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合集下载

郁达夫

郁达夫

生平经历
• 郁达夫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 法语、马来西亚语。九岁便能赋诗。 •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 成立创造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 《洪水》半月刊编辑, • 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 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 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 众文艺》。 •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 之一。
沉 •• 小说中“我”的感伤, 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 感、多疑、偏狭造成的,也都能推到是日本 沦 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
“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 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 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而郁达夫 所描绘的伤感中,也包含了有所不幸、有所 苦闷即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 • 郁达夫小说惯用第一人称“我”,这个 “我”并不仅仅是起到讲述故事或者勾连情 节的作用,在一些作品里“我”竟至成了作 品的主人公,情绪由“我”起伏波动,情节 由“我”而发展变化。同时,这个“我”并 不仅仅是作者个人,而是相当典型的概括出 了“零余者”即正直、善良、清贫的知识分 子共同的命运。
• 有一年郁达夫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 水遥山,餐罢得一上联: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 一时未得对句。适逢主人报账曰: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达夫以为主人是说对句,经交谈,不禁大笑。 • 三竺:指上、中、下竺。六桥:指苏堤上映波桥、 锁澜桥、望山桥、压堤桥、东浦桥和跨虹桥六座 桥。九溪:在烟霞岭西南。十八涧:在龙井之西。
-
沉 沦
•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 表作。1921年7月,与郭沫若等创办创造社, 开始文学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沉 沦》。(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亦是他的 代表作,当初出版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他讲 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 的悲哀。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 • 郁达夫在《自序》中说:“《沉沦》是描 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 郁病Hypochondria 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 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 突。”这一段话既阐明了小说的主题,也概括 了作品的主要内容。通篇着力描写与渲染的就 是忧郁,苦闷,性。

散文家:郁达夫(中国)人物简介

散文家:郁达夫(中国)人物简介

郁达夫散文的影响与地位
郁达夫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 郁达夫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郁达夫的散文丰富了现代散文的题材和风格
• 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郁达夫散文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对后世作家的启示
• 郁达夫的散文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 反映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 如“蚕儿吃了桑叶,就要长大了”的描绘
《志摩在回忆里》:纪念徐志摩的友谊与情感
对徐志摩的友谊的怀念
• 反映作者对徐志摩的友谊的珍视
• 如“志摩在回忆里”的描绘
对徐志摩的怀念
• 反映作者对徐志摩的怀念之情
• 如“志摩是一首永远读不完的诗”的描绘
04
• 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展现情感的深度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 如《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的秋景的描绘
郁达夫散文的语言清新与优美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词更具表现力
• 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展现作品的意境
• 如《春蚕》中对农村生活的描绘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郁达夫:中国散文家人物简介
DOCS
01
郁达夫生平与创作历程
郁达夫的成长背景与早年经历

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书香门第
• 父亲是一位教育家,母亲是一位贤淑的女性
• 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涉猎古籍,熟悉诗词
早年求学经历
• 曾就读于私塾和教会学校
• 如《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的秋景的描绘

中国近代人物之郁达夫

中国近代人物之郁达夫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 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佳句欣赏(郁文)
• 少年的悲哀,毕竟是易消的残雪。 ——《远一程,山一程》
• 无雨那能见晴之可爱,没有夜也将看不到昼之光芒。 ——《炉边独语/雨》
•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钓台题壁》
• 倾城春色,终不过繁华过往。
文 学 成 就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 《血泪》(《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 《日记九种》1927年,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 《达夫日记集》1935年,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达夫散文集》1936年, 《闲书》(散文集)1936,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 《达夫诗词集》1948,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 《故都的秋》(选自郁达夫文集第三卷)1982,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 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 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作品江南欣,秋赏当之然也故是有都的的,但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 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 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 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 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的过程上, 是不合适的。 。。。。。。。

