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 联系观知识点

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知识点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区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和“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3、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含义)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4、联系的多样性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高三第一轮复习-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上述材料说明,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 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 (2)材料一中,人们利用喜鹊、马蜂、青蛙消灭害虫的事例,说明正 确认识和利用事物的联系,就能因势利导,利用事物的联系为人类造福。 (3)材料二中,“滥伐森林,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事例说明, 人们如果忽视客观事物的联系,就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给人类造成巨 大损失。 (4)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它是客观的,人们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了它的要求,就要 受到惩罚,材料中所说的破坏植被造成的恶果就是如此。
3、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内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现象联系
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偶然联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
什么没有看见引力?”
外部联系
内部联系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 整体部分联系……
如:计算机网络 人工下雨
人工化雪
网络的普及在信息交流上缩短了国与国之 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给人们带来信息交流 的极大便利,诺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 球村。这说明: A.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普遍联系的 B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事物与事物之间
联 系
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相互作用
思考:世界上有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
1、联系的普遍性
(1) 原理内容 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第二、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 是相互联系的 第三、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2)方法论要求: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七课_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总纲复习 唯物辩证法的含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观、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观或对立统一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联系观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基 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是唯物辩证法 科学体系的起点和开端,是否坚持联系的观点是唯物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之一
过社会实践这一客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 成。
③联系产生的结果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
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二)联系的特性(特点)
2、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A 自在事物的联系 →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客观性 B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类实践的产物 客观性
首页 尾页 上页 下页
特别提醒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 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 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 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知识疏理
原理 世界观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 问题 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 联系 B.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 的普 遍性 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 联系
四、联系的多样性 1.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 联 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 、必 然 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存在和发展 的各 2.方法论要求: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____________ 条件 为转移。 时间 、地点和________ 种条件。一切以_______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败
中
胜
中
败
败
下
下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田忌赛马 田忌 下等马 上等马 中等马 系统 负 胜 胜 胜 齐威王 上等马 中等马 下等马 系统
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 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 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 马匹的出场次序 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 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
着眼整体性
遵循有序性
注重结构优化趋向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世界观
决
定
联系是 普遍的
方法论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反对孤立的看 问题。
* 联系是普遍的,这一点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其周 围的事物相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 在的。(总体看状态)
* 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
有条件的。并非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 都有联系。(具体看条件)
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需要遵循客 观规律 联系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 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产生的结果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 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想一
想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有人把“8”视 为吉利的数字, 而把“4”视为不 祥的数字.
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方法论 世界观 联系是 客观的
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③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联 系
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 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 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 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 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 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 即命令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 轲。 斩断之手,还是好手吗? 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 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 于君指上听?”
第七课联系观

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产生条件是客观的、需要遵循客观规 律
联系产生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 观物质性的活动才能形成
产生的结果 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便独 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联系客观性的启示一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
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主观臆造的联系
人为事物的联系
前者:主观想象的联系 后者:客观存在的联系
二、 联系的特征
(三)联系的多样性
1、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 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形式:直接联系 ———— 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 ———— 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 ———— 非本质联系 必然联系 ———— 偶然联系 因果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见万 有引力?”
普遍的
题,反对孤立的看 问题。
二、联系的特征
(二)联系的客观性
1、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表现: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 的联系
(按与实践的关系)
天空 A
B 森林
动物
河流 自在事物
自在事物的联系: 在人类产生以前就 存在,不以人的意 志为转移。
人为事物的联系: 人类实践的产物, 呈现出“人化”的 特点。
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含义不同
➢ 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 它是一。
➢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 上看它是多。
(2)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整体 主导地位 统率作用
具有部分不具备 的功能
部分 被支配地位 服从于整体 服务于整体的功能
2、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联系的内涵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 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注意: 1.这种影响、制约和作用不是单向的,是相互的。
2.联系不是事物之间、事物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决定。
3.哲学上所讲的联系与具体联系的关系? ①哲学上所讲的联系是对具体联系的抽象和概括; ②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关系。
考点4:系统优化的方法
误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二者完全等同。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 素的关系。使用“一定意义上”就是说这两对关系还 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等同。 这里讲的“一定意义上”主要是指两对关系具有 共性的方面,即两对关系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 依赖等方面。
周围的一些事物(不是所有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上没有不与其 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 否认联系普遍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应明确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 件的。
(1)联系客观性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2.联系的 (2)联系的分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客观性 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 ① 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 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 (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 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 , 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 的联系 。
(二)联系的特性
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有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下列不能体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成语典故的有 ( ) A.唇亡齿寒
B.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刻舟求剑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普遍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 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 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 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反对〗:反对用形而上学孤立的观点来认识 和处理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优化趋向 综合 的思维 _________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_____
方式来认识事物。
考点二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深度思考 1.2013年9月4日,《滨海时报》报道,成立综合试验区9个 月以来,滨海新区大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滨海新区 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配合联动,加强和创新社会 管理,建设三个体系、十大机制,全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 加快建设天津国家级新区作贡献。 (1)判一判 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党委、政府的密切配合,体现了任何 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 ②滨海各部门分工协作,配合联动,共同推进实验区建设,说 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 ) ③通过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加快建设天津国家级新区作贡献, 体现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也离不开整体。( ) √
提示
(3)联系具有多样性, 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 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做到一切以时间、地 点和条件为转移。
日益严重。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
引发社会强烈不满,影响了社会安定、制
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危害,是怎样体现唯 物辩证法的联系特点的?
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不合理的无序的状态组
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属于整 体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
被支配 过程中处于 __________ 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
体。
(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成,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______ 影响 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三单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

生活与哲学背诵要点第二单元之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七课)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什么是联系?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注意:相互,是双向,不是单向。
3、联系的普遍性①事物之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事物内部: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于它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正因为事物之间相互区别,各有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才能有一事物同其他事物的联系。
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
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
孤立地看问题,这是形而上学的特征之一。
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杀事物之间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毫无区别的一团混沌,这是相对主义的特征。
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都是错误的。
4、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仅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就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肯定人的实践活动的有目的性之间并不矛盾,人的实践活动虽然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但毕竟要建立在承认联系、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
同时,人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在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规律的客观性也决定了人们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的一面。
联系的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人们既无法否定一事物与周围事物的客观联系(横向),也无法割断事物的昨天与今天、今天与明天的关系(纵向的历史的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3、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含义)
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③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不完全一样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系统含义,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③要求: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要求:①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联系的多样性
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区分“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和“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