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高中语文课件:《中庸》节选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 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然 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理,遵 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目也。 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 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博,多,各方 面。审,仔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你主动查阅过吗?
本文分别节选自《中庸》哪几章? 第1段文字:第一章(纲领) 第2段文字:第二章(知人) 第3段文字:第三章(正心) 第4段文字:第四章(正心) 第5.6.7段文字:第二十章(治国)
高二语文课件系列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指 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们 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看 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也要 警惕谨慎。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 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 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 是天人合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庸》节选课件

——《管子·修权》
赏读: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精心地培育人才,巧妙如 神地使用人才,那么,从事大业就能得心应手。百年大计,教 育为本。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培养人才 是中华民族腾飞必经的门径。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培养人才 也是不容易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主旨归纳
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 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文章教育人们 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 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 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至善的道德,并且坚守不渝。要广博地学习,要审慎地询问, 要谨慎地思虑,要明晰地辨析,要笃实地履行。有些东西不学 (也就罢了),(但只要)学了就要掌握,如果还不能学会,那就 不要放弃;要么不询问,询问了而没有听明白就不要停止询问; 要么不思虑,思虑了而未能彻底明白,就不停止思虑;要么不 辨析,辨析了仍不明晰那就不中止辨析;要么不去履行,履行 了但不够笃实,那么就不停止履行。别人一遍就行了,我(即 使)做它一百遍也要做好;别人用十倍的工夫就能成功,我用 一千倍的工夫。果真能够用这样的毅力追求中庸之道,那么即 使是愚蠢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 得刚强。
件中的当事人或刑事案件中的自诉人、被告人查问 有关案件的事实
四、文言句式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2.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3.恐惧乎其所不闻 4.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5.诚者,天之道也
___判__断__句_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介词结__构__后__置__句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模 拟 试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题 (4 分)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 也过,商也不及。 然则师愈与? 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 曰:“过犹不及。” …… …… …… 过犹不及。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 也。 ,狷者 不 也。”
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 A.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 中庸是儒家重要的思想 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之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 B.“中庸” B.“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 中庸 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 是无原则地调和, 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 和谐。 和谐。 C.折衷主义 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 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 C.折衷主义 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的做 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 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 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 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 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 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的机械的拼凑;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D.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中主义
模 拟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试 (二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题 (4 分) 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 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子)曰:“赐也亦有恶乎?” 赐也亦有恶乎? (子贡)曰:“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 子贡)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 讦以为直者。 讦以为直者。” 1.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请用自己的话,解说孔子的“中庸之道”。(不超 40字)(1 过40字)(1分) 2.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请简要 孔子、子贡的言论是否符合“中庸之道” 分析。( 。(3 分析。(3分)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中庸》节选译文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

《中庸》节选译文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

道,是不能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也恐慌惧怕,不敢怠惰。

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出现,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

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心。

喜怒哀乐各种感情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做中;向外表露的时候都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违背中庸的道理。

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处处坚持中庸的原则。

小人违背中庸的道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

”孔子说:“中庸是天下最高的道德标准呀!可是人们已经很少能做到了,这种情况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

聪明的人常常超过中道,愚昧的人常常达不到。

中庸的道理不能彰明于世的原因,我知道了。

贤能的人常常超过中道,不贤的人常常达不到。

譬如人没有不吃饭喝水的,但是很少有人能辨别食品的滋味。

”孔子说:“好学不倦就接近于智慧了。

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义了。

懂得耻辱,就接近于勇敢了。

懂得了好学、力行、知耻三件事,那么就知道修养自身的方法了。

知道了修养自身的方法,就知道治理百姓的方法。

知道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知道治理天下的方法了。

”凡国君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不变的常规。

这就是:修养自身,尊重贤能,亲爱亲属,敬重辅政的大臣,体恤文武百官,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招来各种工匠,善待远方的来客,安抚分封的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中庸之道;尊重贤人,做事就不至于迷惑;能亲爱亲属,叔伯兄弟就能没有怨恨,和睦相处;敬重辅政的大臣,遇到事情就不会迷惑;体恤文武百官,受恩惠的士臣就会尽力报答;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百姓,老百姓就因为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招来各种工匠,就会财源茂盛百货充足;善待远方的来客,就能使四面八方的人都来归顺;安抚分封的诸侯,就能四海一家,天下畏服。

中庸节选讲解

中庸节选讲解

中庸节选讲解
《中庸》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四书五经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它的内容涵盖了道德、政治、哲学、人性等多个方面,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经典著作。

以下是对其中一段节选的讲解: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如果能够合乎节度,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叫做“和”。

中是天下万物之本源,和是天下万物达到的境地。

如果能够做到致中和,那么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就会生长发育了。

这段话是《中庸》的开篇之言,是全书的核心思想。

它提出了“中”与“和”的概念,认为“中”是本源,是天下万物的根本所在;“和”是达到的境地,是实现“中”的理想状态。

只有致中和,才能使天地安位,万物生长。

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非常重要。

它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表现的和谐统一,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只有把握好“中”与“和”的关系,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人生的最高追求。

此外,《中庸》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慎独”、“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

这些规范和准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著作之一,它所提出的“中”与“和”的思想以及一系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以及提升个人修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庸》节选