郁达夫及其创作

郁达夫及其创作

郁达夫旧居
日本留学期间旳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三弟兄
风雨茅庐
郁达夫手迹
《沉沦》第一版封面
二、有关名词概念
1、发明社:直抒情感,“主情主义”
1923年由一批在日本留学旳青年作家组织成 立旳文学社团。发明社主要组员有郁达夫、 郭沫若和成仿吾等。发明社旳作家从理论到 实践都强调小说旳主观性和抒情性。他们旳 作品大都有一种抒情主人公旳自我形象,作 者不着意于经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 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旳强烈 感情,去打动读者。这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 是一全新旳样式,也是对老式小说观念旳一 种新发展。
所以买通了郑秀岳,买到了满口金牙旳青年 男子等。
大胆前卫旳恋爱理念,着重于肉体感官享有
“恋爱就是性交,性交就是恋爱,所以恋爱 应该不择对象,不分畛域旳。不论对方旳是 猫是狗,是父是子,一道玩玩,又有什么不 能够呢?”
美与丑,善与恶 对比强烈
强调主观抒情旳其他作家
叶灵凤(1905-1975) 《菊子夫人》、《姊嫁 之夜》
——成仿吾《沉沦旳评论》
2、《迷羊》:爱情旳迷失
王介生 体弱多病旳文学青年 谢月英 一种演老生旳女戏子 最终因为经济原因,谢月英离开了王介生,
跟随了一种有钱旳老头。 情欲?爱情?
《她是一种弱女子》构思1927年,1932年出 版,起初被政府指为“普罗文艺”被查禁, 后更名《饶了她》,并删节处理。
以新军阀混战为背景,塑造三位女性。女性 之间旳情爱关系,他们旳不同人生路向。
官宦之后:郑秀岳
清贫之家:冯世芬
土豪之女:李文卿
郑秀岳: 软弱贪婪
情感上依赖冯世芬,生活上羡慕有钱人。
逐渐在金钱和肉体旳引诱下被李文卿控制。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2.07~1945.09.17),原名郁文,幼名荫生,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通五门外语,分别为日语、英语、德语、法语、马来西亚语。 郁达夫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普通家庭。三岁丧父,家庭窘迫。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值抗日时期,妻子王映霞红杏出墙,与时任浙江教育厅长的许绍棣(郁达夫旧日同学)有染。郁达夫忍痛说:“许君究竟是我的朋友,他奸淫了我的妻子,自然比敌寇来奸淫强的多,并且国难当前,这些个人小事,亦只能暂时搁起,要紧的,还是在为我们的民族复仇!”并作词《贺新郎》:“匈奴未灭家何恃?且由他,莺莺燕燕,私欲弥子,留取吴钩拼大敌,宝剑岂能轻试?歼小丑,自然容易。别有戴天仇恨在,国尚亡,妻妾宁非妓?先逐寇,在驱雏。”
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穷困潦倒,因此充满了失意和颓伤的情感。这些患有严重忧郁症的落魄知识分子,是当时社会的“零余人”形象,这些主人公的灰色人生也使小说的格调偏于低沉。
2.在小说中大胆直率地进行心理描写。尤其被评论家所诟病的,是小说中毫不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了直白的描写,这一点是不能被中国的道学家所接纳的。第一个站出来为郁达夫的小说进行正面评论的是周作人,他认为“《沉沦》中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无不道德的性质”,因此,他认为《沉沦》是一件艺术品。

郁达夫简介及作品分析

郁达夫简介及作品分析

郁达夫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2.7~1945.8.29)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归国。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

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沦》、《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

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关于其死亡的推测最早出于胡愈之的文章,胡文中推测郁达夫是为日本宪兵所杀害。

建国后此一推论基本被延续下来,在1985年郁达夫的纪念会上,日本学者玲木正夫提出郁达夫系由日本宪兵掐死在森林里的观点,但是其对“凶手”却用英文字母表示,似嫌证据不足。

此外还流传着其他的看法,如郁达夫系由印尼游击队杀害(郁达夫曾当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

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

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

郁达夫简介及生平事迹郁达夫,原名郁振铎,字达夫,号雨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下面将从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两个方面来介绍他。

一、生平事迹郁达夫于188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

他的父亲是一位知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1902年,郁达夫考入了南洋公学,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

在南洋公学期间,他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1904年,他辍学回国,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

他的第一篇小说《春蚕》发表于《新民丛报》,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

1912年,郁达夫创办了《晨钟报》,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份以文学为主的报纸。

