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的文艺作品(郁达夫)
情景交融 物我合一——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
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本文的悲凉美感,跟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跟作者的身世性格有关,跟作品的创作背景也有关。
一、作品原文及注释1、作品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1)的芦花,钓鱼台(2)的柳影,西山(3)的虫唱,玉泉(4)的夜月,潭柘寺(5)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6)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及其《迟桂花》

迟桂花(短篇小说)郁达夫著【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
1913年赴日留学,1922年毕业回国。
1921年与郭沫若等在东京筹建新文学社团创造社。
30年代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8年赴新加坡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烈士。
郁达夫是一位热烈的爱国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小说集《沉沦》《鸡肋集》《寒灰集》《在寒风里》《迟桂花》等。
《沉沦》出版于1922年10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内容梗概】秋高气爽的农历九月的一天,我接到当年留学日本时的同学翁则生的信。
我们已十几年没见面了,他在书店里看到我写的几本书,才写信给我。
信中谈到自己这十几年的遭际,真是让人同情。
原来,他因生病和家道中落,已被对方逼着退掉了婚约;如今身体好了,很快要结婚,盛情邀我去参加他的婚礼,信中还说他现在和老母、寡妹住在一起。
第二天我就乘车到了杭州--翁则生的家乡翁家山就坐落在西子湖畔的群峰环抱之中,这里真是个适宜居住的好所在。
除了满目葱茏的风景外,微风吹过,一股撩人的桂花浓香吹了过来。
真是让人奇怪:这样晚的季节,这样深的山里怎么还会有丹桂飘香呢?最先见到的是则生的妹妹翁莲,她是位寡居在家的年轻女子,身体强健,两颊微红,看去个子比则生还要高一些;他们的母亲则是位60开外的老人,面貌清癯和善。
一会儿则生被找回来了,他兴奋地握着我的手。
我们边谈着家常边喝茶,茶里又飘出一股令人欲醉的桂花香气。
则生说:"桂花吗?这茶叶里的还是第一次开的早桂,现在在开的迟桂花,才有味哩!因为开得迟,所以日子也经得久。
"啊,原来是这样!我们两个人的话题实在是太多了,后来就转到了他这回的喜事上。
其中涉及到妹妹,翁莲总觉得哥哥讨了嫂子,自己就无权在娘家寄食了。
则生对这一层特别忧虑,他觉得妹妹一辈子住在家里他都没意见,除非她再嫁。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郁达夫《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
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教学设想: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展示幻灯)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板书课题、作者) 导入新课2:“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
一逢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他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
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他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一口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呢?对,北京。
(歌曲可以放录音替代)导入新课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板书课题)导入新课4:春天到处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鲜花、充满美丽,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与春天相对的秋天,在人们的眼中往往充满枯黄、充满悲凉、充满萧瑟、充满哀伤,我们今天就在郁达夫的笔下领略北国之秋的那份清静,那份悲凉。
评价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色欲描写

评价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色欲描写作者郁达夫出生于1896年浙江省富阳市的知识分子家庭。
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窘迫的境地。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赴日本留学。
在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这也为他的文学奠定基础。
1921年,他发表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沉沦》。
《沉沦》发表的时间正值五四运动时期,那时五四精神是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沉沦》大胆创新,其中的性描写更是突破封建礼教的枷锁,作为批判封建风俗的武器。
《沉沦》以日本私小说的风格出现在大众的眼前。
私小说是作者脱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而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追求作家生活和作品的完全合一。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专业的问题,与长兄发生了矛盾,亲人反目成仇,郁达夫一度很忧郁和苦闷;同时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歧视、祖国的羸弱与落后、作者郁达夫本身的空虚与寂寞等因素都是《沉沦》这部作品的来源与素材。
这部小说真实地反应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生活。
《沉沦》中的色欲描写有一条主线:在路上遇到女学生,感到慌乱,冷静后又感到后悔-在被窝里犯罪,幻想“伊扶”,感到羞愧、痛悔-偷看旅馆主人女儿洗澡,而后落荒而逃,感到非常的羞愧、恐惧-在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在幽会,内心燥热,渴望性欲-来到妓院嫖娼,事后异常后悔、自责。
