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动力学及泥沙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水环境中泥沙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泥沙的环境作用
水环境系统中,泥沙通过对污染物质的吸附 与解吸,直接影响着污染物质在水固两相间 的赋存状态。同时,伴随着泥沙在水体中的 运动,污染物质在水体和底泥之中的赋存状 态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泥沙与水流共同成 为污染物的主要载体,影响着污染物在水体 中的迁移转化过程,从而最终影响着水生态 环境的状态。这种作用,可以称为泥沙的环 境作用。
四.通过对辽河泥沙对CODCr测定值 的影响分析,发现辽河泥沙含量对 CODCr测定值有显著影响,悬浮物测 定值与原状水CODCr含量有明显的正 相关关系。
五.通过采集长江口表层泥沙和水中悬沙,进行泥沙吸 附有机物的实验,证明泥沙对微量甲苯、乙苯、四 氧化碳、乙烯、氯苯和对一二氯苯都具有一定的吸 附作用。
由于一般采用吸附动力学方程描述解吸过程,因此解 吸过程中吸附和解吸系数的相对关系十分重要。有研究 者提出对应泥沙吸附和解吸重金属状态,相应有两个吸 附速率系数。但已经进行的研究工作对于吸附系数和解 吸系数在吸附和解吸过程中出现差异的原因,都未进行 深入的研究。未来的研究工作,需要探讨是否有可能建 立吸附、解吸系数与影响因素的数学表达式,从而建立 统一的吸附-解吸数学模式,这是把实验研究和理论模 式推广应用到天然水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3)与水合氧化铁、氧化锰结合,环境变化时会 部分释放的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 (4)进入或包裹在有机质颗粒上,同有机质发生 螯合或生成硫化物,较稳定的有机硫化物和硫 化物结合的残渣态。一定区域的分析结果表明, 残渣态、硫化物或有机结合态的比例为60%~ 80%,而水溶态、态; (5)稳定存在于石英或粘土矿物等结晶矿物晶格 里的稳定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铁、锰 氧化物结合态占20%~40%,稳定态比例大于 活动态.
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迁移转化
工程泥沙问题(河流动力学)

河流动力学
河床显著粗化
枢纽下游河道的冲刷, 将引起河床的粗化。河 床粗化过程因原河床组 成的不同而不同,
河床为卵石夹沙时,粗化 过程非常迅速 河床为细沙组成时,其粗 化是在冲刷过程中因悬沙 和床沙的交换而完成的。 因此,粗化发展没那么迅 速,但河床逐年变粗的趋 势仍很明显
河流动力学
断面形态及纵比降的调整
就断面形态而言,视河床组成的不同,冲刷 发展过程存在着下切、展宽、下切与展宽同 时进行等三种情况 在河道断面形态调整的同时,纵比降也相应 进行调整。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河床为可冲 刷的沙质组成,其纵比降将逐渐变缓,这是 因为冲刷是自上而下发展的,且上游冲得深, 下游冲得浅的缘故。只有当下游河段的河床 表层为沙层,而底层为比降较陡的卵石层时, 才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
这类受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的河床变形及 有别于自然情况下的泥沙问题,称为工程 泥沙问题
河流动力学
水库泥沙的淤积及防治
河流动力学
水库淤积的现象和规律
水库淤积形态
淤积纵剖面形态
三角洲淤积
这类淤积形态的形成条件是:库容大、来沙粒径粗、库水位 变幅小、库区地形开阔(如湖泊型水库)。官厅水库是最典型的 三角洲淤积 多出现在河道型水库中,丰满水库是典型的带状淤积 淤积物自坝前一直分布到正常高水位的回水末端,呈均匀的 带状淤积形态 在多沙河流上修建的小型水库,普遍存在锥体淤积形态 特点是:泥沙淤积很快发展到坝前,形成淤积锥体
带状淤积
锥体淤积
河流动力学
河流动力学
水库壅水段短、底坡陡、坝身低、进库沙量大是 形成锥体淤积的主要条件
泥沙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C I A WA E E O R E 2 0 . H N T R R S U C S 0 8 21
泥沙研 究的进展与展望
胡 春 宏 ,曹 文 洪 ,郭 庆 超 , 陈 建 国
( 中国水利 水 电科 学研 究院 ,0 0 4 北 京) 10 4 ,
摘
要 :通过 对 泥沙 运动 、 河床 演 变 、 程 泥 沙 、 沙模 拟技 术 等 领域 近 年取 得 的 重要 成 果和 发展 动 态的分 析 , 工 泥
河 流 泥 沙 学 科 是 一 门 综 合 性 的
一
基 础 技 术 科 学 , 研 究 泥 沙 在 流 体 中 它
的 冲 刷 、 运 和 沉 积 规 律 . 水 利 学 搬 是 科 的 理 论 基 础 之 一 . 括 泥 沙 运 动 力 包
、
近 期 泥 沙 研 究 值 得 关 注
能力 是 不 同 的 , 建立 了高 低含 沙 水 流
的 统 一 挟 沙 能 力 公 式 。该 公 式 中 的 指 数取 值 是 固定 的 ,系数 也 较为 稳 定 ,
的 若 干 进 展 1 . 运 动 与河床 演变 泥沙
( 】 均 匀 沙 不 平 衡 输 沙 规 律 1非 近 年 对 泥 沙 统 计 理 论 、 沙 能 力 挟 等 前 沿 科 学 问 题 进 行 了 完 善 和 深 化 利 用 悬 沙 与 床 沙 交 换 强 度 理 论 直 接 建 立 冲 淤 方 程 . 理 论 上 颇 为 严 格 地 从 给 出 了扩 散方 程 的 一般 边 界 条 件 , 得 到恢 复饱 和 系数 的理论 表 达 式 , 出 提 了 各 种 输 沙 条 件 下 挟 沙 能 力 级 配 的 表 达 式 , 证 了 床 沙 质 和 冲 泻 质 具 有 论
