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问答题
微生物问答题

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有哪3种形态?2.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特殊结构各有何作用?3.G+菌和G-菌细胞壁的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4.青霉素和溶菌酶为什么不能杀灭革兰阴性菌?5.简述革兰染色法操作步骤第2章细菌的生理1.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是什么?2.细菌生长曲线分哪4个阶段?3.细菌根据对氧的需要程度分为哪几种类型?4.细菌合成代谢产物有哪几种?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1.常用的消毒剂有哪些种类?2.简述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制。
3.湿热灭菌有哪些方法? 各有何用途?4.筒述紫外线杀菌的作用机制和注意事项。
5.在温度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为什么湿热灭菌法的效果比干热法好?6.当从事病原生物学安全实验室工作时,应考虑哪些与生物安全相关的问题?第4章噬菌体1.噬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2.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溶原性转换的概念及特征。
3.溶菌性周期与溶原性周期的区别。
第5章细菌的遗传变异1.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的类型及其主要差异?2.何谓BCG、transposon、R质粒、Hfr、lysogenic conversion和Ames试验?3.影印试验验证何种理论?突变型细菌有哪些?第6章细菌耐药性1.简述抗菌药物类型2.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又几种?3.简述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4.控制细菌耐药性策略?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1.病原菌对宿主的致病性,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2.试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基本生物学特性?3.细菌的侵袭力,由哪些因素组成?4.请陈述机体抗细菌感染的特点?5.当机体感染病原菌后,感染的发展及其结果可能在机体有哪些方面的表现?6.试述医院感染的基本特点?从医学微生物学角度,怎样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第8章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1. 试述检测病原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2. 对已经分离出的细菌菌落,怎样从微生物学角度去进一步鉴定?3. 试述疫苗研制及其发展的主要阶段?第9章球菌1.简述葡萄球菌的分类及意义。
微生物 问答题总汇

问答题五、问答题:(22分,每题分值如下)1、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
(6)答:原理:革兰氏染色是重要的鉴别染色法之一,其原理是G-细菌和G+细菌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的不同。
通过结晶紫液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CVI dye complex)。
G+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或丙酮)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反之,G-细菌(如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和交联度差,遇脱色剂乙醇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这时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细胞褪成无色。
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G-细菌呈现红色,而G+细菌则仍保留最初的紫色(实为紫加红色)了。
――――(4分)1min 1min步骤:细菌涂片+结晶紫染液→冲洗+卢哥氏碘液→冲洗(吸干)+95%乙醇(脱1min未脱色(兰紫色)+沙黄(番红)→兰紫色→阳性(G+)0.5min色)→冲洗1min脱色(无色)+沙黄(番红)→红色→阴性(G-)――――――――――――――――――(1分)注意事项:(1)95%乙醇(脱色)时间0.5min是最关键步骤;(2)取菌量合适,涂片薄而均匀;(3)菌龄以18h为宜;(4)染色时间:1min,1min,0.5min,1min。
―――――――――(1分)2、单细胞微生物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有何特点,对微生物发酵生产有何指导意义。
(6)答:单细胞微生物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分为四个时期:(1)延滞期:生长速率常数为零,细胞形态变大,rRNA含量增高,合成代谢活跃,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敏感。
微生物32道问答题及答案

1.微生物的分类(按大小、结构来分)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2、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细胞壁有何差异2.青霉素++ +溶菌酶++ +3、何为细菌L型,它的成因和特点是怎样的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特点: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大多为革兰阴性菌;有一定的致病力。
