诗情1.一首诗,一幅画,一份情我们一遍遍地读呀读,读到这儿,你悟出了什么?2.感悟诗情:赞美青年男女们辛勤的劳动,喜爱天真可爱的孩子3.设置情境,津津有味地品读:晨光熹微的早晨,看到人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着农活,诗人激动地吟起——日上三竿之时,看到孩子聚精会神地学种
瓜,诗人喜爱地诵着——夜深人静之际,透过点点灯光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妇女仍在绩麻,诗人敬重地赞道——4.此时此刻,面对这样恬静的田园,面对辛勤劳作的村庄儿女和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你一定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吧?六、补文拓视野1.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60首,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各十二组刚才我们所学的就是《夏日田园杂兴》中的一首,描写了农村夏日生活的场景2.出示《夏日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3.师:孩子们,你能运用今天学到的读诗方法,读读这首《夏日田园杂兴》吗?a.你读出了什么滋味?b.比较两首诗4.布置课外作业:课后收集其他的《四时田园杂兴》用学到的读诗方法去读七、总结感谢范成大用优美、精炼的诗句为我们描绘这么自然和谐的田园生活;感谢孩子们和老师一起重温了这经典之作让我们记住这些经典,让经典滋润我们的心灵,滋润我们的人生初读知音调再读得韵律昼耘夜绩赞儿女细读见画面学种瓜爱童孙品读悟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