河流动力学研究展望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展望河流动力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采用现代科学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则是20世纪才开始的。
河流动力学是以流体力学、地学、海洋和环境科学等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其趋势仍是采用各学科之长,在理论探索、科学实验和数学模拟等方面深入发展。
1研究发展趋势展望河流动力学的研究,它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传统理论张现代化量测技术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和提高,对一些假定和近似处理给出更严密的论证,对一些经典的试验成果重新进行检验。
二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特别要注重与其它学科和最新的科学技术融会贯通。
在上世纪的30年代至50年代,以Shields 曲线、Rouse悬沙公式、Meyer-Peter及Einstein推移质公式为代表,基本奠定了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半个世纪以来,主要是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工作,除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外,在理论体系上没有重大的突破。
通过数十年来的理论积蓄和量测技术的时代跨越,有望在近些年内在理论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试验科学上获得重大的成果。
1.1.1基础理论研究河流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和河流过程原理及调整规律的研究。
早在30年代,Rouse应用扩散理论导出了悬移质泥沙浓度分布公式,即扩散方程,它是进行输沙计算的基本方程。
在现代两相流理论中,扩散模型只是宏观连续介质理论的一种简单模型。
更一般的模型是双流体模型,两相流中关于固液两相流的基本方程、作用力分析及其应力本构关系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泥沙运动力学理论的发展。
但泥沙运动理论与固液两相流理论又有所区别,其内容更丰富,更独具创新性。
悬移质、推移质、水流挟沙力、动床阻力等等都是一般两相流理论中没有的概念。
这些概念是泥沙运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使得泥沙运动力学理论纰固液两相流理论更生动、更便于在生产实际中应用。
悬移质和推移质输沙理论、非平衡输沙理论、水流挟沙力、床面形态和动床阻力等都是泥沙运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在80年代以前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之后除了引入固液两相流的双流体模型外,并没有重大的进展,许多理论研究是低水平重复。
河流动力学与泥沙运移的关联研究

河流动力学与泥沙运移的关联研究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域系统之一,它们承载着水资源、运输能源和运输商品的重要职责。
在河流运动中,水流动力学和底部泥沙运移是密不可分的。
水流的速度、深度和流向以及泥沙的粒径、密度和形状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河流的动力学特性和泥沙运移过程。
因此,研究河流动力学与泥沙运移的关联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河道的几何形状对河流动力学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河道的几何形状会影响水流的速度和方向,从而对底部泥沙的输移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宽阔的浅水河道更容易发生泥沙运移,而窄深的河道则可能导致泥沙淤积。
此外,河道的弯曲程度和横截面形状也会对水流动力学和泥沙运移过程产生影响。
其次,水流速度对底部泥沙的运移至关重要。
水流速度越大,对底部泥沙的作用力就越强,泥沙的运移速度也就越快。
因此,了解水流速度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对预测泥沙运移过程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在河道的不同部位,水流速度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会导致泥沙在河道中的不均匀分布。
此外,泥沙的粒径、密度和形状对其在水流中运移的方式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粒径较小的细沙颗粒更容易被水流携带,而粒径较大的粗沙和砾石则在水流中更难移动。
此外,泥沙的密度也会影响其在水流中的沉降速度。
研究发现,在河道中,泥沙颗粒之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互相作用力,这也会影响泥沙的运移过程。
最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对河流动力学和泥沙运移过程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河道水文条件的变化,从而影响水流速度和泥沙运移过程。