4、细菌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意义如何荚膜:抗吞噬作用,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抗杀菌物质损伤,如溶酶体、补体;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形成生物膜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有关;鞭毛蛋白有抗原性:H抗原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性菌毛传递质粒芽胞:有强大的抵抗力;致病性;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重要的鉴别价值5、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与否可把细菌分为哪几类;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1)专性需氧菌(2)专性厌氧菌(3)兼性厌氧菌(4)微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6、细菌个体及群体的繁殖规律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一般20~30分钟一代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一条生长曲线。
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7、生长曲线的分期及各期的应用生长曲线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选对数期的细菌;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8、IMViC试验是哪几个试验,典型的大肠埃希菌的试验结果是怎样的I:吲哚试验M:甲基红试验Vi:VP试验C:枸橼酸盐于鉴定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 + - -9、热原质的定义及特点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内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大多数是G-菌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能破坏(121℃,20 min),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
微生物学问答题大全

临床微生物学问答题大全1.试述科赫(Robert Koch)原则。
答:科赫(Robert koch)原则包括:1在同样的特殊疾病中发现同一种病原菌;2病原体能在体外获得纯培养;3将纯培养接种至易感动物能引起相同的疾病;4能从感染动物体内重新分离出这种病原菌的纯培养。
2.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有哪些?答: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任务包括:1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2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3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4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
3.哪些环境因素可影晌细菌的形态?答:影响细菌形态的环境因素包括:1培养温度、时间、培养基的成分、pH、离子浓度等;2机体内的生态环境;3环境中不利于细菌生长的物质,如药物、抗菌药物、抗体、过高的盐份等。
4.试述细菌的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
答: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
特殊结构包括:鞭毛、菌毛、舰、芽胞等。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肽聚糖是由多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
外膜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由磷脂、脂蛋白、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起保护菌体的作用。
细胞膜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脂类、蛋白质及少量多糖,其结构为平行的脂质双层,大多为磷脂,其中镶嵌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在呈液态的脂质双层中流动变化。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有:1物质转运作用;2分泌作用;3呼吸作用;4生物合成作用。
细胞质是细菌新陈代谢的重要场所。
核质包含有细菌的遗传物质。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还可增强细菌的侵袭力。
菌毛存在于菌体表面,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其中前者为一种粘附结构,后者具有致育性,可传递毒力和耐药性。
荚膜的功能包括:1保护作用;2致病作用;3免疫原性;4鉴别与分型。
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可帮助细菌渡过不良的生存状况。
总之,不论是基本结构还是特殊结构,均有其各自的功能,共同维持细菌的存活及其整体功能。
5.细菌L型有哪些特点?答:细菌L型有以下特点:(1)细胞壁肽聚糖结构被破坏,或合成受到抑制,造成细胞壁缺陷。
微生物32道问答题及答案范文

1.微生物的分类(按大小、结构来分)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2、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细胞壁有何差异2.青霉素++ +溶菌酶++ +3、何为细菌L型,它的成因和特点是怎样的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特点: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大多为革兰阴性菌;有一定的致病力。
