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包袱,昂扬向前,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课改之路
课改路上乘风破浪之扬帆远航

课改路上乘风破浪之扬帆远航作者:李美玲来源:《课外语文·上》2018年第04期【摘要】课堂改革下的高效课堂应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支撑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自主学习为前提,以合作探究为导向,以课堂展示为载体,以激励评价为催化剂,演绎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课堂改革;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性展示;课堂评价【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随着激流勇进的课改大潮水涨船高,高效课堂的打造成了课堂改革的主旋律。
课堂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理念,这样的教学模式正在引领着我们教学实践的改变。
更新改变后的课堂,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教师成了课堂的引领者,课堂作为一个载体,成了学生展露才华的乐园。
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活跃起来的学生犹如插上了隐形的翅膀,在自主学习上拥有了鹰击长空的活力。
语文作为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更是如此。
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层面入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提升课堂效率。
一、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多媒体课件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提升良好课堂效果的有力支撑。
课件使用得当,能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活力四射。
如我在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课件中边飞边鸣的小鸟,一下子就勾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有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这个调味剂,我结合问题,让学生自寻见解。
如:大雁也是有思想的,从鸟的思维角度考虑,从大雁身上能得到什么教训?从更羸身上又能学到了什么?在问题的讨论交流中,学生们你说我讲,你争我辩,加上教师及时的点拨与评价,从而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加开阔。
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再借助多媒体课件资源,让课堂饱含满满的灵动之气!二、让学生在自我的个性展示中发展成长在我的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挑战自己,尤其是性格比较内向和学习较差的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亲临授课是我常用的做法。
没想到的是,学生对这样的学习非常感兴趣,大家都争着抢着去讲。
奋进在课改路上

奋进在课改路上――“翻转课堂”课题启动会上的讲话南梁中心校侯权尊敬的教科文局教研室领导、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大家早上好!初冬乍寒,但南梁完小却春意盎然,因为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翻转课堂”课题启动会。
首先我提议,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对在百忙之中前来参加启动会的教科文局尚局长和教研室李主任、高书记、王主任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天的启动会有很多环节,为了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我就只和大家交流三点与大家共勉。
一、认清方向坚定信念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已被好多学校引进并本土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于对它的认识和了解,我想,通过前段时间的网络交流,可能大家比我更清楚,后边还有专家和领导的指导和培训,在此我就不多说了。
给大家讲一个我身边的真实的例子,我弟弟家孩子在美国上学,经常和我交流。
(中间资料等待从美国传回来再补充)大家知道,近段时间课改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风靡一时,我们学校从外出学习到流动观摩,从专家引领到自主课堂展示,从现场启动到微信交流,从配套资料到各种考评,因为这是我校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在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改的方向肯定是对的,只要方向对了,就不要怕路远,每天走一点,就离目标近一点。
我们坚信这次课改,在不久的将来,将有一份厚实无价的丰硕收获。
二、定好目标积极行动在我们语文主题学习观摩会上,尚局长给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对我校课改注入了新的理念,尚局长说“清华园董事长杨文跃最大特点就是认准了一件事情,不考虑困难,马上行动”。
对我县清华园的发展我想我们在座的教育同仁们应该有目共睹,短短十多年间,清华园教育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我们反思一下,曾几何时我们把清华园学校和同期的兴国中学,少林武校,英才学校,星杰中学相提并论。
再回首来看,当我们好多公立学校生源都捉襟见肘时,而高收费的清华园学校却欣欣向荣,并吸引了好多外县、外省学子。