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变化、水库建设和河岸开发等也会对河流动力学和泥沙运移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在研究河流动力学与泥沙运移的关联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让我们总结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河道的几何形状、水流速度、泥沙特性以及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河流运动的规律和泥沙运移的过程。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展望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研究展望河流动力学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采用现代科学体系进行系统的研究则是20世纪才开始的。
河流动力学是以流体力学、地学、海洋和环境科学等为基础的交叉学科,其趋势仍是采用各学科之长,在理论探索、科学实验和数学模拟等方面深入发展。
1研究发展趋势展望河流动力学的研究,它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传统理论张现代化量测技术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和提高,对一些假定和近似处理给出更严密的论证,对一些经典的试验成果重新进行检验。
二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特别要注重与其它学科和最新的科学技术融会贯通。
在上世纪的30年代至50年代,以Shields 曲线、Rouse悬沙公式、Meyer-Peter及Einstein推移质公式为代表,基本奠定了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体系,半个世纪以来,主要是进行补充和完善的工作,除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外,在理论体系上没有重大的突破。
通过数十年来的理论积蓄和量测技术的时代跨越,有望在近些年内在理论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试验科学上获得重大的成果。
1.1.1基础理论研究河流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和河流过程原理及调整规律的研究。
早在30年代,Rouse应用扩散理论导出了悬移质泥沙浓度分布公式,即扩散方程,它是进行输沙计算的基本方程。
在现代两相流理论中,扩散模型只是宏观连续介质理论的一种简单模型。
更一般的模型是双流体模型,两相流中关于固液两相流的基本方程、作用力分析及其应力本构关系的理论,极大地促进了泥沙运动力学理论的发展。
但泥沙运动理论与固液两相流理论又有所区别,其内容更丰富,更独具创新性。
悬移质、推移质、水流挟沙力、动床阻力等等都是一般两相流理论中没有的概念。
这些概念是泥沙运动力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使得泥沙运动力学理论纰固液两相流理论更生动、更便于在生产实际中应用。
悬移质和推移质输沙理论、非平衡输沙理论、水流挟沙力、床面形态和动床阻力等都是泥沙运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在80年代以前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之后除了引入固液两相流的双流体模型外,并没有重大的进展,许多理论研究是低水平重复。
河流动力学及泥沙

河流动力学及泥沙汇报人:日期:•河流动力学概述•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泥沙的基本性质•河流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河流泥沙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案例分析•河流动力学及泥沙研究的前沿与展望01河流动力学概述河流动力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河流动力学的定义河流动力学是研究河流运动规律和物理机制的科学,它涉及到水文学、气象学、地貌学、物理学等多个领域。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河流的流速、流量、水位、水深、泥沙输移、河床演变等,以及由这些要素组成的流域水沙循环系统的宏观过程和微观机制。
河流动力学的重要性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河流动力学的发展历程起源发展现状02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动量方程描述水流中单位时间内动量守恒的原理。
能量方程描述水流中单位时间内能量守恒的原理。
连续方程水流运动的基本方程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通常用立方米/秒或加仑/秒为单位表示。
河流水位与流量流量水位流速流态河流的流速与流态阻力水流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包括摩擦阻力、涡旋阻力等。
能量消耗水流运动中能量损失的大小,通常用能量方程计算。
河流的阻力与能量消耗03泥沙的基本性质根据泥沙的组成、搬运方式和沉积特点,可分为无机泥沙、有机泥沙和生物碎屑等。
特性泥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如粒径、形状、密度、硬度、耐磨性等,这些特性影响其搬运、沉积和地貌形成的过程。