4、细菌特殊结构有哪些,它们各自的意义如何荚膜:抗吞噬作用,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抗杀菌物质损伤,如溶酶体、补体;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形成生物膜鞭毛:细菌的运动器官;某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有关;鞭毛蛋白有抗原性:H抗原菌毛:普通菌毛粘附结构,性菌毛传递质粒芽胞:有强大的抵抗力;致病性;芽胞的大小、形状、位置等随菌种而异,有重要的鉴别价值5、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与否可把细菌分为哪几类;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1)专性需氧菌(2)专性厌氧菌(3)兼性厌氧菌(4)微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厌氧的原因: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6、细菌个体及群体的繁殖规律细菌个体的生长繁殖:二分裂繁殖;繁殖速度一般20~30分钟一代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可绘制一条生长曲线。
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7、生长曲线的分期及各期的应用生长曲线分为四期: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研究细菌的生物学性状(形态染色、生化反应、药物敏感试验等)选对数期的细菌;细菌的芽胞、外毒素和抗生素等代谢产物大多在稳定期产生8、IMViC试验是哪几个试验,典型的大肠埃希菌的试验结果是怎样的I:吲哚试验M:甲基红试验Vi:VP试验C:枸橼酸盐于鉴定肠道杆菌,大肠埃希菌+ + - -9、热原质的定义及特点热原质: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内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大多数是G-菌的脂多糖。
热原质耐高温,高压蒸汽灭菌不能破坏(121℃,20 min),250℃高温干烤才能破坏。
医学微生物问答题

1、细菌的四大基本结构和四大特殊结构及主要功能基本结构细胞壁: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的周围。
结构:G+,G- 共有成分肽聚糖革兰阳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革兰阴性菌肽聚糖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体磷壁酸,占菌干重50%壁磷壁酸膜磷壁酸外膜:脂多糖;脂质双层;脂蛋白功能:1.保护细菌维持细菌形态,承受细胞内高渗透压2.物质交换3.与致病性有关4.与耐药性有关5.与静电性有关6.其他,与血清型分类有关,增强非特异性抵抗力细胞膜:位于细胞壁内侧,紧包着细胞质。
结构:脂质双层,蛋白质(无胆固醇)功能:1.物质转运2.呼吸和分泌3.生物合成4.参与细菌分裂(G+中介体)细胞质(原生质):细胞膜包裹的溶胶状物资结构:无色透明胶状物,由水、蛋白质、脂类、核酸及少量无机盐组成功能:细菌新陈代谢的场所,含核糖体、质粒等重要结构。
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称为核质或拟核,集中于细胞质的某一区域,多在菌体中央,无核膜、核仁和有丝分裂器功能:细菌的遗传物质特殊结构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样物质;普通染色不易着色,光镜下见透明环。
结构:化学组成:多数细菌:多糖少数细菌:多肽(炭疽杆菌)、透明质酸(链球菌)荚膜的形成: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含糖、血清)有荚膜菌形成粘液型(M)、光滑型(S)菌落,失去荚膜后菌落变为粗糙型(R)功能:1.抗吞噬作用: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2.抗杀菌物质损伤:如溶酶体、补体3.粘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形成生物膜鞭毛:伸出菌体外的细长而弯曲的丝状物。
染色特性:鞭毛染色法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功能:1.细菌的运动器官2.某些细菌鞭毛与致病有关3.细菌鉴定和分类菌毛:许多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运动无关。
功能:普通菌毛,遍布细胞表面,每菌可达数百根,短而直,粘附结构。
性菌毛, 每菌1~4根,比普通菌毛长而粗,传递质粒。
芽孢: 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称为芽胞。
微生物问答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问答题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试比较G+和G—菌细胞壁结构的特征和区别?答:2.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理学意义?答:(1)荚膜:a,抗吞噬作用,荚膜具有保护细菌抵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的作用,增强细菌的侵袭力,因而荚膜是病原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b.黏附作用c.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根据细菌能否运动(有无动力),鞭毛的数量。
部位和特异的抗原性,可用于鉴定细菌和进行细菌分类。
(3)菌毛: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密切关系,主要是细菌的黏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如淋球菌。
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
(4)芽胞:细菌的芽胞对热力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理化因素均有强大的抵抗力。
当进行消毒灭菌时,应以芽胞是否将杀死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
3.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差异的生物学意义?答:(1)与染色有关:G+菌的细胞壁致密、肽聚糖含量高,脂含量低,酒精不容易透入;G-菌的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脂含量极高,酒精容易透入。
细胞内结合染液中的结晶紫-碘的复合物容易被酒精溶解而脱色。