性表现的分析:一.性欲的萌发“他一见了这两个女子,呼吸就急缩起来”“你既然拍羞,何以又要后悔”“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我就心满意足了”主人公在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内心非常渴望有一个女人。
前面一直在铺垫他是如何的孤独、寂寞,而在这里他的人际交往障碍慢慢地加深他内心对性欲的渴望,为后面的灾祸埋下一个种子。
二.性欲的发展“他每天早晨,在被窝里犯的罪恶,也一次一次的加起来了”“他平时所看见的伊扶的遗类,都赤裸裸的来引诱他”“在他的脑里,比处女更有挑拨他情动的地方”“见了妇女的时候,他觉得更加难受”他的性欲在逐渐地发展。
郁达夫《沉沦》分析

背景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
夫的代表作。作品直接表现人的变态性 心理,在中国自郁达夫始,为中国现代 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题材领域, 为郁达夫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应该说, 郁达夫写作此作品的背景有如下几点: 1、个人生活及心理的压抑 2、“五四”时代特征பைடு நூலகம்3、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 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 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 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 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 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 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 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 ”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 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 ,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 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 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 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 循环。
主人公心理变态的表现
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 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 见人面 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 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 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 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 等的人了”
②从艺术上说 《沉沦》可称为我国开创浪漫抒 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 它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主人 公实际上是作者的文学形象,融合 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和感 情情调,甚至大胆暴露了自己的隐 秘性心理。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 独白式的抒情描写,抒发主观感情, 带有浓重的浪漫气息。
郁达夫

他虽然修读的是经济,但文学 活动不绝,在留学期间阅读了不少 外国小说,以俄国、德国小说居多。 1921年,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 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织文学 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写作小 说。该年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 集《沉沦》出版,内容畅述留学日 本时迷恋日本女人的故事,故事也 刻画了主角因孤独、性压抑及对中 国的矛盾情结所产生的复杂心理结 构,内容香艳豪放,轰动国内文坛。 郁达夫在二十多岁时患了肺结 核。
郁达夫
(1896.12.07~1945.09.17)
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 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 家、诗人。代表作《沉沦》、 《故都的秋》、《春风沉醉 的晚上》、《过去》、《迟 桂花》等。
早 年
郁达夫,本名郁文,出生于浙江省富 阳市满州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 家庭,三岁丧父,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 赋诗。曾先后于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之江大学预科(因为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杭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1913年随 兄长郁华赴日本留学。1919年11月入东京 帝国大学经济学部,至1922年毕业回国。
遇 害
1942年6月初郁达夫逃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居于当地华侨 蔡承达的房屋,并在当地人协助之下开设酒厂维生。