分类泥沙的分类与特性VS泥沙的搬运与输移搬运方式输移过程泥沙的沉积与地貌形成沉积类型地貌形成04河流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泥沙颗粒的碰撞与粘附泥沙颗粒的离散与聚集牛顿力学模型泥沙运动的力学模型01阻力与浮力的计算公式02阻力系数与浮力系数的确定03阻力与浮力对泥沙运动的影响泥沙运动的阻力与浮力床面形态的分类与特征水沙平衡的概念及建立床面形态对河流动力学行为的影响010203泥沙运动的床面形态与水沙平衡05河流泥沙问题的解决策略与案例分析03植物防护01河道整治02疏浚与清淤河流治理与泥沙控制的一般方法水库淤积由于入库水流携带的泥沙超过了水库的调节能力,导致水库淤积。
河流水动力学行为研究进展

河流水动力学行为研究进展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为人类提供了水和其他重要资源。
在河流生态系统中,水动力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影响着河流的生态状态和流域开发。
因此,河流水动力学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将介绍河流水动力学行为的研究进展。
1. 剪切流和涡流河流水动力学中最常见的现象是剪切流和涡流。
剪切流是河水在河道中移动时,由地表形态和地球自转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惯性力和摩擦力所导致的现象。
涡流是指河水运动时,在洪流、弯道、河流交汇等地方产生的旋涡现象。
研究表明,剪切流和涡流对河流生态环境和水力资源的影响很显著。
特别是涡流,容易导致河道淤积、水位升高,拉长水流路径和影响流态的稳定性。
因此,在河流调控和资源开发中,需要考虑涡流与水力相互作用的因素。
2. 龙卷涡研究龙卷涡是河流中一种比较罕见的涡流现象,是一种旋转的空气体和水体组成的旋风。
龙卷涡的产生与河流特定环境和流量有关。
研究表明,龙卷涡在河流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由于龙卷涡携带的强风能够将树木和岩石移动,导致岸边生态系统的破坏。
而龙卷涡对水体的扰动也会导致水生生物受到伤害。
因此,对龙卷涡的研究也成为了河流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3. 波浪和水流的相互作用在河流中,波浪和水流的相互作用也是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波浪的产生和传播是河流水动力学中常见的现象,对河流水力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波浪和水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导致水流速度和水位的变化,影响河流床面的形态和沉积物的运动。
因此,对波浪和水流相互作用的研究既可为河流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水利工程设计提供实践指导。
4. 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河流水动力学行为的研究,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物理过程。
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河流水动力学行为,研究者利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
数值模拟通过计算机模拟河流水动力学行为,可快速获得大量数据。
同时,数值模拟也可以帮助研究者识别和分析河流中的复杂物理过程,从而更好地了解河流水动力学行为的发生机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泥沙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李义天孙昭华(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摘要:河流泥沙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学及以此为基础的河流模拟,是水利、地学及生态环境等学科的重要基础之一。
近些年来各大流域中出现的多种泥沙相关问题,使泥沙研究扩展到区域及流域泥沙及工程及环境泥沙问题等方面。
由于河流泥沙研究的许多理论还有待完善,而江河治理开发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异常复杂,现有理论和方法还难以使所有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因而,今后在继续深入研究泥沙基本理论的同时,应加强水沙变异条件下河床演变规律的研究,并从流域整体的角度,扩展研究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分析泥沙输移的规律及其造成的环境影响,探索水沙调控的理论与技术。
关键词:河流泥沙研究进展发展趋势Review and perspective of river sediment researchYitian Li Zhaohua Su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water resource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China)Abstract:As the foundmantal theory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geomorphology science and hydro-environment,river sediment research is developed to reveal the rule of sediment transport and to understand or predict fluvial processes. The goals of river sediment research have been broadened in recent years due to sediment related problems appeared in river management