(2)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关:主要结构基础是肽聚糖。
G+菌的细胞壁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四肽侧链与甘氨酸5联桥之间的联结,而干扰肽聚糖的合成;溶菌酶杀菌机理是水解肽聚糖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
G-菌的细胞壁肽聚糖少,有外膜保护,对化学药物有抵抗力,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性低,青霉素作用效果差。
(3)与细菌致病性有关:G-菌的细胞壁含有磷酸脂多糖(LPS),其中的脂类A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4)与抗原性有关:G-菌细胞壁磷酸脂多糖(LPS)中的特异性多糖具有抗原性,属于O 抗原,依其可对细菌进行分群、分型。
第二章细菌的生理1. 简述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答:(1)充足的营养物质—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微生物问答题

.问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细胞器只有核糖体②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质内细胞器完整③非细胞型微生物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①球菌:圆球形或近似球形 1微米左右②杆菌:圆柱形大〔3-10微米〕中〔2-3微米〕小〔0.6-1.5微米〕③螺形菌:弯曲状弧菌〔2-3微米〕螺菌〔3-6微米〕螺杆菌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G+菌:肽聚糖(厚,层数多)——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磷壁酸G-菌:肽聚糖(薄,层数少)——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外膜——脂蛋白、脂质双层、脂多糖〔LPS,即内毒素,包含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医学意义:两类细菌在染色性、抗原性、致病性及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很大。
4.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溶菌酶:能切断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连接,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干扰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之间的连接,使革兰阳性菌不能合成完整的细胞壁,导致细菌裂解死亡。
链霉素: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红霉素:不可逆的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的靶位上,选择性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5.表达细菌的特别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①荚膜: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②鞭毛:是细胞的运动器官;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抗原性,可以用来鉴定细菌③菌毛:一般菌毛有粘附的能力,与致病性相关;性菌毛传递遗传物质④芽胞:以杀死芽胞作为消毒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芽胞侵入可致感染;依据芽胞的特征有助于鉴别细菌。
6.分析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的原因。
①芽胞含水少,减弱了热对蛋白的变性损伤作用②芽胞被膜厚而致密,无通透性,能对抗有害物质及紫外线进入,并预防进一步脱水。
③芽胞特有成分吡啶二羧酸〔DPA〕,具有爱护和稳定蛋白质等生命物质的作用。
7.简述细菌的生长繁殖条件。
①充分的营养物质②③适宜的温度:37度④适宜的气体环境:专性需氧菌〔结核分枝杆菌〕;微需氧菌〔幽门螺杆菌〕;兼性厌氧菌〔大多数〕;专性厌氧菌〔破伤风梭菌〕8.分析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医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问答题
1.含碳有机物分解转化特点
2.纤维素分解微生物有哪些
3.参与淀粉向乙醇转化中的微生物
4.木质素降解微生物主要类型
5.硝化、氨化、反硝化、固氮作用
6.硫化、反硫化作用
7.硫循环与水体黑臭、管道腐蚀的关系
8.自然界磷化氢形成机制
9.水管铁锈形成机制
10.甲基汞的形成机制
11.污水微生物处理的形式
12.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体组成,菌胶团细菌优势类型
13.活性污泥对有机物处理的3个步骤
14.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15.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类型及其功能
16.好氧生物膜对有机物的净化过程
17.有机物厌氧降解为甲烷的三价段四类群理论
18.污水生物脱氮及其类型
19.聚磷菌特性及污水生物除磷过程机制
1、含碳有机物分解转化特点
答:微生物对含碳有机物的分解转化特点
1)纤维素、淀粉、脂肪等:易降解;分解微生物类型多样,自然界广泛存在;分解速率快,循环速率快
2)木质素:较难降解;分解微生物类型以真菌为主;分解速率较慢,循环速率慢
3)石油烃、芳香烃:难降解;分解微生物种类单一,需特别驯化;分解速率很慢,循环速率非常慢
2、纤维素分解微生物有哪些
答:1)细菌:
A、好氧纤维素分解菌中,黏细菌最多,有生孢食纤维菌、食纤维菌及堆囊黏菌。
革兰氏阴性菌,生孢食纤维菌中的球形生孢食纤维菌和椭圆形生孢食纤维菌较常见;
B、镰状纤维菌和纤维弧菌。
;
C、厌氧的有产纤维二糖芽孢梭菌(Clostridium cellobioparum)、无芽孢厌氧分解菌及嗜热纤维芽孢梭菌(Clostridium thermocellum),是专性厌氧菌。
2)真菌:青霉菌、曲霉、镰刀霉、木霉及毛霉。