他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社论,对当时的文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9年,郁达夫参加了“五四”运动,成为了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在运动中发表了《狂人日记》等一系列具有强烈批判意义的文学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1927年,郁达夫因参加了南昌起义而被捕,不久后被杀害。

他的英勇牺牲,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成就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他的小说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

他的散文以其清新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认识。

他的诗歌以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刻的意境表达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郁达夫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郁达夫

郁达夫

Your company slogan
郁达夫的成就:
●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 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 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 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 《沉沦》,他在《沉沦》中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 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 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春风沉醉的晚上》
小说高潮依赖于情 绪的抑扬起伏,并 用诗一般语言倾吐
抒情主人公“我”
《薄奠》
心中情素。
Your company slogan
郁达夫
1927年后,以《过去》为标志,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一方面努力追随时代的浪潮,探索着用现实主义的方法
反映社会和时代,写下了《她是一个弱女子》、《出
奔》等作品,同时,他的忧郁气质、纤弱敏感的个性和 表现自我的艺术观又使他倾心于渲泄和呻吟,追求抒情 风格,这样又创作了《烟影》、《东梓关》、《迟桂 花》等代表他后期艺术成就的抒情之作,三十年代郁达 夫的创作就徘徊于这两种艺术倾向之间。
郁达夫
(2)在“表现自我”的艺术主张支撑下,凭借着
“零余者”的形象,郁达夫尽情地抒写着一己的体验
、心境,渲泄着那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我情感中体验出来的思乡、
念子、怜妻、哭穷等情绪,并混合着病态的性苦闷, 激烈的社会人生牢骚,使作品涌动着忽高忽低、忽急 忽缓的情绪潮,形成了极富个性的抒情特质。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位于杭州余杭区路场官弄63号
嗯~
有机会去看 看~~~
Your company slog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迟桂花》在恬静悠远的意境中叙写‚我‛至 翁家山的感触和情思。‚我‛是一位颇有成就 的作家,与翁家山的则生是旧时的同窗挚友,
上大学时均深怀远志,期望‚将来为国家人类 致大用‛。然而翁则生不幸染肺病且恋爱失败, 身心的疲惫与打击使得他不得不中途辍学而返 家静养。自此,我与则生便有十多年一直没有 联络过。不想,十年后,翁则生的一纸长信创 造了‚我‛与他重聚的机缘。于是‚我‛便在 这‚秋高气爽的时节‛。兴致勃勃地去了翁家 山,与翁则生共享一夕长谈的清宵。
第四节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
教学目标
1.创造社的重要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品。 2.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 3.郁达夫作品中显现的反传统道德的病态人格 和苦闷心理特征。
4.《沉沦》的思想、艺术与分析。
鲁东大学文学院
教学重点
1、郁达夫小说的重要特征与风格
2、《沉沦》的思想与艺术分析 教学难点 1、郁达夫作品中显现的反传统道德的病态人格 和苦闷心理特征。 2、‚零余者‛的形象。
鲁东大学文学院
一、生平
郁达夫(1896—1945),名文,浙江富阳人。在散
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贡 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在日本名古屋第八高等
学校求学时的郁达夫
一九一九年夏
在名古屋第八 高等学校毕业 时的 郁达夫
创造社时期
1921-6 创造社在郁达夫寓所成立,郭沫若、张资平、 何畏、 徐祖正出席。 -9 应郭沫若邀,回上海负责《创造》季刊出版事项。 -10 去安庆任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英文科主任 1922-3 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经济学科毕业,获学士学位。 -9 仍回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并接妻子同住。 1923-10 去北京大学教书,任统计学讲师。 1925-2 到武昌师范大学校长任文科 教授。 -11 辞职回上海。 1926-2 参与编辑《创造月刊》。 1927-8 在上海《申报》《民国日报》 刊登启事,退出创造社。
解放后 被追认为‚为民族解放事业殉难的烈 士‛。
(二)郁达夫的文学观念
1.将感情作为文学的本质。
《我承认是失败了》—《晨报副刊》1924-12-26 我持以批评作品的好坏的标准,是情调两字。一篇 作品,能够酿出一种情调来,使读者受了这情调的感 染,能够很切实的感着这作品的气氛的时候,那么不 管它的文字美不美,前后的意思连续不连续,我就能 承认这是一个好作品。
3.重视心理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三)小说创作
1.1927年以前为第一阶段,既有向旧道德冲锋
陷阵的勇气,又有自伤自悼的晦气,相当真实 而且深刻地显示了新旧转型期青年的人格特点 和个性特点。
《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等。
2.第二阶段是中年阶段,艺术由躁热走向沉静。
郁达夫以自叙传为主的小说中,贯穿着生存焦
郁达夫(左)与长兄郁曼陀(中)、二兄郁养 吾(右)
1927-1 认识王映霞。 1928-1 同王映霞结婚,后生子郁飞、郁云、郁荀。 1940-3 与王映霞协议离婚。
左联时期
1930-3 经鲁迅提名,加入左联。 -3-19 因发起组织自由运动大同盟,被国民党 浙江党部呈请中央通缉‚堕落文人‛鲁迅和郁 达夫等,被迫隐居。 -11 被左联开除。
《小说论》1926
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
2.文学就是自我表现。
《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1927-8作 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 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 话,是千真万确的。起初就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 将来大约也是不会变的。 《小说论》1926 要明示人物的性格,随时随地,把这一个人物的心 理描写一点出来,力量最大。 小说背景的中间,最容易使读者得到实在的感觉, 又最容易使小说美化的,是自然风景和天候的描写。 ‚
心无城府,真纯如冰似雪。莲儿所拥有的这种 玉洁冰清的真纯使我的邪念顿然消失,灵魂最
终得以洗涤并净化。
桂花开得愈迟馨香愈久,寡居且已二十八岁
的莲正如迟开的桂花,生命的馨香漫溢。品 味其青春的风韵和率真的品格,便像感受到 桂花的馨香一样,让人体味到生活的底蕴淡 远的伟美、清纯和高洁。我正式在这样的体 悟中坚定了对未来生活的信念的——“但愿得 我们都像是迟桂花!‛
…她的眼里却无丝毫羞惧兴奋的痕迹出现,她的微笑,还依旧同平

