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

合集下载

中庸(节选)——高中生背诵阅读

中庸(节选)——高中生背诵阅读

中庸(节选)《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解读《中庸》是《礼记》的第三十一篇,“中”为居中不偏,“庸”为用。

“中庸”是讲儒家的中和之道。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意思是说喜怒哀乐之情没产生的时候,就叫“中”。

人有感物生情的天然本性,当没有任何外物的刺激时,喜怒哀乐之情不会产生,人的内心是平静的,不偏不倚,所以“谓之中”。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对此的解释是:“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

”由此可知,“中”就是人的天然本性,天然本性对于天下万物而言,当然是最根本的所在,故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说喜怒哀乐种种感情一旦产生,总是要抒发表现出来的,情感的抒发表现必须“中节”,就是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合适,没有乖戾之情,没有过分之情,恰到好处。

感情抒发的“中节”,就是“和”。

对此朱熹解释云:“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

”“和”是“情之正”,是内心情感的正当合理、恰当合适地抒发表现。

“和”要求在抒发表现内在感情时,必须掌握好合适的程度,不可过分。

既要使感情得到抒发表现,又要抒发得合适恰当,不能损害别人,所以,这种“和”是“天下之达道”,是通用于天下的基本准则,人人都应该遵守。

达到“中和”的境界,就能“天地位,万物育”,天地万物就能够秩序井然地生长发展,因为“致中和”一方面使本性得到了尊重,另一方面使合情合理的和谐准则得到了实现。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实际正是“中和”巨大功能的体现,这也是儒家极力提倡“中和”原则、强调“中庸”之道的原因所在。

“致中和”的实质就是注重人之内在心性的修养,其关键在于达到性情之“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大学》节选 课件 (共42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大学》节选 课件 (共42张)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要做到不欺骗自
己,就像厌恶臭气,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
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使自己的 行为谨慎,一丝不苟。
小人闲居(7)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 然(8),掩(9)其不善,而著(10)其善。人 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 (11),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大学》节选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 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 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 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 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 《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 “四书”。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中庸》节选
文本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精研
一、多维探究——激活你的思维
1.《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 之谓教”,那么“性”“道”“教”的含义是什么?它 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提示:每一个个体生命在出生时就被赋予了天理,天理体现在每个人 身上就是“性”;人们依照着天所赋予的正理行事就叫做“道”;进 修“道”的做法叫“教”。虽然上天赋予人们的“性”是相同的,但 是由于每个人所接受上天赋予的“性”的情况不太一样,所以会造成 过与不及的现象,这样就需要“修”。通过“修道”,来规范人们的 行为,使其完善。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 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 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揭 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目标。“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 教育目标的重大意义。“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是歌颂达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标后的无量功德, 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 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 值的体现。

高中语文选修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4.4

高中语文选修课件-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4.4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1.注字音
如恶恶臭(wù è)
忿懥(zhì)
敖惰(áo) 桀纣(jiézhòu)
偾事(fèn) 絜矩(xié)
2.识通假
(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3.解多义 如恶恶臭(厌恶) 彼恶知之(怎么)
(1)恶 则思正身以黜恶(奸邪之徒)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罪恶)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怎么样,如何) 欲修其身者(修养)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 庸之道”,还必须遵循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中庸》中对 “好学”“力行”“知耻”进行了论证,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总结。这些见 解和主张至今仍然能给人们以有益的启示。
另外,本单元的这两篇课文,在形式上也是很美的。《大学》层 层推进的严密逻辑性显示了思维的严谨和篇章展开的严整。《中 庸》中大量地使用了排比句,表现了雄辩的论证力量和语言的形式 美。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这些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 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 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物格而 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 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考点2 压强★
定义
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① 受力面积
之比叫做压强,用符号② p 表示
物理意义 压强是表示③ 压力作用效果 的物理量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 思路提示:“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 即平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模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 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 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惟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 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 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特点是:“尚中” 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 中庸的理想目标。
(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博学之,审.问.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致中和,天地位.焉(
)
(2)修身也,尊贤.也(
)
(3)体.群臣也(
)
(4)子.庶民也(
)
(5)来.百工也(
)
(6)柔.远人也(
)Leabharlann (7)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8)虽愚.必明(
)
(9)虽柔.必强(
)
5.特殊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中庸高中课文原文

中庸高中课文原文

中庸高中课文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

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四单元经典原文《大学》节选含解析

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第四单元经典原文《大学》节选含解析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 《大学》节选《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即使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最终也都是失败的。

正如古人所说:“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美明德至善然后静,格物致知意乃诚.字体赏美文“明德”的现实意义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所以学习《大学》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明德。

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地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

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欲望、邪恶、所遮蔽污染,如同阴暗的天气竟能将明亮的太阳光遮住一样,人的本来具有的性善之光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盖,从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无法显现。