3)放线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3、参与淀粉向乙醇转化中的微生物
答:根霉和曲霉是糖化菌,先转化为葡萄糖,接着由酵母菌将葡萄糖发酵为乙醇和二氧化碳。
4、木质素降解微生物主要类型
答:分解木质素的微生物主要是:
1)担子菌纲中的干朽菌(Merulius)、多孔菌(Polyporus)、伞菌(Agaricus)等的一些种。
厚孢毛霉(Mucor chlamydosporus)、松栓菌(Trametes pini)。
2)假单胞菌的个别种也能分解木质素
5、硝化、氨化、反硝化、固氮作用
答:1)硝化:氨在有氧的条件下,经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转化为硝酸,称为硝化作用。
分两步进行:
2NH3+3O22HNO2+2H2O+619kJ
2HNO2+O22HNO3+201kJ
亚硝化:亚硝化单胞菌属、亚硝化球菌属、亚硝化螺菌属、亚硝化叶菌属及亚硝化弧菌
硝化:硝化杆菌属、硝化球菌属。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都是专性好氧菌,中性和偏碱性环境中生长,不需要有机营养,能利用乙酸盐缓慢生长。
土壤、水体广泛存在
生长速率低于有机碳氧化菌
2)反硝化:硝酸盐作为氮源,通过硝酸还原酶将硝酸还原成氮气或氨,称为反硝化作用。
水体、土壤中广泛存在
是水中氮脱除重要生物途径
使土壤氮肥肥效降低的主要原因
反硝化菌
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
脱氮假单胞菌(Ps.denitrificans)
荧光假单胞菌(Ps.fluorescens)
色杆菌属中的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
脱氮色杆菌(Chrom.denitrificans)
3)氨化:
6、硫化、反硫化作用
7、硫循环与水体黑臭、管道腐蚀的关系
答:1)河流、海岸港口码头钢桩、输水金属管道的腐蚀是硫酸盐和硫化氢腐蚀的结果2)在建造码头前,要测表面水、中部水和底部泥层中每mL水或每g土含硫酸盐还原菌的个数,判定硫酸盐污染的严重程度,从而制定防腐蚀措施。
3)一般是通电提高氧化还原电位,达到防腐蚀
8、自然界磷化氢形成机制
9、水管铁锈形成机制
10、甲基汞的形成机制
11、污水微生物处理的形式
答:生物处理潜力: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可以被微生物转化,
生物处理方式:根据微生物与氧的关系;根据微生物在构筑物中形态
12、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体组成,菌胶团细菌优势类型
13、活性污泥对有机物处理的3个步骤
答:好氧活性污泥处理有机物的过程分三步:
第1步在有氧的条件下,微生物吸附废水中的有机物。
第2步水解性细菌水解大分子有机物为小分子有机物吸收进体内或直接吸收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有机物部分氧化分解为无机物,部分转化为细胞组成物质。
第3步是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吸收或吞食未分解彻底的有机物及游离细菌。
14、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论述)
15、好氧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类型及其功能
答:1)由多样的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黏附在相对固定载体上形成一层带黏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厚度约2~3㎜,能够净化污(废)水
2)微生物种群及其功能
3)A、生物膜生物是以菌胶团为主要组分,辅以浮游球衣菌、藻类等。
它们起净化和稳定污(废)水水质的功能。
B、生物膜面生物是固着型纤毛虫(例如钟虫、累枝虫、独缩虫等)及游泳型纤毛虫(例如楯纤虫、斜管虫、尖毛虫、豆形虫等,它们起促进滤池净化速率,提高滤池整体的处理效率的功能。
C、滤池扫除生物有轮虫、线虫、寡毛类的沙蚕、顠体虫等,它们起去除滤池内的污泥、防止污泥积聚和堵塞的功能。
16、好氧生物膜对有机物的净化过程
答:好氧生物膜的净化作用如图9-8所示。
生物膜在滤池中是分层的。
1)上层生物膜中的生物膜生物和生物膜面生物吸附污(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将其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
同时吸收溶解性有机物和经水解的小分子有机物进入体内,并将其氧化分解,微生物利用吸收的营养构建自身细胞。
2)上一层生物膜的代谢产物流向下层,被下一层生物膜生物吸收,进一步被氧化分解为CO2和H2O。
老化的生物膜和游离细菌被滤池扫除生物(轮虫、线虫、顠体虫等)吞食。
通过以上微生物的化学与吞食作用,污(废)水得到净化
17、有机物厌氧降解为甲烷的三价段四类群理论
答:三阶段:1)水解、发酵阶段:2)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CO2;3)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和H2、CO2产生CH4;4)一般认为,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约有70%的CH4产自乙酸的分解,其余的则产自H2和CO2。
四类群理论:1)发酵细菌、产氢产乙酸菌、产甲烷细菌、同型产乙酸菌;2)同型产乙酸菌:将H2/CO2合成为乙酸;3)实际上这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只占全部乙酸的5%;4)三阶段、四类群是目前认为的对厌氧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
18、污水生物脱氮及其类型
答:1)污水生物脱氮:污水中各种形式氮经过微生物的作用最终转变为氮气溢出的过程,2)传统生物脱氮:好氧的硝化作用,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协同作用,将NH3转化为NO2--N和NO3--N。
再利用缺氧段经反硝化细菌将NO2--N(经反亚硝化)和NO3--N(经反硝化)还原为氮气(N2)。
3)厌氧氨氧化脱氮:利用硝化、亚硝化作用将氨部分氧化,利用生成的亚硝酸或硝酸将氨氧化生成氮气,或利用硫酸盐将氨氧化成氮气
19、聚磷菌特性及污水生物除磷过程机制
答:污水利用聚磷菌特性除磷过程
1)厌氧条件下聚磷菌细胞不增殖,大量释放磷酸盐并吸收乙酸等小分子有机物
2)好氧条件下,分解机体内的聚?-羟基丁酸盐和外源基质,聚磷菌大量增殖,并过量吸收磷酸盐
3)过量吸收磷酸盐聚磷菌细胞小部分返回到厌氧条件释放磷,大部分以剩余污泥形式排放掉,将磷从污水中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