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悉赵廉是当地唯一懂日语的华侨,希望他当翻译。郁达 夫不收日军薪金,但当时其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仍然引起当地人的许多误解和 不满,但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人和华侨。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 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 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 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 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 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 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 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 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3.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郁达夫是一个情绪化的人 物,这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在写小说时,他是凭着 主观思路去写的,很少顾及到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情节、 环境等写作要素,而把大量的主观抒情的东西写进作品中, 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 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研读发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积累写秋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刘禹锡)停车坐爱枫叶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荻花秋瑟瑟万紫千红常封春,枫叶泛红秋正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山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我屋上三重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愁——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
秋兴——西风吹叶满湖边,初换秋衣独慨然。
秋怀——出门未免流年叹,又见湖边木叶飞。
秋梦——清梦初回秋夜阑,床前耿耿一灯残。
秋忆——砧杵敲残深巷月,梧桐摇落故园秋。
秋悟——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
秋味——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今中外写秋之作,或诵或悲,或扬或抑,可谓不胜枚举。
秋之于人有一种特别的的情缘,郁达夫也秋情大发,写了一篇《故都的秋》,文章清新宁秀、质朴真挚。
表现作者一种独特的悲凉心境,堪称咏秋之佳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当中,去感受郁达夫内心独特的世界。
板书:故都的秋(二)文章学习1、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并思考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 海 英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的文艺作品
郁达夫
自己大约因为从小的教养和成人以后的习惯的关系,所嗜读的,多是些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现在侘傺无聊,明知道时势已经改变,非活动不足以图存,这一种嗜好应该克服扬弃了,但一到书室,拿起来读的,总仍旧是二十年前曾经麻醉过我的,那些毫无实用的书。
小时候第一次接触这一类书时的开口乳,是一位为法国翰林院所褒奖过的Emile Souvestre著的《Un philosphesousles Toits》的英译本《An Attic Philosopher in Paris》。
这一位屋顶间的哲人,生活简单,头脑冷静,对人世的过年过节,庆贺欢歌,都只是平心静气地在旁观赏;有时候发两句议论,有时候引一节古典,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兴与人同,狂非我分,乐道安贫,猫猫虎虎,一辈子就过去了。
嗣后就在我的心里,种下了一个偏嗜这一种清净的遁世文学的毒根,而和我周旋得最久,到现在也还是须臾不离的,是美国的那位肺病哲学家Henry David Thoreau的六七册著作。
他的森林生活的记录《Walden:My Life in the Woods》原已经是世界有名的了,但其他的散著,若《孔告儿特河上的旅游》,若《坎拿大的一美国人》,若《麻省的早春,夏,冬》,若《田野间的漫步》,若《Cape Cod》诸作品,总没有一册不是经我读过在三四回以上的。
其他若Georae Gissing的《亨利莱克洛夫脱的手记》,若Alexander Smith的《梦乡随笔》,或名《村落文章》,若Hazlitt的轻快的散文,若Amie的《反省日记》,若Silvis Pellico 的《狱窗回忆》,若Sennacourt的《Obermalnn》,一系下来,像这一种遁世文学,我真不知收集了多少册,读过了多少次,现在渐入老境,俞觉孤独,和这些少日的好友,更是分不开来了,所以我想特别提出来和大家说说,好教后来的读者,不致再踏我的覆辙。
总之,西洋的物质文明,比我们中国进步得快,所以自从十八世纪以后,像卢骚(卢梭),像卡拉儿,像费趣脱、尼采诸先觉,为欲救精神的失坠,物欲的蔽人,无不在振臂狂呼,痛说西洋各国的皮相文明的可鄙。
因之头脑清晰一点,活动力欠缺一点的各作家,也厌弃了现实生活,都偏向到了清静无为的心灵王国去。
而我们中国人哩,本来是就有这一种倾向潜伏在大家心里的,和这些在西洋以为新奇,而在中国实在还不见得彻底的文学一接触,自然是很容易受它们麻醉的了,更何况西洋物质文明的输入,都不过是最坏最浅薄的一面的现在呢!
因此,我有一点小小的建议:这些静的遁世的文艺,从文艺本身上说,原不是无价值
的东西,但我们东方人的读者,总要到了主见已定,或事功成就之后,才可以去和它们接触;对于血气方刚,学业未立的青年,去贪读这些孤高傲视的文学作品,是有很大的危险性存在的。
还有一种太热心于利禄,把自己的本性都忘了的中国现代的许多盲目男女,我倒很想劝他们去读读这些西洋人的鄙视物质的名言,以资调剂。
因为中国目前之大患,原在物质的落后,但尤其是使我们的国命断丧的,却是那一班舍本逐末、只知快乐而专谋利己的盲目的行尸。
并且这些静的文艺的好处,是在它的文辞的美丽。
上面我所举出的各位作家——虽然也还不过是千分之一的一小部分——他们差不多个个都是很会使用文字的Stylist,所以对于争生存面包忙得不了的现代人,于人生战场上休息下来,想换一换空气,松一松肩膀的时候,拿一册来读读,也可以抵得过六月天的一盒冰淇凌,十二月的一杯热老酒的功用。
若去入了迷,成了瘾,那可要成问题了,这险是我所不敢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