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高2020级高三语文(上)第二次月考

合集下载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窗唐弢①细雨漾漾时我喜欢凭窗远望,一放晴,又不知不觉地靠近窗槛去,只有在刮风的日子里这屋子才关上窗,使内外成为不同的世界。

风从远处呼啸而来,窗使劲地抵御这袭击,让室内的温暖裹住我,我静静地坐着,缅怀睛日的楼台和雨中的烟雾。

——感谢窗,通过这小小的方框让我曾有无数的感受。

试设想牢狱里的囚犯神往于壁上的窗洞,自由在窗的背后,而光明恰又从窗间传进来。

世上的高墙头曾隔绝人们多少好梦,幸而还有这小小的窗,代表着希望与安慰。

当你在人生的旅途上徘徊,终于陷入黑暗的深谷时,你不也希望有这么一个窗吗?生老病死,一切人世的琐事围绕着你,你不也希望有一个小小的窗,可以探首人生的域外吗?忽浪②!谁家的窗玻璃碎了。

我抬起头,暗沉沉的天,柳枝发狂地飞舞,一定的,风暴已跨过战败的窗棂而冲散人的温暖。

我伸伸腰。

像一个倔强的灵魂,我的窗挣扎着,咯吱咯吱地叫。

从窗槛向外望,我看见邻家紧闭着的窗,挟在风势里的急雨打上去,织成一串串流珠,飞落在黄昏的黑暗中。

窗内满是灯光,洁白的窗帘低垂着,窗帘上有人影,在临窗的一角停住了,许久许久地没有动。

是听雨呢,抑是在默默地占卜着远人的归期?我替这黑影造出故事,像诗人波特莱尔③一样,我念给自己听,而又为自己造出的故事落泪了。

我凝想着,就在凝想里看见波特莱尔先生,这个乖僻的恶魔诗人,他睁大令人战栗的眼睛,扶住手杖,缓缓地从街的这头走到那头去,仿佛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

夜深了,街上一片静寂,偶尔从人家窗子里漏出一点灯火,一些男的、女的、中年的或者老年的影子。

诗人在每个窗前徘徊,替每个窗内人编造故事,独个儿念着:“这是一个寡妇……”他喃喃说,“二十年前她死去丈夫,正当新婚后的第六天。

随后她嫁过两次:第一次是木匠,一个终日酩酊的酒鬼。

有一晚他从工场回来,喝得大醉了,一脚跺入水塘,第二天有人发现他倒种在淤泥里。

2019-2020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英国学者泰勒认为:文化意识就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认识活动。

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

在文学阅读中应注意培养下列几种意识:文化的挖掘意识。

文学反映的是人学、是社会学,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厚的人类社会文化知识。

读周作人那些以“平和冲淡”见称于世的美文,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恬淡从容、庄谐并出的风格,更重要的是了解了今人古籍、宇宙昆虫乃至故乡野菜、北京茶食的文化知识;读巴尔扎克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高老头悲苦的命运,而且体察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社会文化心态。

文化的挖掘意识就是对文学作品中写作主体在特定时代的心灵状态、生命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的感悟。

北师大教授刘锡庆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

”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不仅要读作品,还要读与作品相关的资料:作家传记、创作手迹,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这些与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对解读作品大有裨益。

文化的反思意识。

反思是一种再思考。

学生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阅读理解、阅读感受以及阅读判断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和习惯。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中反映的人的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人与人交往沟通情况以及人所憧憬的理想必然与作家不同的文化取向和文化理想有关。

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作品,它作为文字符号总是负载着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深入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成为一种“底色”,学生通过艺术文本内部反观作品文化思想、文化意义,就是寻求这个“底色”的过程。

有些文学作品本身就包含了浓郁的文化反思意识:鲁迅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老舍则通过北京市民社会这个独特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体现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又称“端阳节” “天中节” “龙舟节” “诗人节” “粽子节”等,从众多名称中就能感受到节日内涵的丰富与与节日勃发的活力。

具有千年历史的端午节,影响范围广范,虽然各地节日习俗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看,共性大于差异,并且在根本的季节感受、身体保健与伦理期待上基本一致。

