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

第2讲、内容分析法

一、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内容分析法是西方社会科学家对语言文字传播内容(报刊、文献和谈话等)和非语言文字传播内容(音乐、影视、艺术作品和姿态等)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方法。这种分析方法早在半个世纪以前首先用于信息传播领域,现在成为社会科学广泛应用的研究工具之一。例如著名社会预测学家夸斯比特应用“内容分析法”对美国200多种报纸进行了数年的分析研究,成功地归纳出美国从工业社会过渡到信息社会的十大趋势。因此,他的名著《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成为风糜世界的畅销书。

教育和教学活动,也是一种信息的传播过程。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文献、教科书、课堂讲授、视听教材、直观教具、学生练习、试题和试卷等进行分析研究。

(一)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 内容分析法,就是对于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的特征表现在明显、客观、系统、量化等四个方面。

1.明显的传播内容

被分析的对象应该是以任何形态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并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

任何形态、包括有文字记录形态(如报纸、杂志、书籍、文件)、非文字记录形态(如广播、唱片、演讲录音、音乐)、影像记录形态(如电影、电视、幻灯、图片)等。同时,明显的传播内容是指它所表现的直接意义,而不是指其包含的潜在动机。内容分析就是通过对直接显示的内容的量化处理来判别其间接的、潜在的动机和效果。

2.客观性

在内容分析的过程中,按照预先制定的分析类目表格进行判断和记录内容出现的客观事实,并根据客观事实再作出分析描述。

3.系统性

这是指内容的判断、记录、分析过程是以特定的表格形式、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

4.量化

这是指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数字表达,并能用某种数学关系来表示,如用次数分配、各种百分率或比例、相关系数等方式来描述。

由此可见,内容分析实际上是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作出叙述性的说明。它不仅是资料的收集方法,也是一种独立、完整的专门研究方法。

(二)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比较

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都是对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记录保存下来的资料内容作为分析的对象,但是它们具体的分析处理方法是有所区别的。

- 文献分析是按某一研究课题的需要,对一系列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评述性的说明。

- 内容分析则是直接对单个样本作技术性处理,将其内容分解为若干分析单元,评判单元内所表现的事实,并作出定量的统计描述。

我们可以把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区别用表9-1来说明。

(三)内容分析的步骤

内容分析法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如何对一份内容资料进行分析以取得量化的结果;二是如何根据课题的需要,设计选择系统化分析的模式,合理地把各种内容分析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并定量地说明研究的结果。

现在着重介绍把内容资料进行量化处理的步骤。

1、内容抽样

内容抽样就是选取进行内容分析的样本。

内容分析抽样首先要决定总体,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和它的特殊性。完整性是指要包含所有有关的资料,特殊性就是指要选择与研究假设有关的特定资料。

内容抽样通常要涉及到三种方式:

(1)来源抽样

这是指对资料来源的取样,如选择怎样的报刊、杂志、教育电视节目、书本、演讲、学生作业等等。

(2)日期抽样

这是指选择哪一段时间的资料进行分析,例如要研究某一种教育理论的思想发展规律,需要对几十年有关刊物论著进行内容分析。这就需要通过按日期抽样。但在按日期抽样时,必须注意某种资料的周期性的特征。如果以报纸为研究对象时,间隔抽样就必须避开七或它的倍数,假如以七为倍数。则会使全部样本都集中在同一个“星期×”。

(3)单元抽样

即确定抽取资料的单元,可能是整份、一段、一篇、一页。

2、类目与分析单元的决定

内容分析工作,就是要按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进行系统判断、记录各类目所表现的客观事实。

类目,即根据研究假设的需要,把资料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

通常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或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

为了保证内容分析工作的客观性,在设计确定分析类目时必须注意:

类目必须是在进行内容分析判断之前预先制定,不能一边分析,一边适应性的修改补充。

类目的意义要有明确的限定范围,而且彼此不能重迭,避免出现对分析单元的判断既可放入这一栏目,又可放入另一栏目的现象。

分类方法要使每一个分析单元都能有归口处,不能出现有某些分析单元无处可放置的现象。

分析单元是指在判断分析时判定的最小单位,它可以是时间间隔、文章段落、句子或字数,也可以是电视节目的镜头、场景等等。

例如,为了分析研究全国各省教育技术刊物2000年以来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报导动向,我们可把内容分析的类目表格设计如表9-2所示,其样本名称是期刊名称,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等,分析单元是指期刊的期号,并在项目栏中要记下篇数和总字数。

3、评判记录

内容分析的评判记录工作,就是按照预先制定的类目表格,按分析单元顺序,系统地判断并记录各类目出现的客观事实和频数。在评判时一般做法是:1.评判只能记录某类目的有或无、长或短、大或小等明显的客观的事实,必须避免使用主观的、价值性的词语,如好与坏、善与恶等来对内容作出判断。