时一点也没有什么笑容一样。看了我这一种奇怪的形状,她过了 一歇,反又自然的问我说:‚你究竟在那里想什么?‛ …… “我……我在这儿想你!‛ ‚是在想我的将来如何的和他们同住么?‛ 她的这句反问,又是非常的率真而自然,满以为我是在为她设想 的样子。我只好沉默着把头点了点,而眼睛里却酸溜溜的觉得有 点热起来了。 ‚啊,我自己倒并没有想得什么伤心,为什么,你,你却反而为 我流起眼泪来了呢?‛
空山月夜:月波轻漾,秋虫吟唱,白雾萦山, 灯火阑珊。——空山秋夜 的静温寂寥别具一番情 趣, 清晓景致:百鸟和鸣,清阳吐秀,空气澄鲜, 朝雾带凉,和如桂花清香,仿佛宿梦也能摇醒。 ——如果把翁家山视作一幅山水画,那么其外在的钟灵毓秀,清
丽自然,内在的玲珑剔透、静穆幽远,与迟桂花的馥郁芳香一起, 便从形与质上构成了这幅山水画的整体框架。其意境见出清空入 禅的绝妙,然而郁桂飘香又点化了意境的静穆,予人以清鲜的风 采和鲜活的生命气息。格调静美情境婉丽。在这里,再也体味不 到咀嚼未熟橄榄的苦涩,再也不见作者自身放荡而自卑、愤世又 沉痛的心理潜影。
虑与挣扎化解的变奏。
《迟桂花》更多侧重在化解,尤其是性爱净化
升华的化解,美的自我化解。
二、《沉沦》及其成就
郁 达 夫 成 名 作 ︽ 沉 沦 ︾ 初 版 书 影
(一)《沉沦》的内容与主题
1.‚他‛是一个‚零余者‛的形象,是五四时期一部 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是遭到社会现实的挤压而 无力把握自己命运、而用畸形变态的方式来对抗的 小人物,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迟桂花》
以自叙传的文学风格和‚零余者‛的抒情形
象显现自我内在的心理真实,可谓郁达夫小 说的基本特征。病态的癫狂和抑郁的苦闷便 构成了达夫所描写的都市风景的主要内容。 如果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依然放眼都市, 那么《迟桂花》即已涉足乡野,以激越亢奋 的笔触雕绘乡情野趋的旖旎与绮丽,便把读 者带进一个独特的时空。
1933春 移居杭州。 1936-2-7 被委任为福建省府参议。
漂泊南洋时期
1938-3 应郭沫若邀请,去武汉参加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工作,任 设计委员。 1939-1 担任《星洲日报》副刊等的编辑。 1942-2 因新加坡沦陷,撤退,5月初到达苏门答腊西部小镇巴 爷公务,6月被日本宪兵强逼任翻译。9月开设赵豫记酒 厂。 1943-9 与华侨何丽有结婚,后生子大雅,生女美兰。 1944-2 被汉奸告密,真实身份被日军发现。 1945-8-29 晚 被日本宪兵秘密逮捕,后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 革岱的荒野,享年50岁 。
“ 听听她那种舒徐清澈的语气,看看她那一
双天生成像饱使过耐吻胭脂棒般的红唇,更 加上以她所特有的那一脸微笑,在知识成分 之外还不得不添一种情的成分上去,于书的 趣味之上更兼一层撩人的风韵在里头。‛
人因博识而常被喻为一部上晓天理下察地势