端午节是中国人共同的节日。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过端午不应仅是享受传统节日的温情,更应是传承与创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从建构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

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端午传统节俗中的门口挂艾、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

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

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当时那种情形下,这首民谣带给人们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

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古老的避瘟保健的节俗涵意,符合了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籍的民俗心理。

人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的国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层面的生存,也需要文化的延续。

屈原等爱国志士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

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

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

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

端午节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入,被赋予了历史和伦理的意义,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一个全国性的民俗大节。

(完整版)重庆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语文试卷

(完整版)重庆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语文试卷

重庆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后现代,我们见证了艺术与世界从“不即不离”到“拉开距离”,再到“距离消蚀”的过程。

在古典的艺术话语体系中,如何借助线条、光影、色彩等手段,创造出如其所见、所知、所感的视觉真实,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

所谓视觉真实,是指在接受者的观看模式中,造型艺术的符号与它所再现的世界之间具有“似真性”。

之所以说“似真”,是因为艺术符号再现的不是实在的世界,而是表象的世界。

艺术与世界的关系妙就妙在似与不似,不即不离,既贴近生活,又融合了艺术家创造性的想象。

艺术的世界虽是幻象,但具有接受效果上的真实感。

说它是幻象,一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创造性过程,艺术效果取决于再现的媒介、对象与技艺;二是因为艺术的再现是一种“观物取象”的抽象过程,再现什么、如何再现,取决于艺术家观察自然的眼光或图式。

说它是真实,一是因为造型符号与所指涉的事物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指涉关系;二是因为它并不记录时空中偶然的事态或个别的事实,而是表现人生普遍的情绪与意义。

因此,作为幻想的制造者,艺术家不仅呈现表象的世界,而且建构视觉的真实。

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为代表的古典大师,用完美的技艺不仅把自然的微妙描绘得淋漓尽致,而且赋予他所创造的形象以情感和生命。

在古典的艺术世界,艺术家总是在所知与所见之间作出妥协和选择,从而使古典艺术处于相对和谐的境界。

与古典的和谐不同,现代的艺术话语具有鲜明的断裂感。

没有传统的延续和确定的规范,现代艺术转而强调“绝对的现代”,强调流动、变化和偶然,以及对艺术陈规的质疑。

现代艺术家抛弃了对外部自然和现实世界的真诚,转而痴迷于视觉印象的真实和转瞬即逝的美。

尤其从塞尚、高更、梵高以来,在对视觉现象的重估中,他们抛弃了三维空间的幻觉,“越来越大胆地切断艺术中的再现因素,以便越来越坚定地在至为简洁、至为抽象的要素中,确立其表现形式的根本法则”。

重庆市云阳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重庆市云阳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重庆市云阳2020级高三上第二次月考测语文试卷语文测试卷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案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带走(方便老师评讲),答题卡不得带走。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

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②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的,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考语文试卷

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考语文试卷

重庆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考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6分)1. (6分) (2020高一上·越秀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前不久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

不久前联合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报告《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也提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支持包容和无处不在的学习访问,有助于确保提供公平和包容性的教育机会,促进个性化学习,并提升学习成果。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引起教育的一场革命。

它改变着教育的生态、教育的环境、教育的方式、教育管理的模式、师生关系等等。

充分认识“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重要挑战。

“人工智能加+教育”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教学的方式,要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改变单向传授知识的方式。

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探索,或者与同伴合作,互相探讨。

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优势,帮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设计科学的、合适的学习方案。

人工智能、大数据,还可以作为教师的有力助手。

大数据可以帮助老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帮助教师批改作业,替代教师一些机械式的劳动,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接触沟通。

“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使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革。

但是教育的本质不会变。

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不会变。

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就是说,一个人通过教育,提高了生存能力,使他能过上有尊严而幸福的生活。

提高人的生命价值,是说,一个人通过教育提高了他为社会服务的品德和能力,使他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鸟笼做成了。