同仁们,清华园教育集团能发展为我省最大的民营学校,这和杨董事长的雷厉风行有密切关联。
行走在课改的不断追求中

行走在课改的不断追求中
作为教育行业的从业者,课改是我们永远的主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们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多样化,因此,不断追求课改也成了我们的必经之路。
在课改中,首先需要我们认识到的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我们作为教师,不仅承担着教育教学的职责,更是要为学生塑造健康、积极、阳光的人格。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灵成长。
这是课改的根本初衷。
其次,课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
教育是一项永不停歇的事业,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掌握。
我们需要不断参加各种进修和培训,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此外,课改也需要我们关注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点。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发挥出最大的优势,才能够让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最后,课改需要我们注重教育的价值。
我们不应该把教育看成一种工具,只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
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和确定,是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的过程。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教育的价值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
行走在课改的不断追求中,我们需要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教学中注重个性化教育和价值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更好的人。
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走在课改的路上

走在课改的路上课程改革是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学校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是一条漫长的道路,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在不同领域中所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知识,包括学科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改革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创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灌输知识,而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往往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非常重要。
要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还需要改革学校管理体制。
传统的学校管理体制注重统一管理,但往往忽视了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在课程改革中,需要改变学校管理体制,注重学校个性化发展,建立学校的特色课程,培养学校的特色文化。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只有坚定信心,敢于创新,才能走在课程改革的路上。
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才能让课程改革不断取得更大的成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改故事行走在课改路上

行走在课改路上------初中语文课改故事与反思泰和三中刘良驹反思之一回望自己的课改之路,历数自己留下的足迹,我信心满怀。
看来,思想滞后,教法呆板,只能让人固步自封,造成“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学记》)的恶果。
自从走上语文课改的道路后,我更新了观念,大胆创新,力争做一名“善学者”,我终于又寻回了失落的自信和失去的快乐,教学成绩一路攀升。
我的课堂越来越和谐,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活跃,他们已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欣喜地收到了“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学记》)的效果。
行走在语文课改的路上,我每一步都迈得坚实有力。
我坚信我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去收获语文教学的万紫千红,守望幸福的教育人生!课改经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把追求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作为自己的教育理想。
为了这个理想,我起早贪黑、苦口婆心、呕心沥血、无怨无悔。
然而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无悔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学生反而越来越害怕语文,越来越厌恶语文,成绩越来越低。