2.对于相同内容类目的评判,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评判员进行评判记录。

3.对于分析类目事实的出现频数,只需按分析单元,依顺序在有关类同栏中以“√”作记号进行记录。

4.对于具有评论成分的内容分析,通常对含赞扬性、肯定性的内容用“+”符号记录,对合批评性、或否定性的内容则用“-”符号记录。

4、信度分析

-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一致性愈高,内容分析的可信度也愈高;一致性愈低,则内容分析的可信度愈低。

因此,信度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内容分析必须经过信度分析,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可信度得到提高。

内容分析的信度显然与参与内容分析的人数多少有关,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

其中R为信度

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是指两个评判员之间相互同意的程度,相互同意度K 为:

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

通常,进行内容分析都是由研究工作者本人作为内容分析的主要评判员,同时安排另外一人以上的其他人物作主力评判员,相互同意度是把每个评判员与主研究员进行比较确定。

例如一项研究中有十个类目,由A、B、C三个评判员进行评判,其评判结果登记如表9-3所示。

假定A为主评判员,评判员B、C均为助理评判员,我们可以按照表8-3给出的结果计算AB、AC和BC之间的相互同意度。

对于评判员A、B之间,除了第(2)项意见不一致外,其他9项都是意见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

对于评判员A、C之间,第(1)和第(6)项的意见不一致,即共有8项意见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

对于评判员B、C之间,第(1)、(2)和(6)三项的意见不一致,共有7项是意见一致的,因此他们之间的相互同意度为

假如只考虑A、B两人的评判信度,则其信度为:

假如同时考虑A、B、C三位评判员的评判信度,则需要先算出三人的平均相互同意度:

三位评判员的评判信度R为:

经过信度分析后,根据经验,如果信度大于0.90,则可以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内容分析的步骤可归纳如图9-1所示。

二、内容分析的应用模式

在教育学研究中,作为内容分析的资料来源常有如下几种:

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其他CD-ROM电子出版物;

网络教育教学资源;

教学电影或电视录像节目(电视教材);

教师课堂教学的实况录像资料;

各类学术、专题报告的录音、录像资料;

各类教育法令、会议文献资料;

各种教育期刊、报纸、论文、研究报告;

教师的教学计划、教案;

学生的练习、考试卷及其他有关学生响应反馈的信息资料。

我们可以按照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对上述有关的内容资料,作客观、系统的量化处理,取得量化的结果;然后把这些结果,按一定的模式加以比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多方面的研究用途。其中较常用的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特征分析

- 特征分析也称为意向分析。它是通过对某一对象,在不同问题上,或在不同场合上所显示出来的内容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稳定的、突出的因素,从而可以判定这一对象的特征。

例如:

通过对某个优秀教师的教学实况录像的内容分析,研究他的教学风格特点,总结他的教学经验;

通过对某些优秀教学电影、电视教材的内容分析,研究它们的编制特色、艺术风格;

通过对某学者学术报告实况录像的内容分析,研究该学者的学术思想、意图和动机等等。

特征分析的基本模式如图9-2所示。

图中,A代表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资料来源,X代表对象在不同情境、不同场合时所显示的资料内容,Ax1、Ax2则分别代表在场合X1和场合X2时的资料样本。Y则表示类目项,即为测量变量。

(二)发展分析

- 发展分析也称之为趋势分析。它通过对某一对象,在同一类问题上,在不同时期内所显示的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不同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发生变化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对象在某一类问题上的发展倾向。

例如,通过对某个学者或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在不同时期所作学术报告的录音、录像资料的内容分析,可以研究该学术流派或某个学者的学术思想发展过程。

又例如,某幼儿师范学校在新生入学时,对每一位新生要求按规定进行一段语文朗读和舞蹈动作的表演,学校把它进行5-10分钟的录像,把所得录像资料按编号归类整理。以后每一学年均按同类型的要求作表演录像,直到毕业。以后,教师可以把语文朗读和舞蹈动作的基本技巧分成若干类目,通过对这些录像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我们便可以分析研究学生在三年学习中的变化发展情况。

发展分析的基本模式如图9-3所示。

图中,A代表反映研究对象特征的资料来源;t表示在不同时期所显示的资料内容;At1、At2分别代表在时期t1和时期t2的样本资料;Y则代表类目项,即测量变量。

(三)比较分析

-

比较分析,它是通过对同一中心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例如:

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教育电视节目设计思想和制作技巧上的异同;

比较软件公司或学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思想和制作技巧上的异同;

比较两个学术流派学术观点的异同;

比较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差异;

比较反映同一学科内容,不同形式音像教材的差别等等;

比较分析的基本模式如图9-4所示。

图9-4 比较分析的模式

图中A、B代表不同对象的资料来源,它们的样本用XA和XB表示;Y则代表类目项,即测量变量。在比较分析中,尽管分析对象不同,但分析类目Y只有一个,即在共同的测量标准下才能作出有效的比较。

思考:1、请选择一本教育学的杂志,分析一下他的作者群体?

2、请选择一本教育学的杂志,分析一下他的参考文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