of large basins, which includes sediment problem of region or basin scale, interactions between hydraulic projects and environment. Since the basic theories underlying sediment movement and fluvial proces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 the sediment problem arose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of river exploitation cannot be solved perfectly with current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Consequently, it is argued that mor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some key problems besides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es, such as channel responses tochanges of flow and sediment regime, rules on large scale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and regulations on discharge and sediment processes.Keyword: river sediment research; review1引言河流泥沙研究包括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学[1-4]。
前者主要研究泥沙在水流中的输运过程和挟沙水流的运动规律,后者则主要研究水流和泥沙共同作用下冲积河流形态的变化规律。
无论是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受人工干扰明显的河流,水流是挟带泥沙的基本动力条件,而泥沙又通过改变河床边界作用于水力要素。
在高含沙水流中,泥沙颗粒还直接影响水流的各种特性。
因此,水流和河床以泥沙为纽带形成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河流地貌中最活跃的动力因子。
人们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要避免河流所造成的各种灾害,诸如洪水泛滥、崩岸改道,另一方面又要对河流进行治理开发,诸如修建水库、整治航道,这些都与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在已开发的河流上,各种水利工程造成的河道萎缩、灾害加重、湿地退化等负效应也都与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密切联系。
因此,河流泥沙是水利、地学及生态环境等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近期以来,随着江河水资源利用和水能开发力度的加大,江河治理实践中面临着与泥沙输移相关的新现象、新问题,不断推动着河流泥沙研究的发展。
本文对河流泥沙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进行简要综述。
2河流泥沙研究范畴2.1河流泥沙基本理论研究泥沙运动涉及侵蚀、输运、沉积等地貌过程,各种过程涉及的时空尺度变化范围极大。
在一些情况下必须考虑地质构造的上升、下降等大尺度、长时期的过程,有时又必须考虑泥沙起动、悬移等微尺度和瞬时的过程。
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河流泥沙研究包含了从宏观到微观多方面的物理现象,依据对象尺度的不同,以及由此引起的研究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可将泥沙基本理论分为泥沙运动力学和河床演变学。
河流泥沙动力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泥沙颗粒的基本性质、泥沙起动与沉降、河道水流特性以及泥沙对水流的影响、床面形态及阻力、水流与泥沙输移机理及其定量描述等[1,5]。
河床演变学的研究范畴则包括:河床调整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河型分类、河流几何形态与水力泥沙条件之间关系、人类作用下河床再调整作用等[2,3]。
人们对河床演变过程的认识,通常是从野外实际查勘及观测开始的,对资料的综合分析使人们逐步形成了对具体河段和整个河流以至不同河流之间河床演变现象的规律性认识,但这种规律性认识大部分只具有定性性质,许多情况下难以满足工程实践的要求,由此就出现对河床演变的定量预测,也就是所谓的河流模拟技术[6]。
河流模拟是在对微观水流、泥沙运动深入认识基础上,建立描述水沙运动及河床变形的控制方程,从而模拟出宏观河床变形随时间的发展。
2.2河流泥沙研究内容的扩展长期以来,河流泥沙研究致力于泥沙冲刷、搬运和沉积规律,围绕着这个中心取得了大量成果。
但必须同时看到,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对河流的依赖越来越强,对河流的干扰也日益增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随着人口密度增加,生态环境破坏,水体污染加剧,特别是流域内各种大型工程的兴建,使流域环境发生了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剧烈变化,与此同时,人们对流域内洪水等灾害的防治、生态系统的维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调配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些挑战使得江河治理只能向建立全流域的水沙调控体系发展。