二十多年来,我就像一个摆渡人一般,送走一届届的毕业生,自己却仍在原点与终点之间重复,重复着同样的路程,重复着自己一成不变的风景和没有幸福感的教育人生。
灰暗的天空终于在2006年的初冬绽放出了暖暖的阳光。
那年的12月,泰和三中分六批次将所有初中老师派往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
于是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始了高效课堂的改革,我很幸运成为第一批改革者,心中颇感喜悦。
考察、培训、反思、聆听,教学再次忙碌起来,我也开始认真反思自己早已习惯的传统课堂:在传统课堂上我是一个绝对的领导者,学生们是我的士兵,听凭我的调遣,无条件地服从我的指挥。
这样的课堂是否能产生创新的火花呢?是不是我扼杀了学生们对语文的热爱呢?是不是我用自己的“爱心”理所当然地虐杀了学生的信心呢?经过一番痛苦的反思后,我决定脱离传统课堂的束缚,探求高效课堂的灵魂与主旨。
我开始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转变自己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并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他们自己的个性,努力创设质疑、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力求形成一种灵性化、情感化的课堂。
拨开迷雾见晴天──我在课改中走过的路

拨开迷雾见晴天──我在课改中走过的路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 姜莉2003年我接触到了课改,2006年我重新认识了课改。
2003年我校所在的区作为课改试验区加入了新一轮课改的浪潮中。
课改的目的是什么?到底要改成什么样?人们一时还说不清楚,或者说还不能真正领悟课改的实质。
当我看到《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教材时,心里想这可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呀,这样的教材到底应该怎样教呀?凭着对新课改一知半解的理解,开始了我的“课改之路”。
当时上课如果不给学生搞些五花八门的活动,就好像没有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新课改要求淡化知识结构,那我们就不挖掘知识了(当时也认为教材没有什么知识内容)。
不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吗,那我们就领着学生玩吧。
那时备课的目标就是这部分内容可以搞哪些有意思的活动,能使学生玩得开心。
如在讲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我猜我猜我猜猜。
每个同学用一段语言描绘自己的主要特征,在这段话中不能出现自己的名字、绰号等。
把全班同学写的纸条放入盒子中,由学生轮换抽取一张纸条读给大家听,请同学们猜这个人是谁?这节课可以说上的热热闹闹,气氛好得不得了。
下课了,盒子内还有几张纸条没有猜呢,同学们都不想离开,一定要把剩下的纸条猜完不可。
我当时也自认为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也很符合课改的精神,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各种杂志也在刊登着各式各样教学活动的案例。
在这样的氛围中,我领着学生高高兴兴玩了一年。
2004年的孩子的出世,2005年毕业班的艰辛,让我暂时忘掉了轰轰烈烈的课改。
2006年当我再一次拿起《思想品德》(七年级上)教材时,我似乎多了些思考,不再彷徨与盲目了。
新课改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我逐渐发现了“庐山真面目”。
开学伊始,在学习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 新同学》时,我设计了同样的活动:我猜我猜我猜猜,程序一如两年前,但这个活动只用了一半的教学时间。
在活动结束后,我提出了这样四个思考问题:第一,你为什么能记住这么多的同学?第二,你为什么会被同学所认识?第三,你为什么不能记住新同学?第四,你为什么不能被新同学所认识?刚刚还热闹如市场的教室很快静了下来,同学们都在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思考着答案。
我的课改之路及反思

我的课改之路及反思作者:贺渊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8年第04期十年改革如春风,既吹散了滞留在教育者脑海里的陈旧观念,也唤醒了似在沉睡的心灵。
作为教学骨干的我,在教改的大浪潮中摸爬滚打,得失之间,感触颇多。
认真学习,领会课改思想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改理念,我从学校阅览室借阅了《走进新课程》《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等书籍,每天利用课余时间静静地阅读这些书籍,想研究清楚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落实这些新课程理念,同时我还不忘翻阅一些教学报刊,如《人民教育》《新课程》《江苏教育》《教师报》等,了解最新课改动态,领悟更多教学方法,探索更多教学奥秘。
通过学习,我总能找到与自己的教学有联系的契合点,进而思考自己的课堂,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
这些资源,如一汪活水,流经我思维的胡同,涤荡在我的心胸,冲击着我的教育思想。
每一次深情走进,都是对我教育教学极好的淬炼,让我从中获得了理论的滋养,并深深影响着我的教学主张和教学行为,恰如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在我学习的过程中,一些教学理念也在改变着我。
阅读最终让我回归到日常的课堂和琐碎的教育生活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改善和孩子们相处的细节,让课堂变得“有味儿又有营养”。
特别是郭思乐的“引导”观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母亲教孩子学爬的启示:母亲不是作示范动作,爬给孩子看,不是讲爬的动作要领给孩子听,也不是手把手地教孩子爬,而是拿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在孩子的面前晃动,吸引他。