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

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漂亮的鸟笼。

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坊的门关上。

“你该刮刮脸啦。

”乌尔苏拉对他说。

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

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

再说,这鸟笼多大呀。

我这辈子见过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竞。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

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

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

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

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

”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

”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

”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

“你可以再做一个嘛!”“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

“六十个比索。

”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

“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

”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一篱秋色扁豆花周寿鸿①秋风起,豆花开。

九月,是扁豆花的月令。

②月色如水的夜晚,扁豆丛里秋虫浅唱低吟。

明代王伯稠诗云:“豆花初放晚凉凄,碧叶荫中络纬啼”,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有咏:“昨夜庭前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也有“暑尽天凉,月色如水,听纺织娘在扁豆架下沙沙振羽,至有情味”的描述。

③扁豆是一种生性随和的豆蔬。

乡下种扁豆,不择地点,墙角、树下、灌木丛边,随处可点几颗,不用施肥浇水。

村人护院,多以树枝、秸秆编为篱笆,家家户户,种豆篱笆下。

秋天到了,扁豆花、扁豆荚缀满篱笆,蓬蓬勃勃,挤挤挨挨,把庭院遮掩得密匝匝的。

也有一些人家,在菜园内搭了豆棚,棚上豆荚累累,地上一畦绿韭青椒、红番紫茄。

开门推窗,秋实满园,让人有说不出的欢喜。

④一篱秋色,数扁豆花最美。

⑤整个夏天,扁豆牵藤绕蔓,攀墙爬架,或扶摇直上,或匍匐前行,一个劲儿扩张地盘,却只长叶不开花。

秋风为号,扁豆蔓儿仿佛突然醒了,矮棚浮绿,纤蔓萦红,一开就是一连串。

白扁豆开白花,红扁豆开紫花,粉白如云,艳紫如霞,轻盈似蝶,一嘟噜一嘟噜,在风中发出盈盈的笑声。

⑥记忆中的老家,村路弯弯,巷陌纤纤,篱笆挨着篱笆,家家的篱笆爬满了红红白白的扁豆花。

走在村巷的路上,仿佛走在扁豆花的长廊,心里充满了温暖。

如今,家家户户早已没了篱笆,院墙建得越来越高,再也见不到这种画面了。

⑦汪曾祺说,“扁豆花是最具平民色彩的花”。

⑧秋风秋雨中,扁豆花一扫秋天的寂寥,仍然摇曳生姿,顾盼多情。

这个时节的雨有一个诗意的名称:豆花雨。

晚明诗人曹学佺的“疏篱豆花雨,远水荻芦烟”,让扁豆花美得疏朗迷离;清代学者查学礼的“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妩媚多情,楚楚可怜。

最有名的就是郑板桥的那副对联了——“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让扁豆花美得平静、亲切、淡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八中高2020级高三语文(上)第二次月考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祛.除(qū)狡黠.(xié)兴.奋剂(xìng)叱咤.风云(zhà)B.教室.(shì)答.理(dā)奔.小康(bēn)泥.古不化(ní)C.翘.首(qiáo)哂.笑(shěn)撒手锏.(jiǎn)一哄.而散(hòng)D.抹.脸(mā)晕.车(yūn)露.马脚(lù)猝.不及防(cù)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下榻顶梁柱再接再厉吉人自有天相B、决别户口簿两全齐美真金不怕火炼C、必竟原生态一尘不变明人不说暗话D、烦燥高架桥粗制烂造在其位谋其政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她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那些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D.在沙坪坝三峡广场遭到打击的卡娃(替商家发放宣传卡片的人)悄然转移到了江北,江北商圈管理办公室表示,“他们将立即派驻更多的执法人员上岗,绝不能让这些人在江北作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国教育报》开辟了刊登教学一线老师阐述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如何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使学生学到做人的文章。

B.人们不管对曹操怎样评说,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对人才、对下属的宽容都说明称他是一军之帅、一国之君是当之无愧的。

C.诗人写出来的是不堪重负的老马,而诗人心中要说的是生活在皮鞭和奴役下的劳苦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他们坚忍毅力的赞美。