《中庸》节选

第一章 (纲领)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 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 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
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善读者,玩索 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古礼有男女授受不亲之说。 有人问孟轲“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轲曰“嫂溺不援,豺狼也。”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老子》
子温而厉 威而不猛 恭而安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论语》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中庸》
勇敢是怯懦与鲁莽之间的中道 惠与是奢侈与吝啬之间的中道 磊落是放浪与猥琐之间的中道 大度是傲慢与卑屈之间的中道 机智是滑稽与粗鄙之间的中道 谦逊是倨傲与畏葸之间的中道 友爱是阿谀与简慢之间的中道
——《中庸》
1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2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3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4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 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老子》
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高中新课标推荐记忆72首古代诗歌的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高中新课标推荐记忆72首古代诗歌的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高中新课标推荐记忆72首古代诗歌的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诗歌介绍
《中庸》是古代经典中的一首重要诗歌。

它是由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著,被誉为中国儒家思想的圣典之一。

该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儒家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诗歌内容
《中庸》诗歌的节选部分包括了以下内容:
- 追求中庸之道:强调在生活中追求中庸之道,即在各种事物之间保持平衡和谐的态度。

- 建立个人德行:强调个人在品德修养上的追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

- 好学力行:强调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成长。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各个层面都需要追求协调和和谐。

默写要求
通过默写《中庸》节选的内容,可以加深对该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默写时应注重掌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核心思想,并注意准确表达诗句的语言。

目标
本文档旨在推荐高中新课标中推崇的记忆72首古代诗歌之一《中庸》节选,并提供默写的理解性指导。

希望通过默写和理解,能够加深对古代诗歌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的认识。

同时,默写也是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
以上为《高中新课标推荐记忆72首古代诗歌的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文档的内容。

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72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高中新课标推荐背诵72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之《中庸》节选

04、《中庸》①节选《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dǔ)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①《中庸》:《中庸》是儒家经典的《四书》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1.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的“中”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和”则是这样一种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庸》(节选)中,作者认为,如果达到了“中和”的境地,这个世界将会是这样一种理想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博学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审问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慎思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中庸》(节选)中,作者对“明辨之”在行动上提出了具体的补充要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译文】

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 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 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 努 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 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 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 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 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 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 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 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 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 刚强起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 则。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 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 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 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 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 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 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 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 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 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四。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五.中庸具体内容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
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 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 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 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 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 平和合的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一)
(1)天命之谓性:天,自然界。命,令。性,
指人性。意为:人性皆自然所赋予。 (2)率性之谓道:率,循。道,路,引申为人 们必须遵循生命准则。意指,人道当遵循人性 之自然。 (3)修道之谓教:修,修养,品节。教,教化。 意为,人能修人道以教化于人。 (4)戒慎乎其所不睹:戒慎,警戒谨慎。睹, 看见。意为:君子对于做人的道理,虽不目睹, 也要警惕谨慎。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
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 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 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 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 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 境界。
中国文化经典Βιβλιοθήκη 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13-6-27
5)“博学之”句:朱熹言:“此诚之之 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 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 利而行也。”博,多,各方面。审,仔 细审察。慎,谨慎,不粗心。笃,诚笃, 切实去做。 6)弗能弗措也:弗,不。措,丢在一边, 搁置。 7)果能此道矣:果然能用这个方法去做。
【译文】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 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四)
(1)道:指中庸之道。 (2)知:音zhì (智),指聪明有智慧的人。 (3)明,了解。 (4)不肖者:指品德不好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 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 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 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 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 真正品尝滋味。”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6)柔远人也:以柔婉之道对待远方客 人。柔:安抚,怀柔。 7)怀诸侯也:安抚天下诸侯。 8)修身则道立:修养自身,则做人有 坚定之准则。 9)不惑:不迷惑于理。 10)不眩:不迷于事。 11)劝:劝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译文】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五)
1)好学近乎知:勤心求学就能够接近智慧。 2)努力行善就能够接近仁爱。 3)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敢。 4)“知.仁.勇”被儒家认为是通行于天下的美德。 【译文】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 接近了智,努力实行 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 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 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 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七)
1)诚者,天下道也:朱熹注云:”诚者,真实无 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言天道通行,四季 昼夜,无一减差,最为诚实。可参见教材P37注 18 2)诚之者,人之道也:朱熹注云:”诚之者,未 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之当 然也。“指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应该学自然之 理,遵循自然之法则,真诚实在做人。 3)不勉而中:指圣人不勉强而自能中节。 4)择善而固执:选择好的行为,坚定地去做。
2013-6-27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
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 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 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 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 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 来的客人,安抚诸侯。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
2013-6-27
二.《中庸》的主题思想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
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 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 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 “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 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 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 界是至诚或称至德。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二)
(1)仲尼:孔子。
(2)中庸:朱熹注云:“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惟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中庸为儒家伦 理准则,指为人处世应不偏不倚,不过不及。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3)时中:指喜怒哀乐时时中节。 (4)无忌惮:就是无所顾忌,无所禁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 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 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 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 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七.课文注释(三)
(1)“子曰”句:子,指孔子。此句见《论语雍
也》篇。原句为:“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 矣乎!民鲜久矣’。”鲜,少。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六.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
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 了这一原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 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 行而不相悖。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
“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 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 “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 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 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 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 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 “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 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 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013-6-27
三.《中庸》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
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 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 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 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 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5)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见教材P37注解
(6)慎其独:独,人所不知而己所独处之地。
指在一人独处时尤要谨慎。 (7)“喜怒哀乐”句:见教材P37注解 (8)“发而皆中节”句:见教材P37注解 (9)大本:天下万事万物之本源。朱熹云: “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 (10)位:安其所。育:遂其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三.《中庸》理论基础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
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 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 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 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 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 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 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 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之
《中庸》节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3-6-27
一,知人论世
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
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卒于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 八十二岁。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 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 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 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 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