这种方法是“导”,不是“教”。
大胆实践,体现课改理念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
我从一年级开始做课改实验,每天在上课之前,我总会精心备课,用心思考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效设计每一个课堂问题,争取起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记得我在教学《开学第一课》时,面对90个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他们自由、活泼、快乐,什么也不懂且不守规矩,我日夜思索,该如何带好这些调皮且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呢?比如教学《可爱的校园》时,一进教室师生问好后,我说:“看到大家精神饱满的样子,贺老师真高兴,同学们,欢迎你们走进江德小学,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看看身边,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后老师就是你们的大朋友,遇到什么问题老师一定会帮你们的。
新课改下我们莫要作着秀儿走老路

我们翘首以盼的新课程改革早已如浪潮般滚滚而来,新思想、新理念、新教材使我们的教育又焕发出蓬勃生机。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还有很多教师对新课改如蜻蜓点水,持观望怀疑态度,看似穿新鞋迈大步,其实是作着秀儿走老路。
上课依然口干舌燥满堂灌,学生依然死记硬背团团转,威严的眼睛一瞪依然吓倒学生一大片。
新课改在他们身上不过是常用多媒体“机灌”代替教师“人灌”,只有在上级领导检查或听课时才故作姿态,语言也甜了、笑容也有了、师生合作交流也多了。
但生硬的普通话、牵强的小实验、学生想参与又不太敢的扭捏、教师欲发怒又克制的神情———太多的矫揉与造作,领导也知道又是在作秀,而这种“作秀”新课改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
这与新世纪教育必须要改革要创新的最强音极不相符!当我们教了一辈子学,你今天可能会发现,其实许多问题根本就不需要教,也不应该教。
好多问题(被我们称为重点或难点)我们讲了又讲,但正是因为我们的讲反而使原本简单的东西变得扑朔迷离,原本清楚的东西变得模模糊糊!我们知道,喂小孩,嚼得越烂他就觉得越没有滋味;我们也都知道讲故事留点余味才有意思。
可是我们为什么非要把一篇篇优美的课文肢解,划分段落,归结中心,层层出题,不给学生留下一点点思考余地?我们为高分加班加点,那么关注基础知识、解题技能和答题技巧,却很少有人去关心学生的心理体验,很少有人去想想什么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在孩子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到底能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我们的教育是否能使孩子真正感到幸福?我们口口声声为了孩子的将来,可有谁考虑过孩子们的心理感受?如果连最起码的自信也不能给学生,那么教育还有什么用?师道的尊严,呆板的模式,严厉的教诲,频繁的考试,使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李白斗酒诗百篇,牛顿树下小憩受感悟。
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有思维的灵奇。
知识当然需要记忆,可活生生的人更需要发展。
我们到底是在教人,还是在教知识?教师要分数,备课要环节,课堂要模式,答题要格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下包袱,昂扬向前,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课改之路
峡江县福民俊杰学校杨平根
2013年3月末,沐着阳春三月的春风,与五个参与课改的分管教学副校长远赴山东济南,参加了由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组织的高效课堂“新九大范式”公益工程会,两天的学习时间很短,给我的触动却非常大:
一、放下所有
组委会会议第一项内容,让大家跟着江南Style律动,相互拍肩,放松心情,并大呼三声“放下”。
这一活动是参加会议校长、教师们印象最深的,它试图告诉我们,课改不要太多压力,需要我们放下心情、放开心胸、放松心境坦然面对。
回首我们学校的课改之路,我们的校长们是否放下了?我们教师们是否放下了?更多的可能是顾忌,放不开手脚,害怕课改后教学成绩的下降,害怕丢失了传统的课堂自己找不着北。
正是由于放不下,到现在很多班级课改只是改成了“四不象”。
如此课改,怎么高效,又何必改之?由此,我想我们的课改也要丢掉包袱,放下所有,坦然进行!
二、行动学习
会议贯穿全程的就是行动学习,参会校长、教师们就象课改课堂学生学习小组一样,被分成若干小组,从小组组建互相认识,到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展示提升,都在重现课改课堂教学模式,会务组让参会的我们用行动学习,认识课改,认知课改,思考课改,感悟课改。
与会教师交流时都在说,我们的学习就像学生学习,小组学习是不是自主高效,亲身感受一下收获很多。
我在思考,也许我们对课改课堂的理解还不够,我们是否也应该与我们的学生深入交流,我们的学生还缺少什么,学生们迫切需要怎么样的学习,正在课改的你是否已经知道?我们的教师是否在践行高效课堂,是否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们教师最应该
知道的是学生们需要怎样的课堂,我们要让他们进入课堂,沉醉于课堂,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校长论坛
30日下午的新九大范式学校校长论坛,校长们朴实的语言,富有指导意义的讲解,让我们深切体会课改学校校长们对课改流程、课改课堂的熟识,说起学校的课改,他们如数家珍,回答参会学员的课改疑问,争抢着娓娓道来,无不显露出校长们对课改的全程参与以及他们对课改的极大热情。
“一所学校的课改成在教师,败在校长!”河北唐山第六十八中介绍中这样说。
我认为校长不一定是课改最成功的教师,但是课改校长必须全程参与课改,与课改教师共进退,给课改教师指明方向,让教师们感受课改的成功,感受课改的乐趣!记得我们学校去年4月份进行课改试点,四年级(1)班是课改班,正是由于学校聂校长也潜心课改,刘春芳老师课改中有问题才愿意与校长交流,校长因为自己参与了课改,才知道课改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才能指导自己的课改教师朝着自己的高效课堂发展,也才会有后来刘春芳课改课堂的成功。