而《大学》之道的学问,正是在教诲引导人们,如何去重新找回自己本有的性善之光,如何使每个人本有的光明之德再重新发出光明,并能焕发出闪亮的人格来,这就是能明亮自身道德光明的大学问—-“大学之道”。

因而,能自觉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并发出人格之光,这就是“大学之道”;换言之,也就是大学常说的在道这个阶段应该是非常不简单的修养阶段,而人能达到“在新民”做“新民”的境界,已很不容易了!先哲们曾讲:是有相当修养的贤者才有这做新民的本领,而“止於至善"则已到圣人地位。

因此,“止於至善”应该是儒家修养最高境界。

而能真正做到的,显然是凤毛麟角。

正如古人所讲:“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

”这的确是千古实情!然而儒家认为,人生在世必须要有做人的目标。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中庸》全文+翻译+注释

儒家文化的《中庸》。

第一层意义:中不偏,庸不易。

是指人生不偏离,不变换自己的目标和主张。

这就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成功之道。

孔子有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第二层意义:指中正、平和。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乐太过,治怒唯有乐,治过喜莫过礼,守礼的方法在于敬。

所以月牙山人说:只要保持一颗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长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

第三层意义: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即中用的意思。

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

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

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1章)【注释】(1)天命:天赋。

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

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内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中庸.________ 须臾.________ 忌惮.________ 笃.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率⎩⎪⎨⎪⎧率.性之谓道 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莫⎩⎪⎨⎪⎧莫.见乎隐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天下莫.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至莫.夜月明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微⎩⎪⎨⎪⎧莫显乎微.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恨晨光之熹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体⎩⎪⎨⎪⎧体.群臣也 轻暖不足于体.与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即冈峦之体.势明⎩⎪⎨⎪⎧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明.辨之,笃行之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非所以明.天下也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三、古今异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________ 君子而时.中 ________ 小人而无忌惮..也 ________ 道之不明.也 ________ 力.行近乎仁 ________ 尊贤也,亲.亲也 ________ 子.庶民,则百姓劝 ________ 来.百工 ________ 柔.远人 ________ 怀.诸侯 ________ 五、辨句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________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________恐惧乎其所不闻 ________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________诚者,天之道也 ________六、积累名句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笃行之。

答案:一、yōnɡyúdàn dǔ二、率:动词,遵循副词,全都动词,率领副词,全都莫:代词,没有什么东西副词,没有副词,没有代词,没有什么东西代词,没有人通“暮”,夜晚副词,不如微:名词,细微之事如果没有形容词,不明亮名词,细小的事物形容词,低微形容词,低下体:动词,体恤,体谅名词,身体名词,格局,规矩名词,形体明:动词,弘扬形容词,准确形容词,聪明动词,显示形容词,聪明动词,彰明三、古义:原则今义:经典;经过;经营等等古义:坚持原则不妥协今义:古板执着,不懂变通四、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动词活用为名词,害怕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弘扬名词作状语,努力地名词活用为动词,热爱名词活用为动词,爱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抚名词活用为动词,归顺五、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判断句六、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适合②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达:通行的B .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鲜:很少 ②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及:达到 C .①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凡:大凡 ②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昆:哥哥 D .①明辨之,笃.行之 笃:忠厚 ②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安置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②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B.⎩⎪⎨⎪⎧①故君子慎其.独也②中庸其.至矣乎 C.⎩⎪⎨⎪⎧①恐惧乎.其所不闻②知耻近乎.勇 D.⎩⎪⎨⎪⎧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②柔远人,则四方归之.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B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C .从容..中道,圣人也 D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B .“大学”相对“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言,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大学问。

C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子思所作,是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D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把它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二、文本研探阅读文本选段,完成5~9题。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命:赋予B.喜怒哀乐之未发.发:发生C.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育:孕育D.小人而无忌惮.也惮:害怕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B.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D.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7.下列语句间的关系与其他三项不同类的一项是( )A.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B.天地位焉,万物育焉C.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D.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8.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B.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C.孔子总结自己的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是:聪明的人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这种主张。

D.孔子认为,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深化扩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①。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②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庐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④,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齐明盛服⑤,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言前定则不跲⑥,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节选自《中庸》) 注:①方:书写用的木板。

策:书写用的竹简。

②敏:勉力,用力,致力。

③蒲庐:即芦苇。

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④杀:减少。

⑤齐明盛服: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

⑥跲(ji á):说话不通畅。

10.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布:分布 B .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 远:远离 C .所以劝.亲亲也 劝:劝勉 D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豫:预备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故为.政在人②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B.⎩⎪⎨⎪⎧①取人以.身②治乱持危,朝聘以.时 C.⎩⎪⎨⎪⎧①贱货而.贵德②嘉善而.矜不能 D.⎩⎪⎨⎪⎧①尊贤之.等②所以行之.者一也 12.下列语句,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一项是( )①夫政也者,蒲庐也②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③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④继绝世,举废国⑤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⑥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A .①④⑤B .②③⑥C .①④⑥D .②③⑤13.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就像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