与此相应,需要针对流域开发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需求,从理论上改进水利工程的规划原则,从机理上分析各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发展趋势,从技术上发展和改进已有的模拟方法、调控措施,从而为水沙调控提供科技支撑。
在此背景下,河流泥沙研究必须扩大其研究范畴,才能适应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实际上,近些年来各大流域中出现的多种泥沙相关的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泥沙基本理论研究的范畴,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区域及流域泥沙问题泥沙既是水流主要挟带物质又是地表塑造者,泥沙冲淤与河道、湖泊形态的变化息息相关,因而影响着防洪、航运、生态栖息地等条件的变化。
在宏观尺度上,由于泥沙作为间接因子,大范围内河流边界的改变,引发的洪灾、环境恶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近期以来,我国各流域洪灾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有:普遍出现流量小,水位高,危害重,损失大的现象,并成逐年加重趋势。
1996年黄河花园口洪峰流量仅相当于1958年的1/3,而水位却超过了1958年约1m,堤坝处处出险,沿岸防洪非常紧张;1996年湖南沅江和资水的流量都比1969年小,水位却分别比1969年高1.5m和0.8m;1996年长江城陵矶和螺山两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都小于1954年,汉口水位又低于1954年,而城陵矶和螺山两水文站的水位比1954年分别高1.05m和1.00m;1998年长江洪水,汉口水位比1954年低,螺山流量比1954年小约14000m3/s的情况下,螺山洪水位却超过1954年近1.8m。
年复一年,江河灾害频发,灾害范围越来越广,灾害损失越来越大。
以往大洪水引发大灾,而今大小洪水都致大灾。
事实说明,除人类活动影响及防洪意识、防洪管理和防洪工程建设方面尚存欠缺外,自然因素中加剧江河洪水灾害的直接原因是泥沙淤积。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洪水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但泥沙的影响常常被掩盖和忽视,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泥沙输移是引起河道行洪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
除了对洪水的影响,大范围内的泥沙冲淤促成水体面积的变化、地下潜水位的升降,对航运、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甚至区域气候均产生影响。
泥沙冲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具有累积性,当前的变化可能与长时期内的泥沙输移存在关联,甚至与地质构造活动存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多关注于短时期、局部范围的泥沙冲淤,对流域内泥沙的来源、去向不够了解,对区域内冲淤发展的趋势及其后果缺乏估计,因此无法调控流域内的泥沙输移以避免其危害。
甚至在很长时间内,以上问题还未被人们所意识到,例如长江中下游大量湖泊淤积的同时,人类的盲目围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黄河下游断流、泥沙淤积加剧的事实,与上游梯级开发和沿岸大量引水造成下游输沙水量不足有关。
大量事实表明,泥沙研究在充当解决生产实践中泥沙问题的技术工具的同时,也应当是指导流域规划和宏观管理的技术基础。
对于黄河治理,需要上、中、下游统一治理,逐步形成“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的方略。
对于长江中游的洪水灾害,需要处理好江湖之间的泥沙冲淤分配。
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经初步展开,泥沙研究范围和研究尺度的扩展实际上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2)工程及环境泥沙问题我国的水能资源蕴藏量十分丰富,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3.8亿千瓦,居世界首位,目前已开发的仅14%左右。
同时,我国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利用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进行调节十分必要。
大量水利工程修建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这些工程对水沙过程的调节及流域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
水库对泥沙的拦截不可避免,但库区和变动回水区的淤积会不会影响当地的防洪和航运?如何制订科学的运行规则以延长水库寿命?在大量水库形成工程群体之后,又如何协调它们之间的水、沙量调节?在变化的流域环境下,水沙过程是否稳定,会不会威胁水利工程安全和效益?天然径流过程被改变、大量泥沙被拦截在水库中后,中下游河道将发生长时期的严重冲刷,防洪大堤是否安全?河道是否萎缩或摆动?湖泊是否会消亡?河口海岸是否因入海沙量减少而侵蚀退缩?生态系统是否因河床冲刷和径流过程改变而失去生存条件?这些都是关系到水利工程成败及流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