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 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 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 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 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 也是不容易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 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 (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 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 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 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 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 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 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 得刚强。
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 有关案件的事实
四、文言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3.恐惧乎其所不闻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5.诚者,天之道也
___判__断__句_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中庸》节选

模 拟 试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题 (4 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 也过,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 曰:“过犹不及。” …… …… …… 过犹不及。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也。 ,狷者 不 也。”
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 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B.“中庸” B.“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 中庸 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是无原则地调和, 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 和谐。 和谐。 C.折衷主义 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 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 C.折衷主义 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 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 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 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 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 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模 拟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试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题 (4 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 子贡)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40字)(1 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 分析。( 。(3 分析。(3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文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那么“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 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示: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 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进 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 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 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 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 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 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 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 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 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 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 值的体现。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文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那么“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 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示: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 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进 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 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 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 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 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 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 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 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 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 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 值的体现。
《中庸》解读ppt课件

《中庸》解读
提纲
• 一,《中庸》的作者 • 二,“中庸”释义 • 三,《中庸》的哲学基础 • 四,《中庸》的君子之行 •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庸》的作者
•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 2,六经中的《礼》:《仪礼》、《周礼》、《礼 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对今天的启发: • 博学:学习的重要性 • 审问:老师、朋友的重要性 • 慎思: •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明辨:是非 • 笃行:知行合一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1,中国教育为什么丢失了传 统文化?
• 1966年的“破四旧”:曲阜师范学 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讨孔战士” 的实录:“由红卫兵和贫、下中 农组成的突击队,带着深仇大恨 到了孔林。他们抡起镢头、挥舞 铁锨,狠刨孔老二及其龟子龟孙 们的坟墓。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 孔老二的坟墓被铲平,‘大成至 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 碎!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 坟墓被掘开了……孔林解放 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下,获得新生了!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3,五达道与三达德
•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
• 孟子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人是人伦关系中的存在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 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嘉祥 县城南20公里的玄武山下有曾 庙
提纲
• 一,《中庸》的作者 • 二,“中庸”释义 • 三,《中庸》的哲学基础 • 四,《中庸》的君子之行 •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庸》的作者
• 1,孔子的“六经”:《诗》、《书》、《礼》、 《乐》、《易》、《春秋》
• 2,六经中的《礼》:《仪礼》、《周礼》、《礼 记》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对今天的启发: • 博学:学习的重要性 • 审问:老师、朋友的重要性 • 慎思: •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明辨:是非 • 笃行:知行合一
六,《四书》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1,中国教育为什么丢失了传 统文化?
• 1966年的“破四旧”:曲阜师范学 院“毛泽东思想红卫兵讨孔战士” 的实录:“由红卫兵和贫、下中 农组成的突击队,带着深仇大恨 到了孔林。他们抡起镢头、挥舞 铁锨,狠刨孔老二及其龟子龟孙 们的坟墓。经过两天的紧张战斗, 孔老二的坟墓被铲平,‘大成至 圣先师文宣王’的大碑被砸得粉 碎!孔老二的七十六代孙令贻的 坟墓被掘开了……孔林解放 了……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下,获得新生了!
• 慎终追远
• (右图:四序堂祖 先牌位)
• 3,五达道与三达德
•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 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 下之达德也。
• 孟子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人是人伦关系中的存在
五,《中庸》的学习思想
• 曾子:前505~前436,姓曾, 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嘉祥 县城南20公里的玄武山下有曾 庙
《中庸》节选

第一章 (纲领)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 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 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
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善读者,玩索 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古礼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 有人问孟轲“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轲曰“嫂溺不援,豺狼也。”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老子》
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
勇敢是怯懦与鲁莽之间的中道 惠与是奢侈与吝啬之间的中道 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 大度是傲慢与卑屈之间的中道 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 谦逊是倨傲与畏葸之间的中道 友爱是阿谀与简慢之间的中道
——《中庸》
1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2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3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4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四单元《中庸》节选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 倚;“庸”,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 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 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 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中庸 之道”的特点:“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 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 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 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Y预习导引 UXIDAOYIN
H核心归纳 EXINGUINA
在《中庸》的体系中,教育过程的本质是人性的完善,是人的道 德的延伸和扩张。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从内容来说,就是人的 道德的实现过程,而从理论过程来说,又回到了本体的规定:“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它的指向并不是人在天地万物之外去作为,去改造、 塑造天地自然的形象,而是人作为具有完善的本性,即具有天地之 性的一员在天地万物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根 本意义在于肯定客观世界的自在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的统一,从 而肯定经由个体修养而达到主观精神的高扬,肯定人的至上和永恒 的价值。
中庸之道PPT课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士师又用公正的惩罚制御百官,教导臣2民02敬1 重德行 ) (《尚书·吕刑》)14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
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众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
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2。021
15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2、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
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2021
8
6.29章:中庸做为一种道德,老百
姓已经缺少他很久了。 11.16章: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 狂。 4.10章:君子亲近义。 13.21章:指出“狂”“狷”两种对 立的性格。 1.12章:要以和谐,中正为贵。 13.23章:为君子小人下了一个定义。
“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士师又用公正的惩罚制御百官,教导臣2民02敬1 重德行 ) (《尚书·吕刑》)14
【明确】
①中庸之道,谈何容易,把握好度并不是件容
易一事,连孔子也发出如此沉重感叹。
众的利益与需要,在自己的利益和民众的利益
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关系2。021
15
三、章节梳理
6·29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本章内容是中庸是一种道德(中德)。
【评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
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仅此
一条。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
的德行。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
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
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
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
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
2、大意感知
(1)概括原文,说说中庸之道具体体现 在哪些方面?
明确: 中德(6.29) 中行(11.16、4.10、13.21、 13.24、
17.13) 中礼(1.12、17.24) 中和( 13.23 )
2021
8
6.29章:中庸做为一种道德,老百
姓已经缺少他很久了。 11.16章: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 狂。 4.10章:君子亲近义。 13.21章:指出“狂”“狷”两种对 立的性格。 1.12章:要以和谐,中正为贵。 13.23章:为君子小人下了一个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5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 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 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6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
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 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 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 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 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 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 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 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 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 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8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 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 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
做人的规范:“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 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3
四。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4
五.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 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 了这一原则。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2
②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 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
惮也参。”考译文② 仲尼说:“君子的所 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 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对于 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 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 肆无忌惮。”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0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 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 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 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 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 “太平和合”境界。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1
三.《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 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 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 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 天人合一。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6
程颐、程颢: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7
朱熹: “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
庸,平常也。” 课文注释:
中:折中,调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庸:平常,普通,循常规常理而不变。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2
三.《中庸》理论基础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 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 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 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 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 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 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 境界。
2021/2/23
1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 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 (前483-前402)的著作。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 失其传而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
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 久。
2021/2/23
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7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8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19
•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 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
参考译文①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 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 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 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 就不是道了。
更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时
候特别谨慎小心。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21
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 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参考译文①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 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 外表露的时候而符合节度叫做和。中, 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 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 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 生长繁育了。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来自20•①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 闻。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参考译文①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
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
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
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出现,
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
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
“三达德”(知、仁、勇“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智、
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 是至诚或称至德。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9
包括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 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 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 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 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3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4
孔子中庸哲学的触动点
——欹器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 中则正、满则覆。”
《荀子·宥坐》
2021/2/23
涟源市行知中学 龙堂文
5
一、
《现代汉语词典》: ①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
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如,中庸之道。 ②指德才平凡。如,中庸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