D.希腊公共秩序部部长表示,希腊政府已经根据《反恐法》出动了反恐部队来搜寻纵火犯,这意味着政府开始采取更加激进的措施应对这次森林大火。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每小题3分)“有朋自远方来”新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的名言不但国内人人皆知,就是外国人接待中国宾客时,也时常引用这句话,来增加彼此友好的气氛。

“朋”这个字何以由双月合成?见惯不怪,似乎少有人提出疑问。

《汉语大词典》对“朋”字的解释有十四种之多,但只有第七种作“古代贝币单位”解,并引《诗经》“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为证,这才是“朋”的初义。

文字的创造和字义的演变深化,一般都是先具体,后抽象,“朋”指“贝币”时是实物,但用来表示“友谊”时,已经抽象化了,所以“朋友”的义是后起的,“贝币”的义是原始的。

把单个的贝加工穿孔,用绳子穿起来,叫“串”,两串贝在一起,便叫作“朋”。

金文中的贝氏徽,画的是一个人肩挑两串贝,是很生动的“朋”字。

甲骨文和金文的“朋”,省去了贝氏徽中的人,它们和现今楷书的“朋”,已经大不相同,楷书中的“两串贝”已变成“双月”,面目全非,但放在一起,还可以看出它们的潜在联系。

贝有真贝仿贝之分,“朋”是真贝,仿贝是用石、铜、玉等材料仿制真贝,是因真贝供应量不足所引起。

真贝只产于印度洋、太平洋西北部和我国南海西沙群岛等处,其中又以背部有环纹、外壳光泽、非常美丽的贝壳最有名。

贝在动物学分类上属“宝贝属”,属下有好些种,货币之贝称货贝或钱贝。

钱贝中大多数都是“虎斑宝贝”,学名为C.tigris(指斑纹像虎纹)。

西晋人木华,写有一篇著名的《海赋》,内有“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引用了纣王拘文王的典故,说周朝的太颠积聚了很多宝贝,献给纣王,纣王得到宝贝,就释放了文王。

这是有关宝贝的最早记载。

狭义的宝贝专指钱贝,后世把一切贵重的东西,都称宝贝,那是广义的宝贝。

贝币在货币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在贝币以前,没有通用的货币,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如牲畜、布帛、粮食、皮毛等物品都曾充当过货币使用,但它们只是等价的以物易物,不能算货币。

采用了贝币以后,不同的物品都可以用贝作为交换计算单位,贝才是货币的开始。

以贝壳作货币,有许多优点,是其他任何物品所无法取代的,贝壳坚固耐磨,不易破碎,不会风化,既耐久藏,又便于携带,又有大、中、小各种规格,代表不同的价值,兼有流通、贮藏和支付的职能,好比银行的存款,随时可以存入或取出来使用,贝币实在是冶金技术和造纸技术发明以前最理想的货币。

考古发掘所见的贝币启示我们,3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远离印度洋、南洋岛屿,大量的海贝却已经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来到黄河流域中部,这个事实充分说明了当时的海内外业已存在着一定的交通渠道,进行远程贸易和文化交流。

如果说“有朋自远方来”,那么,这“朋”就是肩挑海贝的“朋人”(商人)了。

他们把内地所没有的宝贝送到人们的家门口,交换当地生产的多余产品,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人,人们当然感到“不亦乐乎”。

(节选自《寻根》2020年第2期,有删改)5.下列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中“朋”的理解,最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朋”是指“从远方来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B.“朋”指“贝币”时是实物,“贝币”才是它的原始意义。

C.“朋”就是“肩挑海贝的商人”。

D.“朋”应该是狭义上的“钱贝”,而不是广义上的宝贝。

6.下列关于“贝币”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贝币”大都是“虎斑宝贝”。

B.“贝币”开创了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先河,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C.“贝币”因大小规格不同而代表不同的价值,且耐久藏,便于携带,兼有流通、贮藏和支付的职能,这使得它成为最理想的货币。

D.“贝币”在中原的出土,足以说明3000多年前海内外已经存在着一定的交通渠道,进行过远程贸易和文化交流。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A.《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的含义已处于从具体的“贝币”向抽象的“友谊之朋”含义过渡的阶段。