因此,我们的课改课堂是“老九大范式”还是“新九大范式”抑或就是自己的模式,这需要我们课改校长去认真学习,仔细琢磨,找到一条属于自己学校的课改模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课改之路。
四、我的课改思路
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课改课堂是怎样的呢,通过学习我认为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小组建设:学习小组是以班级内异质分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整体成绩为评价和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型组织。
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情
况等按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组,一般按太谷的2人一伙伴,4人一小组为宜。
小组设常务小组长一名,其余分别负责小组的学习、纪律、卫生等,使小组成员人人是组长,人人有事做,个个能干事。
班级采用小组积分制,进行“捆绑式”评价,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并评出月冠军,每学期评出总冠军,并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
激励学生主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和竞争意识。
2、导学案的使用:导学案在课改课堂的初期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此次学习,课改成功学校也说明了导学案对课改的帮助很大,但导学案的使用要把握从“指导――瘦身――无”这样一个过程。
在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上要做到:导学案不能脱离教材,要立足学生,落实三维目标;导学案的设计要抓好“两头”即课前和课后带动中间,从而带动课堂教学,我们可以借鉴优秀的导学案蓝本,但一定要二次备课,让别人的导学变成自己课堂的导学;导学既要重视学生的自学,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信马由缰,导学案在课改初期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引领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各层面的管理与评价手段要跟上,确保导学案编制与使用得以落实。
3、课改课堂的掌控:我们这次的行动学习个别范式就很有借鉴意义。
即使用“五步三查”课堂流程:独学、对学、群学、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整理达标测评五个基本步骤,通过三次学情调查完成课堂教学。
这一课堂流程对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有很大指导意义,我认为,先学后教的先学,并不一定要在课前或家中进行,通过我们学校的实践我们也发现,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在课前或家中进行预习不能做到有效,中学课程多,课前预习时间不够,也不便进行课前预习。
因此,此先学就放入课堂中,但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预习指导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要设计出抓住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独学、对学、群学达到基本解决并大胆质疑的目的。
至于展示、测评的重点,则在于让学生人人都参与,人人有学习
任务,全员动起来,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使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重点做好助推工作。
教师需要的就是提炼学生课内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总结提升,发挥助推的作用。
4、评价机制:管理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关键节点,是高效课堂的命脉所在,是高效课堂的核心,忽视了课改的管理评价,课改就很难成功。
这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教师的评价,这应注重以学评教,以评促教,对课改先进教师在评优评先上予以倾斜,在职称评聘中给予相应加分,优先参与外出学习培训等;二是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评价以评价团队为主、个体为辅,目的是凝聚、激励、促进,除了班级评价外,每月还应评出年级优秀小组,每学期评出校级优秀小组,在此基础上评出学习之星、展示之星、质疑互动之星、进步之星等。
通过各种评价机制,让教师有课改的动力,学生有学习动力,全面激发课改动力源。
当然,课改中我们会碰到很多问题,我从课改成功校所汲取到的经验是,一个成功的课改校一定有一个团结、奋进的校领导班子,有一个肯钻研的校长,有一群爱学习的、有事业心的教师。
他们会在问题到来后群策群力及时修正、解决,他们会将课改、将教育当成一项敬畏生命、影响未来的大事业来做。
课改的落脚点在课堂,它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的最大化,让学生会学、乐学,在课堂上享受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快乐。
我们有志于课改的学校应该激发教师课改的激情,把课改当成有理想的教师享受成功情感体验、体味职业幸福的过程,使课改教师把课改当成一项事业来做。
课改需要我们放下所有、激情满怀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学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