的百科全书,但这种比喻不无遗憾地抹杀了 人的活泼与生气。莲并非如此,她是一部活 的书,而且她那清澈的语气、耐吻的红唇、 款款的微笑又使她深含一种情的风韵。莲的 这种呼之欲出的美的情韵,叫我倾倒,也令 我想入非非,然而当我捏住她的手默默地注 视她的时候,莲又是一种怎样的淳朴与率真!
韩侍桁《郁达夫先生作品的时代的意义》( 1934-410《文学批评集》) 他书中所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呢?知识欲的饥荒与性 欲的不得适当的调剂以及贫穷的痛苦。 他是使用新鲜的名词与新鲜的解说(灵与肉), 而在作着肉的放纵的宣传,在当时恰巧是适合了多数 青年们的内心的要求。 利用了这些问题而制作小说的郁达夫先生,是成 了当时的多数的青年的代言人了,因此他享受了出乎 他的作品的艺术性所应得的过甚的声誉。
(二)《沉沦》的艺术特征 1.着重表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
自传之一——八 雪夜——日本国情的记述
‚我‛,‚他‛,Y,伊文,黄仲则,于质夫, 文朴等主人公,他们飘泊身世、不幸的遭遇、感伤 的性情和苦闷的情怀,都直接取材于作家本人的经 历、遭遇和心情,并基本与作者的生活轨迹相吻合, 是作者的一种艺术外化(自叙传并不等于自传)。
怎样看待性描写?
从作品的需要出发。 结合当时的历史需要。 考虑作者的倾向。
郭沫若《论郁达夫》 ‚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 面好像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 青年的心。他那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 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 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 于狂想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 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我和翁则生是两类经验不同人生的知识分子。身心
的交困使志存高远的翁则生过早地归于静寂,在生 命的平淡和圆静中体味并享受着生活的芬芳;而我 则置身尘嚣,在体验、感受生活日苦的同时,借创 作去抽象生活并传达我的社会理想。无意识的‚退 避‛和有意识的‚进取‛两种生活取向在翁家山着 块婉丽的土地上发生了潜隐的碰撞,撞击的结果不 是‚进取‛战胜了‚退避‛,而是‚退避‛消融了 ‚进取‛。翁家山圆静生活所散发出来的郁郁馨香 不仅洗尽了‚我‛灵魂中既有的尘念,而且让我感 受到了生活所具的别样的风韵,从而更加坚定了自 己,也坚定生命的伟美与高洁!
苏雪林《郁达夫论》 (1934-9-1《文艺月刊》6卷3期)
郁氏虽爱谈性欲的问题,而他所表现的性的苦 闷,都带着强烈的病态,那所谓‚色情狂‛的倾向 者是。 此外,自我主义、感伤主义和颓废色彩,也是 构成郁氏作品的元素。 有人骂他的作品为‚卖淫文学‛,我觉得这句 话是不为过甚的。 艺术缺陷:1.不知注重结构 2.句法单调 3.人物行动没有心理学上的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