B.西晋人木华《海赋》中“岂徒积太颠之宝贝,与随侯之明珠”一句中的“宝贝”,指的就是广义上的宝贝。

C.楷书中组成“朋”字的“双月”应该是由“双贝”演化而来的,二者不仅形态迥异,而且其实际所指也完全不同。

D.由于真贝是极稀少的,因此,《诗经》中“既见君子,赐我百朋”中的“朋”应该是由石、铜、玉等材料仿制而成的。

三.阅读正确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9分,每小题3分)郭伋字细侯,扶风茂陵人也。

伋少有志行,哀、平间辟大司空府,三迁为渔阳都尉。

王莽时为上谷大尹,迁并州牧。

世祖即位,拜雍州牧,再转为尚书令,数纳忠谏争。

建武四年,出为中山太守。

明年,彭宠灭,转为渔阳太守。

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

伋到,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

时,匈奴数抄郡界,边境苦之。

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匈奴畏惮远迹,不敢复入塞,民得安业。

在职五岁,户口增倍。

后颍川盗贼群起,九年,征拜颍川太守。

伋到郡,招怀山贼阳夏赵宏、襄城召吴等数百人,皆束手诣伋降,悉遣归附农。

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十一年,帝以卢芳据北土,乃调伋为并州牧。

过京师谢恩,帝即引见,并召皇太子诸王宴语终日。

伋因言选补众职,当简天下贤俊,不宜专用南阳人。

帝纳之。

伋前在并州,素结恩德,及后入界,所到县邑,老幼相携,逢迎道路。

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德雄俊,设几杖之礼,朝夕与参政事。

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是时,朝廷多举伋可为大司空,帝以并部尚有卢芳之儆,且匈奴未安,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

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芳将隋昱遂谋胁芳降伋,芳及亡入匈奴。

伋以老病上书乞骸骨。

二十二年,征为太中大夫,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以充其家,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

明年卒,时年八十六。

帝亲临吊,赐冢茔地。

节选自《后汉书》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伋因.言选补众职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B.赐宅一区,及帷帐钱谷,以.充其家作《师说》以.贻之C. 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设九宾于庭,臣乃.敢上璧D.设几杖之.礼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9. 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郭伋很有办事能力和对百姓广布恩德的一组是()A. 数纳忠谏争悉遣归附农B. 示以信赏,纠戮渠帅,盗贼销散所过问民疾苦C. 伋整勒士马,设攻守之略当简天下贤俊D. 欲使久于其事,故不召伋辄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余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郭伋凭借着忠诚和处理政事的高超能力,得到了皇帝的宠幸。

B.郭伋解决渔阳寇盗横行和匈奴为患的问题时,都采用了武力警示与安抚并行的手段。

C.郭伋诚实守信,即使是对小孩子作出的承诺也不会违背。

D.郭伋一生政绩显著,朝中大多数人的认为他能够胜任重职。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用斜线(/)断句:伋知卢芳夙贼难卒以力制常严烽候明购赏以结寇心。

(3分)(2)翻译:渔阳既离王莽之乱,重以彭宠之败,民多猾恶,寇贼充斥。

(4分)因自劾专命,帝美其策,不以咎之。

(3分)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南乡子送述古苏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

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

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注:熙宁七年(1074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作此词。

(1)品评本词时,有人认为“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一句是作者以塔自比,有人却说此句意在表明人非高塔。

你认同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3分)(2)请结合下阙,分析作者是怎样传情达意的。

(3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6分)(1) ,或植杖而耘籽。

(2)师者,。

(3) ,齐彭殇为妄作。

(4)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5) ,用之如泥沙?(6)钱默存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他的代表作有诗论《谈艺录》、学术论著《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和长篇小说。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橡胶树傅天琳(1)云南,我神往中的植物园。

(2)我们的车出发了,从思茅开往版纳。

有着充沛的阳光和雨水,我熟悉的竹,在四川清清秀秀,仙袂飘飘宛如村姑,在这儿却气宇轩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